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4日 星期五

從物理科學看生命的創生

   這一陣子印隆看了許多種類的書,對於佛教道理的相互貫通有很大的幫助,不再只限於名相上的思維,而是可以再進一步發現真實(佛法, Dharma)的奧妙。當然在提出這些心得時,會牽涉到其他宗教的神學觀,所以在此要先聲明決無詆毀其他宗教的意思,只是希望透過這樣的反思,來深入對於真理的探究。


  生命的創造,在各宗教都是非常被重視的觀點,也是構成其世界觀等神學思想的基本原則。尤其在基督宗教中,造物主與《創世紀》的觀念,更是其神學思想的核心,所以其有一句話:「信神等永生」,就是你相信有這一個至高無上的「神」(造物主),相信你是被神所創造(《創世紀》)。如此你就可以永生不滅(世界觀、神學理論)。當然除了基督宗教外,其他宗教也多是此種想法,可自行用「公式」套用。

 但是科學的研究,開始顛覆了這些想法:
1.      而最早提出論點者,也是身為神父的哥白尼,他所提出的「日心說」,動搖了基督教教義的基礎[1]
2.      接下來則是伽利略透過天文望遠鏡,證明宇宙只是一個天體的自然世界,並不存在特殊的神的天體世界[2]
3.      此後不久,曾當過修道士的布魯諾更換推廣和延伸了「日心說」,認為整個無邊無際和無始無終的宇宙是沒有中心的,這一科學的論斷意味著對「神創論」的全盤否定[3]
4.      布魯諾死後,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Johannes Kepler)深入研究了哥白尼的「日心說」,發現了行星運行的三大規律,使「日心說」的理論更為完善。
5.      此後更有康德和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星雲說」。
6.      二十世紀初由伽莫夫根據宇宙學和物理學的研究成果提出的「大爆炸宇宙學」等一系列科學的宇宙起源學說。
7.      其他從物理學上發現與證實上帝從無中自由地創造世界的不可能性:
(1)   十九世紀初所發現的,能量守恆和能量轉化定律:表明能量既不能創造也不會消滅,只能互相轉化。
(2)   從道爾頓(John Dalton)的原子論,一直到基本粒子和共振態粒子的發現:證實了世界的物質性,從而否定了上帝這純一精神實體存在的可能性。
(3)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證明物質、運動、時間和空間是密切聯繫在一起的,也說明了超物質、超時空的上帝是不存在的。
(4)   普朗克(Max Planck)和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所創立的量子力學:確立了連續和間斷統一的自然現象,揭示了微觀宇宙中統計學決定論的因果關係,否定了上帝的自由意志創造的任何可能性。
8.      在生物學領域:
(1)   施萊登(Matthias Jakob Schleiden)和施萬(Theodor Schwann)的細胞理論:證明了細胞是植物、動物和人發育的共同單位,否定了上帝分別創造每一物種的神話。
(2)   達爾文的進化論,證明了高級生物是從低級生物發展而來,否定了上帝創造人的神話。
(3)   謝切諾夫的《大腦反射》一書的高級神經活動的研究新成果,說明了意識和無意識現象的一切動作按其起源來說都是反射,由此揭開了人類精神活動的奧秘,上帝賦予人類以精神的神學觀念被否定。
9.      實驗心理學、精神病學、神經學以及控制論的發展,也證明了靈魂的實體化思想是沒有根據的。這些科學把精神等同於一些心理現象,並證明「精神」受到多種型式的制約,既受到機體內部發生的生理現象的制約,又受到周圍其他物理化學作用的制約。此證明了獨立的精神實體「靈魂」是不可能存在的[4]

  關於這個議題,實在延伸出許多篇論文與心得,今日只想回歸到一個小主題:「創造者」,這裡印隆就要用佛學名相來作分析。

  世界的觀念很大,一般佛經說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娑婆世界(因為是釋迦牟尼佛所說,他就以其國土為例子),而釋迦牟尼佛的國土就叫作娑婆世界,但是娑婆世界的範圍並不等於這個地球,地球只是娑婆世界裡的一小部份,是小千世界的千分之一。

  這裡一起說明佛教的世界觀,與大家一起再複習一次:三千大千世界
1.      大約一個恆河系為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稱為小千世界。
2.      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中千世界,等於百萬個小世界。
3.      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大千世界,等於是十億個小世界。
因為有小千、中千、大千三個「千」,所以又叫做三千大千世界,實際上就是一個大千世界,也就是一個佛國土。

  佛法對於世間,有幾點根本認識[5]
一、世間無數:佛陀從無限時空的體驗中,知道世界是多得難以計算的。
二、世界是不斷的成壞過程:世界不是永久不變的,每一世界都在不斷的凝成、安住、破壞的過程中。破壞又凝成,凝成又破壞,世界是無始終的成壞過程。
三、世界為有情的世界而又是不一定有的:如世界已成而住,或住而將壞,這世界是有情的世界。如開始凝聚而沒有完成,破壞到快要毀滅,這世界是沒有有情的。
四、世界的淨穢是業感的:這無數的世界,形態不一,穢惡與莊嚴也大有差別。世界的進展到清淨,或退墮到穢惡,為有情的共業所造成;是過去的業力所感,也是現生的業行所成。佛陀體驗得時空的無始終,無中邊,體驗得心色的相依共存,所以能徹見世間為有情的世間,有情依世間而存在,樹立緣起的世界觀。

  而在佛教中,有一個很特別的--「大梵天」,他是屬於初禪的「天」。初禪有三天---梵眾,梵輔,大梵,這雖沒有男女的差別,但還有君臣人民的國家形態。而「大梵天」有一個特別的個性,即「慢心」非常重,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他所創造的。而地球是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個「小世界」,從四洲到梵天,就名為一小世界[6]。而「大梵天」,他所看到的就只有這個地球的情況,所以他以為這個地球是他所創立的。

  在原始部落中,也有許多現在我們看起來感覺到近乎可笑與離奇的神話,為什麼我們會覺得近乎可笑與離奇?因為我們擁有了更多的認識,眼光看到更遠、更多。但是還不夠,而科學的研究也是繼續發展下去,不斷地探究真理。相信在二千年後的人類看我們現代,一定也會覺得有許多可笑與離奇的地方。

  我們可以不用做科學家,也能探究真理。透過佛陀的教導,觀察緣起與四聖諦之真理。當煩惱脫盡,則我們本自面目開顯,一切真理就自然而然得知了!


※天魔梵與三界
一、「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夜魔天、兜率天、他化天、他化自在天──六欲「天」。這雖有地居、空居的差別,但都有彼此共同的器世界,有王臣父子社會形態。
二、「魔」:他化自在天有「魔」宮;以上即到達色界的「梵」天。這大體是印度舊有的傳說:欲天是不離欲,不脫生死苦的,沒有超出魔的統轄。如能破魔得解脫,即還歸於梵,到達不死的地方。
三、「梵」:神格的大梵天,即稱為一切世界主。天、魔、梵的層次,契合於傳統婆羅門教的解說。佛法雖引用傳說,但不以婆羅門教所說的復歸於梵為究竟的,認為還在生死中。所以依於四禪定果的次第,分梵天為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三天,又外道的無想天,以及佛教聖者所住的五不還天。這十八天為色界,最高者名為色究竟天。初禪三天以上,都是個人的世界,所住的器界,隨有情的出生而現起,隨有情的滅亡而毀滅。四禪為佛陀時代常修的禪定,所以禪定的種種功德,都在第四禪中。又依唯識觀的定果,立四無色界:即是先觀物境空,名空無邊處;次觀但唯有識,名識無邊處;再觀識也不可得,名無所有處。這三者,類似唯識學的相似證得三性。進一步,無所有性也遣離了,到達非有想非無想處,可說是絕對主觀的體證,類似證唯識性。這無色界,不但是個人的,而且有的說是沒有物質的。這種由欲而色而無色,由社會而個人而精神,為印度當時一般修禪定者──瑜伽者所大體公認的。佛法卻不承認這是可以解脫的,否認他能得真理,能得自由,所以人間成佛,開示有情世間的真義。





[1] 按基督教教義,地球是上帝為人類創造的一個位於宇宙中心的特殊居所。而神父哥白尼所提出的《天體運行論》,則證明地求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
[2] 因為此論點的提出,伽利略被羅馬教庭終身囚禁,企圖以此來阻止真理的傳播。
[3] 布魯諾因為堅持真理,在西元1600年被活活燒死。
[4] 此科學的驗證,可證明佛教的五蘊說。而「識」的思想,在佛教中也當作是一個器官的功用(根),而不是精神,並依眼、耳、鼻、舌、身根作出反應,與科學研究結果完成吻合。
[5] 印公導師於《佛法概論》說明。
[6]這樣的一千小世界,上有二禪天統攝,名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名為中千世界,上有三禪天統攝。一千個中千世界,名為大千世界,上有四禪天統攝。這一層層組合的三千大千世界,稱為娑婆世界,即我們這個世界系的全貌。類似這樣的世界,無量無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