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9日 星期六

依法不依人



        近期在網路上陸陸續續看到福智教團問題的分享與討論,其實這已經持續好幾年了,在目前又有更多大德現身說法討論。不過印隆不是要討論此議題,是因為看到有人留言批評到了《菩提道次第廣論》,認為在研究《廣論》的團體,怎麼會發生此事件?印隆覺得這樣的論點不太如法,因此想分享一下自己對《廣論》的看法。

    福智團體所研讀的《廣論》,是日常老法師所講解的(法尊法師翻譯);不過印隆沒看過這本,當時所研讀的,是藏文版的《廣論》。

    在法鼓研究所碩三時,因為已有藏文閱讀基礎(懂得基本文法與查字典),因此選修了廖本聖老師授課的藏文佛典導讀,在第一學期時,即是閱讀藏文版的《廣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浩瀚廣大,當然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閱讀完畢,因此廖老師在各章節選出重點內容,教導我們閱讀藏文典籍的方式,也一起探討殊勝法義。而廖老師也會說明藏人語法用詞的習慣,還有一些譬喻內容,就像中文的成語(ex.朝三暮四)、英文的成語(Ex. A piece of cake.),它的背後都是有其更深的意義,也跟當地民俗文化等有關,不是看字面上的翻譯就能了解的。而藏文與用法跟梵文又有諸多類似之處,[1]很細膩也常一再重複,與中文好簡完全不同。
 

    舉例幾句(當年印隆試著翻譯的作業):







  
      於此只是簡單的舉幾句例子,可以看出《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殊勝廣大,並透過善知識的引導,讓我們發心深入研讀乃至實踐,行於正法。

    《大般涅槃經》如來性品〉說明「四依、四不依」,為諸佛弟子應謹記在心:
1.      依法不依人:依如來釋尊所說三藏十二部正行教法,不依為利養說言如來法性是無常教法的人。
2.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大乘常住的經典為依歸,不依小乘無常的經典為依歸。
3.      依義不依語:依佛所說如來常住不變的法義(戒律),不依非佛所說之諸論綺飾文辭義(不認同戒律)。
4.      依智不依識:依般若智慧來判斷經書言論真偽,不依凡夫認知來判斷經書言論真偽。

《大般涅槃經》40卷版 如來性品第四之三

         如佛所說,是諸比丘當依四法。何等為四?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如是四法,應當證知非四種人。
  佛言:善男子!依法者即是如來大般涅槃一切佛法即是法性是法性者即是如來是故如來常住不變。若復有言如來無常是人不知不見法性。若不知見是法性者不應依止。如上所說四人出世護持法者應當證知而為依止。何以故?是人善解如來微密深奧藏故能知如來常住不變。若言如來無常變易無有是處如是四人即名如來。何以故?是人能解如來密語及能說故。若有人能了知如來甚深密藏及知如來常住不變如是之人若為利養說言如來是無常者無有是處如是之人尚可依止何況不依是四人也。依法者即是法性,不依人者即是聲聞。法性者即是如來,聲聞者即是有為,如來者即是常住,有為者即是無常。善男子!若人破戒為利養故,說言如來無常變易,如是之人所不應依。善男子!是名定義。
  依義不依語者:義者名曰覺了覺了義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滿足滿足義者名曰如來常住不變如來常住不變義者即是法常法常義者即是僧常是名依義不依語也。何等語言所不應依?所謂諸論綺飾文辭如佛所說無量諸經貪求無厭多姦諛諂詐現親附現相求利經理白衣為其執役。又復唱言:佛聽比丘畜諸奴婢不淨之物金銀珍寶穀米倉庫牛羊象馬販賣求利於飢饉世憐愍子故聽諸比丘儲貯陳宿手自作食不受而噉。如是等語所不應依。
  依智不依識者:所言智者即是如來若有聲聞不能善知如來功德如是之識不應依止。若知如來即是法身如是真智所應依止。若見如來方便之身言是陰界諸入所攝、食所長養亦不應依是故知識不可依止。若復有人作是說者及其經書亦不應依。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不了義經者謂聲聞乘聞佛如來深密藏處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猶如嬰兒無所別知是則名為不了義也。了義者名為菩薩真實智慧隨於自心無礙大智猶如大人無所不知是名了義。又聲聞乘名不了義無上大乘乃名了義。若言如來無常變易名不了義若言如來常住不變是名了義。聲聞所說應證知者名不了義菩薩所說應證知者名為了義。若言如來食所長養是不了義若言常住不變易者是名了義。若言如來入於涅槃如薪盡火滅名不了義若言如來入法性者是名了義。
聲聞乘法則不應依何以故?如來為欲度眾生故以方便力說聲聞乘猶如長者教子半字。善男子!聲聞乘者猶如初耕未得果實如是名為不了義也是故不應依聲聞乘。大乘之法則應依止何以故?如來為欲度眾生故以方便力說於大乘是故應依是名了義。
如是四依應當證知。
復次依義者義名質直質直者名曰光明光明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如來。又光明者名為智慧質直者名為常住。如來常者名為依法,法者名常亦名無邊。不可思議、不可執持、不可繫縛而亦可見。若有說言不可見者如是之人所不應依是故依法不依於人。若有人以微妙之語宣說無常如是之言所不應依是故依義不依於語。依智者眾僧是常無為不變不畜八種不淨之物是故依智不依於識。若有說言識作識受無和合僧何以故?夫和合者名無所有無所有者云何言常是故此識不可依止。依了義了義者名為知足,終不詐現威儀清白、憍慢自高貪求利養,亦於如來隨宜方便所說法中不生執著,是名了義。若有能住如是等中當知是人則為已得住第一義是故名為依了義經。
不依不了義,不了義者如經中說一切燒燃、一切無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無我是名不了義。何以故?以不能了如是義故,令諸眾生墮阿鼻獄。所以者何?以取著故於義不了一切燒者謂如來說涅槃亦燒一切無常者涅槃亦無常苦空無我亦復如是是故名為不了義經不應依止。
善男子!若有人言如來憐愍一切眾生善知時宜以知時故說輕為重‘說重為輕如來觀知所有弟子有諸檀越供給所須令無所乏如是之人佛則不聽受畜奴婢金銀財寶、販賣市易不淨物等。若諸弟子無有檀越供給所須時世飢饉飲食難得為欲建立護持正法我聽弟子受畜奴婢金銀車乘田宅穀米賣易所須雖聽受畜如是等物要當淨施篤信檀越。如是四法所應依止。若有戒律、阿毘曇、修多羅不違是四亦應依止。若有說言有時非時、有能護法、不能護法如來悉聽一切比丘受畜如是不淨物者如是之言不應依止。若有戒律、阿毘曇、修多羅中有同是說如是三分亦不應依。我為肉眼諸眾生等說是四依終不為於有慧眼者是故我今說是四依。法者即是法性,義者即是如來常住不變,智者了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了義者了達一切大乘經典



[1] 藏文是吐蕃時代公元7世紀時,由國王松贊干布派遣藏族語言學家吞彌·桑布扎,到北印度學習梵文,回國後參照梵文字母創製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