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

梁皇寶懺大義 10:《梁皇寶懺》的思想大綱



我們繼續介紹第八段:『《梁皇》思想大綱的解析』。前面講了《梁皇》的思想,分成了佛菩薩名號跟四十個章節的懺文。四十個章節的懺文歸納成七個思想的要點,這個講過了;第一個「歸命三寶」也講過了,現在看第二段「禮拜懺悔」。懺悔的思想在『懺悔析義』裡講得很詳細了,就不多講了。
標準模式
「禮拜」是藉著禮佛的作為,產生懺悔的作用,所以「懺悔是內在的意涵,禮拜是懺悔本身的一個作為」,禮拜就是一種懺悔的作為。所以這邊說,因為懺悔因緣得以除罪果報透過禮拜佛菩薩,來達成懺悔除罪的作用。我今天慚愧懺悔,是為了要消除惡業。

我們來看「標準模式」:所謂的標準模式,就是在懺文裡面出現很多次類似的語句,就叫標準模式,這是懺悔的概念。
第一條今日懺悔,願乞除滅」──今天懺悔,希望把罪業除掉。
因今懺悔,淨盡無餘」──因為今天懺悔的關係,我的惡業清淨,完全沒有任何保留,沒有留下一點,完全盡除掉。
慚愧懺悔,願盡銷滅」──我很慚愧、我懺悔,希望消除掉所有的惡業。
一切罪因苦果,願乞銷滅」──這屬於標準模式,就是這樣子,文字稍有不一樣,可是意思很清楚,都是一個意思。這邊舉了四條,其實裡面大量的語句都是如此。當我們拜《梁皇寶懺》看到類似的語句就知道,這就是懺悔的概念。

看下面。這個思想在懺悔析義已經講得很清楚。看《梁皇寶懺》是怎麼說:
思想說明
「罪從因緣生,亦從因緣滅。非資以懺悔,無由出離。」──這個我們就很熟悉。前面有講過罪業的本質有幾個概念。一個是從十二緣起來講,第一個是有無明所生,第二個業是因緣性,第三個業是我們的心。這邊講的因緣生就是因緣性,透過懺悔,加進了不同的因緣,把業消除,離開了業的繫縛。
第二「懺悔之力,不可思議」──懺悔的力量很大,可以消除掉無窮惡業。
「又此懺法,令諸行人,得安隱樂。」──因為我們懺悔,惡業消除,得到安樂,得到安隱。

發菩提心
因為前面『懺悔析義』講了,我們就可以節省一點。
看下面第三段──「發菩提心、成佛種子、慈悲相應」。這是在修行佛道中菩薩道的思想,是佛法中非常重要的體系。不管是唯識、般若、中觀,或是如來藏思想,有很多經典都提到菩薩道修行的過程。有的經典從階位講,有的從修行菩薩行的行為──六度萬行來講。很多形式。
可是整個菩薩行不出兩個「甚深行」跟「廣大行」。什麼是「甚深行」?就是空性,相應於真理,相應於唯識所現、唯心所造,緣起性空的叫「甚深行」。什麼是「廣大行」?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普及利益於所有眾生的,就叫「廣大行」。「廣大行」中含有「甚深行」,「甚深行」在「廣大行」當中顯現。大智度論講了很多的「廣大行」,可是最後它講說三輪體空,把所有的「廣大行」銷解入「甚深行」。這是從大智度論來看菩薩道的思想,菩薩道的思想建立於菩提心,作為起點,開展了菩薩道。

梁皇寶懺也把「發菩提心」作爲懺悔的一個重要的要點加進來,這裡面舉了9條,我們看,為什麼要修菩薩行?
仰學菩薩,修行直道」──「仰學」就是菩薩的精神是非常崇高的,是我們所景仰的一個大仁之心,所以叫「仰學菩薩」。「修行直道」,「直道」就是成佛之道。
第二,「宜當努力,發菩提心」──「宜」就是應該,應該要好好的努力,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唯應數發」──發菩提心要不斷的,「數」就是不斷的發。

發菩提心
「菩提心遇善知識,便得發起」──菩提心碰到善知識就能夠發起,有人告訴我們要怎麼樣就能夠發這個菩提心。什麼樣的菩提心叫做菩提心?
「發菩提心,必須起想」──發菩提心要「起想」,「起想」就是要常常去觀想,常常要在心裡面去模擬這個菩提心的情境、思惟、道理。發菩提心,
「不捨於苦,而度眾生」──菩提心具體怎樣?雖然辛苦,可是還是不停地渡眾生,就是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誓不退還」──雖然有很多的挫折、折難、障礙,「誓」就是誓願、發願,絕對不退失掉,離開菩提心。
第八是「難堪難忍,誓不以苦故,退失今日大心」──為什麼會退呢?因為難以忍耐、承受,叫「難堪難忍」。為什麼呢?因為種種的痛苦障礙,使得我們的心受到很大的摧破。這個心發起來拔掉了,發起來拔掉了,難堪難忍,可是也不退失。
「三寶加助攝受,堅固不退」──除了自己努力以外,還要請求三寶加助、攝受,幫助我,不要讓我退失掉。
「堅固不退」等等這九條,這九條都是告訴我們要精進勇猛、不懈不退的發菩提心,可是有一個東西還是要去了解:到底菩提心是什麼樣的內涵?這個地方比較沒有再詳細的分析,有提到一點,可是沒有分析得很非常詳細。我們就另外找其他的資料,來補充一下菩提心的內涵。也就是在懺文裡對菩提心的內涵,提到的比較簡單。我們根據其他經典的資料,把它豐富一下。我們來看菩提心的意涵。
菩提心
第一個,菩提心的意涵在不同的經典、在整個藏經裡面,我們可以發覺有兩種菩提心的思考系統,這個觀點可能很少人聽過:
第一種、以《金剛經》作為代表的,以般若經典代表。
第二種、是以如來藏、《圓覺經》、《楞嚴經》為代表的。
等一下我們會引用一段經文來看它們是怎麼說的,先把它的思想掌握,我們再來看經文。
《般若經》的菩提心,是以大悲心跟空慧為主體;《圓覺經》跟《楞嚴經》是以如來藏心、或叫真心、或叫真如心所代表的,開展的主題就是如來藏心或真心作為菩提心。由真心或大悲心或般若空慧,它都行六度。
由空慧──《金剛經》所講的,行六度以後怎樣實錢他的菩提心而行菩薩道呢?「度生而無能度所度」──這是般若經講的。
在如來藏經裡它就不講這個了,它講「覺性分分顯發」──無明翻轉,把這個無明轉換掉以後,覺性顯發,這是他實踐菩提心、開展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一個旨趣,最後,破無明、證法身。
般若思想是證般若空性。這兩個又慢慢開始結合,最後都證得無分別智,登初地、證法身。
所以在整個菩提心的思想體系裡,它是有一些不一樣的,這是兩種菩提心的意涵。

菩提心代表的經典意涵-《金剛經》
我們來看這兩種菩提心代表的經典的意涵。
我們來看般若經典,金剛經怎麼說。金剛經的開頭,就是須菩提問佛說:「云何安住?云何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欲界】,「若有色」色界】,「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無色界】。這是廣大行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因為無餘涅槃是最殊勝的境界,所以叫第一義心
這是屬於大悲、廣大行的部分──《金剛經廣大行的部分。因為對所有眾生做出殊勝的行為,讓他們都入涅槃,所以是「廣大行」。
「空慧」是什麼?「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因為不以眾生剛強難調難調伏而以為苦故,生退屈心,故曰「常心」,恆常不退失。
「不顛倒」──「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前面大智度論講到說,菩薩知道自己在夢中度眾生,可是恆常度、不休息,知道自己在夢中渡眾生,就沒有一個有情在,是菩薩在渡眾生。夢中沒有真實的人,也沒有所度的眾生,能度所度都不真實,這叫「不顛倒心」。不顛倒心跟常心的背後,是對一切法空性的了達,所以是「空慧」。
這個識心是無著菩薩,把金剛經這一段判成了識心,廣大、第一心歸攝成大悲,常心、不顛倒心歸攝成空慧,所以大悲跟空慧就是菩提心,金剛經菩提心的意涵。

菩提心代表的經典意涵-《圓覺經》
看下面圓覺經《楞嚴經》,也是屬於菩提心的部分。第二個系統就是如來藏思想,是屬於菩提心的部分。
「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圓覺就是菩提心。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圓覺流出了這些真如菩提,這些都是清淨的法性。這都是圓覺的別名。
我們再看下面。「一切如來本起因地」什麼叫如來本起因地?就是如來在本起因地修行的時候,皆依圓照清淨覺相,圓照覺就是圓覺,都是因為能夠圓照照了覺相,所以斷除無明的黑暗,於是成佛道,也就是覺性。圓覺作為佛在因地修行的一個依據,當他把圓覺徹底地顯發以後,就斷除了無明,成了佛道。這裡面是以覺性的顯發而成佛的,這一段也是《圓覺經》,我們就省略不要看。

菩提心代表的經典意涵-《楞嚴經》
我們看《楞嚴經》。《楞嚴經》:「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所以都是因為不知道自己有一個常住真心,所以才流轉生死。所以當我們知道常住真心以後,就不流轉生死了,覺性顯發。所以常住真心就是菩提心的別名。

菩提心代表的經典意涵-《起信論》
再看《起信論》:「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此心就是眾生心,心就是菩提心。
「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是摩訶衍體故;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一切諸佛本所乘故。」
眾生心顯示大乘體相,摩訶衍就是大乘之法。這大乘之法是什麼作用?一切諸佛本所乘,什麼叫本所乘就是因地所行,在因地還沒有成佛的時候,所藉以修行的內涵就是眾生心。佛已經成佛了,佛已經靠修習眾生心而成佛了。
「一切菩薩皆乘此法」──此法就是眾生心。
「到如來地故」一切菩薩要根據修行眾生心而到達如來的成佛之地。
所以眾生心是菩提心的別名,依於眾生心而成佛,依於眾生心佛已成佛,一切菩薩依於此菩提眾生心而將要成佛。

《圓覺經》所講的圓覺,《楞嚴經》所講的常住真心,《起信論》所講的眾生心,其實都是菩提心的別名。所有一切已成之佛、未成佛的菩薩,都以依據菩提心──圓覺、常住真心、眾生心而成佛,這就是菩提心的別名。這是般若經典、如來藏經典,對於菩提心不同的詮釋。

菩提心結構
那麼菩提心怎麼樣跟整個佛道做結合呢?下面有一張圖表,各位可以看到,下面是「菩提心、菩提道、菩提行」。菩提行就是菩提果,菩提行是根據般若經來講的。
菩提心本質的主題是「大悲」跟「般若慧」,這剛剛有講過了。在大悲跟般若慧的前面的「出離心」,是開導、導引我們菩提心的開展,讓我們出離生死輪迴。「方便」是我們度眾生的方便。所以一個前、一個後,主題是般若空慧跟大悲心,由般若空慧跟大悲心形成了五度。大悲出五度,般若為導,五度輔助,最後六度,形成了五十二菩薩的階位。五種菩提最後滅證後成佛。這就是整個菩提心的結構。

梁皇寶懺裡,它只是強調要勇猛不懈、不退轉,堅固我們的菩提心,所以再用幾部經典,把菩提心的內涵、菩提心跟整個佛道的結構,再跟各位介紹一下。
下面講「發願回向」。菩提心是臨時加的,昨天看了一下,發現菩提心好像太簡單了一點,所以就想到以前的一些資料,覺得蠻有意義的把它加進來,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有兩個菩提心的結構。

看第四段「發願迴向」,看標準模式。
這個「願」──地藏菩薩本願經》、《藥師菩薩本願經》都有這個「本願」的思想,還有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本願,這個願在佛教裡面是一個很重要的思想理論。
「本」者,就是在凡夫因地行菩薩道的時候叫「本」,「願」就是你發願要修什麼樣的行,成就什麼樣的果報。所以願就是一個方向、目的,是行菩薩道最後的結果,叫做「願」。

發願迴向
「回向」就是把你所有做的功德,向你的願集中。你所做的功德就像賺的錢,要放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業一樣的,所以回向就是要把我們所做──你佈施一個饅頭給狗吃也好、幫人家掃個地、念一句佛號也好,它總是一個功德,這功德你要把它放在什麼地方,產生什麼作用呢?都把它回向到你的願去,叫做「發願迴向」,一起談。

   《梁皇寶懺》裡面,它一樣有懺,我們一起來看看。在標準模式,
第一個、「生生世世,在在處處」,都要發願迴向。等一下看它發什麼願?怎麼迴向?
「從今日去,至於菩提。從今日去,至於道場。得如所願,滿菩提願。」
我們來看這四段:
「生生世世」是從時間上講,「在在處處」是從空間上講。不管是什麼時間,不管是什麼地點、什麼環境,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從今日去,至於菩提,至於道場」,是一樣的,這二跟三是一個概念,也就是從現在開始一直到成佛,「至於菩提、至於道場」就是成佛。從今天開始到成佛之間,所以這是兩個概念。
第四個是「得如所願」,「如」就是滿足了、成就了我發的願,我什麼願呢?菩提願、成佛之願。把這個合起來就是說,從今天開始一直到我成佛之中,不管是哪一生、哪一世、投胎在什麼地方、什麼環境之下?我都希望發願做成佛之事,然後把功德迴向到成佛利益眾生之中,「得如所願,滿菩提願」,這就很清楚了。
「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從今日去,至於菩提。得如所願,滿菩提願」,這是標準模式。

如何發願迴向
    看下面,怎麼樣發願迴向?
在所生處, 常不忘失,究竟無上菩提,成等正覺。不要忘掉我要成佛,成就佛的無上智慧,成等正覺。
第二、所有眾願,悉如十方諸大菩薩,所發誓願。所有眾願,悉如十方諸佛,本修行時,所發一切大願。」這個類比排比一下就很厲害。地藏王菩薩你要學,觀音菩薩你也要學,像昨天講的虛空菩薩你要學,無邊身菩薩你也要學。要蓋很多公寓,要做房地產商,房地產商比不上無邊身菩薩,祂是蓋城市。無邊身菩薩的功德不得了,祂不只是造鎮,祂造大城市──無邊無量的大城市,清淨的國土,是娑婆世界的樂土。極樂世界也不過是像這樣子,很多很多的城市,大乘清淨的國土,我們要發願做地藏王菩薩,大家以後不要念觀世音菩薩,要念你自己,為什麼呢?因為你要當觀世音菩薩,所以念你自己。有沒有信心啊?沒有信心啊?要有這個信心,我將來就要變成觀世音菩薩,就要像地藏王菩薩一樣,能夠下到地獄裡面去,超拔、救度苦難的眾生,要有這樣的信心,懂吧,要發願啊!所以這邊講「所有眾願,如諸大菩薩,如十方諸佛,修行時所發一切大願。」我們要跟他們學啊!
「若多若少,若輕若重,悉以回施四生六道,一切眾生。」不管做了多少,都把功德回向給六道的一切眾生,希望他們能夠離苦得樂。

如何發願迴向
    「不向二乘,不向三有,同共回向無上菩提」我的功德不迴向解脫生死,也不回向這世間得到回報,我一定要迴向成佛。
「一切眾生,所以不能得解脫著,皆由著於果報,不能捨離,若有片福,一毫之善,能回向者,則於果報,不復生著,便得解脫。經歎修行迴向,為大利益。應發回向,兼勸一切不著果報。」
我們修行會有很多的功德,可是我們不要執著,要把這些功德回向出去給眾生,我們就不會礙著,就能夠捨離,捨離以後這個功德就不會把我們牽絆著。你看有的人拼命賺錢,被賺錢給奴隸了,賺了錢以後他不用賺錢了,被錢綁著,沒事數鈔票、點金條,那不是被錢綁了?被錢奴隸了嗎?所以我們不要被錢綁了,不要被你的功德綁了。

剛剛講到兩種菩提心,漏講一小段,可能在很多的經典裡面都只提到一種。像在宗密大師《禪源集都序》裡面有一段文字,就把這兩種合起來一起講。它把如來藏心──《起信論》是講的眾生心、《楞嚴經》講的常住真心、《圓覺經》講得圓覺,做為根本,然後由常住真心發出了大悲跟般若慧。宗密大師是這樣分析兩種菩提,把這兩種菩提結合起來的。我覺得這是蠻好的,大家可以做參考。

    接下來看因果業報的五段,七個綱領要義中的第五段。就是在懺文裡面,把眾生的苦報、惡業示現出來。
為什麼要有這段文字?就是中國人講的:不見棺材不落淚。不跟他講可怕的結果,他不覺得害怕,沒有警惕心,他覺得無所謂。所以跟他講:你不可以幹壞事,幹壞事以後會有很多可怕的果報。唉呦!不行喔,這個結果不得了。提醒他!讓他有警覺心、恐懼心,他才不敢做壞事。因果業報這段文字的用意在於此。

因果業報
我們看下面,標準模式中:
「以是因緣,故獲斯罪。
以是惡業,故獲斯罪。
眾罪業報,故獲斯罪。
以是因緣,故受此罪,此是華報,果在地獄。」
它告訴你:幹了什麼壞事,得到什麼果報。比如在這裡,他舉了經上一段話,一個小沙彌偷了寺院裡兩個果子,藏在腋下走了,人家看不到,就藏在這個地方,兩個芭樂果或是奇異果或是橘子,藏在腋下就走了。下輩子兩個腋下就生了火輪,在腋下一直燒,走到哪兒就兩個火在這邊燒,所以他說偷了常住兩個果子,放在腋下就召感墮入鬼道,這兩個腋下就兩個火輪在燒,以是因緣,故獲斯罪。所以你哪一天頭痛了,你就唉呀!那個業報來讓我頭痛;哪天感冒了,就是哪個業報來讓你感冒了。以是因緣,故獲斯罪。你受人家打擊了,受委屈了,以是因緣,故獲斯罪,你歡喜承受。

昨天還是前天,有個居士說:他好像很多事情不順利?我說沒有關係,你了解這是受報,在人生的旅途中有很多的不如意,知道因為前世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所以今生受到很多委屈、打擊,不要怨恨別人,想想自己以前幹了很多的壞事,你就自己心裡很寬慰,還好我今天還承受得起,起一種趕快還債的心情,就會比較舒緩。趕快還債,還要趕快修福報,趕快多修福報,多修智慧。
我們傳悟和尚等一下要打禪七,大家都來打禪七喔!端坐念實相,是名真懺悔,禪是真正的無生懺的本質。你們不能說:七天我不行啦,家裡面很多事情啊。我不知道這邊可不可以隨喜?隨喜來吧!

因果業報的思想說明
看下面因果業報的說明。
「以不善業,所以墜墮三途,備歷惡趣。」為什麼會墮三途?很簡單,造惡業。
「果報連環,初無休息。貧富貴賤,隨行所生。非有無因,而妄招果。」果報是一直連續的,它不會停的。你苦的--唉呀!我休息一下,它也不會休息。你是貧富貴賤,隨你所生、所受,一定有因而招果,不可能無因招果。所以人家富貴,不要羨慕,是人家做了善業。你招了貧困、打擊,也不要怨嘆,是你前世一定幹了惡業。有這種心態,你心裡面就能夠平靜一些,就不會再做愚蠢的事。
13-2 因果業報的思想說明
「若不作因,芸何得果?若有造因,果終不失。譬如影響,不得捨離。」前面講懺悔析義也講到了,業果如影隨形,終不失散,做善得善,做惡得惡。若不作因,亦不得果。所以要懺悔,則無罪不滅。

出地獄
這邊有一個「出地獄」,在懺文裡面就有一段懺文,描述無間地獄跟十八層地獄的情境。告訴我們世間人,你要是幹壞事幹多了以後,你就進到阿鼻地獄、十八層地獄去受苦,受什麼苦?就受這種苦──泥犁獄、刀山獄、飛沙獄等等到烊銅獄,那苦不堪言啊!看到都很可怕,何況身受其中?所以千萬不要走到這一步,要勤修佛法、功德,勤加懺悔。

大家一定要常常接近三寶,三寶才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剛剛不是講了嗎,世間那一些暫時的,你要是一直執著世間的金錢、名譽、親人眷屬這些東西,不好好花一點時間來學佛,時間一到,我們那一邊有一個老菩薩,七十幾歲了,「師父啊,我來你這出家好不好?」我也不要講什麼,我說「你還是在家好好修行吧。你在這兒養老,你還來出家修行,不行了嘛!」我常常講,我有一個徒弟50幾歲出家,我就跟他訓告說「你不要看他20幾歲年紀比你小,二十幾歲時你在什麼地方?在幹什麼?你想看看。人家十幾歲出家,你五十幾歲出家,你不要以為年紀比人家大一倍,就倚老賣老。人家的善根、福德比你強多少。」各位居士聽懂嗎?我這也是告訴你們修行及早啊。我說是訓徒弟,其實指你們,開玩笑的,不要介意。

神通感應
看下面「神通感應」。沒有專門的一段話講神通感應,可是梁皇寶懺裡面,處處都講到神通感應這個思想。我們先看以後再來分析這個問題。神通不可思議,希望諸佛菩薩、天人、仙人,受我懺悔祈願、加持。我們先看懺文的說明。
以慈悲心,同加神力。就是諸佛菩薩用祂無邊無際的慈悲,同體大悲,用祂的神力給我加持,這是第一條。
第二條,神通智慧,出沒自在。這是讚美佛菩薩,祂們的神通跟智慧能夠自在運轉、無所不在。
第三個也是讚美佛菩薩──神智方便,能以一身,作無量身,能以一形,種種變現。能促一劫,以為一日。能延一日,以為一劫。」前面的一身作無量身,一形做種種變現,是從空間上講,空間的轉換沒有障礙,可以自在的轉換。下面的是從時間上,可以由長做短,由短延長,一劫變成一日,一日變為一劫,這說明了時間、空間的交互轉換,可以隨心自在。
不能感通諸佛者,未之有也。這句話講,誠心就能夠感通佛,你不要擔心佛在哪裡?我怎麼看不到?祂來了我才相信。你不要起疑惑,就專心的、好好的祈求佛菩薩,好好的用功修行,佛菩薩祂一定會跟你感通。
「以佛神力,令諸眾生,盡得解脫。」佛的神通可以讓我們出離苦難。

神通感應
第六、唯願必定來,施令得安樂。祈願諸佛菩薩一定要來拯救我,讓我得到安樂,離開痛苦。
第七、以如是無量無邊自在不可思議力。不違本誓,不違本願,悉以施與。」說諸佛菩薩的神通不可思議,我們沒有辦法用我們凡夫的想法去思考,你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想,「為什麼?為什麼?」沒辦法想、沒辦法解釋的,沒有理由,它就是不可思議,而且它不違本誓故。它有誓願,它一定要來救拔我們。
第八、「願以不思議力,同加覆護。所有誓願,皆悉成就。」希望以不思議力量來加護我們,所有誓願都成就。
第九、「白毫相光,照於十方,無量世界,地獄休息,苦痛安寧。」具體的舉出來,佛眉間的白毫時時刻刻照耀十方的無量世界,地獄眾生受到白毫光以後,就自然的苦劇止息、痛苦消除,說明了佛的神通不可思議。
第十條、「以神通力,滅除惡業。」講到懺悔靠佛菩薩的神通力去除我們的惡業。

這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佛菩薩既然這麼慈悲,這麼力量大,那我現在很痛苦,我想要幹什麼,為什麼他不來幫我呢?」這是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我來解釋這個問題。
有一首偈子叫做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我們用這幾句話來解釋這個問題。
菩薩像清涼的明月在天空中,由於畢竟在虛空當中,在空性的宇宙、法界中間,性空的法界中間,諸佛菩薩像月亮一樣。
有句話叫「千江有水,千江月」,只要有水的地方,就可以看到月的倒影。問題是還有一個眾生心水淨,我們每一個有情眾生,心像水一樣──一碗水、一盆水、一個游泳池的水、一個湖的水、一個河的水,不管是河的水、湖的水,盆的水、碗的水都可以,反正一盆水,就能夠現出月亮,就能夠與諸佛菩薩感應。問題是心水必須要乾淨、清淨、穩定,你在這邊晃動,看不到月影,你丟了很多雜質,看不到月影。心水淨說明什麼問題呢?要心能夠清淨到一定的程度,就會與諸佛菩薩感應。

神通是普遍客觀存在的事件。怎麼樣的跟神通感應?就有賴我們主觀有情眾生心性的清淨與否,這個要靠戒定慧的力量。淨除了粗的污濁,淨除了細的混濁,使得水更加的澄淨光明。所以戒定慧的力量,就是能夠與客觀的諸佛菩薩的神通,做接軌的一個催化劑。
它在我們有情的心中,有、還是沒有,它是一個不是誰說、誰決定,要給你、還是不要給你的事情,不是佛菩薩要給你戒定慧、還是不要給你戒定慧,也不是哪一個祖師、師父,要給你戒定慧,是你自己要不要按照佛法的方法,去運轉你的生命,所以一切還是操之在自己有沒有戒定慧,決定了我們能不能跟佛菩薩感應,所以它還是操之在自己。有戒定慧就能與佛菩薩感應,沒有戒定慧就感應不成就。不是沒有感應,是因緣不具足。
我再舉一個世間的例子。比如說這個富翁,像比爾蓋茲有幾百億美金,巴菲特很喜歡做慈善事業,幾百億美金拿出來救濟。他是不是能把錢分到每一個需要的人?不可能啦,他沒有說一定分給誰,只要需要就可以拿,問題是很多人需要,為什麼拿不到?因緣不具足,很多人拿不到。國家、機構、地區的因素,太多因素,使得很多需要錢的人、貧困的人、生病的人,他拿不到這個錢,為什麼?因緣不具足。所以巴菲特、比爾蓋茲的慈悲心,沒有說一定要給誰,他是像佛菩薩一樣普施的,問題是你的因緣具不具足,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我們不能怪佛菩薩說:為什麼不救我?為什麼他不感應?還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好,神通能不能感應解釋完了,真的有這麼大的力量嗎?我講一個故事──水陸法會的故事。你們參加過水陸法會的舉手,參加過內壇的舉手,舉高一點。十多個人,好,手放下。水陸法會是七八個壇場同時舉行,七八個壇場,其實是在一個壇城範圍。剛剛講的道場,大家知道這個場域,它是在一個場域之內,也要結界。在這七八個道場修不同的法,梁皇、內壇、法華壇、般若壇、華嚴壇、淨土壇、諸經壇等等,最核心的就是內壇,還有梁皇,梁皇大家都知道。
什麼是內壇的精神?就是請「四聖」佛、菩薩、辟支佛、羅漢,「六凡」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修羅,請四聖、六凡吃大餐,這是屬於內壇。以後人家說,水陸內壇是幹什麼?就說惠空法師說的,我負責任,請四聖、六凡吃大餐,這是水陸內壇的精神。焰口也是很簡單的一句話請孤魂野鬼吃大餐,一樣嘛,這樣你就懂了。大蒙山跟焰口就是這個意思──請孤魂野鬼吃大餐。內壇也是一樣,當然整個水陸配合了梁皇,還有諸經壇各方面的,水陸其實也是寶誌公跟梁武帝他們一起做的。可能跟郗氏這個事是一起的,我沒有很確定。也是這個時代,梁武帝跟寶誌公做的。梁武帝後來,南北朝戰亂很多,不像現代資訊這麼發達,那個時候戰亂很多,所以水陸就失傳。只是大家知道梁武帝那時候拜過水陸,到了唐朝,佛教界只知道有這個東西,不知道水陸的儀軌在哪裡?也沒有人做,也沒聽說,因為過了一兩百年以後就失傳,只知道有這一件事情。
有一個英禪師,他的道德很好,他每天晚上不倒單、坐禪。有一天,忽然他的禪房門都打開了,哇,就來了很多達官貴人,相貌堂皇,穿得也很好,就進來跪倒,一屋子都是人。他就問他們是什麼人?怎麼會來這個地方?他就說:白起、王翦、張儀、莊襄王。這些都是什麼人你們知道嗎?白起是秦朝莊襄王的大將,秦國跟趙國打仗,把趙國四十萬軍人俘虜,然後白起把他們全部活埋,你說罪業大不大?在戰場殺四十萬人,跟活埋、俘虜是不一樣的,因為戰場上,你殺我、我殺你,你功夫沒我強,被我殺,活該,可是我投降了,你把我全部都活埋,這個罪業很重。王翦也是秦朝的大將,莊襄王是秦始皇的爸爸,張儀就是破壞六國聯合,使六國滅亡的說客。這些人是戰爭的甲級戰犯,就是首號戰爭的罪犯,他們幹了很多戰爭的惡事,像白起坑趙卒四十萬人,多少命,不得了。
英禪師就說 你們來幹什麼?
他說我們來求禪師超度我們。
我怎麼超渡你們?
他說你給我做水陸法會。
他說水陸法會我是聽過,可是沒有儀軌,我也不知道怎麼做?比如說,我們傳悟和尚是英禪師,問這些地獄裡面來的眾生。還有我問你們幾個問題,這麼多的出家人,台灣有惠空法師、法藏法師、大航法師、三昧講堂繼誠法師,你怎麼不去找他,找我傳悟呢?找英禪師?
因為我們看到閻羅王請你去講經,所以我們認定你一定有修行,要不然閻羅王不會請你去講經。
喔,好,這我可以懂,找我是因為閻羅王請我講經。那麼水陸可以超渡你們,為什麼當初梁武帝普薦超度啊,為什麼沒把你們超度起來?既然梁武帝不能超渡你們,為什麼我可以超渡你們?梁武帝時寶誌公也是高僧大德,比我的功夫還要高,這是一個要解答的問題。為什麼要找我,這個我了解,為什麼寶誌公沒有超渡你們?
他說當初梁武帝跟寶誌公舉行水陸懺儀的時候,無量的地獄餓鬼眾生都得道超拔。
對啊,為什麼你們沒被超拔?
因為我們罪業太重了。
剛剛說過,甲級戰犯殺人太多,罪業太重,所以不得超渡。這個疑問也解決了。
為什麼找我?為什麼當年沒有超渡?現在我可以超渡,這得到肯定解答,都合理了。
就問啊,我沒有本子怎麼超渡?我不知道怎麼做?
他說有,還留著。
比如說在福建廈門普光寺那邊還有一個本子,或者我們在三昧講堂竺摩老和尚存了一個本子。喔!那明天我去三昧講堂,我問問看,問問繼傳法師看看有沒有。有的話,妙香林跟三昧講堂聯合所有大馬的出家人為你們超渡。
你們先回去,明天我去問看看,有,表示你們講的話都是真實的。因為我都不知道有這個東西,我知道有水陸,可是沒看過。這些鬼都退下去了。
還有一個問題這個人怎麼出來的呢?他們怎麼會跑出來?地獄很森嚴,怎麼會跑出來?這是我猜想的,我講個笑話,你們姑且聽之。你們聽過監獄裡面有黑道老大,他有特權的,這些都是黑道老大,比黑道老大還要大的,所以我想他們可能有特權,而且地獄裡面他們待了好幾百年,可能跟鬼卒也搞好關係了。這是開玩笑的,我們不去追究了,就是自己隨便亂想的,反正他們出來就是了。
好,走了。於是英禪師第二天就去找他們說的那個道場,那個師父問誒!奇怪,你怎麼知道我有這個?就把昨天晚上事情跟那個禪師講。兩個人都感慨很深刻,覺得水陸真的不可思議。兩個禪師都很慈悲、有智慧,就發心號召了一些僧眾,很努力、用心的舉辦一場,超度地獄裡罪業深重的地獄眾生。舉行法會,水陸法會,當然一定如法如律,很好了,都是高僧嘛,被閻羅王請去講課的,這不得了的。完以後,因禪師又再打坐。過兩三天,嘩!晚上又來一批,更多了,一來以後也全部頂禮,很恭敬頂禮。
他說你們今天來幹什麼?
他說我們來跟禪師感謝。我們所有現在這些地獄眾生,全部得到超拔,要投胎轉世了,所以來感謝禪師,向禪師告辭。要投胎了,出離地獄的苦難。

所以懺儀、懺法、儀軌的功德,不可思議。
那你說惠空法師,你怎麼不學呢?其實我很想學,沒機會學,還有,真的這個力量很大以後,佛教界很多東西就會有流弊。很多人學這個以後來賺錢,就流成商業的模式了,這就有一點點染污了清淨莊嚴神聖的儀式啦。所以變成很多真正發心、好心的出家人,反而不願意去沾染這些東西。好像我學焰口是要去賺錢,學水陸就是要去賺錢,那我不學總可以吧,反而很多人不學了。我為什麼講這個話,就是要讓大家知道,賺錢,他去賺他的錢,我們修我們的福報,消我們的罪業,所以他歸他,我歸我。
梁皇寶懺》、水陸的功德,我們絕對的肯定,而且千讚嘆、萬讚嘆,鼓勵大家多多參加。絕對不要懷疑懺的功德,佛門儀軌的功德,要多多的參加,常常努力的去修習。
好,就講到這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