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高祖文皇帝勅文
晉王受菩薩戒疏(即隋煬帝)
婺州左溪山朗禪師召永嘉大師山居書 永嘉答書
天台圓法師懺悔文 發願文
荊溪大師誦經普回向文
芭蕉泉禪師示眾
龍門佛眼禪師十可行十頌(并序)
示禪人心要 誡問話
大隋神照真禪師上堂(二)
雲峯悅和尚室中舉古
金陵保寧勇禪師示眾
古德渴熱行
覺範洪禪師送僧乞食序
為僧不預於十科事佛徒消於百載
或菴體禪師上堂
示眾
小參
結座
真淨文禪師頌
靈芝照律師頌
古德垂誡 勉看經 勉應緣 勉住持
洞山和尚自誡
雪峯存禪師入閩
宏智禪師示眾
省病僧
大慧禪師示徒
龐居士頌
自保銘
上竺佛光照法師示小師
圭峯禪師示學徒委曲
登廁規式
大智律師入廁垂訓
晉王受菩薩戒疏(即隋煬帝)
婺州左溪山朗禪師召永嘉大師山居書 永嘉答書
天台圓法師懺悔文 發願文
荊溪大師誦經普回向文
芭蕉泉禪師示眾
龍門佛眼禪師十可行十頌(并序)
示禪人心要 誡問話
大隋神照真禪師上堂(二)
雲峯悅和尚室中舉古
金陵保寧勇禪師示眾
古德渴熱行
覺範洪禪師送僧乞食序
為僧不預於十科事佛徒消於百載
或菴體禪師上堂
示眾
小參
結座
真淨文禪師頌
靈芝照律師頌
古德垂誡 勉看經 勉應緣 勉住持
洞山和尚自誡
雪峯存禪師入閩
宏智禪師示眾
省病僧
大慧禪師示徒
龐居士頌
自保銘
上竺佛光照法師示小師
圭峯禪師示學徒委曲
登廁規式
大智律師入廁垂訓
隋高祖文皇帝勅文[1]
朕於佛教敬信情重,往者周武之時毀壞佛法,發心立願,必許護持,及受命於天,仍即興復。仰憑神力,法輪重轉,十方眾生俱獲利益!比以有陳虐亂殘暴,東南百姓勞役,不勝其苦,故命將出師,為民除害。吳越之地,今勅廊清,道俗又安,深稱朕意。朕尊崇正法,救濟蒼生,欲令福田永存,津梁無極。師既已離世網,修已化人,必希獎進。僧行固守禁戒,使見者欽服,聞即生善,方副大道之心,是為出家之業。若身從道服,心染俗塵,非直含生之類,無所歸依,抑恐妙法之門,更來謗讟,宜相勸勵,以同朕心。春日漸暄道,體如宜也。
晉王受菩薩戒疏(即隋煬帝)[2]
十方三世諸佛 本師釋迦如來 當降此土補處彌勒 一切尊輕無量法寶 初心以上金剛以降諸尊 大權摩訶薩埵 辟支緣覺獨脫明悟 二十七賢聖他心道眼 乃至三有最頂 十八梵王 六欲天子帝釋天主 四天大王 天仙龍神飛騰隱顯 任持世界作大利益 守塔衛法防身護命 護淨戒無量善神!咸願一念之頃,承佛神力,俱會道場!證明弟子誓願,攝受弟子功德。
竊以識暗萌興,即如來性,無明俯墜,本有未彰,理數斯歸,物極則反,欲顯當果,必積於因。是調御世雄,備歷生死,草木為籌,不可勝計,恒沙集起,固難思議,深染塵勞,方能厭離。法王啟運,本化菩薩,譬如日出先照高山,隨逗根宜權為方便,如彼眾流咸宗大海。
弟子基承積善,生在皇家,庭訓早趨,貽教夙漸,福理攸鍾,妙機須悟。恥崎嶇於小徑,希優遊於大乘,笑止息於化城,誓舟航於彼岸。但開士萬行,戒善為先,菩薩十受,專持最上。諭造宮室,必因基趾,徒架虛空,終不成立,弗揆庸懜。抑又聞之,孔老釋門,咸資鎔鑄,不有軌儀,孰將安仰。
天台智顗禪師,佛法龍象,童真出家,戒珠圓淨,年將耳順,定水淵澄,因靜發慧,安無礙辯,先物後己,謙挹盛風,名稱普聞,眾所知識。弟子所以虔誠遙注,命檝遠延,每畏緣差,值諸留難。亦既至止,心路豁然,及披雲霧,只銷煩惱。謹以今開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總管金城設千僧蔬飯,敬屈禪師授菩薩戒。
戒名為孝,亦名制止,方便智度,歸親奉極。以此勝福,奉資至尊皇后,作大莊嚴,同如來慈,普諸佛愛,等視四生,猶如一子。弟子即日種羅睺業,生生世世還生佛家,如日月燈明之八王子,如大通智勝十六沙彌,眷屬因緣,法成等侶,俱出有流,到無為地。平均六度,恬和四等,眾生無盡,度脫不窮。結僧那於始心,終大悲以赴難,博遠如法界,究竟若虛空。具足成就,皆滿願海!
婺州左溪山朗禪師召永嘉大師山居書[3]
永嘉答書[4]
自別以來,經今數載,遙心眷想,時復成勞。忽奉來書,適然無慮,不委信後,道體如何?法味資神,故應清樂也。粗得延時,欽詠德音,非言可述。承懷節操,獨處幽棲,泯跡人間,潛形山谷,親朋絕往,鳥獸時遊。竟夜綿綿,終朝寂寂,視聽都息,心累閴然。獨宿孤峯,端居樹下,息繁飡道,誠合如之。
然而正道寂寥,雖有修而難會,邪徒喧擾,乃無習而易親。若非解契玄宗行符真趣者,則未可幽居抱拙,自謂一生歟!應當博問先知,伏膺誠懇,執掌屈膝,整意端容,曉夜忘疲,始終虔仰,折挫身口,蠲矜怠慢,不顧形骸,專精至道者,可謂澄神方寸歟!
其或心徑未通,矚物成壅,而欲避喧求靜者,盡世未有其方。況乎欝欝長林,峨峨聳峭,鳥獸嗚咽,松竹森稍,水石崢嶸,風枝蕭索,藤蘿縈絆,雲霧氤氳,節物衰榮,晨昏眩晃,斯之種類,豈非喧雜耶?!故知見惑尚紆,觸途成滯耳。
必能了陰無我,無我誰住人間?若知陰入如空,空聚何殊山谷?如其三毒未祛,六塵尚擾,身心自相矛盾,何關人山之喧寂耶?!且夫道性冲虛,萬物本非其累;真慈平等,聲色何非道乎?!特因見倒惑生,遂成輪轉耳!若能了境非有,觸目無非道場,知了本無,所以不緣而照,圓融法界,解惑何殊?以含靈而辨悲,即想念而明智,智生則法應圓照,離境何以觀悲?悲智理合通收,乖生何以能度?度盡生而悲大,照窮境以智圓,智圓則喧寂同觀,悲大則怨親普救。如是則何假長居山谷,隨處任緣哉!況乎法法虛融,心心寂滅,本自非有,誰強言無?何喧擾之可喧,何寂靜之可寂,若知物我冥一,彼此無非道場。復何徇喧雜於人間,散寂寞於山谷。是以釋動求靜者,憎枷愛杻也;離怨求親者,厭檻欣籠也。若能慕寂於喧,市廛無非宴坐,徵違納順怨債由來善友矣!如是則劫奪毀辱,何曾非我本師?叫喚喧煩,無非寂滅。故知妙道無形,萬像不乖其致,真如寂滅,眾響靡異其源。迷之則見倒惑生,悟之則違順無地。閴寂非有,緣會而能生;峨嶷非無,緣散而能滅。滅既非滅,以何滅滅?生既非生,以何生生?生滅既虛,實相常住矣!是以定水滔滔,何念塵而不洗?智燈了了,何惑霧而不祛?乖之則六趣循環,會之則三途逈出。如是則何不乘慧舟而遊法海,而欲駕折軸於山谷者哉!故知物類紜紜,其性自一,靈源寂寂,不照而知,實相天真,靈智非造。人迷謂之失,人悟謂之得,得失在於人,何關動靜者乎!譬夫未解乘舟,而欲怨其水曲者哉!若能妙識玄宗,虛心冥契,動靜常矩,語默恒規,寂爾有歸,恬然無間。如是則乃可逍遙山谷,放曠郊廛,遊逸形儀,寂泊心腑。恬淡息於內,蕭散揚於外,其身兮若拘,其心兮若泰。現形容於寰宇,潛幽靈於法界,如是則應機有感,適然無準矣!因信略此,餘更何由,若非志朋,安敢輕觸?宴寂之暇,時暫思量,予必誑言無當,看竟迴充紙燼耳!不宣。同友玄覺和南
天台圓法師懺悔文
發願文
荊溪大師誦經普回向文[5]
芭蕉泉禪師示眾[6]
龍門佛眼禪師十可行十頌 并序[7]
宴坐
入室
問道趨師印自心 入門端的訪知音 此生不踏曹溪路 到老將何越古今。
普請
拈柴擇菜師先匠 進業修身見古人 若到諸方須審實 龍門此法是通津。
粥飯
三下板鳴生死斷 十聲佛唱古今通 開單展鉢親明取 不可麁心昧苦空。
掃地
田地生塵便掃除 房廊瀟灑共安居 裝香掃地無餘事 默耀韜光示智珠。
洗衣
臨流洗浣莫疎慵 入眾衣裳垢不中 上下隣肩薰炙久 身心動念肯消鎔。
經行
石上林間鳥道平 齋餘無事略經行 歸來試問同心侶 今日如何作麼生。
誦經
夜靜更深自誦經 意中無惱睡魔惺 雖然暗室無人見 自有龍天側耳聽。
禮拜
禮佛為除憍慢垢 由來身業獲清涼 玄沙有語堪歸敬 是汝非他事理長。
道話
相逢話道莫虛頭 大語高聲咲上流 言下若能窮本末 肯將無義結朋儔。
示禪人心要[8]
誡問話[9]
近時兄弟進十轉五轉沒巴鼻語,或奉在座官員,或莊嚴修設檀信,俱不是衲僧家氣味。又抽身出眾便,道數句。或時云:「某甲則不恁麼道。」又云:「和尚何不道云云。」夫問話者,激揚玄極也,不在多進語三兩轉而已,貴得生人信,不至流蕩取笑俗子也。
大隋神照真禪師上堂[10]
諸人者似老僧行脚時,到於諸方,多是一千,少是七百五百眾。或在其中經冬過夏,未省時中空過,向溈山會裏做飯七年,於洞山會中做柴頭三年,重處即便先去,只是了得自己時中,干他人什麼事?如諸佛菩薩盡是勤苦,不計劫數。捨金輪王寶位,及頭目髓腦所愛之物、國城妻子不可算數,所以始得名為佛。
似諸闍黎還曾捨得箇什麼?作得箇什麼勤苦,便道我會出世間法,世間法尚不會。些些子境界現前,便自張眉努目,消容不得說什麼解脫法。長連床上,坐不搖十指,喫他信施了。合眼合口,便道我修行修道感果,如是合消得,只是謾自己!如百丈和尚置於堂宇,只要辦事底人。諸闍梨還辦得箇什麼事?其中有不動身手,日消得萬兩黃金;若是消得者,豈可如此見解?不可從母腹中來如是邪!但會得世間法,是則名為出世間法。世間法尚乃不會,豈況佛法?只如一大藏教,盡是金口所宣如來祕密,汝口裏念將來總成魔語,豈得了為什麼不了。若了時,達磨不從西來也,只如達磨未來此土時,還有佛法也無?!又爭得道無,譬如人有一寶墜在淤泥中,勤苦累劫尋求不得,或有一人善知寶所,直從泥中指出此寶,以示失寶之人,失寶之人一見便識是我本物,了無得失,達磨西來亦復如是。
不可只是老僧是善知識邪,遍地眾生總是善知識,只是見覺未明,不可道伊無也。若言有時諸人肯禮蠢蠢之徒作佛麼?譬如明珠墮在泥中,未遇其人,豈有出期?有此眾生,比如無情,還同頑物。既在三衣之下,直須親近知識。早是幾生修來始得,如此不可却入輪迴六趣去也。若是得自在底人論箇什麼,鑊湯爐炭刀山劍樹,四生六道於中如喫美食,若未得如是便,實受此報。一失人身,再求欲似如今者,萬中無一。
莫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未聞謂聞,自謾自誑。失却光陰,虛延日月,展轉只是無明檐重。乍可為俗隨所任運,遣過時日,却乃無業。如今作沙門,每日有業。有什麼業?踏底是國王地,著底是檀信衣,喫底是檀信食,骨肉是父母之體,若也不了,將何酬答?所以言有業。只如老僧不可是了底人,捨此一報身隨業而行,誰言定得?除佛與佛乃能知之。時有僧問不假言句,如何得知?師云:「假言句尚乃不知。」僧無語,禮拜。
上堂[11]
雲峯悅和尚室中舉古[12]
金陵保寧勇禪師示眾
古德渴熱行
覺範洪禪師送僧乞食序[13]
曹溪六祖,初以居士服至黃梅,夜舂以石墜腰。牛頭眾乏糧,融乞於丹陽,自負米斛八斗,行八十里,朝去暮歸,率以為常。隆化惠滿所至破柴制履,百丈涅槃開田說義。墜腰石尚留東山,破柴斧猶存鄴鎮,江陵之西有負米莊,車輪之下有大義石,衲子每以為游觀,不可誣也。
世遠道喪,而妄庸寒乞之徒,入我法中,其識尚不足以匡,欲其可荷大法也。方疊花制襪以副絲絢,其可夜舂乎!纖羅剪袍以宜小袖,其可破柴乎!升九仞之峻,僕夫汗血不肯出輿,其可負米乎!方大書其門云:當寺今止挂搭,其肯開田說義乎!
余嘗痛心撫膺而嘆者也,屢因弘法致禍,卒為廢人,方幸生還,逃遁山谷。而衲子猶以其嘗親事雲菴,故來相從,余畜之無義,拒之不可,即閉關堅臥。有扣其門而言者曰:雲菴法施如智覺,愛眾如雪峯。出其門者,今皆不然;道未尊而欲人之貴己,名不耀而畏人挨己。下視禪者如百世之冤,謟事權貴如累劫之親,師皆咲蹈,此污而去,庶幾雲菴爪牙矣!於是蹶然而起曰:然則無食奈何。曰當從淨檀行乞,亦如來大師之遺則也。老人肯出,則庶使叢林知,雲菴典刑尚存。余嘉其言,因序古德事以慰其意,當有賞音者耳。
為僧不預於十科。事佛徒消於百載(高僧傳)
(譯經)
(義解)
(習禪)
修至無念 善惡都亡 亡其所亡 常住安樂。
(明律)
嚴而少恩 正而急護 嬰守三業 同彼金湯。
(護法)
家有良吏 守藏何虞 法有明師 外禦其侮。
(感通)
逆於常理 感而遂通 化於世間 觀之難測。
(遺身)
難捨易捐 施中第一 以穢濁體 廻金剛身。
(讀誦)
十種法師 此為高大 洙枸櫞花 果時穰赤。
(興福)
為己為它 福生罪滅 有為之善 其利博哉。
(雜科)
統攝諸科 同歸高尚 唱導之匠 光輝佛乘。
或菴體禪師上堂
示眾
小參
結座
真淨文禪師頌
靈芝照律師頌
古德垂誡
勉看經
勉應緣
勉住持
洞山和尚自誡
雪峯存禪師入閩
宏智禪師示眾
省病僧
大慧和尚示徒
龐居士頌
自保銘[14]
上竺佛光照法師示小師正吾[15]
(嘗住吳之北禪號東屏)
為人難為,人師不易。難者何?曰天資,曰學問,曰識見,曰氣象。無天資,無學問;無識見,無氣象。若是而能為人者,未之有也。有天資而後有學問,有學問而後有識見,有識見而後有氣象,若是能為人,未也是何也。天資不高,學問不博;識見不明,氣象不雅,猶之不能也。不高則庸,不博則窒,不明則回,不雅則野。高而智,博而達,明而正,雅而文,四者備,能為人矣!
而欲為人師者,未之可也,曷為不易,曰宗旨,曰教義,曰法相。不得乎宗旨,不通乎法相,不辨乎教義,猶之不可也。能提宗旨矣,能析教義矣,能解法相矣,不有師承,不明境觀,而能與人為師者,未之有也。師承正境觀明,而不超悟洞徹佛意者,猶之不能也,亦既超悟洞徹矣!不能忘境觀絕,知見離法愛,為大導師者,未之有也。三者具矣,而不知進退得失者,猶之不可。故曰「為人難為,人師不易」!
圭峯禪師示學徒委曲[16]
一從別後,相憶是常,未審朝暮用心在何境界,得背塵合覺否?外境內心,覺了不相關否?定慧輕安適悅否?修行若忘失菩提心,知之總是魔業否?數數覺察,勤勤觀照,習氣若起,當處即休。輒莫隨之,亦莫滅之,何以故?陽焰之水,不應趁故,不應滅故。不應趁故,免落凡夫縱情;不應滅故,免墮二乘調伏。圓宗頓教,畢竟如斯,但與本性相應,覺智自然無間。長時之事,難可具書,略標大分,自須努力,不多述也。
登廁規式
登廁之法,律制委明,蓋欲潔嚴,身器親近。[17]
聖賢洗淨洗手,各有軌度,倘未盡諳,則反污其手。禮誦燒香,合掌執捉,動輒得咎,可不慎歟!今將古規稍加增削,然其細行,固難備舉,大抵種種動用之際,皆有方便護人意根處,自當觸類而長之。書不云乎:「不矜細行,終累大德」,況出家者流?幸冀高明,勸諸後進。[18]
超曰:「何來?」
曰:「五臺來。」
曰:「五臺來。」
《因果經》云:「觸手請經,當獲廁中蟲報。」[34]
去穢:唵室利曳婆醯莎訶
淨身:唵㕹折羅惱迦吒莎訶[38]
大智律師入廁垂訓
道豈遠哉?未之思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