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梵網菩薩戒》中,有一條「五辛戒」:「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是五辛,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這「五辛」,在漢地亦稱為「五葷菜」,指五種帶辛味的蔬菜-- 大蒜、茖蔥(薤)、慈蔥(蔥、洋蔥)、蘭蔥(韭)、興渠 (阿魏),現代被擴大解釋為任何一種含有大蒜素的蔥科植物:
〔一、大蒜〕,大蒜者,至葷至辛之物也。
一、制戒是為了修道的考量
在戒律中禁制時此五辛,是有修道的考量。在戒律中禁制時此五辛,是有修道的考量。原是印度婆羅門的飲食禁忌,主要的理由是認為食用這些含有大蒜素的蔬菜可能會使人產生性慾,帶來憤怒的情緒,又會召來邪惡的鬼神,因此主張不要食用。
其實在印度的阿輸吠陀,將食物被分為三類:「悅性、[1]墮性、[2]變性」,[3]只有「悅性食物」是適合人使用的;五辛菜屬於「墮性食物」,會使人身心產生昏沉、惡劣的情緒,暴力、懶散、粗魯、倦怠無活力、混濁不清淨的慾念等等。[4]
印隆的印尼籍看護,照顧印隆已三年,除了幾乎沒有吃肉以外,現在聞到蔥蒜味道,都會想嘔吐!可知的確是濁重食物,若有因緣遠離不食用一陣子,一定會有感受。
二、四緣成罪
戒律提到:「一切食中不得食」,若一切食中雜有此五辛,縱是少許,也不得食;譬如用碎碎的蔥花提味、食物裏頭參雜有五辛,都不可以吃。
因為五辛臭穢,妨於淨法,故制。此是遮業,四緣成罪:
1. 是辛:這是五辛。
2. 有辛想:吃的時候,有五辛想。
3. 有食心:吃的時候,有食這五辛的心。
4. 入口,咽咽結罪:咽一口,結一個罪;咽一口,結一個輕罪。
三、開緣
戒律之中,對於因病必須食用大蒜,佛陀也作了種種開許,有明確的規定,要指明蔥蒜是「藥」,如果因病可服食。且律中對如何服、病癒後如何處理等,均有詳細說明:[5]
1. 若有病,非蒜等不癒,則可服用。但須處僻靜處,另外一間房間食之。
2. 吃過之後,不可以入佛塔、僧堂(大眾僧住的地方),共用的大眾僧的浴室、廁所也不可以去,得自己單獨另立出一處。
3. 等不吃五辛了,再過一星期以後,臭氣都除盡了,然後要將衣服洗淨,沐浴身體、再用香熏,然後才可以入眾。
◎ 為什麼不可食用五辛?(20110109)
◎ 是五種辛,熟食發婬,生啖增恚(20151226)
◎ 從化學結構來看,五辛之臭是因含有二硫化物等黃色臭油質,有特殊的滲透臭,散發極臭的辛辣氣味。蔥蒜薤韭為同一百合科植物,學名皆有Allium,即為丙烯基,具催淫增欲作用,又稱為蒜臭基(Allyl),極臭,所以五辛同臭增欲。
[1] 悅性食物 Sattvagun:各類穀類、堅果、水果、生蔬等。
[2] 墮性食物 Tamoguna:所有動物類蛋白質(肉類)和酒、五辛(韭菜、 蔥、洋蔥、大蒜和蒜)、蛋、煙草、大部份菇類、醃製過久的東西。
[3] 變性食物 Rajoguna:咖啡、濃茶、辣椒、可可、巧克力、 碳酸飲料等等。容易產生負面情緒,例如:過度興奮、情緒不穩、憎恨、忌妒、憤怒、煩躁不安、沮喪和恐懼等等。
[4] 所謂「生吃增瞋,熟食增淫」,《楞嚴經》云:「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舐其唇吻。福德日消,長無利益。修三摩地,善神不護。魔王得便。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
這五辛菜,若煮熟了吃,能夠長人慾念的心,壯肝火故;而生吃,能夠生瞋恚心,動肝氣故。這些都是修道的障礙。吃五辛的人,護法善神都遠離;餓鬼喜歡這種味道,就接近了,舐吃五辛這人的嘴唇。與鬼相近,這也是一種不好的關係。
[5] 一、律云:「病,非蒜等不癒,須處僻靜別室食之。不得入佛塔僧堂。不得入僧浴室。不得上都圊內。俟斷食更七日後,臭氣都盡。沐浴浣衣,香熏入眾。具如律明。」
二、尊者毘舍佉造、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卷中「勸足食學處」:「蒜蔥等諸藥,為病在隨聽,欲令身命存,斯名善法器。病者食蒜時,當護其臭氣,選處應將息,隱密可應為。為病服食了,可洗身令淨,臭氣皆除滅,方入本房中。若服蒜蔥韭,為令身淨故,停七三二夜,如次可應知。」(《大正藏》第24卷第638頁中)
三、《毗尼母經卷》第五:「爾時,世尊在祗桓精舍,大眾中說法,有比丘食蒜,遠佛在大眾外坐,佛問阿難言:『此比丘何故獨遠別坐?』阿難白佛:『此比丘食蒜,是以別坐。』佛告阿難:『如來善說法中,為此小事不聞法也。』佛告阿難:『自今已去,除病皆不得食蒜。』有一時中,舍利弗得風病,醫分處服蒜,即往白佛。佛言:『病者聽服。』(《大正藏》第24卷第826頁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