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梁皇寶懺大義 11:《梁皇寶懺》的思想大綱


大家好,繼續跟各位介紹梁皇大義,我們看第八段──〈梁皇思想大綱的解析〉。
1-「解冤釋結」標準模式
懺文的四十章,我們把它提攝成七個思想。已經前面講到第六個──「神通感應」講過了,接下來看「解冤釋結」,我們看標準模式:
「一切怨懟,無量無邊。今日懺悔,願乞除滅。」透過懺悔,把無量無邊的惡業把它消除,所以「一切罪惡,無量無邊。今日懺悔,願乞除滅。」
第三條「三世眾怨,若對非對,若輕若重。」就是過去、現在、未來,所有跟人家結的冤仇。
「三世無量眾怨,若對非對,盡空法界,一切眾生,皆同懺悔,解怨釋結。」就是把所有跟一切眾生無邊的冤仇解釋掉,就是這種形式。

2-思想說明
我們看下面的道理:「一切眾生,皆有怨對,若無怨對,則無惡道。今惡道不休,三塗長沸。是知怨對,無有窮已。」怨懟就是冤仇,跟人家結下的仇恨。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的冤仇,為什麼呢?如果沒有這個怨仇的話,就不會有惡道,大家都不會互相殘害;沒有互相的殺害,沒有互相的鬥爭,怎麼會有三途的果報呢?所以從三途的果報可以知道,這中間就有很多的冤仇存在。所以「惡道不休,三塗長沸。是知怨對,無有窮已」
第二條:「況復一日,所起眾罪。況復一月,所起眾罪……,如是罪惡,無量無邊。怨對相尋,無有窮已。」一個鐘頭所造的罪就很多了,那麼一天、一月、一年、十年、一世,這樣所造的罪業就非常多了,跟眾生結的冤仇就沒有辦法停止了。
第三:「而諸眾生,與愚痴俱。無明覆慧,煩惱覆心。不自覺知,心想顛倒。……自投惡道。」造這些惡業,推究它的原因就是無明所覆。無明障了我們的智慧,煩惱遮住了我們的決心,所以顛倒想起,造了種種的惡業。
第四:「一切怨對,皆從親起。若無有親,亦無有怨。若能離親,即是離怨。」冤仇都是從我們的親人眷屬,假設沒有親人眷屬就不會有冤仇,就不會有怨家。「若能離親,即是離怨。」叫我們不要對親人眷屬過份的愛著,所以《梁皇寶懺》講到:冤仇都是親人起

    很多社會上的人聽到講這個話,他就心裡面很不高興。在《大智度論》講:世間人最貪著的是什麼東西?第一個是男女的情慾,第二個就是親人眷屬,這是他最貪著的兩個東西,所以叫他把親人眷屬給放掉,像割了他的肉一樣。其實這個話是對的,你知道嗎?不是親人眷屬可惡,而是因為親人眷屬太接近了,太接近以後就造成了利害的衝突。不是因為親人眷屬而互相的冤仇殺害,不是的,而是因為是親人眷屬所以接近,因為接近就會有利害的衝突。你跟我一個在天涯,一個在海角,我們怎麼會有利害衝突呢?對不對?根本沒有關係,就無從利害起、衝突起;沒有利害衝突,我跟你結什麼冤呢?不是因為親人眷屬結冤,而是因為利害衝突起結冤仇。所以不是親人眷屬結冤仇,而是因為利害衝突結冤仇,因為親人眷屬的關係,所以造成了彼此之間會有很多利害衝突的產生。了解這個意思了嗎?如果我們兩個,一個在天涯,一個在海角,就沒有利害可以衝突,就是因為我們兩個地位、狀況很接近,所以才會產生利害衝突。今天你賣豆腐,我也賣豆腐,我們兩個才會搶生意嘛。今天你在馬來西亞賣豆腐,我在台灣賣豆腐,我們兩個怎麼會衝突到一塊去?不可能嘛。你在街頭的這一端賣豆腐,我在街頭的那一端賣豆腐,我們兩個就衝突了嘛,因為你的客人就會搶走我的客人。所以冤仇皆是親人起啊,就是因為親人關係密切,所以產生了利害的衝突

歷史上這種事情太多了。我前兩天講到說李世民、唐太宗,中國歷史上很了不起的皇帝,中國歷史上像李世民這種皇帝出不了十個人,排名的話,李世民排十名的前半段好皇帝,可是他皇帝的位置是把他親哥哥、親弟弟殺掉,搶到皇帝的位置。
他當然知道這個樣子,所以讓他兒子不要犯了他的毛病。他立的兒子叫李承乾,太子,他的大兒子。他有十五、六個兒子,三個是王后生的,老大李承乾立了太子,結果比較遊手好閒,喜歡犬馬聲色一點。老二,李泰比較聰明,會做人處事,他給他們都放了最好的大臣,輔助教育他的兒子。李泰就因為太聰明、太有人幫忙了,所以聲勢日榮,就對太子李承乾產生了威脅。慢慢慢慢呢,下面的人就鼓舞李泰要好好的幹,好好的幹,將來有一天你就會變成太子,你老爸就把太子位置讓給你。李承乾下面也有一批人,覺得李泰有野心,想要奪太子位置,也是對他虎視眈眈,兩幫人就開始鬥法。鬥到最後,李承乾就想要造反,結果被抓到了,抓到以後,李世民親自詢問李承乾。他說:「你是太子,為什麼還要起兵造反?」他就跟他老爸講說:「我已經是太子了,有什麼好求的,我就等著做皇帝就好,今天要不是弟弟李泰苦苦相逼,我也不會落到這一步。我今天之所以落到這一步也是因為李泰逼的。」李世民想想看:「也對啊」,所以他就把李泰也給廢了,兩個人全部變成庶人,把他流放到遠處,趕到京城外面去。太子底下的這一些大臣 全部殺掉,因為幫助他造反,李泰就是二兒子,下邊的大臣也全部不要,這些人幫助李泰逼迫太子,所以這些人也不要。不殺他們是因為他們沒有造反,可是讓他們全部解甲歸田,回家去吃自己的。最後立了唐高宗李治,老三當皇帝。你看看,這兩代人都演出這樣手足相殘的故事。其他的不用講了啦,你就知道冤仇皆從親人起,這一句話講得一點不假啊。

3-入、出懺文解析
接下來翻到第47頁,我們看本來是第八章,現在改成第九章,現在我們看第九章──〈入、出懺文解析〉的部分。
4-入懺文
「入懺文」是為了引導我們,從還沒有禮懺前的身心,慢慢進入到懺文的狀態裡面。有五段,我們講過了,從「讚佛功德、莊嚴道場、往昔業習、到虔誠懺悔、祈請加被」的過程。我們每一卷的「入懺文」先講一遍,再來講「出懺文」,這樣大家會對問題比較不清晰,因為總共有十卷,太多了,我們只能講三卷。我們把這三卷「讚佛功德」,我們都把它合在一起看,這樣大家會感覺得比較清楚。

5-「入懺文」-讚佛功德-第一卷
我們看「入懺文」的五段,第一個講到「讚佛功德」。看第一卷「入懺文」的「讚佛功德」:「恭聞 一體化身,普應十方國土,一音說法,聲聞三界人天。」
第一卷所有有關的數目字都是一,第二卷的都是二,第三卷的都是三,這是他安排這個也有文字的奧妙。
「一體化身」就是佛,法身是一體可是分身無量,所以一體化身就是佛的法身一個,能夠變化無邊,所以「普應十方國土」,講到佛的三身普化。
「一音說法」,隨列各解,普聞三界人天的一切有情。
「一切無礙人」,佛自在無礙。
「皆從一道一門而出生死海」,佛從佛道、涅槃門而出生死海。
「一乘圓頓教」,佛是一乘教,圓頓之教。
「皆因一相一味而證涅槃山」,「一相一味」就是佛法一味。
「隨機似月映千江,應物如春回大地」,隨機應化,像千江有水千江月那樣的無邊感應,「應物」就是對應眾生,利益眾生像春回大地那樣的潤澤所有的草木。
「遍緣法界,普坐道場」佛的感應是無量無邊的,「普坐道場」就是普門示現在所有的法界之中,就是讚美佛的感應無邊的意思,這是讚佛功德。

6-「入懺文」-讚佛功德-第二卷
第二卷的讚佛功德:
「恭聞欲得人法之兩空」,人空、法空,二空。
「須證二嚴之極果」,二嚴就是福慧二嚴,二種莊嚴。
「既明真俗之二諦」,佛已徹達了真諦與俗諦二諦,而以二諦而說法。
「必了生死之妄緣」生死是虛妄的。
「龍神八部以參隨」天龍八部來跟隨著、保護、護法。「幽顯靈聰而密佑」,「幽顯」就是鬼神,「靈聰」是指總總有情,就是指鬼神而密秘的保佑。「龍神八部以參隨,幽顯靈聰而密佑」就是天龍八部護法的意思。
「胸藏題於卍字,足輪印於千花」這是講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舉二個,一個就是指胸部有這個卍字的型;腳下有千輪的印,腳印有一千個輪。
「惟佛德以難思,欲讚揚而莫極」,佛德難以思義,莫極就是稱讚不完的意思。
「不違本誓,普利有情」,不違佛的本誓,利益無邊的有情,這也是讚佛,讚佛的功德。

7-「入懺文」-讚佛功德-第三卷
看下一段,第三卷:
「恭聞 三祗果滿,現出世之優曇;三類化身,演難思之教海」──「三祗」就是三大阿僧祇劫的菩薩的修行圓滿了,所以有「出世的優曇」,就是天上的花,像難而稀有出世之花。
「三類化身」,這個化身能夠「演難思」,開演不可思議的佛法的音聲。
「三車誘引」,「三車」就是《法華經》裡面的大白牛車、羊車、鹿車。
「津濟於三界含靈」,「津」就是指渡口,能夠濟度、救度三界­_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火宅內的有情;「含靈」就是有情眾生。
「三觀澄明」,「三觀」就是指天台宗所說的空假中三觀,三種禪觀清淨明澈。
「闡揚向三千界內」,三觀能夠觀照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都能夠照耀無遺。
「逆行順行,無非佛事」,左走、右轉怎麼做,都在佛前,都是利益眾生的功德。
「舉足下足,悉是道場」,提起腳來,把腳放下去,都是清淨的修行的道場,都是弘法利生的處所,這也是讚美佛。

    三段,十個章節,這只是前三卷。每一卷讚佛的角度都不一樣,很多很多讚佛的功德,十卷,這個文字要花很多的功夫。我們看「讚佛功德」後面,基本上有五段,在五段的中間會有一些轉折的地方,它也有相同,所以我把轉折的地方也都拉出來;像「入懺文」就有四個轉折的地方,「出懺文」就有三個轉折的地方,我們都把它拉出來來比對。

8- A「入懺文」-讚佛後「請佛證明」-第一卷
「入懺文」的A我們來看,這是讚佛後「請佛證明」:
「希道眼以證知」就是「請佛證明」。
「鑒凡情之微悃」,祈望佛的智慧之眼,來知道我們的懺悔的儀式。「鑒凡情」,「鑒」是了知、通達凡情;「凡情」,我們佛弟子之間;「微」,就是很細微的,「悃」就是一種誠心的意思。
8-2 A「入懺文」-讚佛後「請佛證明」-第二卷
我們來看第二卷的讚佛後「請佛證明」:
    「高敷百寶之蓮台,鑒此二時之佛事」,讚美佛之後,佛您坐在百種寶物、高高的蓮台,雖然您能夠在百寶蓮台之上,可是也希望您能夠證明,我們現在的所修的《梁皇寶懺》是真實不虛的。這是B,第二卷的證明。
8-3 A「入懺文」-讚佛後「請佛證明」-第三卷
第三卷:「惟願大覺,鑒此丹誠」,「大覺」就是佛,「鑒」是鏡子,就是照了通達的意思。「丹誠」就是我們的誠懇,「丹」是赤色,「誠」就是誠心,我們誠懇的心情,此就是指我們這些佛弟子。
各位可以看到文字不一樣,其實它的意思都是一樣,就是讚美佛之後就轉折一下,希望佛來給我們證明。這是屬於第一段讚佛的功德,A是屬於「讚佛功德」裡面的。

9-1「入懺文」-「莊嚴道場」第一卷
下面看第二──「莊嚴道場」。看第一卷,莊嚴道場懺法。看〈入懺文〉五段裡面的第二段──「莊嚴道場」,三卷裡面的第一卷:
「奉為今辰求懺眾等,啟建慈悲道場懺法。茲當第一卷,入壇緣起。我諸眾等,端恪一心,肅清三業,依科演梵,燒香散花。供養十方三寶稱唱,諸佛洪名。」
各位看,這裡面好像沒有所謂的「莊嚴道場」?什麼叫「莊嚴道場」?就是使道場清淨。莊嚴道場分為兩個:一個是種種的裝飾品──香、花、燈、燭、幡,這些裝飾品;一個是我們身心的莊嚴,我們身心要清淨才是莊嚴。所以「莊嚴道場」裡面包含了我們正報的莊嚴,就是我們身心也要清淨莊嚴。
「我諸眾等,端恪一心,肅清三業」,這是屬於我們身心的莊嚴。
「依科、演梵」,依照儀式唱梵樂。燒香散花這四句話,「依科、演梵、燒香、散花」這四個動作,就是我們做一些清淨道場的行動,然後「供養十方三寶,稱唱諸佛洪名」,這都是屬於身心清淨,外面供養具清淨莊嚴的意涵。

9-2「入懺文」-「莊嚴道場」第二卷
我們看第二卷:
    「今辰求懺眾等,啟建慈悲道場懺法。今當第二卷,入壇緣起。我諸眾等,雪清三業,冰潔六根」,這也是清淨我們的身心。
「焚兜樓婆,散芬陀利」,「兜樓婆」是一種上好的香,「芬陀利」是天上的花。
「延奉十方之至聖」,「延奉」就是供養,供養十方諸佛。
「稱讚諸佛之洪名」,也是一樣。

9-3「入懺文」-「莊嚴道場」第三卷
看下面第三卷:
    「上來求懺眾等,啟建慈悲道場懺法。茲當第三卷,入壇緣起。我諸眾等,翹勤作禮」,我們大眾呢,「翹勤」就是很誠懇的、殷勤的作禮、禮拜。
「懇切投誠」,很誠懇的皈依、禮拜。
「觀想慈容」,想著佛菩薩莊嚴的容貌,稱揚佛菩薩的名號。這邊是「覺號」,覺號就是名號。
「奉香積之珍饈」,這時候就改成了食物,「香積」就是食物,非常珍貴的食物。
「獻名園之花果」,這一段是從香花改成食物跟花果,「名園」是好的水果。

10-1「入懺文」-「發露懺悔」第一卷
這「莊嚴道場」後面有一個「清淨身心、發露懺悔」的一段。就是恭敬發露懺悔的一個轉折。我們在莊嚴道場,清淨身心以後要懺悔一下。
第一卷的發露懺悔:
「五體投地以皈依,發露懺除諸業障。」這是屬於第二段,莊嚴道場、清靜身心的部分,第一卷。

10-2「入懺文」-「發露懺悔」第二卷
看第二卷,恭敬發露懺悔:
    「灑滴滴之甘泉,蕩般般之罪垢。」這個也是懺悔的意思。「灑滴滴之甘泉」,「甘露」是指佛法,我們不斷的薰習佛法,「蕩」就是洗滌、去除掉我們一層一層的罪垢、污垢。

10-3「入懺文」-「發露懺悔」第三卷
看第三卷:
「望諸佛以垂慈,赦多生之罪垢」,祈望佛垂下你的慈悲,降下你慈悲的神力,然後赦免、消除我們多生的罪業,這也是一種懺悔的意思。這是屬於第二段,莊嚴道場、清淨身心的部分。
11-1 C「入懺文」-「述往昔到今」第一卷
    接下來看第三段。第三段是宣說 往昔、以前的種種煩惱、習氣、惡業,在宣說煩惱、習氣、惡業前面,有講到往昔到現在的一個時間的流程。這個是屬於第三段的前面,所以是C在前。我們本來數字在前,英文在後,現在是英文C在前面,3在後面,我們來看C
    「切念眾等,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這是屬於往昔的業習的部分,所以「無始以來,至於今日」,它是屬於3的部分,在3的前面。「切念眾等」我們誠懇的去思維,我們大眾從無始以來到今天。
11-2 C「入懺文」-「述往昔到今」第二卷
 看第二卷:
    「切念求懺眾等,遠從曠劫,近至今生。」我們誠懇的思維,我們大眾從無量劫以來,曠劫就是無量長遠劫以來一直到今生。
11-3 C「入懺文」-「述往昔到今」第三卷
看第三卷的C
   「切念求懺眾等,自從無始,迨至今生」。它都是說明了從無量劫到現在的一個意涵。這是C的部分,C是屬於3

12-1「入懺文」-「往昔業習」第一卷
現在看正式的3--「往昔業習」。無量劫,無始以來,曠劫至今生,幹什麼呢?
我們看第一卷「往昔業習」說:
    「因迷一性,理昧一乘。一翳在眼時,空花亂墜;一漚於起處,幻海波翻。」因為是第一卷,所以數目字都是一。說迷惑了我們的本性。
「一性」就是我們的如來藏性、佛性。
「理昧一乘」,昧於一乘之道理,《法華經》的一乘之理。
「一翳在眼時」,「翳」是眼睛的毛病,就是眼睛好像白內障一樣的,遮住我們眼睛的正常視覺。就看到外面天上冒空花一樣的亂飛,這樣子叫「空花亂墜」。
「一漚於起處,幻海波翻」。「一漚於起處」,就是有一個水起來以後,我們就以為虛幻的大海起了波浪,其實都是虛假不實的。
「一真三昧乖違,一點無明恣緃。」違背了一真法界,就是「一真三昧乖違」,就是我們的無名乖心,「乖違」就是違背的意思,違背了一真法界之理。
所以「一點無明恣緃」,「一點」其實就是無量,雖然是一點,可是就足以障蔽了我們的覺性。「一點無明恣緃」,放縱無明就遮住了所有的覺性。
「意含三毒,業造萬端。」意思裡面含藏了貪瞋癡三毒,於是造起無邊的惡業,「萬」就是無量、很多很多。
「開塵勞八萬之門,起煩惱百千之障。」各位可以看到,這都是講煩惱惡業,一直在敘述煩惱惡業,從我們的生命中間不斷的翻攪而起。各位你看,我們讀到這邊的時候,好像覺得到處都是煩惱的感覺,讀到這個地方就感覺煩惱都起來了,有沒有啊?「開塵勞八萬之門,起煩惱百千之障。」八萬個塵勞都起來了,百千個煩惱障都翻騰起來了。
「耽荒欲境」,對於六塵的欲望,我們去追逐。
「如狂象之無鉤」,就好像沒有綁著的象亂跑,很凶猛的象狂奔。
「追逐妄緣,似飛蛾而赴火」,我們去追逐虛妄的境界,好像飛蛾撲火一樣的,不顧死活,蛾子飛到火上面燒死它也不怕,去追逐這光亮,不顧生命去追逐虛妄的境界。
「罪若丘山之積,業如滄海之深。」罪業用大的山、深的海,「丘山」是大山,「滄海」深的海,比喻我們的罪業像高山大海一樣的多、深。哇!讀了這段以後,就覺得人好像被無量無邊的煩惱惡業給纏在一起了。有沒有?讀了有沒有感覺?

12-2「入懺文」-「往昔業習」第二卷
我們再看第二卷:
    「二障縈纏,續諸生死,二空未悟,勃起愛憎。」「二障」就是「煩惱障」跟「所知障」。「煩惱障」就是貪嗔癡慢疑,就是讓我們起了種種的貪瞋癡;「所知障」就是障住我們對真理、對於緣起性空的認知,所以讓我們生死相續不斷-「續諸生死」。
「二空未悟」,人空、法空不能夠了達,所以「勃起愛憎」,就生起了種種貪嗔癡的煩惱,驅使我們造業。
「隨邪見之二邊,循苦樂之二道」,我們的行為、思想,跟著「邪見」之「二邊」,「二邊」就是「斷、常」,不走中道。於是循苦樂之追逐、追逐苦樂而前進。所以邪見二邊、苦樂二道──「邪見」就是執著,「苦樂」就是貪嗔,一個是見煩惱,一個是愛煩惱。苦樂造成我們貪瞋痴慢疑,邪見就是身邊邪見戒,造成了一種見,一種愛,這兩種煩惱使得我們生死繫縛牢牢不能出離。
「無明頓起,淫殺盗妄而念念遷流。」我們的煩惱起來以後,無明是很深重的,根本的煩惱,「頓起」就是突然的起來,所以就四種惡業──「殺盜淫妄」,於是「念念遷流」,我們每一年都在這個中間流轉,煩惱日增,貪嗔癡種種邪見煩惱,不斷的增重。
「身口意業而重重造罪」,不斷的造身口的惡業。
「況升沈之交報,似汲井輪;唯業果以昭然,如惡叉聚。」我們或許一點點的善升到人天,可是也會在人天造很多的惡,又沉淪到三途去。這樣子升降互相的交替,好像井輪子一樣,井是拉上來,再丟下去,再提上來水,再丟下去,輪子就是一直轉,「井輪」就是循環不已,善惡六道中間循環不已。
「業果以昭然」,業果非常的明確,好像惡叉一樣的,很多餓鬼聚在一起,就是聚集了很多的惡業,這是第二卷。

12-3「入懺文」-「往昔業習」第二卷
我們看第三卷:
    「三毒迷心,造三有升沈之汩沒」,「三毒」就是貪嗔癡的煩惱,「造三有」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有」,就是三界的意思。「升沈之汩沒」,「汩沒」就是淹沒,被淹沒在三界中間出離不了。
「三空未悟,作三途苦趣之因由」,「三空」可以分成內空、外空、內外空,「三空」的說法很多,其實就是空性。「三空未悟」,就是沒有悟到「色即是空」的道理,所以就成為我們墜入三途苦趣的這個因由。
「起三惑心,而三業彌深,塵塵隔礙;昧三修習,而三業未消,念念攀緣。」
「起三惑心,三業彌深」,「三業」就是身口意三業,彌加深重。「塵塵隔礙,昧三修習,而三業未消,念念攀緣。」它這個斷句應該是:「起三惑心,而三業彌深,塵塵隔礙」到這邊斷一句。「昧三修習,而三業未消,念念攀緣」就是說起了惑,所以三業深重;「塵塵隔礙」就是不斷的被六塵所障礙;「昧三修習」就是沒有修行戒定慧修息,於是三業──貪嗔癡的三業也好、身口意的三業也好,沒有消除掉,所以念念去攀緣這個惡業。
「如蠶作繭,自取纏縛;如蛾赴火,自取燒身。」我們有情受到就像蠶自纏縛,像蠶作繭一樣自己把自己纏起來,像蛾撲火一樣自取燒身,就是我們因為煩惱的關係,所以在生死中間受到繫縛。這是入懺文。

  過來是第四段「虔誠懺悔」,也是一樣它是在懺悔前面。
13-1 「入懺文」-「虔誠懺悔」第一卷
        「思業果後,恐惡業果,故懺悔」,還是繼續懺悔。
我們看下面,第一卷:「既微少於善根,恐難逃於惡果。」這是D
13-2 「入懺文」-「虔誠懺悔」第二卷
下來第二卷的D:「匪假懇修於懺法,何由免離於愆尤。」要努力的修行懺法, 才可以免離愆尤罪過。
13-3 「入懺文」-「虔誠懺悔」第二卷
第三卷D:「今則覺身心之是苦,信業果以難逃。」

我們看第四段「虔誠懺悔」:
14-1 「入懺文」-「虔誠懺悔」第一卷
「今則依懃在念,悛革於心。外托勝緣,內懷慚愧。集此現前清眾,披閱懺悔靈文。仗千佛之威光,洗多生之罪垢。」這個就是虔誠懺悔。「悛革於心,內懷慚愧」,仗者現前大眾閱讀、讀誦、懺悔的《梁皇寶懺》,仗著千佛的神通的光明,洗多生之罪垢。
14-2 「入懺文」-「虔誠懺悔」第二卷
第二卷:「由是意起虔誠,心懷慚愧。以介現前之景福,永為罪滅之良規。」「以介」就是能夠依托起好的,「介」就是介著現前好的因緣,然後來滅罪的好的機會。
14-3 「入懺文」-「虔誠懺悔」第二卷
第三卷:「發露向於真如,乃披陳而悔過。」這也是在懺悔。
「願佛日以當空,照幽途之苦趣。」願佛的光明照亮了三途的苦趣。
「鳩三學之緇流,禮三千之大覺。」「鳩」是集合了戒定慧的出家眾,然後來頂禮三千的導師。

15-1「入懺文」- 「祈請加被」第一卷
第五段最後就「祈請加被」。
第一卷裡面:「我願如斯,佛必哀憐。仰叩洪慈,冥熏加被。」我的想法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佛一定會哀憐我,仰叩洪慈,冥熏加被,希望佛來加被我。
15-2 「入懺文」-「祈請加被」第二卷
看下面的第二卷:「我願如斯,佛必哀憐。仰叩洪慈,冥熏加被。」差不多。
15-3 「入懺文」-「祈請加被」第三卷
第三卷:「我心懇懇,佛德巍巍。仰叩洪慈,冥熏加被。」

16-1「出懺文」- 「讚佛功德」第一卷
好,好不容易「入懺文」講完了,「出懺文」看一下,我們趕一趕。
看第一卷:「讚佛功德」:「天上人間,正遍知覺。光超日月,德越太虛」,都講到佛的功德,超越日月太虛。
「無去無來,隱隱常居華藏界」,在華藏世界裡面。
「不生不滅,巍巍坐斷涅槃城」,佛是不來不去、不生不滅的。「隱隱」就是很安隱的,「巍巍」就是崇高的,坐在涅槃城裡面。
「應物現形,隨機赴感」,這講到佛隨眾生的因緣而化現赴機。
「若洪鐘之待扣,似空谷以傳聲」,用洪鐘敲之於小則小鳴,敲之於大則大鳴;對空谷大聲講它就大聲回應,小聲講就隨眾生的因緣而感應。

16-2「出懺文」- 「讚佛功德」第二卷
我們看第二卷:
    「萬德莊嚴之妙體,未離兜率,已降皇宮。」這講到佛八項成道。
「百福相好之慈尊,不起樹王,而升忉利。」這是講佛升忉利天。

16-3「出懺文」- 「讚佛功德」第三卷
看下面第三卷的「出懺文」──讚佛功德:
「佛身相好,巍巍晃若紫金山」,佛的相好。
「法海澄清,皎皎猶如銀漢月」,用「紫金山」跟「銀漢月」來形容佛的莊嚴相。
「菩薩聖賢,應供於人間天上;辟支羅漢,說法向此界他方。」兼帶於菩薩、二乘的聖者──辟支佛跟羅漢,能夠在天上人間應供,在此方他界說法。
「三千剎海之明燈」,三千大千世界的明燈。
「百億昏衢之皓月」,在無量的人間,「衢」就是街道,街道很多很多,百億的街道裡面,月亮照在世間。「明燈」跟「皓月」都是說明佛菩薩作為世間的明燈、明月的照耀。
「功夫莫測,德厚難量。」最後讚美佛的功德,難測難量,無量無邊,這是第三卷出懺文,讚佛功德。

17-1「出懺文」- 「讚佛功德」-「願佛鋻證」A第一卷
「讚佛功德」後面有一個「願佛鋻證」A1後的A:「願垂無極之大悲,鋻此一時之佛事。」願佛垂下無邊的悲願,能夠證明我們現前所禮懺的第一卷的佛事。這個《梁皇寶懺》第一卷。
17-2「出懺文」- 「讚佛功德」-「願佛鋻證」A第二卷
第二卷的A ,願佛證明的意思:「惟願覺王,垂慈憐愍。大哀曠濟,拔滯溺之沈溺;法眼圓明,鑒凡情之懇切。」也是需要佛垂慈,能夠超拔沈溺;「鑒凡情」,還是有個「鑒」,是證明的意思。
17-3「出懺文」- 「讚佛功德」-「願佛鋻證」A第三卷
我們看第三卷:「作三界之權衡,建三時之佛事。」「權衡」也是一種證明、審斷的意思。

18-1「出懺文」- 「申明功德已圓滿」B第一卷
我們看B,在第二的前面,有一個「申明功德已圓滿」,我們在「莊嚴道場」之前講說,我們已經修行圓滿了。我們看第一點的B,這個屬於〈出懺文〉第二段,「莊嚴道場」前面的引導。
看第一卷:「上來奉為求懺眾等,修崇慈悲道場懺法。今當第一卷,功德克諧,圓滿於內。」「克諧」就是結束了,「圓滿於內」,這是第一卷的B
18-2「出懺文」- 「申明功德已圓滿」B第二卷
我們看第二卷的B:「上來奉為求懺眾等,修崇慈悲道場懺法。今當第二卷,功德將完。」
18-3「出懺文」- 「申明功德已圓滿」B第三卷
我們看第三卷的B:「上來奉為求懺眾等,修崇慈悲道場懺法。茲當第三卷,功課圓滿。」這是第三卷的B

19-1「出懺文」- 「莊嚴道場」第一卷
我們看這三卷的第二段莊嚴道場,看〈出懺文〉第一卷的「莊嚴道場」:「修設壇場,鋪舒紺像。燈然火樹,香噴沉檀。散五色之名花,獻新奇之妙果。歌揚梵唄,稱讚洪名,行道入禪,諷經持咒。」
這一段都是講到我們把壇場擺設好,放一個「紺像」,就是佛的像,然後把火樹、燒蠟燭、燒檀香,擺設各種顏色的花,獻上水果,唱梵唄,稱讚洪名,然後打坐,「入禪」就是打坐,「行道」就是經行。
19-2「出懺文」- 「莊嚴道場」第二卷
看第二卷:「壇內清眾,出懺入懺,行道旋遶,燒香散花,諷經持咒。」差不多,比較簡單一點,第二卷。
19-3「出懺文」- 「莊嚴道場」第三卷
第三卷我們看:「三昧行人,出入三時,皈命三寶,端秉一心。熱五分之真香,散三春之花蕊。盤呈妙供,甌泛香茶。鐘磬和鳴,而梵音深妙;諷經行道,而冥默禪思。」
這也是一樣,「三昧行人」,修行三昧,拜懺佛弟子。
「出入三時」,在白天的三時裡面,我們皈依三寶,虔誠一心。
燒香,「熱五分之真香」。
「散三春之花蕊」,也是一樣奉花。
然後還有「妙供」,就是飲食、茶。還有敲鐘打鼓,我們唱梵音,然後我們誦經、行道、坐禪,也是一樣莊嚴道場。

20-1「出懺文」C- 「證明回向」第一卷
接下來我們看第三段──「證明回向」。「證明回向」前面有一個C,就是功德的回向。
我們看C,屬於第三段回向證明的部分:「所集功因,專伸回向。」這是第一卷的C,兩句而已。
20-2「出懺文」C- 「證明回向」第二卷
我們看第二卷:「然將二卷之功勳,作此二時之回向。」這是第二卷的C,功德回向。
20-3「出懺文」C- 「證明回向」第三卷
第三卷:「所作從心,總伸回向。」

21-1「出懺文」- 「證明回向」第一卷
我們看正式的回向,回向證明說:「常住真慈三寶,會下護法諸天。」這是第一卷的回向證明。
「上中下界神祇,遠近無邊靈貺。普願鑒此誠忱,咸生歡喜之心。留恩澤於天上人間,宣化日于他方此界。」先講到三寶,過來是法會的護法諸天,還有就是上中下界不同理域的 鬼神,還有附近土地山神……種種的神明。
「普願」,希望大家都能證明我們修懺的誠懇,大家得到歡喜。然後「留恩澤於天上人間、此方他界」,就是把這個拜懺的功德,普及於天上人間跟十方他界,這第一卷的證明。

21-2「出懺文」- 「證明回向」第二卷
第二卷:「一真之內,佛馱達摩僧迦;三界之中,天仙地祇水府。咸生歡喜之心,鋻此投誠之志。興一子之悲哀,滿二嚴之福慧。」
前面兩句話講「一真」,就是法界之內三寶,因為三寶是出世的,所以「一真之內」。
「三界之中」是入世的,所以三界裡面,天仙、地仙、水府的各種龍族、水族,不管是出世的三寶,還是世間的各種天仙神明,都生歡喜,因為我們已經拜懺了,功德殊勝了,所以大家都非常歡喜。然後證明我們這樣子的誠懇,然後我們把凡夫做一個佛弟子的一種生死的悲情,然後圓滿我們福慧的莊嚴--「二嚴」,

21-3「出懺文」- 「證明回向」第三卷
看第三卷:「樂邦無量壽,教主釋迦文,歡音并地藏,羅漢與聲聞。天曹及地府,三界眾高真,咸生歡喜念,鑒此勝功勳。悲心無懈倦,覆護於群生。」
這前面6句話,頭兩句是講到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跟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地藏菩薩,這是菩薩。羅漢、聲聞這是講二乘的聖者。「天曹地府」--管世間的天曹地府,還有「三界裡面的眾高真」,就是眾天仙神靈。這六句話講的是三寶跟護法天仙等等,大家都生歡喜,為什麼?都生歡喜,每一卷都有,因為我們大家功德圓滿。
所以「鑒此勝功勳」,歡喜以後就替我們證明,我們已經圓滿禮懺的功德。
「悲心無懈倦」,你們護念我們的悲心不停,還是要護念我們,覆護於群生,還要來保佑我們,繼續保佑我們有情。

22-1「出懺文」- 「轉惑業為聖德」-「1懺罪集福」第一卷
第四段「轉惑業為聖德」,我們懺悔完以後,作為功德,我們希望把惑業轉換為聖德。
第一卷:「圓滿道場,出生功德。切念今辰求懺眾等,懺釋罪愆,迎祥集福,求生淨土。」
22-2「出懺文」- 「轉惑業為聖德」-「1懺罪集福」第二卷
第二卷也是一樣:「出生功德,奉為求懺眾等,求生淨土,洗空三業,增長二嚴。」這個是消罪求生淨土。
「洗空三業,增長二嚴」,「二嚴」就是福慧,也是一樣。
22-3「出懺文」- 「轉惑業為聖德」-「1懺罪集福」第三卷
我們看第三卷:「以茲不盡功因,奉為求懺眾等,裂三毒根,越三界網。」
「三毒」--貪瞋癡,把三毒的根破壞,超越三界的繫縛。
這個是轉業惑,它有兩段,前面是一段,這是第二段,這是第一卷的第二段,剛剛是第一段。「懺罪集福」是第一段,這是第一卷的「懺罪集福」。

23-1「出懺文」- 「轉惑業為聖德」-「2消業入理」第一卷
這是第一卷「消業入理」,這兩段是合起來的,其實我把它合起來,這是兩段。
「伏願一生罪垢冰消,一切業緣清淨。一心解悟,向一理之真如;一念回光,造一乘之妙道。轉苦緣而成樂具,灑熱惱而作清涼。」這一段就很清楚了。
希望「一生的罪業」,我們今生罪業都消除,今生種種的業,牽引繫縛我們的緣,業緣都清淨,就是消除業了。然後再入理,進入到真理智慧裡面。「一心解悟」,我們心裡面開解了,悟解了。
「向一乘的真如,一念回光」,我們回心轉念了。
「造一乘妙道」,趨向於一乘的聖道。所以能夠轉苦緣,而成快樂的工具,去除掉熱惱而轉作清涼。這是第一卷的消業入理。
23-2「出懺文」- 「轉惑業為聖德」-「2消業入理」第二卷
我們看第二卷的「消業入理」:「伏願 事障理障以銷融,人空法空而清淨。」除了把這個障除掉以後,清淨了空性。
「顛倒二心不住」,有、無二心不住。
「定慧二種莊嚴」,莊嚴了定慧。
「入不二之法門,證真常之妙理」,也是一樣把惡業消除掉,把事障、理障、顛倒消除掉,得到清淨的智慧跟真常之理,這是第二卷。
23-3「出懺文」- 「轉惑業為聖德」-「2消業入理」第三卷
我們看第三卷:「伏願三業清淨,三解脫門而成就」,身口意三業清淨,三解脫門而成就。
「三空頓悟,三無漏學以宣明」,這個也是一樣的除業入理。
「永脫三途之報」,「三途」是解脫惡業。
「常生三寶之家」,入到三寶處。
「三空頓悟於色心,三障全該於解脫。」這個也是屬於消除障,然後得到解脫的部分。
這是第四段,轉業惑為聖德有三段。

24-1「出懺文」- 「轉惑業為聖德」-「3普同迴向」第一卷
最後還有一個「普同迴向」。「轉惑業為聖德」這個部分有三小段,我們看第三小段「普同迴向」。
第一卷「轉惑業為聖德」三段裡面的第三段,叫普同迴向:「祖禰宗親,決定往生於淨土;合門人眷,方當永享於遐齡。」這是回向於我們的親人眷屬,往生的、已經過往的到淨土去;還在世的、陽上的,能夠安享天年,無憂無慮的安享天年。
「等冤親而共沐恩波,與凡聖而同躋寶地。」冤也好,親也好,都能夠得到三寶的加持,平平安安。
「與凡聖而同躋寶地」,凡人、聖者,都一齊同登覺悟之地,這是第一卷。
24-2「出懺文」- 「轉惑業為聖德」-「3普同迴向」第二卷
第二卷:「普沾恩有,法界冤親。獲人法之二空,得無生之二忍。二慧圓明,二行圓滿。優遊於法海慈航,常樂於薩婆若果。」這也是迴向所有法界的一切冤親,能夠證二空,得無生之二忍。
「二慧圓明,二行圓滿,優遊於法海慈航,常樂於薩婆若果。」這也是普皆回向。
24-3「出懺文」- 「轉惑業為聖德」-「3普同迴向」第三卷
第三卷:「三祇果滿,三覺功圓。三乘得道之聖賢,三有同沾於利樂。」三大阿僧祇劫圓滿,三乘聖者功德也圓滿。
「三乘得道之聖賢,三有同沾於利樂。」所有的有情,三有三乘都成就。

25-1「出懺文」- 「繼續勤懇」第一卷
最後看〈出懺文〉的第五段──「繼續勤懇」:「今則依文懺悔」,雖然這一句圓滿了,可是我們還是要繼續努力。
「今則依文懺悔,猶恐微細罪業難逃」,我們懺悔完了一卷,可是還是會有很多細微的沒有去除掉。
「再勞尊眾,同求懺悔。」
25-2「出懺文」- 「繼續勤懇」第二卷
第二卷:「雖則依文懺悔,猶恐未盡虔誠。再勞清眾,同求懺悔。」
25-3「出懺文」- 「繼續勤懇」第三卷
第三卷:「懺文雖演,懇切未誠。請眾虔恭,再求懺悔。」還是一樣不斷的還要繼續努力。

    好了,總算圓滿了, 雖然下面還有一節問答。不過《梁皇大義》從〈懺悔析義〉到現在,總算把《梁皇大義》圓滿了,等一下有些話我們再講,我們先做個簡單的回向,下節課就另外再來談。
我們先回向三段。第一個我先講說,我們今天很難得三天的因緣,是因為廣餘老和尚長老的因緣,從他7週年紀念開始的。這個妙香林佛學院,也是他老人家留下來給我們使用的。種種的因緣,我們還要感謝廣餘老和尚,所以第一個我們先為廣餘老和尚回向。大家跟我念:「迴向廣餘長老,願此功德,回向廣餘長老,蓮品高升,回入娑婆!」
  第二段:「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下面,我們利益一切有情:「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好,圓滿了,耽誤幾分鐘,不好意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