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從理事圓融略談真正歸依三寶之義

 

   今日又到慈院回診,在路途中,都會與居士菩薩討論一些觀念。今天剛好提到,她聽到有人對於「皈依自性三寶」的誤解,讓印隆聯想到昨日也有菩薩提問:「何謂理一心不亂與事一心不亂?」印隆覺得這兩個議題可以一起討論,故於此與大家分享心得。

  對於「理」與「事」,一般人都習慣分別來看待,不過這也是眾生的習性。唯有當實踐以後所獲得的理解,才能真正的「知道」。

  「理」即是「事」,透過事相上的行為,以能了解道理的意義,所謂「藉事入理」、「理由事顯」,即是此義。就像有人形容XX菜餚的味道是如何如何,但也唯有自己真正去吃過之後,才能體會此菜餚的味道;聽到、做到,然後知道,而真正的「知道」,也必須要「做到」。

  在水陸儀軌的「幽冥戒法事」的初說開示」內容中,透過天台知禮大師之文,闡釋「理具事造」的意義,因此能發起圓常正信,如文云:

然而問津此道,須發信心……言信心者,如四明法師之言曰:「信一切法,唯心本具,全心發生」,此即指事理二造為所信也。「生無別理,並由本具」,信此事造,由理具也。具無別具,皆是緣生」,信此理具,即事造也。則知世間相常,緣起理一,既已了知事理不二」,更復當知色心互融,是以法法周徧,念念具足,十方三世不離剎那,諸佛眾生皆名法界」,是為圓信互具互造之義也。[1]

  所謂「信心」(圓常正信),指深信一切諸法,唯心所本具,皆是由心所生起,[2]一念心具十法界、三千境,種種森羅萬相不出自心一念,為「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法性理體本來具足三千之諸法,是為理具、本具;依緣而顯現諸現象,為事造、事用。

  一念心具三千諸法,其本性圓滿具足萬有為理具三千」,此理具三千隨緣成森羅萬象之差別相為事造三千」,理具與事造之名雖異,但兩者之體為一,此即須圓信「事理二造」[3]的道理。諸法萬相並非另外有所生起,而是來自於心所本具,故深信此一切諸法(事造)為心所本具(理具)。

  而一切唯心本具,皆是由因緣和合所生起,故深信此唯心本具(理具),就是因緣所生的諸法萬相(事造)。若能如是深信了解,則知世間諸法萬相皆是常住實相,[4]諸法雖因緣起而生,但實相理體一如無二。[5]

  既已了解「事理不二」的道理,更應當進而知道諸法皆由此心一念而現,故色心是相即互融,因此法法互具互攝而周遍無礙,念念具足而圓滿無缺。於是十方三世盡在此心一念而不離刹那,諸佛與眾生同一體性而皆名為法界。能這樣了解而深信,才是真正圓信「互具互造」的真義。了解「事理不二」之理,故能發起圓常正信,體解「理具事造」之妙理與妙用。


[1] 《會本》315-316

[2] 「信一切法,唯心本具」,出於《四明尊者教行錄》:「所謂圓常正信也。云何生信?信一切法,唯心本具,全心發生。生無別理,並由本具。具無別具,皆是緣生故。世間相常,緣起理一。事理不二,色心互融,故法法遍周,念念具足,十方三世不離剎那,諸佛眾生皆名法界。當處皆空,全體即假。二邊叵得,中道不存。三諦圓融,一心具足。不一不異,非縱非橫。不可言言,寧容識識。斯是不思議境,入道要門。」CBETA,T46, no. 1937, p. 868b

[3] 《四明十義書》解釋「事理二造」為:「《輔行》云,造有二義,一者約理,造即是具;二者約事。…此之二造,各論三千。理則本具三千,性善性惡也;事則變造三千,修善修惡也。論事造,乃取無明識陰為能造,十界依正為所造;若論理造,造即是具,既能造所造一一即理,乃一一當體皆具性德三千,故十二入各具千如也。能造所造、內境外境,皆可當處觀於理具。CBETA, T46, no. 1936, p. 841a

[4] 世間相常住出於《法華經˙方便品》,為表示諸法實相之理,於《法華經演義》解釋云:「世間相常住者,相有世間生相、…住相、…異相、…滅相。常住者,常即不生不滅,住即無去無來……以一切法,若以情見觀之,則有生住異滅之相;若以真如法位論之,則悉皆實相……總而言之,是法住法位,唯是諸法實相而已。世間相常住,亦復是諸法實相而已。」CBETA,X33, no. 625, p. 97c

[5] 緣起理一」為表理即是體,緣起是用,於《十不二門指要鈔》云:「迷悟緣起皆三千之體起於妙用,體既不出剎那,妙用豈應離體?故使緣起咸趣剎那。三千既其不變,剎那之性本常,以體收用緣起理一。CBETA, T46, no. 1928, p. 717a

 

  而關於「皈依」,在水陸儀軌中,先佛、法、僧「三寶」分為「事相」與「理體」兩種來闡釋,讓大眾了解三寶的意義。事相上說為「住持三寶」,就理體來說是「一體三寶」。

  「住持三寶」又分為佛陀在世時與佛滅度來作說明,謂此三寶常住世間,護持佛法不令斷絕,所以稱為「住持三寶」,此為從有相來詮釋三寶,乃《阿含》中所明階梯三寶。[1]

  「一體三寶」是「幽冥戒」歸依文中的開示重點,重點在於「一體」的意涵,為以實相諦觀一切諸法,雙亡空有,雙照空有;「佛寶」是能以實相慧諦觀覺了諸法緣起性空之理,雙照雙遮,三智[2]圓滿覺了[3]「法寶」為所覺悟真如法性之理體,三諦圓融具足;「僧寶」是指理事和合一如,此三寶為一體,互攝互融。在《法華玄義》中,智者大師也說明一體三寶是「非一之一不三之三此之三一不縱不橫稱之為妙[4],一體三寶非縱非橫,即為一乘實相之理。

表格 幽冥戒文對於「住持三寶」和「一體三寶」的意義說明

事理:三寶有事有理

有相

住持三寶

階梯三寶

佛在世時

佛寶

樹王得道

此三住世不絕,故曰住持三寶

法寶

說四諦法

僧寶

度五比丘

佛滅度後

佛寶

範金合土,紙素丹青

法寶

黃卷赤牘,三藏聖教

僧寶

剃髮染衣,紹隆佛化

一切像即是真身,經典所在是佛舍利。今時凡僧,亦能荷負正法,為世福田,是亦所歸之處

一體三寶[5]

佛寶

以實相慧,覺了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雙亡雙照,三智圓覺

法寶

所覺法性之理,三諦具足

僧寶

如此覺慧,與理事和合


[1]《金光明經玄義》:「料簡三寶者,若指樹王得道為佛寶,轉生滅四諦法輪為法寶,度陳如等五人,先得眼智明覺者為僧寶。由是三寶故到于今,即有相從三寶者,此乃阿含中所明階梯三寶。」CBETA,T39, no. 1783, p. 4c

[2] 指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3]《金光明經玄義》:「如是觀者即是一心三智:即空是觀照般若一切智,即假是方便般若道種智,即中是實相般若一切種智。是三智一心中得,即空即假即中,無前無後,不並不別。」CBETA,T39, no. 1783, p. 8b

[4] 《法華玄義》卷5CBETA, T33, no. 1716, p. 745c

[5] 智者大師於《觀音玄義》詮釋一體三寶為:「以實相慧覺了諸法非空非有,故名為佛寶。所覺法性之理三諦具足,即是法寶。如此覺慧與理事和,名僧寶。CBETA, T34,no. 1726, p. 886c

 

  儀文並透過智者大師與知禮大師所教示之內容,進一步來說明「觀心三寶」之法,文云:

  故天臺、四明二師之言曰:諦觀一念之心,即空即假即中,即是三寶。如汝六道羣靈,現前一念,本具三諦。在迷不覺,是為法寶。能覺三諦之智,是為佛寶。諦智相合,是為僧寶。諦理是性,餘二是修。汝輩本具性中三法,雖迷不覺,理本諦當,名為法寶。全性起修,成三諦智,則能覺悟,名為佛寶。此智與性,相應和合,名為僧寶。[2]

智者大師說明深心諦觀此一念心,當體即空即假即中,就是觀心三寶。[3]就如同爾等六道群靈,當下現前之一念,本來圓具三諦;然而因在迷而不覺三諦之理,此三諦即是「法寶」;能覺悟三諦的圓融之智為「佛寶」而本具三諦之理與能覺三諦之智圓融和合,即為「僧寶」

  知禮大師也以同樣道,闡釋三諦之理是性體,其餘二者則為事修;三諦在理體上為圓具故名「法寶」,能覺悟此本具之三諦理體為「佛寶」,此能覺三諦之智與本具之三諦理性圓融和合為「僧寶」。因此若能圓觀當下一念當體即空即假即中,能覺本具和合,修性不二,理事相融,則一念具足佛法僧三寶。

  因此文云「如是歸依三寶。一切道法,任運而生」,[4]能如是「觀心三寶」,才是真正的歸依三寶,所有一切道法自然任運而生,此理是「上至等覺地向以下,二乘聖人六道凡夫[5]等一切未成佛道的眾生,都需要觀心三寶之真實諦理。所以儀文云:「當知汝輩本具一體三寶,是能感之因;諸佛已證一體三寶,是能應之緣。惟其感應之道不忒,是以授受之義方成」,[6]一切眾生本自圓具一體三寶,此為能感之因;而諸佛已證本具的一體三寶,此即能應之緣。如此感應道交,[7]方使「授與」及「得受」歸依的義旨才能圓滿成就,為真正歸依三寶之義。



[1] 《會本》318-319

[2] 《會本》322-323

[3]《金光明經玄義》:「諦觀一念之心,即空即假即中,即是三寶。何者?不覺名法寶,覺名佛寶,和名僧寶。三諦之理不覺故是法寶,三諦之智能覺故是佛寶,三諦三智相應和故是僧寶。無諦智不發,無智諦不顯,諦智不和,不能大用利益眾生。三種皆可尊可重,是故俱稱為寶。」CBETA,T39, no. 1783, p. 9

[4] 《會本》323

[5] 《會本》323

[6] 《會本》323

[7] 眾生有善根感動之機緣,佛應之而來,稱為感應。感,屬於眾生;應,屬於佛。大明三藏法數卷三十七:「感即眾生,應即佛也,謂眾生能以圓機感佛,佛即以妙應應之,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而一月普現眾水。

 

2 則留言:

  1. 禮讚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乘暐2012年4月13日 晚上8:12

    感恩三寶!
    感恩法師慈悲!
    三寶以表法,一見便曉,於此便知
    法師為何會發願將法華暨天台著作表化..
    祈請法師法體速速安康以全大願,興聖教,利樂一切眾生..
    惟末學愚昧對理,一體三寶,還是一見難曉,其中有些名詞,
    若不再查佛學辭典,便很難融會.
    末學頂禮..

    回覆刪除
    回覆
    1. 乘暐仁者:阿彌陀佛!

      這部分的內容,是擷取末學的碩士論文。
      末學目前體力太差,並且也有其他工作在進行中,所以暫時無法做新的研究,
      祈願自己能夠在色身還堪用之時,盡量努力,
      末學真的有好多想做的事啊!
      感恩!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