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7日 星期四

AI時代的來臨與省思


  放眼放去,愈來愈多的領域運用AI技術,感覺是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就像是三十年前,開始有搜尋引擎之後,大大改變了人類思考乃至於生活模式。

  記得幼年,聽母親說有親戚購入電腦,當年還是卡片式運算的時代,所以體積據說可以塞滿三、四十坪的空間,對當時連電冰箱、洗衣機等還不普遍的時間,很是震撼。

  小二時(1981)在學校看到宏碁的電腦,已是桌上型,有學長示範自動計算程式,現在看起來沒什麼,可是當時已令我們驚呼連連!

  十六歲時(1990),學校有安排電腦課,不過當時是黑白的DOS系統,我們用PE2打打字、畫表格,這在現在的Word很簡易,可是當時是要下很多指令的。

  而那個時代的圖書館,要找書不是像現在有電腦可查詢,而是要用圖書館的分類檢索卡片,自行把書籍的區域找出,再去找到書後才能閱讀或借閱,雖然有點麻煩,但也可訓練分類分析能力。

  從84年開始,電腦功能大躍進,系統從DOS變成Windows,還有MAC。工作環境從PE3變成了Office,還有各式各樣的軟體。儲存從5”磁片、3.5”磁片,成了光碟片、MO片、隨身碟、隨身硬碟一直到現在的雲端空間。網路真是不遑多讓,有學校的學術網路、公司的專線、慢得要命又貴的Modem撥接網路,還有ADSL等,一直到現在的光速網路。印隆有幸經歷了過程,也見證資訊爆炸式的成長。

  而電腦的多工環境設計,讓人不再同時專注於一件事上。搜尋引擎的出現,也改變大家查找資訊、乃至於記憶資料的方式。尤其現在人手一機,有問題就馬上划手機,而不是動腦。因為與電腦的互動方式大大改變,也大大改變我們的思考方式與生活。

  短影音的出現,其刺激感官而直現反應,讓眾多人癡迷而划個不停。但其後遺症也逐漸出現,英國《牛津詞典》選出的 2024 年度代表字 ‘Brain Rot’ 直譯為「腦腐」,說明數位時代的人沉迷於低品質、低價值 網路內容,進而對個人以及社會所帶來心理以及智力退化等種種負面影響,特別常見於 Z 世代 (1997-2012 年出生) Alpha 世代 (2013-2024年出生)[1]


  而AI的出現,將會對世間帶來極大改變,其具有除錯的設計方式(數位孿生技術),讓使用者發生錯誤的經驗會大幅減少,學習或冒險的成本會大幅下降;像是新藥研發,可降低受試動物的傷亡。

   可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為AI是接受指令而能執行使用者的需求,但過度依賴,是否會失去思維的能力?如著名(AI)工具ChatGPT曾一度當機,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有網友說道:「ChatGPT又當機了?所以我必須思考嗎?」[2]以及「真假」如何看待?什麼才是原作與創作?如何防止有人用AI製作的新聞內容、作品、論文、深偽影音來混淆視聽? [3]


   想到過去還沒有電腦的時代,生活步調沒有那麼快,也很紮實。而自電腦、網路普及之後,雖然幫助很大、增加效率,但也有感受到大眾的耐性、抗壓性變薄弱了。思維力也減少,複製貼上產生的作品,以為是自己的產出;或是沒耐心看完文章,甚或看不懂、誤解也大有所在。

   還有感覺記憶力也變差了,以前在學生時代,輕易可背下全班同學姓名學號、生日、電話等,現在太依賴手機,有時候甚至自己或親友的電話都記不住。其實不是不能記,是懶得去記。[4]

  陳坤平教授是AI講師,但他會在課堂管制學生使用手機,[5]他提出三大原因:學生的注意力極度降低學習和思考的過程被取代學生間人際互動單一化考量到正常健康的學習,除了感知與注意,也包含「接收理解訊息、建構記憶和知識應用」。無論是找資料、反覆讀深度文、小組討論激盪、背誦特定知識、親身體驗或任何試錯修正,都是學習的一環。而人是群體的動物,當載具成為阻礙,就需要被拿走,讓人與人間 真實連結

  媒體載具與修行也是息息相關的。佛陀住世時代,是以口傳教授,弟子們必須如理思維,進而實踐,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所謂聞思修三無漏學,「聞」法是先得到知見,但一定要透過如理「思」維,將所聞透過思考,轉化成自己的東西;否則聞了一堆東西,並不能產生力量。經過反覆思維,才能把佛法實踐於修行中。[6]

  南懷瑾先生曾說:讀書,要記到藏識裡去」,就是不要散亂失念[7]八正道的「正念」,對治「失念」即散亂之心。《成唯識論》云:「云何失念?於諸所緣不能明記為性,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為業。」

  AI時代的來臨,將使我們更為依賴電腦、手機,但我們要知道,一堆產出的文字與圖像,只是科技的產物;佛法的「聞、思、修」,是專心一致地聽聞佛法,並記下與思維,專注與實踐,才能開顯斷除煩惱的智慧,否則徒增妄念耳!

 

        地表最強AIChatGPT」考指考 能上台大醫科嗎?

        給大學生最重要的建議 |研究AI 精通英文

        黃仁勳描繪的AI與數位人未來,還有給孩子的提醒AI原始人

        羅蕙蕙/AI能不能?

        越來越笨!? 成人閱讀程度僅小學有20% 科技恐是雙面刃 人類智商下滑

 

 



[4] 最好的禮物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資訊高速膨脹的時代,各種知識皆可從網路上隨手拈來。正因為如此,我們也愈來愈習慣把我們大腦的記憶庫「外包」出去。我們不再依賴自己的記憶,因為以往許多需要被記住的事情,現在只要手上有一支手機就可以解決,毫不費勁。譬如,當我們把車子停在商場的停車場以後,離開前總會舉起手機,把停車位的編號拍起來存檔。管他車子停在第幾樓層的哪個角落,取車前看一眼照片就行了,何必費心去記住呢?

也許很多人會說,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記來做什麼?不如把精神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吧!這聽起來似乎合理:誰又會捨棄科技帶給我們生活上的便利呢?可是,問題在於,記憶力不像銀行存款,會愈用愈少;它更像一把刀,只會愈磨愈鋒利。這是因為,為了記住一件事情,我們必須去注意它的細節,然後把它跟腦袋裡既存的記憶做連結。這過程,需要專注力,更需要用心觀察,才能產生記憶。久而久之,它將成為一種自動的能力,這就是所謂專注力的提昇了。當我們以為凡事都可以科技取代,不用再「傷腦筋」記憶事情,這也意味著,我們將愈來愈少使用專注力了。因此,現代的我們常感嘆記性不好、專注力衰退,這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5] 我能為學生做最好的倡議,就是 #管制手機這篇文考慮了很久,還是決定要發。我的主張是:#大學以下,除課堂或特殊狀況外,皆「禁用手機」。身為講師,就算學生有手機,我的聽講率也在60%以上,幾乎沒收過「課堂無聊」的回饋;但我親眼見證同一群學生,有手機跟沒手機的狀況下,變成了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當然,手機的本體還是其次,影響更大的是社群、手遊和短影音平台。

以下是我認為必須盡快管制手機的三大原因:

1.       學生的 #注意力極度降低

在學習時,第一步是「感知與注意」,學生需要先留意到環境的訊號、付出關注,然後才能開始學習。但當人們拿到手機,往往就進入了一個結界,與環境隔絕;無論教室內或捷運上皆然,你能看見學生無視上課鐘、老師上台、甚至同學在旁邊說話都當作沒聽見。因為最常用的社群、手遊或短影音,甚至耳機的設計,都在吸引使用者更專注。

我絕對支持授課方式要進化,但除了有趣,也需要有效(effective)和有用(useful);多數知識的載體是文字,缺乏聲光效果,當然很難跟手機搶注意力。而這也包含「#碎片化」,學生的專注時長從之前的13-15分鐘,下降到不足5-7分鐘;不用說長文或演講,連30分鐘長影片都看不了。特別是在3-12歲注意力成長階段,剛好經歷疫情時線上學習的人,現在狀況最嚴重。不只是學習,這對任何需要投注心力的事物,顯然都非常不利。

2.       學生 #學習和思考的過程被取代

其次,一個正常健康的學習,除了感知與注意,也包含「接收理解訊息、建構記憶和知識應用」。無論是找資料、反覆讀深度文、小組討論激盪、背誦特定知識、親身體驗或任何試錯修正,都是學習的一環。但現實是,學生越來越常問表淺的問題,連爬文都不爬,伸手就想得答案。在Line群常看到「學習歷程怎麼寫?」、「統測國文會考什麼?」這類問題,這啥東西?寫報告或學檔也是,過去我們要在書中找答案,也就把整體論述和思想讀進去了。

但現在學生太早用AI,導致 #抓重點和統整資訊的能力更下降,只能做出非常低階的論述;也因為沒看過好的,連「如何優化」都不知道。思考的過程絕不可省略,用AI二十分鐘做出一份報告,除了快,一無可取。但我是AI講師,知道AI是必學的;因此我支持在課堂引導下使用,想學習的話,其他資訊來源還有很多。

3.       學生間 #人際互動單一化

有次學校演講,下課鐘響完後我驚覺:怎麼那麼 #安靜?以前我們還在學校時,下課可熱烈的,衝球場、打橋牌、去福利社、練熱舞、彈吉他、看書看雜誌,有棒球就聽廣播這些都是不同的刺激。但現在一大群人下課就開滑?打傳說、刷Threads and shorts、拍抖音活動漸漸趨同,對學生絕對不是好事。除了社群會累積學生的焦慮跟比較心態,看別人的限動,也無法取代面對面交流、眼神和肢體接觸。

去年有學生問我「面試時可以戴口罩嗎?」我問原因,她說因為她「社恐+面容焦慮」。我蠻難過的,這不是單一成因,但總要面對吧?手機提供了一個很快的逃避方式,越不練習、只會越緊張,惡性循環而已。

面對「#滑世代 / 過曝世代」,我們最不需要做的,就是藉著開放手機,來讓學生學習正確的使用時機。事實是「不用手機」才需要學,其他時間大家會自動把手機拿出來;#節制才需要練習,放縱不。不陳坤平篇文會有多少人看見,但我很確信我愛學生,我能為他們做出最好的倡議,就是管制手機。

[6] 聽聞之真意

記憶中,對自己「記性不好」的認定,應該是開始頻繁使用筆電及手機以後的事吧!那時,在研究所上課,課堂裡筆電放在桌上,雙眼盯著螢幕上的講義,雙手在鍵盤上不斷地輸入筆記。有時連白板上的些許資料都懶得抄,就趁老師沒注意時趕緊用手機拍下。更有人索性把錄音筆大剌剌地放在老師面前,連老師打的一個噴嚏都記錄在案了。可能基於這緣故,久而久之,如果上課時不做筆記、不拍照記錄,內心就會覺得不踏實,漸漸地也覺得自己的記性變差了。

在佛教所有的修行體系中「聞、思、修」是一直被遵循的學習順序。從佛經的開始句「如是我聞」,不難發現佛陀的弟子們都在佛陀身邊專心一致地聽佛陀說法,並記下佛陀說的法,將之變成口訣,一句一句地重複背誦,這就是「聽聞佛法」的原意了。由此可見,「聽聞」指涉的不只是聽見,還包含聽了以後能夠牢牢記住的能力。如此,經過反覆思維,佛陀的弟子們才把佛法實踐於修行中。自古以來,背誦一直是佛教教育裡很重要的一環;即使到了今天,許多南傳、藏傳佛教剛出家的沙彌,每天的功課之一依然是背誦經論。

為何要背誦?因為這跟專注力的訓練有關。眾所周知,八正道的修習,當中的「正念」、「正定」與禪修密不可分。而「正念」」要對治的,是「失念」即散亂之心。這散亂之心人人皆有,也就是造成我們「記性不好」的原因。如《成唯識論》云:「云何失念?於諸所緣不能明記為性,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為業。」當我們失去正念時,精神將不能統一,對於日常發生的事情自然不能明白地記憶。這對學習來說,實在有莫大的障礙。由此可見,「聽聞」的過程不是單單聽到或看見而已,它需要我們高度的專注,打開所有感官知覺的能力,然後用我們的身體來做最真實的記憶。

[7] 大家要反省看看,讀書如果記不住就是無記。有人天生定力腦力不夠,原因就是前生無記業的果報,無記與失念幾乎是不可分的。一個人學什麼都不成,看什麼書都看不進去,更記不住,統統是無記。所以人一生的行為,行善也好,作惡也好,都在無記中;修定而定不住也是無記,一切皆在無記中,在「終日昏昏醉夢間」活了一輩子。所以人愈老愈無記,什麼都忘記了,來生再投胎,又是一個昏頭昏腦不能自主的人,都是受業力果報推移之故。我們也在讀書,也在用功,但大多數都在無記中用功,怎麼搞得好呢?

要你們辦事要你們做事,都是觀察你們,你們十個裡頭有五雙都是落於無記,前面做了,後面就忘了,東西擺在這裡都忘了,乃至不知道了。我的東西放在這裡,你碰到一點點,我一看就曉得了。為什麼你做不到讓我看不出來呢?因為你無記,隨手做了,隨手就無記。做事如此,背書也如此,我讀書如果像你們這樣讀早就完了。現在我所用的,大多是小時候讀來的、背來的。許多歷史上的事,我十二歲就記下來了。現在讀書也是一樣呀!看到重要的,心念一靜,告訴自己要記下來,就記住了。

我父親教我的,他說「讀書要記到藏裡頭去」。當時我也不懂,我父親大概也不懂,想必是以前他的長輩這樣教他,他也就這樣子教我。後來長大研究了以後才知道,這句話是佛法的話,要記到第八阿賴耶識藏識裡頭。所以心一靜下來,就不要去背了,這個一靜下來這個境界,一定,定住了以後,就不會忘記了,所以要記到第八阿賴耶識去。像你們這樣死背,背到斷了氣都沒有用,因為你是散亂心去記。

(背誦是書進到「阿賴耶識」去了,「阿賴耶識」沒有意識思維成分的,永遠記著,硬記強記是第六意識的作用,是腦子表層的作用。「一入耳根,永為道種」,聽進耳朵里,進到阿賴耶識,因緣會遇時,芽就會爆發的。)

我到現在有時書背不來,我靜一下,一想,那本書是什麼封面?什麼顏色?然後第幾頁第幾行,就出來了,就背來了。其實我不是背書,是心意識中的影像出現,在你問到我時,我心中就呈現了那本書第幾頁第幾行的那個字。所以你們這樣一來,記憶力也強了,思想也清明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