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鼓山山門附近,有一塊「莊嚴十方國土,成熟大千眾生」的巨石,提醒所有修道者,要發嚴土熟生的大菩提心!
「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所以成就佛果,必定有清淨的佛國土,才能夠成就眾生、度化眾生。而要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之前,要努力進修六度萬行。發願行菩薩道的六度萬行,就是發菩提心!
要如何讓菩提心發得起來?對於古德前賢的相關著作,多看讀熟,時時作觀,真正明白發菩提心的意義。如 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裴休的《勸發菩提心文》、天親菩薩的《勸發菩提心論》,乃至經中所有的〈發菩提心品〉,一一都詳細觀察,必能使菩提心決定發起,決定有求成佛之心。先發菩提心,然後求懺悔,才能夠使懺悔功德圓滿成就,罪業徹底消滅。
以下,敬錄會性長老於《慈悲三昧水懺講記上,p. 200-203》的開示:
「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成就佛果,就有究竟清淨的佛國,才能夠成就眾生,「度化眾生,得到究竟。有人就會誤會,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成佛,這個國土瓦礫坑坎,高高低低,這麼不清淨,是釋迦牟尼佛的功德沒圓滿嗎?並不是。現在我們大家看到五濁惡世的世界,那是我們眾生所看見的,是眾生的境界,不是佛的境界,佛的境界是清淨的。
《楞嚴經》上,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講,『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我把腳指一按,這大地就變成清淨莊嚴。在維摩會上,佛也以腳指,把大地一按,就變成清淨莊嚴,跟極樂世界一樣。你們凡夫,一切心,都是雜念,都是妄想,所以都是塵勞煩惱。因此之故,現在看到瓦礫荊棘,不淨的世界,是我們眾生的境界,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境界。
毘盧遮那佛的華藏淨土,和西方世界一樣清淨莊嚴。又其他的大乘教典上也有講,釋迦牟尼佛在他方世界,另外有清淨佛土,跟極樂世界無二差別,也是同樣。實際上,照佛的眼光看起來,極樂世界也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怎麼說?我以前曾講過,《華嚴經》上講:『或有見吾無量壽,觀自在等所圍繞』。有人看到釋迦牟尼佛,就是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他的身邊,就是觀自在菩薩,大勢至菩薩,諸大菩薩之所圍繞。佛佛道同,無二無別,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也就是釋迦牟尼佛,不二不別。極樂世界也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不妨這樣觀察。
所以釋迦牟尼佛的國土,在他佛的境界裡,一向就很清淨,跟阿彌陀佛的國土無二無別,跟諸佛國土,無二無別,都是同樣莊嚴。現在我們看到的瓦礫荊棘,那是我們眾生的境界,因為眾生心不淨,所以國土也不清淨。所以《維摩經》講:『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欲淨佛土,當淨其心』。把心中的煩惱去掉,心才會清淨。大家就是因為心不清淨,所以國土不清淨。假定說心中的煩惱去除了,當下娑婆就是淨土。所以成就佛果,必定有清淨的佛國土。有淨佛國土,才能夠成就眾生,才能夠度化眾生,使他種善根,善根成熟,如是得到究竟解脫。種、熟、脫,三個階段,通通圓滿成就,才能夠徹底度化眾生。
那要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之前,要努力進修六度萬行。對自己的身體、生命、財物,絕對不會有所格惜。所以「於身命財,無所悋惜」。佛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修布施度,甚至自己的身體、生命,都拿出來布施,何況是外面的財物呢?所以對於自己的身體、生命、財物,不會有所惶悋,不會有所愛惜。悋,慳悋心,不肯布施,像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那就是怪客。惜,愛惜,愛惜自己的東西,不肯布施,一毛不拔,那種心理就是吝惜。現在學習行菩薩道,要布施,身命財尚且要布施,何況其他的身外之物呢?當然無所吝惜。從布施度修起,乃至六度萬行,都要如法修習。這就是第四發菩提心。應當要照佛講的道理,這樣去做。
看幾遍,讀熟,時時作觀,研究明白,菩提心就發得起來。比方說,第一是念報佛恩,第二念父母恩,第三念師長恩,第四,出家人念施主恩,第五念眾生恩,乃至尊重己靈,懺悔業障,求生淨土等等,這都能令眾生起發菩提心的最好的資料。所以單看這一段文,菩提心還發不起來,那你就應當把古人的發菩提心文多看,最低限度,把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讀熟,背誦,那你的菩提心就發得起來。如果有時間,不妨把裴休的《勸發菩提心文》,把天親菩薩的《勸發菩提心論》,乃至經中所有的〈發菩提心品〉,一一都詳細觀察,加以研究,那你的菩提心就決定發得起來,決定有求成佛之心,這就是第四發菩提心。先發菩提心,然後求懺悔,才能夠使求懺悔的功德,圓滿成就,罪業才能夠徹底消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