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總覽:
-
怎麼知道是業障病,或者心念不正而導致生病?
-
如果某人因病重,我們可以代他們拜懺嗎?對佛菩薩上面,是代某人拜懺而已,或需要向對方表明,讓他知曉呢?代他們拜懺和自己拜的,然後回向有什麼不一樣呢?如果精神不好,沒有辦法做觀想,可以繼續拜嗎?
-
對某些人有恐懼感,是否之前曾經於他們造下不好的原因?怎麼樣才可以消除掉?
-
以減食為湯藥,自己身體狀況不好,需要少吃多餐,是否會影響修行?無法過午不食,持戒就不清淨了,需要對佛菩薩懺悔嗎?
-
我們在讀誦經典時,沒有披袈裟、正身端坐讀誦,卻在任何時刻、地點,如等人、等車、在醫院等地讀誦經典,可否有過失?
-
參加過拜《地藏懺》、《三昧水懺》、《占察懺》,但是都沒有做任何的供養及觀想,只是供一支香,然後就純粹的拜上拜下,在專心看著自己身體的速度,是否算如法地拜懺,可達到拜懺的效果嗎?
-
讀過一本書,稱作《心靈的溝通》,裡面說:跟一個人懺悔,如冤親債主,觀想他站在你面前,跟他懺悔就能解冤釋結,是否符合佛教的義理?這樣做有效嗎?
-
個人在家禮懺,是否是最好滿108拜?108的數字是什麼意思?
-
禮懺如果身體狀況不能夠拜下,懺悔功德有打折扣嗎?
-
共修如果大眾都需跪著誦,而本身是坐著誦,跟大家一樣的誠心,兩者的功德會一樣嗎?
-
大乘的法門難信難解,如何能讓更多的人信受?
-
行者在修禮敬供養儀的時候,是否應該提起無常、苦、空、無我的思想,以相應於此佛法與外道的不共法?
-
為何參話頭禪在馬來西亞沒有廣為流傳?
-
法師提及到『法華三經』,說《普賢》為三經之行門懺藏。《普門品》中開示:『眾生多淫欲,瞋恚、愚癡,常念觀音菩薩聖號,即脫於世』,何故多增《普賢觀經》為三經之行門?
-
《梁皇懺》跟《水懺》是否同名?同為慈悲道場懺法?
-
共修大眾回向後,如親人有障礙,是否須自己在陳述回向?在家個人自修誦經後,如要回向除了親人,還有歷代祖先等,聽說個人自修
是沒有這般功力來回向大範圍的?
-
一切法由心所現,那麼心滅後,心所現而造的惡會因心滅而滅嗎?
-
智慧的高或低,在懺悔者運心時,達到滅罪的目的有影響,那麼是懺悔時間的短長而影響嗎?
-
觀想成就乃至瑞相成就現前,是定成就還是慧成就?還是若佛法正見一大前方便,瑞相現前罪業即消?
-
聽有人說,超度法會不一定能超度眾生,只是眾生能得法食而已,如果主懺的和尚功德一堂,一般眾生是否能被超度,離苦得樂,往生善道?
-
請問法師,誦經略過〈爐香讚〉,有否過失?或經讀誦方式帶過即可?
-
當我們以『取相』來拜懺時,如果拜《萬佛洪名寶懺》,每拜每尊佛時,只是觀想釋迦牟尼佛影像,是否能達到拜懺效果意義?
-
可以請師父多解說慈悲喜捨的『捨』嗎?
我們這節課討論就比較輕鬆一點。
2-生病 |
「怎麼知道是業障病,或者心念不正而導致生病?」
病苦的因素太複雜了,不過可以說,所有的病苦從廣義上來說都是業障。你要是不造惡,就不會受苦。我們這個五蘊身心,都是我們的煩惱妄執而來的,所以要更努力的用功,只有這一條可以解決你的痛苦,這是我的看法。
「如果某人因病重,我們可以代他們拜懺嗎?對佛菩薩上面,是代某人拜懺而已,或需要向對方表明,讓他知曉呢?代他們拜懺和自己拜的,然後回向有什麼不一樣呢?如果精神不好,沒有辦法做觀想,可以繼續拜嗎?」
可以啊,好事做少總比不做要好;做的不好,比不做要好。我就這個能力嘛,我不識字,就不能拜佛、念經、禮懺了嗎
?還是可以啊,所以只要是對的就去做,做得好不好,圓滿不圓滿,不要太計較,努力做就好了。
你代他拜跟他回向是一樣的道理,都是回向給他;你也不一定要讓他知道,只要拜就好,回向就可以。
3-化解惡緣 |
「對某些人有恐懼感,是否之前曾經於他們造下不好的原因?」
或許吧,我也沒有宿命通,我也不敢肯定。
「怎麼樣才可以消除掉?」
也是一樣,多跟他做一些善法的相應。這個人,哈,我自己也有這種經驗。有些人,你老是跟他不對頭,跟他有衝突,怎麼辦?我們就要做一些轉變我們心念的思維。
比如有人常常傷害你,你如果記得他傷害你,你就永遠跟他有仇。你就想這個人很可憐,他想要從你這邊的一些好處,把你的名、利拿到他那邊去,他才能得到快樂,那就給他吧!我們要做這種想。這個在「瑜伽師地論」
的菩薩道六度的思想裡面講到,現在佛教界很流行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裡面也講得很清楚,就是我們必須要轉我們的心念。
我們的情緒是由我們的心念所構成、引導的,所以這個情緒──喜怒哀樂的情緒、好惡的情緒,如果你覺得他傷害你,你就對他起瞋恨心,如果你覺得他沒有傷害到你,你憎恨心就會放下,所以你就要起一種思維,覺得這是我欠他的嘛,欠他還他應該的,你就不會起瞋恨心。你覺得他很可憐,給他算了,反正我少這一點也沒有多少,你這樣想,就不會那麼執著瞋恨心了。這就是我們去轉變思考的方式,這是非常有效而且重要的一種思考方式,很多事情都要這樣去想,朝著正面的思考去思想。在我們的生活中間,在無窮盡的生死輪迴中間,這種思考是絕對必要,而且要常常去做。你常常這樣子的練習思考以後,就會變成一個有智慧,而且能夠轉換你身心的人。這樣子你就會把很多身邊人與人之間的事物,調理到非常和諧的狀態。那麼你菩薩道的生涯,就開始開展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考形式。
《菩提道次第廣論》在台灣、大陸,我不知道這邊怎麼樣,都很風行,其實跟它的這些理論有關係,《菩提道次第廣論》是脫胎於《瑜伽師地論》的,它之所以這麼風行,這麼為大家所樂於去讀,其實跟它裡面所講的道理,確實有效、有用,有絕對的關係,所以我們要吸取這樣一種佛法的精神、教誨。
4-過午不食 |
「以減食為湯藥,自己身體狀況不好,需要少吃多餐,是否會影響修行?無法過午不食,持戒就不清淨了,需要對佛菩薩懺悔嗎?」
那要懺悔喔!這個盡量啊!
持戒,佛門裡面,尤其僧眾的一些小戒,在漢傳佛教裡面,漸漸的,尤其是跟社會生活比較有衝突的,大家就比較放鬆,因為大家都放鬆,所以大家也都放鬆了,其實它還是很值得我們去遵守的。像「過午不食」這一條戒,現在是要看個人、看每一個寺院,不同寺院處理的方式。
5-讀誦經典 |
看下面:「我們在讀誦經典時,沒有披袈裟、正身端坐讀誦,卻在任何時刻、地點,如等人、等車、在醫院等地讀誦經典,可否有過失?」
原因在把握時間,我認為可以啦。因為端身正坐是要帶給我們的恭敬心,我們如果能夠有恭敬心,其實在什麼地方都可以,佛菩薩不會怪罪眾生,只是自己要起恭敬心,所以我們起恭敬心就好。
因為現代人真的沒辦法有那麼好的福報,有空閒的時間,坐在佛堂裡面焚一炷香,休息以後,精神飽滿再誦經,沒那個福報啦,現在很多時間都浪費在交通上面,等車子、看病人的時候,做做功課,這是很正常的,不要太在意。
「參加過拜《地藏懺》、《三昧水懺》、《占察懺》,但是都沒有做任何的供養及觀想,只是供一支香,然後就純粹的拜上拜下,在專心看著自己身體的速度,是否算如法地拜懺,可達到拜懺的效果嗎?」
還是那一句話:「有拜總比沒拜好。」你這一次聽了《梁皇大義》以後,就比較懂得懺悔的精神、思想,以後按照這個去拜就好。
6-《心靈的溝通》 |
「讀過一本書,稱作《心靈的溝通》,裡面說:跟一個人懺悔,如冤親債主,觀想他站在你面前,跟他懺悔就能解冤釋結,是否符合佛教的義理?這樣做有效嗎?」
可以。你想你的冤親債主在前面,跟他懺悔,可以的,可是你想的,不一定是事實,我們常常起一種慚愧心、懺悔心,不是壞事,至少提醒自己,不要再去傷害別人,傷害其他的有情,這樣子雖然不一定能夠真正的懺悔清淨,可是至少讓我們起一種慚愧、謙卑、反省的心,讓我們不要再造惡,或是不敢勇於去造惡,這就是懺悔的力量。
7-108 |
「請問法師:個人在家禮懺,是否是最好滿108拜?108的數字是什麼意思?」
他有三個問題:第一個、108拜要不要滿?108是什麼意思?念珠108個串一串, 剛剛好108嘛,所以順著唸珠 108就好。108有一些說法,其實也不一定。也不一定要多少拜,你就是誠心、恭敬的拜就好,能拜多少拜多少,這個最重要。
7-2 懺悔功德 |
「禮懺如果身體狀況不能夠拜下,懺悔功德有打折扣嗎?」
我們做一個布施,有三種東西決定了布施的功德。哪三種東西呢?第一個就是所施的對象,你布施給父母親、路人、朋友,或是一條狗,或是布施給三寶、佛菩薩,對象不同,你所布施的功德會因為對象不同而產生不同,這是第一個變化的因素。
第二個,對象確定了──比如說你供養給妙香林佛學院,對象確定了,你供養一塊馬幣、10塊馬幣,當然10塊是1塊的10倍,算數也算得出來,很簡單嘛,你供養100塊,當然比一塊錢要多100倍,這個很簡單,對象確定了,數量就決定了倍數。
還有一個會變化,就是你的心態。你不甘不願的布施,跟心甘情願的布施,可能就不一樣。你不甘不願的布施1000塊馬幣,可能比不上人家心甘情願布施一塊錢的功德大。你歡歡喜喜的布施,雖然只有布施一塊錢的馬幣,可是很歡喜、很恭敬的布施,比他不高不興、不樂意的布施1000塊功德還要大。為什麼?心量大功德就大,心量小功德就小。他不高興不甘願的布施,功德就有雜染,就縮小了。所以這三件事情,決定了功德的大小。
其實禮佛也是一樣,你很恭敬的禮,這是恭敬心,第一個。你拜的姿勢正不正確。完不完整?這就是你禮佛,你拜的內容,你布施了什麼東西?然後你拜佛的對象是什麼人?今天你頂禮你的師父,跟頂禮別的出家人,頂禮大眾僧,或是頂禮佛菩薩不一樣,對象不一樣。
如果不能夠真正的拜,我認為功德還是有一點點不一樣。我的看法,我不敢很肯定,為什麼?你的因緣就不具足嘛,所以你就多多的誦,有唸誦總比沒唸誦要好嘛,你不能拜,用唸誦的嘛。
7-3 共修姿勢 |
「共修如果大眾都需跪著誦,而本身是坐著誦,跟大家一樣的誠心,兩者的功德會一樣嗎?」
跪著誦,我認為比坐著誦要好,我認為啊!
8-大乘法門 |
「大乘的法門難信難解,如何能讓更多的人信受?」
我有時候也會為佛教很擔憂,就像你擔憂一樣的,擔憂沒有人來學佛了,不過我現在不是不擔憂,而是沒閒工夫擔憂,因為我知道擔憂也沒有用,省了這個心吧!
這裡面是很複雜的因素,為什麼?我自己在觀察,在反省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眾生的業感,我們個人的力量是很微薄的,不是說我們沒有力量,不是說不能改變這個世間,不是,可以,可是我們的力量非常微薄,所以我們只要努力的做好自己的這一份,至於說他能夠改變多少,不要多想啦,想也沒有用,你只要問你自己,有沒有做好自己的本分?你著急也沒有用,我以前可能比你著急10倍百倍,也不一定。可是我知道沒有用,著急什麼用,沒有用,所以後來就放下了,不要著急,現在還是很著急,這是我自己的思考過程。這個問題不要多想,想也沒有用。
至於說怎麼樣讓人家信受,我告訴你一條,你自己先好好的修學,打坐、讀經典、持戒,就這三點。你要是能夠持戒清淨莊嚴,會感招很多眾生跟著你學佛。他就是博士、教授看到你,他也恭敬你,為什麼?你戒香莊嚴,你持戒清淨,那個無形的香氣就把他迷倒了,他就跟你頂禮了。相信嗎?真的喔。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好好讀經典。我就講我說,我不怕人家找我辯論,就怕你不來,我不怕,誰我都不怕,所以我叫他們問問題,沒關係,請你問好了,誰問我都不怕,為什麼?
自己有信心嗎?我對經典熟悉,這樣子你就可以說服很多人。
第三個就是要打坐,你坐那邊三個鐘頭不起來、不動,誰也不敢吭氣,這功夫就把他嚇住了,我坐下去三個鐘頭不動,他就不敢吭氣,他坐在那邊30分鐘就…哦,他就知道自己怎麼樣,就知道這個人的功夫不一樣,如果你還有一點神通、有一點功夫,真正的功夫,坐三個鐘頭不動是外相,你心裡面不知道,如果你心裏有一點智慧、功夫,那就不得了,就很厲害了,那個時候你就不用擔心了,很多人就會跟隨你了,所以不要擔心別人來不來學佛,要擔心自己有沒有學佛好,我們出家人就是要有這種思考。
9-修禮敬供養儀 |
「行者在修禮敬供養儀的時候,是否應該提起無常、苦、空、無我的思想,以相應於此佛法與外道的不共法?」
這「無常、苦、空」乃是聲聞禪的禪法。我們講到大乘的思想,剛剛要結束之前,我們還講大乘三宗,龍樹菩薩、馬鳴菩薩,有沒有講到?告訴你菩薩的思想,怎麼還在講無常、苦、空、無我,沒有無常、苦、空、無我,他說什麼,就變成外道的思想,好像有了外道的嫌疑一樣,這是因為你還沒有聽懂《梁皇寶懺》,沒有聽懂懺悔思想的精神。
昨天講懺儀的時候,我說整個懺儀是以「無生懺」為主體,「取向、作法懺」為輔助,有沒有講這一句話?我講這一段話講了好幾遍,一直反覆的提醒:無生懺是佛法最核心的思想,你還在講無常、苦、空、無我,就表示你聽了兩天沒聽懂,各位懂得意思了嗎?
他還講到說,要不要加進無常、苦、空、無我,免得墮入有求。什麼叫做有求?我在講三種懺悔的方便:一個轉變業緣,第二摧破業果,第三個觀法無生。在講到這三個差別的時候,是怎麼說的?我再說一遍:「轉變業緣」與「摧破業果」,這兩個方便是肯定的有一個惡業的實體,而後把他們的外緣轉變,把他們的業果摧破。「轉變業緣」──業的力量還在,只是受報的結果不一樣了,所以我們的果報調整以後,我們不會受很大的苦,而不苦。「摧破業果」是徹底把受報的報體破壞掉,「觀法無生」是徹底的否定,不承認業的本質的存在。是不是這樣講的?你了解這個思想,就知道什麼叫做有求。
今天對於業的認知的問題,如果你的智慧不夠,我也講到這三種,在一件事情上面可以同時存在,是智者見深、愚者見淺的一種態度。你的智慧深,你看的就深;你的智慧淺,你看得就淺,所以你的智慧淺,運作起來就只是轉變了業緣,業的力量還在,可是受報的情形改變而已。你智慧再深一點,就能夠把業的力量破壞掉;你的智慧再深一點,用無生的懺悔,就可以徹底的把業消毀掉沒有。
所以這裡的問題不是有得、沒有得問題。因為我們對業的認知,端看於你的智慧的深淺──你的智慧淺,你會認為有業;智慧深,你就知道業的體性不真實。所以這裡面沒有所謂的有求、無求的問題存在。
這是我要再跟各位講清楚,這個問題是比較有深度一點的。
10-參話頭禪在馬來西亞 |
再來看下面。
「為何參話頭禪在馬來西亞沒有廣為流傳?」
因為沒有老師,也沒有學生,所以沒有廣為流傳,所以現在要趕快去找老師,去找學生。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沒有人提倡,重點是沒有善知識提倡。
11-《普賢觀經》 |
再看下面。
「法師提及到『法華三經』,說《普賢》為三經之行門懺藏。《普門品》中開示:『眾生多淫欲,瞋恚、愚癡,常念觀音菩薩聖號,即脫於世』,何故多增《普賢觀經》為三經之行門?」
這個講到《普門品》跟《普賢觀經》的不同,他講到《普門品》說:淫慾眾生、瞋恨眾生,多念觀音名號就能夠除掉煩惱。觀音菩薩的名號,除煩惱是比較淺,普賢的《普賢觀經》是要深入法華三昧的思想,他誦《法華經》以後,見到普賢菩薩現身加持。
《普賢觀經》再進一步的話,我沒有太深入的理解。就談到這個地方。
12-慈悲道場懺法 |
「《梁皇懺》跟《水懺》是否同名?同為慈悲道場懺法?」
《水懺》原名《慈悲三昧水懺》,人家叫《三昧水懺》。《慈悲三昧水懺》應該叫做「慈悲三昧水」。這個懺的因緣,這個慈悲三昧水是悟達國師跟迦諾伽尊者的一個因緣,所以迦諾迦尊者進入慈悲三昧以後,化成的這個河水,然後讓悟達國師手拿三昧水,三昧所化成的水叫三昧水。慈悲三昧所化成的水,來洗他的人面瘡,把人面瘡洗掉,所以這個慈悲三昧水叫《慈悲三昧水懺》,它多一個水的比喻。雖然它也是慈悲命題的,可是兩個還是有一點點不一樣。
13-回向 |
「共修大眾回向後,如親人有障礙,是否須自己在陳述回向?在家個人自修誦經後,如要回向除了親人,還有歷代祖先等,聽說個人自修
是沒有這般功力來回向大範圍的?」
不管是大家誦經、個人誦經,都可以做私下的回向。至於說回向,個人誦經沒有這個大功德,那也未必,不在於人的多寡,而在於我們的心的大小。你的心清淨,智慧開展,誦經的功德就大。
以前有兩位師兄弟,有一位師兄講經,很會講經,越講越會講,名播遠方。師弟就只會誦一部《普門品》,比較鈍,沒事就給人家誦經過活。過了20年以後,師兄師弟在一家旅店裡碰到了,師兄就問師弟說:「最近在幹什麼?」他說:「我還是給人家唸《普門品》。」會講經的師兄就有一點好像瞧不起他,誦個《普門品》又怎麼樣?他自己講經幾十本了,所以他很有名,大法師啊,他就想說:「那你誦給我看看,你誦了幾10年,看你誦出什麼名堂了出來了。心裡面有一種輕慢的心。」師弟就把《普門品》拿出來,然後點上一爐香,他就開始用唱的,就是有一點唱念的方式。剛唱經題的時候,他一個人獨自的念,一唱念的時候就聽到音樂,音樂出來了,然後香氣,就開始慢慢的香氣越來越濃,然後隨著他誦經,一直誦一直誦,這個音樂一直的繚繞,天音樂非常明亮,一直繚繞,然後香氣非常的濃郁。誦完以後音樂才停止,香氣慢慢的散掉。這個師兄誦到起來以後,心裡越來越覺得慚愧,他不知道師弟誦一部《普門品》竟有這個功力,一誦整個天樂、天香就跟著起來,後來師弟誦完經以後,就收拾回房間休息了。第二天師兄想想,在跟師弟談一談,請教他這個怎麼回事?
第二天去看,他師弟不在了。
所以這個誦經,我前兩天講過,就好像一個機制一樣的,我們是啟動一個宇宙的機制,你誦《地藏經》,就啟動了地藏法門的機制;你誦《普門品》,就啟動了觀世音菩薩的機制;你誦《法華經》,就啟動了《法華經》的機制;你誦《金剛經》,就啟動了《金剛經》的機制;而問題是你能不能夠有這樣的智慧,去深入到經的經義裡面?用禪定的心、智慧的心,深入這個機制裡面,打開這個宇宙奧秘。
不要小看自己一個人,每一個人的心量都跟宇宙平等,所以不用擔心。
14-一切法由心所現 |
「一切法由心所現,那麼心滅後,心所現而造的惡會因心滅而滅嗎?」
我們的心如果心滅,是可以滅罪的。那我問各位:「你的心滅了嗎?」
寫這位的,居士嗎?你的心會滅嗎?可能滅嗎?所以如果你的心能滅,罪可以滅,問題是你可以滅你的心嗎?你睡覺的時候都不一定能夠滅你的心,甚至包括你死了,你的心都還在,你不會呼吸了,你的心還在,還會跑,你相信嗎?所以心滅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你不要以為心滅很容易。
15-懺悔時間 |
「智慧的高或低,在懺悔者運心時,達到滅罪的目的有影響,那麼是懺悔時間的短長而影響嗎?」
當然有影響,長短也有影響。
16-觀想成就 |
「觀想成就乃至瑞相成就現前,是定成就還是慧成就?還是若佛法正見一大前方便,瑞相現前罪業即消?」
「觀想成就是定成就?還是慧成就?」──是定?還是慧?基本上是定,有時候也可以是慧,也可以說是一個方便。因為觀想成就,業障消了,並不表示你智慧成就;所以業障消,無明不一定消,可是至少你業障消除以後,就得到了修行的一個緩衝,否則你墮入惡道以後,根本連修行都不要想,還是有差別的。
17-超度法會 |
「聽有人說,超度法會不一定能超度眾生,只是眾生能得法食而已,如果主懺的和尚功德一堂,一般眾生是否能被超度,離苦得樂,往生善道?」
這個也是有很多條件,最重要的是主懺法師的功力,還有懺悔當時陪誦的這些法師,就是法師群,他們的功德成就決定了這一場法會的功德,這是主因。
當然還有其他的因素,像大眾的配合、道場的莊嚴、施主的誠心等等,都有,最重要就是僧眾的功德、法力。
「那麼可不可以超度呢?」可以。
18-爐香讚 |
「請問法師,誦經略過〈爐香讚〉,有否過失?或經讀誦方式帶過即可?」
不會唱,念一下也可以。
19-以『取相』來拜懺 |
「當我們以『取相』來拜懺時,如果拜《萬佛洪名寶懺》,每拜每尊佛時,只是觀想釋迦牟尼佛影像,是否能達到拜懺效果意義?」
可以。
20-捨 |
「可以請師父多解說慈悲喜捨的『捨』嗎?」
捨,我剛剛講過,就是不去執著。
比如說:我們對於父母、子女是不是很愛護?那就是不能夠捨,因為我們還有貪著在裡邊。你的兒子,你很愛護他,叫他來,送給我們傳悟法師出家當徒弟,你就捨不得了啦,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你還有愛著在裡面。
這個捨,就是把你的愛著去掉,慈悲裡面還有一份愛著,懂嗎?我剛剛不是有講嗎,慈悲是有我見的叫慈悲。
我們今天到這邊結束。阿彌陀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