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隆的師長 慧嶽長老曾教示,出家眾若為了教化一切眾生,難免要接待信徒及一切眾與忙於寺務等,但不能一輩子都做這種事,應當在三、五年後,即應關起門來用功,從事實踐與理論之修養,行者們的一生才有實際修行的軌道可尋,此軌道即是中道。
而民初印光大師在「致德森法師書」中也說明,自己大約時日不久了,故將已了者了之,不能了者亦了之。若以後即不死,外邊有信來,也不要寄信來。師願結緣,則隨意答覆,否則原書寄回。五台之信不寫了,法度尚不以為然,寫之亦只自討煩惱,任他明心見性去。若只為別人忙,自己工夫荒廢了,倘蒙阿彌陀佛垂慈接引,千足萬足!
印隆期許自己信念堅定,將相關事宜處理好後,能勇猛精進的修持!非期待身體有任何轉機,而是希望自己有真正修持的證量,以真法供養三寶與大眾!
常有人執著真諦,其實,若無俗諦、中諦,認定世間為一切皆空,即不需吃飯穿衣,有如似瘋子狂奔於街上,既然一切皆空,讀書何用?又習禪幹嘛?另一種人則迷於俗諦中,忘了實踐修行,如出家人忙於應酬,無暇修學,而最後否定出家的價值,因而還俗。
凡事端視各人所處之立場,若欲教化一切眾生,則俗諦難免,仍應接待信徒及一切眾,忙於寺務等;但不能一輩子都做這種事,應當在三、五年後,即應關起門來用功,從事實踐與理論之修養,行者們的一生才有實際修行的軌道可尋,此軌道即是中道,亦即不偏有、不偏無的境界。以上是三諦的認識觀法,以口說得容易,但實際行持則很難;是以智者大師才苦口婆心的唯恐吾人迷於世俗而忘本,故強調了達三諦圓融為旨趣。
印光大師/致德森法師書(一九三九年十二月)
德森法師鑒:凡上海所有之款,通歸印《文鈔》,不必一一報明。光大約不久了,故將已了者了之,不能了者亦了之。光死,決不與現在僧相同,瞎張羅,送訃文,開弔,求題跋,斂些大糞堆在頭上以為榮。以後即不死,外邊有信來,也不要寄信來。師願結緣,則隨意答覆,否則原書寄回。五台之信不寫了,法度尚不以為然,寫之亦只自討煩惱,任他明心見性去。《藥師經》今日為寄去。以後師當與彼商酌,光不問事了。光自民六年漸忙,忙得不了,只為別人忙,自己工夫荒廢了,倘蒙阿彌陀佛垂慈接引,千足萬足。至於作傳、作銘、贊、誄、聯者,教他們千萬不要斂大糞向光頭上堆,則受賜多矣。祈慧察。師幫光十九年辛苦,不勝感謝。
印光謹白 光死,亦不必來山,以免寒涼,又及。
其二
德師又鑒:此刻似不如清晨之疲怠,諒不至即死。然死固有所不免,當與熟悉者說。光死,仍照常為自己念佛,不須為光念。何以故?以尚不與自己念,即為光念,也不濟事。果真為自己念,不為光念,光反得大利益。是故無論何人何事,都要將有大利益的事認真做,則一切空套子、假面具,都成真實功德,真實人方是佛弟子。光見一大老死,一人作像讚,云於穆大雄,出現世間。又一弟子,與其師玉嵀作傳,云其行為與永明同,殆永明之後身乎。光批云:以凡濫聖,罪在不原,玉師雖好,何可作如此讚乎。玉師有知,當痛哭流涕矣!好好的佛法,就教好名而惡實的弄得糟透了。吾人不能矯正時弊,何敢跟到斂大糞的一班人湊熱鬧?以教一切人為自己多多的斂些,意欲流芳百世,而不知其實在遺臭萬年也。光無實德,若頌揚光,即是斂大糞向光頭上堆,祈與一切有緣者說之。
印光謹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