在《天台小止觀》二十五方便的「具五緣」中,有一為「閑居靜處」,[1]提醒修行人應該要有閑居的靜處,亦即要住在不受干擾、安靜的地方以方便修行。[2]「閑」的意義是指不為其他事情分心,於內心不生起種種煩惱而能安住於道業上。
同樣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中,世尊說憒鬧過失有二十種,須善觀察方能讓心安於閑靜,遠離放逸,不生熱惱。
佛言彌勒:「云何名為『樂於憒鬧二十種過』?
一者、不護身業,
二者、不護語業,
三者、不護意業,
四者、多饒貪欲,
五者、增長愚癡,
六者、耽著世話,
七者、離出世語,
八者、於非法中尊重修習,
九者、捨離正法,
十者、天魔波旬而得其便,
十一者、於不放逸未曾修習,
十二者、於放逸行常懷染著,
十三者、多諸覺觀[3],
十四者、損減多聞,
十五者、不得禪定,
十六者、無有智慧。
十七者、速疾而得非梵行,
十八者、不愛於佛,
十九者、不愛於法,
二十者、不愛於僧。
彌勒!是為菩薩觀於憒鬧二十種過。」
一者、不護身業,
二者、不護語業,
三者、不護意業,
四者、多饒貪欲,
五者、增長愚癡,
六者、耽著世話,
七者、離出世語,
八者、於非法中尊重修習,
九者、捨離正法,
十者、天魔波旬而得其便,
十一者、於不放逸未曾修習,
十二者、於放逸行常懷染著,
十三者、多諸覺觀[3],
十四者、損減多聞,
十五者、不得禪定,
十六者、無有智慧。
十七者、速疾而得非梵行,
十八者、不愛於佛,
十九者、不愛於法,
二十者、不愛於僧。
彌勒!是為菩薩觀於憒鬧二十種過。」
雖說靜處有助益於修行,但在現代資訊發達的環境下,即使居於深山,還是易於與外界攀緣。因此最重要的是守住自己這一顆「心」,善思維『樂於憒鬧』的二十種過失,時時提醒自己不可放逸!
「一者、深山絕人之處。」第一種是深山絕人之處:是人跡罕至的深山,只有飛禽走獸相伴。
「二者、頭陀蘭若之處。離于聚落,極近三四里,此則放牧聲絕,無諸憒鬧。」「蘭若」就是空閑安靜之處,一般大概是以離聚落村莊、城鎮三四里的地方最為合適。
「三者、遠白衣住處,清淨伽藍中。皆名閑居靜處。」「白衣」就是指在家人,因和出家人的緇衣(黑衣)相對而名白衣。「遠白衣住處」,就是不住在白衣所處的環境之中,而住在是清淨的伽藍裡。「伽藍」是「僧伽藍摩」的簡稱,僧伽藍摩則是梵文的音譯,僧伽即為「僧團」,藍摩意指「園」,所以伽藍就是僧團所住的園林,也就是所謂的寺院。不是信眾繁多、往來吵雜的寺廟,而是安靜、不受打擾、適合修行的清淨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