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6日 星期日

智者大師 - 第04集:憶想當年,堅定出離



本集影片,主要敘述智顗法師在年幼時,因為遭遇國家變故,深刻體會世間變化無常的真理,激起護教悲願,生起超脫塵世之志向。


智顗法師在前往大蘇山拜師的路途,看到生靈塗炭,非常痛心!也讓他想起當年與家人一起逃難的景況。

其父親陳起祖,為益陽縣開國侯,學通經傳,談吐絕倫;而武策運籌,偏多勇決。其母徐氏,其兄陳緘。

在南北朝國家動亂時期,目睹了北朝的日趨強大和南朝的不斷衰弱,並且經歷梁朝的敗亡與陳朝覆滅的事實,以及北魏武帝與北周武帝的兩次毀佛事件,對於他產生重大影響。其遭遇國家變故,深刻體會世間變化無常的真理,激起護教悲願,生起超脫塵世之志向。

在影片中,年幼的陳光道(智顗法師)因逃難因緣,遇到一位法師,那位法師說雖然都是在「逃難」,但是逃的難不同;一個是逃離戰爭的苦難,一個是逃離輪迴的苦難

影片最後有一段很好的感嘆偈:
世人盡說凡塵苦,偏偏追逐享貪樂!深陷輪迴受因果,悲劇重演無處逃!




父起祖,學通經傳,談吐絕倫。而武策運籌,偏多勇決。
父起祖,學通經傳,談吐絕倫。而武運籌,偏多勇決。[1]
大師之父,未知官品,據祖有功德疏碑,可一紙量。云造寺功德,薦襄陽府君,恐曾知襄陽府郡也。
通五經,諸朝史傳,談吐之間,出言有章,貫絕人倫。加復武藝窮通,三略六韜,運動籌,必克勝矣!者,漢高祖云: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此美張良)今文用此語而美之矣![2]

湘東王蕭繹之荊州,列為賓客。
梁湘東王蕭繹之荊州,列為賓客。[3]
則梁國,都建康,姓蕭氏。初祖乃武帝,諱衍,字叔達。湘東郡即荊州。王武帝第七子名,字世誠。初帝夢眇目僧,執香爐稱託生王宮。既而王母在婇女次侍,始褰衣幔,有風回裙,帝感幸之。婇女夢月墮胎中,遂孕,於天鑒七年八月丁巳生眇目者,室中異香,有紫胞之異,武帝奇之。年十三,封湘東王,後至荊州守。太清元年,累遷為鎮西將軍,都篤荊州刺史。
列為賓客者:起祖既異常倫,不敢臣之,故分別為賓客,此乃湘東府之官也。[4]

奉教入朝
奉教入朝。[5]
湘王以為信使,或慰問暄凉起居時序,或告知封邑安否事由,故為使入朝武帝也。[6]

軍朱异,見而歎曰:若非經國之才,孰為英王之所重乎?!
領軍朱异,見而嘆曰:若非經國之才,孰為英王之所重乎?![7]
南史列傳五十二:朱异,字彥和,吳郡錢唐人也。愽學多聞,二十一為明山賓客,表薦武帝,為太學博士兼通事舍人,大同八年加侍中。太清二年,為中領軍舍人如故,故有領軍之號。今侍中等職,皆帶領軍也。當時已是起祖入朝,故嘆云經論國政之才,實宰輔之器!
者,誰也。
英王者,即湘王。
不敢臣下,故列為賓客,故言也。[8]

孝元即位
孝元帝即位。[9]
大同二年八月,侯景反;三年三月,侯景陷建業。知臺城不守,三月十五日於荊州即帝位,曰六帝也。[10]

拜使持節散騎常侍益陽縣開國侯。
拜使持節散騎常侍益陽縣開國侯。[11]
使持節者:蘇武使凶奴十九年,持漢節而迴,因取此義,故名持節也。
散騎常侍者,漢官儀曰:秦及前漢,置散騎常侍一人。散騎騎馬,並乘輿車。獻可替,珥貂蟬,備顧問,掌侍人,常在君王左右也。
益陽縣者,屬郡在衡州。
開國者,為帝開展社稷也。
者,候也。為天子斥候非常也,五等諸侯當第二也,封地四百里以為采邑。[12]

母徐氏,溫良恭儉,偏勤齋戒。夢香煙五彩輕浮若霧,縈迴在懷,欲拂去之。聞人語曰:宿世因緣,寄託王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
母徐氏,溫良恭儉,偏勤齋戒。夢香煙五彩輕浮若霧,縈迴在懷,欲拂去之。聞人語曰:宿世因緣,寄託王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13]
生則目有重瞳,如舜之相。[14]

又夢吞白鼠,因覺體重。
又夢吞白鼠,因覺體重。[15]
荊州碑云:母氏因覺身心如虗空,恠而卜之於日者,乃曰:白鼠者,乃龍之化也。』」[16]

至於載誕,夜現神光,揀宇煥然,兼輝隣室。
至於載誕,夜現神光,棟宇煥然,兼輝隣室。[17]
其歲乃梁大同五年也。荊州碑云:一日昏黃,里人望屋上火發,其焰四起,舉眾來救。及至,乃是陳常侍家生子,眾人悉驚異也。[18]


年十五,值孝元之敗。
年十五(至學之年)值孝元之敗。[19]
侯景詐立,簡文帝改太清年為大寶元年。元帝知簡文制在,臣賊不用,寧於江陵改元承聖元年。至三年十一月國敗,為魏所執。十二月辛丑,魏人戕帝。[20]

家國殄喪,親屬流
家國殄喪,親屬流徙。[21]
梁之末運,國殄王親,家喪眷屬,流散徙移,所存者少。[22]

歎榮會之難久,痛凋離之易及。
嘆榮會之難久,痛凋離之易及。[23]
勢數無常,喻若郡花會之於春露,眾蕚爭芳;遇之以風雨,殘紅委地,易見凋零。可謂時勢衰殘易及也![24]



智者大師 - 第04

智者大師(大愛高僧傳)
 





[1]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a10
[2]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a11
[3]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a17
[4]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a18
[5]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b03
[6]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b04
[7]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b06
[8]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b08
[9]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b15
[10]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b16
[11]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b18
[12]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b19
[13]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c02
[14]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c05
[15]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c06
[16]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c07
[17]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c09
[18]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6c10
[19]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7a15
[20]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7a16
[21]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7a20
[22]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7a21
[23]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7a23
[24] 《智者大師別傳註》,卍新續藏第 77 No. 1535p. 657a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