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古印度歷史 |
這一則「古印度歷史」的短片滿有意思的,以七分鐘的短片,簡單扼要地敘述了古印度文明、孔雀王朝阿育王、印度種姓制度等。對於要了解印度佛教背景者,能有所幫助。
出處:古印度歷史 |
出處:古印度歷史 |
另一則「印度的神」,也很有意思,把印度教的三大主神──梵天、濕婆、毗濕奴以及彼此之間的關係,作了簡單而清楚的介紹。此則短片,也讓印隆想起了98年所寫的「從《梨俱吠陀》三十三位神祇到《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三十三應化身:初探印、中文化之救度觀」這篇小論文。
出處:印度的神 |
出處:印度的神 |
出處:印度的神 |
出處:印度的神 |
當時會想寫這篇,除了是研究所課業需要外,自己本身也想探討中印文化的救度思想。因此從印度經典《梨俱吠陀》到漢譯經典《普門品》,研究其「化身救度」的思想,來探討與比較印度與中土的救度思想觀。
化身與救度,在古印度的婆羅門教、印度教的信仰中,毗師孥神為維護正義、實現人類願望,而化現各種身形以拯救世間苦難。在佛教自開展到大乘佛教思想以來,菩薩更成為信仰的主流,尤其是觀世音菩薩信仰,更有「戶戶觀世音」之說,其聞聲救苦、有求必應的大悲願力,受到廣大民眾的信奉與依歸。
在探討了東方二神聖--印度的毗師孥與後來佛教傳到中國(演化)的觀世音菩薩,其兩者雖屬不同宗教,也發展出不同的化身與靈感神話,但祂們以化身作為救度眾生的特質,有異曲同工之妙。或許在無盡的生老病死的真實生活中,唯有宗教的真善美聖,方能將眾生的精神提昇乃至於趨向完美,達成真正解脫而離苦得樂的終極關懷。
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在正信的漢傳佛教更是呈現極致的發展。真正的證物,是放捨諸相,休息萬事,不著一物。
◎ 古印度歷史|動畫科普|古印度和今天的印度一樣嗎|南亞次大陸|古印度文明|古印度簡介|孔雀王朝|阿育王|印度種姓制度|摩亨佐達羅|印度河文明|印度文明是誰創造的|四大古文明|婆羅門教|古印度怎麼滅亡的
◎ 印度的神|動畫科普|印度教主神|梵天|濕婆|毗濕奴|印度教的神|象頭神|吉祥天女|婆羅門|印度主要的神有哪些|印度有多少神|雪山神女|毗濕奴的十個化身|印度神話故事|印度的宗教信仰|印度眾神
◎ 從《梨俱吠陀》三十三位神祇到《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三十三應化身:初探印、中文化之救度觀(98年度信徹蓮池功德會獎學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