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佛法討論(一)不放棄任何一位眾生


   昨天有兩位朋友來訪,他們是在此次疫情中,幫助萬華地區弱勢者資糧的重要人物之一,不過他們都很謙虛,認為一切都是大眾成就之功,自己只是盡一份力而已。

 兩位都不是佛教徒,但對佛教的觀念有興趣。因此提出一些議題來討論,希望知道佛教會如何看待?印隆也盡力轉成他們可以聽的懂的方式來說明,唯一遺憾實在是自己體力太差,在此整理一下,並與大眾分享。

 問:在幫助弱勢者或一些孤獨死者,的確有一些令人感覺是曾做過不好的事,導致現在或晚年沒有依靠,甚至有人阻擋,為何要幫助他?不知道佛教的觀點如何看待?

 答:可以從幾個核心觀點來看──「因緣果、無常、眾生皆有佛性」。

一、因緣果:

  佛教不是宿命論,宿命論會把所有一切的苦難,都歸咎於過去有罪惡。佛教的因果觀,是「因緣果」,因此有無限的可塑性。
  任何惡因,如果緣不具足,就不會產生絕對的效果。所以要努力增上善因緣,而使惡因不發芽,或是即使成就了某一些效果而不猛烈。所以現在的努力很重要,用善因緣讓這個惡的網絡有所改變。
  從旁善意的勸導、扶持,都是很好的善因助緣。即使現在的貧窮是來自過去慳貪,因為透過幫助使其心念變得柔軟而較不會生起瞋惱,至少也比較不會危害社會。進一步可能因受到關懷而感動,他的心會逐漸改變,調整自己慳貪或暴戾之習氣,讓他的人生改變生命走向。

        二、無常:
  對眾生的有慈悲之情,來自於善體「諸行無常」。因緣隨時在變化,所以一切現象都是無常的。對目前的狀態不會有定見,認為壞就永遠都壞,而是知道努力可以變得更好,一切的可能性都存在,用光明積極的心態來看待。
  對於眾生不要給予定見,當然對於「惡事」要發揮勸諫、監督、輿論的力量,但對於「惡人」不要認為他永遠這麼壞,要相信他可能有一天會變得比較好。願意給予機會,助其趨於善法,增上向善的念頭。否則即使對方有善意想要改變,卻因沒有察覺而用懷疑跟偏見的眼光去看待,可能就讓他失去向善的機會。

         三、眾生皆有佛性:因為相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會尊重一切眾生,也不會放棄一切眾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