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5日 星期二

不來不去(2024結夏安居課程研討)


  於課程開始,法師說明前面的弟子與菩薩不堪問疾之示現,除了有教法之意義外,更是為顯示文殊師利菩薩的德妙不可思議。於文殊師利問疾品〉中,維摩詰與文殊師利共論妙法,針對生病的內容,而展開廣大深度的討論,用「病」來說明淨土法身的因果。

  法師提出 智者大師將病分為「實疾」與「權疾」,「實疾」是真的生病,凡夫眾生為己,故為有。於因地的心病(三惑),而起惑造業,感得果報煩惱,所以有分段、變異二死。聖者(法身大士)為他,沒有真正生病,故為無。[1]「權疾」則是法身大士之示現,對己無病,為他則無疾現疾(病行),假裝有病而開起教法;菩薩五行之「病行」,即是與眾生共鳴(同事攝)而能教化。[2]本經以病做發起因緣,教導我們如何在病中修行。

  今日課程,法師以 太虛大師科判與 慧遠大師《義記》來說明。首先是 文殊師利以「上人」來尊稱 維摩詰,上人為「上德之人」,表「內有智德,外有聖行」,人中之上。並以「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祕藏無不得入降伏眾魔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來做讚嘆,為令大眾生難遭想。

  於經文「即以神力空其室內」,[3]法師說明此「空」具有層層深義,所以 維摩詰以善巧方便,為引起後續對空的討論。關於 維摩詰所居之室,法師舉《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玄奘大師曾見維摩故宅基趾,附近還有寶積長者子與菴沒羅女的故宅,都是經文曾見之人物。[4]《釋迦方志》記載「近使者王玄策以笏量之止有一丈」,[5]所以「之名因此而生,四方各一丈,可知 維摩詰所居之室不大,故云「丈室」

  於「善來」一詞,智者大師云,藏、通、別三教皆不善,唯圓教為善來。[6]所謂「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是明法身大士舉動進止不違實相[7]而來去相皆不可見,[8]是因為因緣假合,[9]所以「不來不去」顯如來意,[10]實相的真如境界。

真妄心境勝劣之圖(此方相喻真心大方廣)

  法師提出可以參考淨土十要的第八要,《寶王三昧念佛直指》之「真妄心境圖」,佛菩薩的舉止皆在真心裡,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因此「不來」是法身,「不來而能來」是慈悲起用,從不生滅法中,生起生滅的度化眾生大用。所以《維摩詰經》所說的這些教理,是教導我們反妄歸真,回到真心本體的境界。

  《維摩詰經》講的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丈室」是表常寂光淨土,空是大小無礙、一多廣融;禪「床」是法界。對於淨土行者,極樂世界就是其方丈室。

   於最後,法師提到「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但是眾生常生業緣因緣,所以有實疾因果,這一點真是感觸很深,我們實在太會攀緣塵境,妄生煩惱。法師又囑咐:在生病苦痛、遇到逆境時,要體會「不動」的心,這一點是自己也要努力的功課。

 



[1] 《維摩經文疏》卷19第三釋權實兩疾者疾義雖復眾多原其正意不出權實二種權是諸佛法身菩薩無疾現疾故名為權實是九道眾生實有因果患累故名為實(CBETA 2024.R1, X18, no. 338, p. 609b16-19 // R28, p. 197a2-5 // Z 1:28, p. 99a2-5)

[2] 《維摩經文疏》卷19明權疾者菩薩住大涅槃有五種行所謂若得三諦三諦三昧具二十五三昧即成聖行從聖行生天行梵行從梵行起嬰兒行病行嬰兒行從大慈善根而起病行從大悲善根而起所以然者諸佛菩薩清淨法身諸惡永斷眾善普會有何方便小善之可行有何界內界外因果之疾瘵也但以大悲善根欲拔界內外眾生因果之患累故形充法界無疾現疾同眾生疾即是病行(CBETA 2024.R1, X18, no. 338, p. 611a12-20 // R28, p. 200a10-18 // Z 1:28, p. 100c10-18)

[3] 《維摩詰所說經》卷25 文殊師利問疾品〉, CBETA 2024.R1, T14, no. 475, p. 544b10

[4] 《大唐西域記》卷7伽藍東北三里有窣堵波是毘摩羅詰(唐言無垢稱舊曰淨名然淨則無垢名則是稱義雖取同名乃有異舊曰維摩詰訛略也)故宅基趾多有靈異去此不遠有一神舍其狀壘甎傳云積石即無垢稱長者現疾說法之處去此不遠有窣堵波長者子寶積之故宅也去此不遠有窣堵波是菴沒羅女故宅佛姨母等諸苾芻尼於此證入涅槃(CBETA 2024.R1, T51, no. 2087, p. 908b22-29)

[5] 《釋迦方志》卷1寺東北四里許塔是淨名故宅基尚多靈神其舍疊甎傳云積石即說法現疾處也近使者王玄策以笏量之止有一丈故方丈之名因而生焉并長者寶積宅菴羅女宅佛姨母入滅處(CBETA 2024.R1, T51, no. 2088, p. 960c17-21)

[6] 《維摩經文疏》卷19若三藏教菩薩輙奉如來旨來問疾者此非善來也所以然者此菩薩雖有慈悲願求佛果而伏結不斷心不清淨又止求道樹佛果便入涅槃所求非實必須轉心轉觀豈名善來也通教菩薩若輙奉大聖旨來問疾者此非善來也所以然者此菩薩見偏真斷結雖有慈悲化物終求有餘無餘無常佛果所求不實亦須轉心轉觀豈名善來也別教菩薩若輙恭聖旨而來問疾者此非善來也所以然者此菩薩雖求常住佛果不能圓觀中道法界歷別次第斷界內界外煩惱而來入十地亦須轉心轉觀豈名善來也圓教初心中心菩薩若輙奉聖旨而來問疾者此非善來也所以然者此菩薩雖能見中道法界不斷煩惱無緣大慈普覆一切不住初地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但智德猶淺未與淨名齊量豈名善來也圓教後心菩薩若本若迹雖德齊淨名與物無有問疾之緣若輙奉命而來者此於物無緣無益不能興顯豈名善來也所以如來所命五百聲聞諸大菩薩皆不敢恭命來問疾者為有如此非善來之事也命文殊無此非善來事即是圓教大士本迹與淨名齊量自知與時眾有問疾扣擊之緣故將領大眾如象王領群出圍同來入毗耶離淨名方丈室內宣旨問疾是則為時眾作入不思議之良緣見淨土生淨剎成就佛國土之行故來問疾是真善來淨名懸鑒故歎言善來也(CBETA 2024.R1, X18, no. 338, p. 615b15-c16 // R28, p. 209a1-8 // Z 1:28, p. 105a1-8)

[7] 《注維摩詰經》卷55 文殊師利問疾品()肇曰將明法身大士舉動進止不違實相實相不來以之而來實相無見以之相見不來而能來不見而能見法身若此何善如之生曰既以體理為懷來則旌其為不來相之來矣有不來相之來者善之極也(CBETA 2024.R1, T38, no. 1775, p. 371b25-c1)

[8] 《維摩詰所說經》卷25 文殊師利問疾品〉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CBETA 2024.R1, T14, no. 475, p. 544b11-17)

[9] 《注維摩詰經》卷55 文殊師利問疾品()肇曰明無來去相成淨名之所善也夫去來相見皆因緣假稱耳未來亦非來來已不更來捨來已未來復於何有來去見亦然耳其中曲辯當求之諸論也生曰已備前文故不復廣之也(CBETA 2024.R1, T38, no. 1775, p. 371c10-14)

[10] 世諦中有來去,真諦中來則無來、去則無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