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4日 星期一

智者大師 - 第11集:蔣山論辯,朝野敬仰


陳廢帝光大元年(567),智顗法師三十歲,拜辭慧思禪師,同法喜二十七人,至金陵,居住瓦官寺八年,大開法筵,講《法華經》題,說五重玄義,九旬談妙,帝令群臣畢集聽法。

智顗法師先去拜訪法濟老和尚,因為他是有在朝為官的姪兒,屬於貴族身分;又自忖有禪定之力,所以每日上門拜訪者絡繹不絕。因此當他見到 智顗法師,除了態度輕蔑之外,並直接提出問難(即是他本身的禪定境界問題)。

智顗法師回答法濟老和尚,這只是一種不深的邊定境界而已,而且若廣為人說,禪定必會消失,恐怕以後再也無法證得。

智顗法師勸他:一個自力修禪之人,在功夫得力時,常有種種境界幻出幻沒,變化難測,若生起執著,反而或有更多的煩惱惑業產生。對於境界若是不能真實了解而錯認,嚴重者甚至會入魔發狂!

法濟老和尚馬上生起尊敬之心,讚嘆 智顗法師,並請他至蔣山參與法會,也請他在朝中任官的姪子何凱宣告朝野,由是 智顗法師聲馳道俗,四眾請益成蹊!

時蔣山法會中,有一位遠離塵居、德風遠揚的 大忍法師也來參與勝會,讚嘆 智顗法師的妙說佛法,讓他忘記了年紀與疲勞,法喜充滿!

朝中有一位大官尚書徐陵,德優名重,是當世文雄,對智顗法師極為尊敬,參不失時序,拜不避泥水。若蒙書疏,則洗手燒香,冠帶三禮,屏氣開封,對文伏讀,句句稱諾。在他的舉薦下,當時的皇上請智顗法師駐錫瓦官寺,弘揚《法華經》,並停朝一天,讓文武百官來聽法。


大愛高僧傳-智者大師 - 第11

者大師(大愛高僧傳)




有一老僧,厥名法濟,即何凱之從叔也。自矜禪學,倚臥問言:有人入定,聞攝山地動,知僧詮練無常,此何禪也?
有一老僧,厥名法濟,即何凱之從叔也。自矜禪學,倚臥問言:有人入定,聞攝山地動,知僧詮練無常,此何禪也?[1]
者,其也。自衿敖慢之皃,此乃得未到定初禪氣分,未能深入,如經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即此義也。無修敬之禮,身靠倚背而忽,祖師卒問之曰也。
攝山在建康北六七里,止觀寺有詮法師,此僧無正傳,附攝山栖霞寺惠布傳中,布學詮師三論,時人謂之語曰詮公四友,所謂伏虎朗、領悟辯、文章勇、得意布,文在續傳第十七卷。
練無常,文出禪祕要經三卷,羅什於逍遙園譯。佛為拘絺羅難陀說,始說身念處,觀白骨、不淨等凡三十六觀門,其三昧成,次第當證四果。只於四大地、水、火、風入定觀察。故經中卷第十七觀云:得此觀時,自然生四黑象。直至下文云:黑象欲此樹,樹一根動。此樹動時,行者自見繩床下地自然震動,日日如是。地動之時,見其七佛與聲聞眾,廣為行者說三十七助聖道法。如是觀時,狂象大吼,拔樹令動。時見一切地六震動,復更普見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地動。經文甚廣,須者往撿。[2]

答曰邊定不深,邪乘闇入。若取若說,定壞無疑。
答曰:邊定不深,邪乘暗入。若取若說,定壞無疑。[3]
方入初禪至未到定,若入滅盡定,方乃云深。詮師所練無常,是藏教初心生滅觀,智望衍門,還成未了。[4]

驚起,謝曰:老僧身嘗得此定,向靈耀則公說之,則所不解,說已永失!
濟驚起,謝曰:老僧身甞得此定,向靈耀則公說之,則所不解,說已永失![5]
此定若取,必為楞嚴十種大魔。若頻說露,定心易散,故當壞也。則公既不習禪,故難知定相也。[6]

今聞所未聞,非直善知法相,亦乃懸見他心。
今聞所未聞,非直善知法相,亦乃懸見他心。[7]
濟前倚臥輕問,次則驚起不安,順服之辭,其文可見。
上云知音者寡,今決破濟禪,以作發起之由也。[8]

濟以告凱,凱告朝野。由是聲馳道俗,請益成蹊。
濟以告凱,凱告朝野。由是聲馳道俗,請益成蹊。[9]
則兩班文武,則郡縣官僚。則慕法僧尼,則受化男女。
初聞未曉,再問方明,故曰請益。凡請益者,須至恭謹禮記,請益必起。
者,大路也。摩肩問道,日日不停,故踏於小徑成於大路矣![10]

大忍法師,梁陳擅德,養道開善,不交當世。時有義集,來會蔣山
大忍法師,梁朝檀德,養道開善,不交當世。時有義集,來會蔣山。[11]
大忍法師:僧史無傳,附于隋杭州靈隱天竺寺真觀法師傳中,略云:大忍法師,匿影鐘山,游心方等。將欲試瞻高士,問津於觀。因操桴扣寂,用呈玄妙,忍乃嘆曰:龍樹之道,方興東矣!忍師梁朝剃落,隋世圓寂。
檀德者:,高也。
開善寺,保大道,不交世俗也。
義集者:古之法會,皆相立難,用揚大道,近世無之。[12]

雖有折角重席,忍無所容與。
雖有折角重席,忍無所容與。[13]
折角者:前漢書朱雲,字子游,魯人,善周易。特少府,姓五鹿,名充宗,亦通易。元帝欲令講論,諸儒無能抗者。有薦雲,召入攝齊,登堂既論,連拄五鹿君。拄音主,刺也,言下墮負。故諸儒為之曰:五鹿岳岳,朱雲折角。岳岳,角高皃。鹿角雖高,被朱雲難折也。
者:後漢書文學傳云:戴憑,字次仲。正旦群臣朝賀,百僚畢會,光武令群臣能說經者,更相難詰。義有不通,輙而奪席以益通者,憑遂重坐五十餘席,故京師為之語曰:解義不窮戴侍中,言智解無盡矣!』」
此顯忍師當世高德,縱有朱戴之揵,忍之威重,則不容與也!
容與者,鷗鳥相狎,此語出唐明皇。[14]

先師觀慧縱橫,聽者傾耳,眾咸彈指合掌,皆言聞所未聞。忍歎曰:此非文疏所出,乃是觀機縱辯。般若非鈍非利,利鈍由緣,豐富適時,是其利相。
先師觀慧縱橫,聽者傾耳,眾成彈指合掌,皆言聞所未聞。忍歎曰:此非文疏所出,乃是觀機縱辯。般若非鈍非利,利鈍由緣,豐富適時,是其利相。[15]
般若之智,隨機所宜,利者深說,鈍者淺說,故曰富適時,悅也。開解群迷,令他悅意,此說法利相也。[16]

深華大,鈍可意得。
池深華大,可意得。[17]
大論云:見雨猛,知龍麤;覩池深,知華大也。[18]

慶餘暉之有幸,使老疾而忘疲,先達稱詠,故頌聲溢道。
慶餘暉之有幸,使老疾而忘疲,先達稱詠,故頌聲溢道。[19]
忍師年老,如夕陽晚景,日將隱山,但有殘照餘影,而在聽祖師談,雖是老年,久坐忘疲。
先達者,章安指忍也。
者,毛詩云:美盛德之形容也。」「者,滿也。,路也。祖師之德,嘉聲美譽,滿於道路矣。[20]


于時長干慧辯,延入定熙。
于時長干惠辯,延入定凞。[21]
長干寺在揚州,師先住,即止觀寺僧詮弟子。當時有譽,人謂之長干領語辯是也。
定凞者,筆悞,乃是宋凞。梁傳第六云:僧伽羅哆,此云宋濟,宋景帝末年至京師。元嘉十年,卜居鍾阜,建立精舍,即宋凞寺也。用美乎宋凞之平也。[22]

天宮僧晃,請居佛窟。
天宮僧晃,請居佛窟。[23]
天宮寺,梁元帝為湘東王時,高祖崩,故造薦福也。
師無傳,往往初住天宮,後居佛窟也。[24]

皆欲捨講習禪,緣差永恨,面而誓曰:今身障隔,不遂稟承。後世弘通,必希汲引。
皆欲捨講習禪,緣差永恨,面而誓曰:今身障隔,不遂稟承。後世弘通,必希汲引。[25]
今世講解,不訓禪那,同於他學。
汲引者:百尺寒泉,若無綆汲,難濟飢渴。故願來生,飡手定水也。[26]

僕射徐陵,德優名重,夢其先門曰:禪師是吾宿世宗範,汝宜一心事之。既奉冥訓,資敬盡節,參不失時序,拜不避泥水。若蒙書疏,則洗手燒香,冠帶三禮,屏氣開封,對文伏讀,句句稱諾。若非微妙至德,豈使當世文雄,屈意如此耶?!
僕射徐陵,德優名重,夢其先門曰:禪師是吾宿世宗範,汝宜一心事之。既奉冥訓,資敬盡節,參不失時序,拜不避泥水。若蒙書疏,則洗手燒香,冠帶三禮,屏氣開封,對文伏讀,句句稱諾。若非微妙至德,豈使當世文雄,屈意如此耶?![27]
僕射:音夜,古者掌僕從射御之職。後漢百官志太常府博士祭酒一人,六百石食。祿本僕射,中與改為祭酒。至唐開元元年,改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皇朝亦然。」《南史列傳五十二:徐陵,字孝穆。父曰摛,字士秀,東郯人也。母臧氏,甞夢五色雲,化為鳳集其肩上,已而誕陵。年數歲,家人携以候沙門,寶誌摩其頂曰:天上石麒麟也。光宅寺惠雲法師,每嗟陵早就,謂之顏回。八歲屬文,官歷梁、陳二國。至陳廢帝太建中,為尚書左僕射,亦未階相位也。陳後主即位,官至左光祿太夫太子少傳。至德元年卒,年七十七,贈特進。
夢先門者,則先父徐摛在門而語也。想其先世有香火因緣故,其影響諶引庾信,齋名無理矣。[28]




 

[1]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1b08
[2]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1b11
[3]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1c04
[4]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1c05
[5]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1c08
[6]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1c10
[7]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1c12
[8]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1c13
[9]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1c15
[10]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1c16
[11]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1c20
[12]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1c22
[13]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2a05
[14]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2a06
[15]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2a17
[16]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2a20
[17]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2a23
[18]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2a24
[19]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2b01
[20]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2b03
[21]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2b07
[22]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2b08
[23]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2b13
[24]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2b14
[25]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2b16
[26]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2b18
[27]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2b20
[28]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62c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