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顗法師二十三歲時,入光州大蘇山,投禮 慧思禪師受學。
而在本集影片中,首先以智顗法師因拿反地圖而迷路的情況,將「地圖」譬喻「經典」,說明實修的重要。
而影片中的各項唱偈,可以看出撰寫者之用心!
智顗法師向慧曠律師請教問題,因此 慧曠律師指示他可以去向專修《法華》的 慧思禪師學習。
慧思禪師因為預知後周滅佛之舉,故遷止於大蘇山。但那裏是兵戎交接之地,因此讓 慧曠律師很是擔心 智顗法師的安危。
時有惠思禪師,武津人也。名高嵩嶺,行深伊洛。十年常誦七載方等,九旬常坐,一時圓證,希有能有,事彰別傳。昔在周室,預知佛法當禍,故背北遊南,意期衡嶽,以希棲遁,權止光州大蘇山。[1]
南岳傳左南山續傳十七卷〈張華愽物誌〉云:「嵩高為中岳,屬預州。言『名高嵩嶺』,意以四嶽低也。」
「伊洛」:即洛陽伊水也,亦尚書禹貢伊洛瀍潤,既入于河,是此水也。伊洛既深,故比南岳之行也。
「七載方等」:傳中不說。
「周室」者:後周姓宇文,都長安。凡六帝,第三帝武,帝諱邕,字禰羅突。建德三年五月,毀道釋二教,經像悉毀;罹沙門、道士,並令還俗,凡經七載。既大隋受禪,方興佛教。思師預知此禍,故「背北遊南」也。「光州」,即今衡州也。[3]
但是 智顗法師求法心切,完全就像《法華》中所言:「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
先師遙飡風德,如飢渴矣!
先師遙飡風德,如飢渴矣![4]
「風」謂道風,「德」謂德行。
因此 智顗法師決定不畏路途艱辛,定要到大蘇山向慧思禪師學習;慧曠律師也給予他深深的祝福讚嘆!
其地乃是陳齊邊境,兵刃所衝。而能輕於生、重於法,忽夕死、貴朝聞,涉險而去。[6]
當是之時,北屬周國,南乃陳齊,三方各據,皆有戍守,兵刃交橫,故云「涉險」。
◎ 智者大師(大愛高僧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