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云:「常親近善知識,堅固道心!」閱讀「高僧傳」,也是一種親近善知識的方式。也因此許多佛學院,都會安排「高僧傳」的研讀課程。而印隆在就讀佛學研究所時,也有修過相關課程,不過當時是以學術方式來探討佛教史,俾使清楚整個佛教發展脈絡。
最近看了一本「影響中國的26個名僧」,作者以較學術的方式與現代筆法,蒐集自佛教傳入中國以來,26位名僧的傳奇故事,探討他們為何選擇投入佛門,如何捨身求法、宏揚佛法、宣傳教義等。當然每個人都有其看法與見解,在此比較推薦該書前面的「中國佛教史略」,篇幅雖不多,不過寫的脈絡很清楚完整。
在藏經中的「高僧傳」,就有好幾本,有合輯也有個人的傳記、也有以宗派為主,印隆將合輯部分,略為整理分類如下,提供法友們參考。
本書以「高僧」為名,意思是「高蹈獨絕」的僧人。《高僧傳.自序》中說:「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然名者本實之賓也,若實行潛光,則高而不名;寡德適時,則名而不高。名而不高,本非所紀;高而不名,則備今錄。」
二、《續高僧傳》:又稱《唐高僧傳》,三十卷,唐代道宣(596-667)撰。記錄梁初至中唐佛教的史料,內容從梁代初葉開始,到唐貞觀十九年(645)止,一百四十四年的期間,共寫正傳331人,附見160人。今收錄於大正藏第50冊。
三、《宋高僧傳》:又稱《大宋高僧傳》,三十卷,宋代釋贊寧著。[1]序稱正傳533人,附見130人,實則少於此數。多用野史,常有怪誕之談。[2]本書最精彩者為〈習禪篇〉,反映南頓北漸之爭,是研究禪宗史的很好資料。
全書分為十科:譯經32人(附見12人);義解72人(附見2人);習禪103人(附見29人);明律58人(附見10人);護法18人(附見1人);感通89人(附見23人);遺身22人(附見2人);讀誦42人(附見8人);興福50人(附見6人);雜科45人(附見12人)。每篇之末有論,與《續高僧傳》同。
四、《大明高僧傳》:簡稱《明高僧傳》,明代如惺撰,[3]八卷(清藏作六卷),集錄南宋初至明神宗萬曆年中約五百年間高僧之事蹟。分為譯經、解義、習禪三篇,計收正傳138人,附傳71人。此傳書成于萬曆四十五年(1617)。收在《大正藏》第五十冊。
本書述作之由來,據卷首自序載,乃作者鑒於漢明帝以來所編撰之僧史或高僧傳,大多終止于宋代,為彰顯明代諸聖僧之行誼,俾使天下沙門見賢思齊,遂撰此書。
五、《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唐代義淨撰,二卷。為西元691年,唐代高德義淨大師在南海室利佛逝國(今印尼蘇門答臘島)時的作品。書中記載玄奘大師西行回國(645)以後,到本書寫出為止的四十六年中間,中國僧人和朝鮮、越南僧人以及中亞細亞僧人西行求法的一些事蹟。[4]大部分是每人一傳,也有幾篇是兩人或三人的合傳,各傳篇幅一般多是數十字乃至一千多字的短文,篇中有些傳後還附有四言或五、七言感歎或讚頌的詩偈。。
六、《釋門正統》:宋釋宗鑑撰,為天台宗之記傳史,凡八卷。收於卍續藏第一三○冊。
初由優婆塞吳克己執筆(慶元年間),未竣而歿;後由宗鑑法師增續完成(嘉熙初年)。本書編集天台宗相承諸宗師之傳記,闡明天台宗為釋門之正統。倣史記、漢書,分為本紀、世家、諸志、列傳、載記等五部。
志磬法師認為《天臺宗元錄》、[7]《釋門正統》、[8]《宗源錄》[9],還沒有達到完整無缺的階段,[10]為了彌補這些缺點,使所述能更好的顯出天臺一宗的全貌,於是在《正統》、《宗源》二書的基礎上,加以改編,並擴大範圍,依仿《史記》和《資治通鑒》體例,編成本書。分為本紀、世家、列傳、表、志五科。
八、《景德傳燈錄》:別名《傳燈錄》,[11]為宋真宗年間釋道原所撰之禪宗燈史,[12]為中國佛教禪宗史書,三十卷。[13]其書集錄自過去七佛,及歷代禪宗諸祖五家五十二世,共一千七百零一人之傳燈法系。在宋、元、明各代流行頗廣,特別是對宋代教界文壇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本書問世以來,在佛教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不僅引出了禪宗一系列的燈錄著述,如《天聖廣燈錄》、《建中靖國續燈錄》、《聯燈會要》、《嘉泰普燈錄》、《續傳燈錄》等,為禪宗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而且為宋代以及以後有關學術思想史的撰述提供了可借鑒的樣式。
此前燈錄編排體例,多在六祖惠能下分出南嶽、青原二系,有的燈錄還在二系下再分五宗二派。居頂認為五家宗派互相激揚,其源同出六祖,所以本書不分二系五宗分割諸多禪師,而統一標稱「大鑒下」第幾世。這是《續傳燈錄》在編排標稱上別出心裁之處。
該書內容上接《景德傳燈錄》,從大鑒下第十世寫至二十世(宋元兩代),目錄中共標人名三千一百一十,正文中收載行狀、語錄者一千二百○三人。其材料多從《五燈會元》、《佛祖慧命》、《禪林僧寶傳》、《禪門宗派圖》等書中採擇。
「五燈」系指五部禪宗燈錄,先後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至南宋嘉泰二年(1202)的近200年間分別成書:
(一)北宋法眼宗道原的《景德傳燈錄》
(三)北宋雲門宗惟白的《建中靖國續燈錄》
「五燈」共150卷。內容層見疊出,諸多重複。《五燈會元》合「五燈」為一書,敘錄簡要,遂除疊合之弊。雖以記敘禪宗世系源流為宗旨,但單篇的諸方廣語、拈古、頌古、讚頌偈詩、銘記箴歌和其他雜著輯錄甚多。《五燈會元》括摘樞要,芟夷枝蔓,使「燈錄」更符合禪宗史書的性質。
《正宗記》為傳記體,其書在《景德》、《天聖》二錄之後。于唐以來禪宗二十八祖世系,宗《寶林傳》,而求古籍以證明之,解釋之。嘉釣六年進之朝。
全書內容卷一為教祖釋迦傳略;卷二至卷六敘述第一祖摩訶迦葉至第三十三祖大鑒惠能的傳記,並以此一傳承為正統;卷七、卷八為惠能門下1304人之略傳;卷九收錄惠能以前各旁系205人之事蹟。
十二、
《禪林僧寶傳》:宋釋惠洪撰,為傳記體禪宗史書,三十卷
。收載禪宗名僧81人,以宋代禪僧最多,也有少數唐末五代的禪僧。
《禪林僧寶傳》是在舊有燈錄之外別撰記載著名禪師「前言往行」的新型禪宗史書,由於記載了很多活躍於晚唐至北宋著名禪僧的傳記及他們與士大夫之間密切交往的事跡,為後世了解當時社會文化也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從本書的編錄可以大體推測北宋時期禪宗各派傳播發展的形勢:最有影響的是雲門宗、臨濟宗,在北宋中期臨濟宗形成黃龍、楊岐二派後,開始以黃龍派最有影響,至於楊岐派的興盛是在進入南宋以後。
十三、
《佛祖歷代通載》:又稱《佛祖通載》,二十二卷 元釋念常撰。[21]成書於至正元年(1341年),為一部有關中國及印度之佛教傳播的編年體佛教史。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九冊。自七佛偈、宇宙初始、盤古、三皇等事敘述起,迄元順帝元統元年(1333)為止。依各朝代帝王紀元之年月記事。所含史事甚多,因此卷帙亦大。
內容自卷四下有不少是抄襲、改寫,或刪節《隆興編年通論》一書,並增補了佛教、道教、政事方面的史料。另外《隆興編年通論》以帝王年號紀年,《佛祖歷代通載》則改用天干地支紀年,時有差錯。[22]
《佛祖歷代通載》自卷十八以後,則是念常自撰。本書又大量抄襲《鳴道集》、《辨偽錄》、《弘教集》等篇章。《四庫全書》收入「釋家類」。
|
高僧傳名
|
作者
|
記述高僧年代與數量
|
內容
|
四朝高僧傳
|
《高僧傳》
《梁高僧傳》
|
南朝梁
釋慧皎
|
譯經、義解、神異、習禪、明律、遺身、誦經、興福、經師、唱導
|
|
《續高僧傳》《唐高僧傳》
|
唐代
釋道宣
|
梁初至中唐(唐貞觀十九年),正傳331人,附見160人
|
||
《宋高僧傳》
《大宋高僧傳》
|
宋代
釋贊寧
|
正傳533人,附見130人
|
譯經、義解、習禪、明律、護法、感通、遺身、讀誦、興福、雜科
|
|
《大明高僧傳》
《明高僧傳》
|
明代
釋如惺
|
南宋初至明神宗萬曆年中,正傳138人,附傳71人
|
譯經、解義、習禪
|
|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
唐代
釋義淨
|
西元641到691年間,到印度和南海訪問的57位分別來自大唐、新羅、睹貨羅、康國、土蕃的禪師、法師的事蹟
|
兼述經濟、風俗及旅行路線
|
天台宗
|
《釋門正統》
|
宋代
釋宗鑑
|
本書編集天台宗相承諸宗師之傳記,闡明天台宗為釋門之正統
|
分為本紀、世家、諸志、列傳、載記等五部
|
《佛祖統紀》
|
宋代
釋志磬
|
以天台宗相承諸宗師之傳記為主,顯出天臺一宗的全貌
|
分本紀、世家、列傳、表、志五科
|
|
禪宗
|
《景德傳燈錄》
《傳燈錄》
|
宋代
釋道原
|
集錄過去七佛及歷代禪宗諸祖五家五十二世,共一千七百零一人之傳燈法系
|
|
《續傳燈錄》
|
明代
釋居頂
|
上接《景德傳燈錄》,從大鑒下第十世寫至二十世(宋元兩代),目錄中共標人名3110,正文中收載行狀、語錄者1203人
|
||
《五燈會元》
|
宋代
釋普濟
|
「五燈」系指五部禪宗燈錄:《景德傳燈錄》、《天聖廣燈錄》、《建中靖國續燈錄》、《聯燈會要》、《嘉泰普燈錄》
|
先後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至南宋嘉泰二年(1202)的近200年間分別成書。
|
|
《傳法正宗記》
|
宋代
釋契嵩
|
從教祖釋迦到唐以來禪宗二十八祖世系,並以此一傳承為正統
|
為南宗禪盛行後的禪宗史籍
|
|
《禪林僧寶傳》
|
宋代
釋惠洪
|
收載禪宗名僧81人,以宋代禪僧最多,也有少數唐末五代的禪僧
|
北宋時期禪宗各派傳播發展的形勢
|
|
《佛祖歷代通載》
《佛祖通載》
|
元代
釋念常
|
「七佛偈」至元統元年(1333年)
|
有關中國及印度之佛教傳播的編年體佛教史
|
20090601_漢傳佛教史上課情形 |
20090601_漢傳佛教史上課情形 |
[2] 如〈善無畏傳〉載天寶年間北邙山巨蛇事,時善無畏早已逝世,乃誤引《宣室志》事。又載法藏參與玄奘譯經,麟德元年(664)玄奘去世時,法藏才二十一歲。《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贊寧此書於武后時人皆系之周朝,殊乖史法。」又謂︰「本書所載,即托始於唐,而〈雜科篇〉中乃有劉宋、元魏時代兩人,亦為未明限斷。」
[4] 記述從西元641到691年間,到印度和南海訪問的57位分別來自大唐、新羅、睹貨羅、康國、土蕃的禪師、法師的事蹟,此外兼述經濟、風俗及旅行路線,為研究7世紀南洋諸國狀況和國際交通的重要資料。傳中記述:
(1) 當時的中國僧人玄照、道希、師鞭、道方、道生、常湣、常湣弟子、末底僧訶、玄會、質多跋摩、文成公主、隆法師、明遠、義朗、義朗弟子(義玄)、益州智岸、會寧、信胄,彼岸、高昌智岸、曇潤、義輝、唐僧三人、道琳、曇光、一唐僧、慧命、玄逵、善行、靈運、僧哲、智弘、無行、法振、乘悟、乘如、大津及附傳貞固、僧伽提婆、道宏、法朗等四十四人。
(2) 朝鮮僧人阿離耶跋摩、慧業、玄太、玄恪、二新羅僧、慧輪、玄遊等八人。
(3) 越南僧人運期、木叉提婆、窺沖、慧琰、智行、大乘燈等六人。
(4) 中亞細亞僧人佛陀達摩、僧伽跋摩兩人的西行求法情況。
前面列舉的人物,據作者自敘是:「多以去時年代近遠而比其先後的。」而作者本人遊學的事蹟,則分別記述于玄逵傳後及無行、大津、貞固等傳中。
到嘉熙初(1237),錢塘良渚釋宗鑒,又就吳書擴為八卷,分本紀、世家、諸志、列傳、載記五科,這樣百多年來,天臺一宗史傳的撰述,可說已粗具規模。
[10] 志磬法師指出:「鏡庵則有不立體統之失,良渚則有名位顛錯之謬。至於文繁語鄙,事緩義乖,則皆有之。」(本書《通例》)又說:「良渚之著《正統》,雖粗立體法,而義乖文薉;鏡庵之撰《宗源》,但列文傳,而辭陋事疏。至於遺逸而不收者,則舉皆此失」(本書《自序》)。
[16] 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一說紹定間杭州靈隱寺普濟編集。有宋寶祐元年(1253)和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兩個刻本。寶祐本于清光緒初年始由海外傳歸,卷首有普濟題詞,王庸序。卷末有寶祐元年武康沈淨明跋。至正本比較流行,為明嘉興續藏和清《龍藏》所本(清《龍藏》析為60卷)。
[20] 本書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起稿,嘉釣六年(1061)完成,由觀察使李公奏進朝廷,翌年三月,與契嵩先前所撰之《輔教編》三卷共同入藏。又,著者另著有《傳法正宗定祖圖》一卷及《傳法正宗論》二卷。《定祖圖》圖示《正宗記》所載三十三祖及宗證諸師,且附其略傳;《傳法正宗論》分四篇,依准《達磨多羅禪經》等書,否定《付法藏因緣傳》之二十四祖說,而詳論二十八祖之別傳次第。此二者附於本書之後,合為一部十二卷,稱為《嘉釣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