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0日 星期五

梁皇寶懺大義 12:《梁皇寶懺》問題解析

1-梁皇寶懺大義 12問題解析

這一節課我就比較輕鬆一點。

2-取相懺和無生懺
這有問題,我念一下:「取相懺和無生懺,是否需要先成就深定,如四禪八定才能滅罪?若是定成就,是出定作觀?還是定中作觀?請法師開示,觀想的操作方法。
我只負責講懺悔的理論,對於懺悔的功夫沒辦法負責,不過理論講起來比較簡單。「取相懺」要在定中作觀,他這邊問兩個問題:
「第一個、是不是要在禪定裡面?」是的,要在禪定裡面,慧也好、定也好,都在禪定裡面。
「第二個、是出定作觀?還是定中作觀?」這個人一定學毘曇論典學太多了。出定怎麼作觀?毘曇裡面認為在定中不能作觀,其實不是的,大乘的禪法裡面都是定中作觀,我們不要講其他的,比如說《十六觀經》,觀落日你要不要入定啊?當然要在定中間。第13觀叫做佛像觀。
其實我今天談「取相觀」的時候有講到說,大乘的禪法分成兩大類:一大類是無相禪,一項是有相禪。有相禪包含了密,本尊觀包含淨土、執名念佛跟觀像念佛。包含了現在所講的懺儀,我說這三點,他們都有一個核心的價值,就是觀佛見佛,達到念佛三昧,其實很多道理我都有在這中間講,可是大家沒有辦法會通。也就是說大乘有相禪的本質,就是念佛三昧。而達成念佛三昧的象徵就是見到佛。你不管是念釋迦牟尼佛也好,你唸阿彌陀佛也好,你觀想一個佛像也好,你觀什麼佛就見什麼佛,你見到那尊佛,就表示你念佛三昧成就,這就是大乘有相禪,一個最基本的義涵。那麼當然要在定中間作觀。
我看這個人的問題就知道,他一定是學毘曇的,學得被毘曇的思想給絆住了,才會問這個問題。好,這個問題講到這邊。

3-取相懺
下面這個問題:「取相懺著重於取相觀想,是否滅罪則取決於觀想是否成就?請問如何抉擇觀之成就,而非自心所現的妄想?
藏經裡面有一段,鳩摩羅什大師回答慧遠大師的十八條問題。慧遠大師寫了十八個問題,問鳩摩羅什大師,大部分集中在見佛的思想這一段。我以前看的,很久了,都忘得差不多了,不過中間有一個問題就是說,我們觀想見佛的時候,那個佛是真的?是假的?類似這樣的問題。鳩摩羅什大師的回答說:「是真的。」具體怎麼回答,怎麼問的,我不是很清楚。反正我印像中有一個問題,有興趣各位回去看那個部分。就是慧遠大師問了一個問題──我們觀想見佛的時候,觀出來那個佛是真的?還是假的?他說是真的,不是妄想心所現的。其實這個問題是慧遠大師連帶性的問題;如果是真的,為什麼《般舟三昧經》裡面要用夢的比喻呢?《般舟三昧經》有見佛是夢的比喻,羅什大師的回答說:「那個只是比喻。」其實他的意思是真的見佛,只是比喻讓我們知道而已,大概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要知道,如果修的是念佛法門,那麼你觀出來的佛就是真佛;如果你修的不是念佛法門,不是修觀佛的話,那個佛就有問題。比如我修禪,哎呀!佛來了,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修禪的人,一切相不取。念佛的人,你觀什麼佛就見什麼佛,如果見的不是那尊佛,那就不要,你如果觀的是一個胖佛,來了個瘦佛,不要,你觀的是印度、泰國的瘦佛,來了一個彌勒佛,就不對。你觀的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來了,對不起!我沒請你來,就取這樣子一個標準就好了,你觀什麼佛,你以什麼佛作觀,就是他現出來,就對了。好,這是第一個問題。

4-佛教亂象
第二個講到:「世風日下,佛教亂象也多,佛教很多人常以見瑞相自稱,來吸引乃至誑惑眾生,試問學者如何不被邪師的自讚功德之亂象所迷惑?
  這一點其實有一個標準。有人說我講經很好,我常說:比如乞丐看到小老闆,以為他很有錢,以為天下最有錢的就是他,其實他銀行裡面借款好幾千萬,可是他不知道,他看到那個人開個賓士,開個BMW,他以為這個人很有錢,他分不清楚嘛,對不對啊?人家說這個法師功夫很好,一般居士哪分得出誰好誰壞?就像我說的那個乞丐一樣,他哪知道哪一個人有錢?我認識一個居士,有好幾億的資產,平常的時候你根本不知道這是有錢人,台北有一個居士,他家裡有好幾棟大樓,不是一戶,而是一棟大樓,平常騎一輛腳踏車,你怎麼看他有錢沒有錢?只是讚嘆有錢沒有錢,有修行沒有修行,沒一個定準,只是讚美之詞,沒有關係,這個沒有什麼標準可以衡量的。
如果他說我有神通了,這就有標準了。我有神通,那就不可以了,你說我打坐的功夫很好,很好,到底多好?這個沒有標準可以衡量的,不算,是讚美之詞。所以有標準,沒有標準衡量的,這是一個標準,只是讚美之詞的,模糊的,我們不要去計較,這個人講經很好,功夫很好,這個人禪修很好,很有功夫,這都是讚美之詞,不用去過問。說這個人有神通,那對不起,這就要講清楚了。
比如說這個人是銀行的董事長,這個不可以的,銀行董事長是他不是他,這個法令上有規定的,你不是的話就偽造文書,你就是騙子,你欺詐啊。你說這個人很有錢,到底多有錢叫有錢,不知道,這個是一個標準。如果你說你是什麼人,你說我是警察局局長,我是銀行的董事長,你弄一個東西出來以後,就有問題了,這就要鑑定你是真的假的,各位懂意思嗎?這就是標準。他是一種沒辦法判定的讚美之詞,或是一種世間人講一些好聽的話,所以我們不要去太在意那些事情。
有人稱我叫大師,大師是佛才叫大師,佛才能稱叫大師,可是他竟然稱人叫大師,大師就大師嘛,沒有關係。這都是一些讚美之詞,我們不要太在意,這就是標準,這是第一個。所以他說他有見到了什麼,他親口講的,那就要問你到底見了什麼?就要決定,你如果把真的東西拿出來以後,有一個確定的名頭,那我們就要核定,如果沒有的話,就隨便,不要管他啦,這是如何不被邪師的自讚毀他。自己讚美,或別人讚美他,沒有關係啦,我們不要這麼的心胸狹小,聽不得人家講幾句好聽的話,讚美,大家互相讚美一下沒什麼,這個讚美沒有什麼確定的名目,要說他功夫很好啊,讚美一下沒有關係嘛。

5-應如何正確看待
    自己修取相懺,如何知種種諸相是好相,而非魔境?若見好相,應如何正確看待,以免自己反起執著障礙了修行?
    這個問題很多很複雜,我們一條一條回答好了。
第二、「修取相懺之時,如何認知種種諸相是好相,而非魔境?
剛剛講過了,你修什麼他來什麼,這就問題不大;你修的跟你來的,見的不一樣,那就有問題,很簡單,就這個原則,以這個原則為標準。
如果真的見到這些好的境界,怎麼辦呢?要提醒自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麼你有這些境界,那你要問自己,到底真的有沒有真實的功夫?什麼功夫呢?這些禪定,你出了定以後還有沒有?如果你可以出了定以後,佛還在前面,那真有功夫,這個你就可以心裡面想:我真的有一點功夫啦。你可以歡喜,歡喜,如果出了定以後就沒有了,那也沒什麼嘛,就好像做夢一樣,夢中見到了一些財富,夢沒了就沒了一樣,你就這樣想,像作夢一樣,如果你真的出定、入定,佛都在你的前面的話,那你可以了脫生死了,你可以心裡面給自己一個鼓勵,我真的有點功夫
如果修無相禪的人,怎麼樣呢?你可以修到真正的人家砍你一刀,你就當砍石頭一樣的,你到這個功夫是真功夫。就像《金剛經》講的:「歌利王割截身體,爾時無我相、無人相。」所以沒有瞋恨心。你有沒有這個功夫?修無相禪的人是什麼樣?看到世間真的像夢中的境界一樣,世間都像夢中的境界一樣的話,你還有沒有貪著喜怒哀樂啦?不會動你的心,都是虛幻的、不真實的,所以你要檢查自己,有沒有真實的功夫?有,真的有了,你也不會高興,也不會歡喜,因為都是虛幻的,沒有真實的功夫,檢查就沒有真實功夫,你不用歡喜,有也不會歡喜,因為你已經捨離了這些東西,已經沒有這一些東西了,這個問題不是很嚴重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要有真功夫,有真工夫以後,這一些都不是問題的你真的有修行以後,你的煩惱、這些問題自然會淡泊,沒有問題就一大堆問題,沒有功夫就一大堆的問題。好了,這個問題講完了。

6-懺除違戒之罪
懺除違戒之罪,不能除所造業,此何言懺得清淨?再者、曾聽聞,已受戒者犯戒比未受戒者罪加一等,不知此說是根據何處?三者、何言殺生懺悔後仍須償命?
  它這個就是來反對懺悔義涵。我講過懺悔有三種:作法懺、取相懺跟無生懺。也講過業緣的轉變跟業果的催破,以及業的不真實性。在同一件事情上面,每個人所產生懺悔的結果不一樣。智者見深,愚者見淺,重點是你的智慧的深淺
「作法」智慧生,你只要講一遍就罪業消除了,可是消除的只是違戒的罪,當然我們的惡業有沒有除掉呢?也除掉了一部分,可是沒有辦法完全清淨。清淨不清淨,我們也沒辦法講得非常明確。因為每一個人的因果非常的複雜,懺悔的力量不是那麼的絕對的,所以原則上你只能除掉懺戒的罪。
這裡面講受戒的人罪加一等,是實在的,受戒的人多一條「違戒罪」──違背戒律的罪業,你殺人的話,比丘所犯的罪跟在家人所犯的罪,比丘下地獄,在家人不一定下地獄,比丘犯的違戒的罪,可能比性罪還要重,這就是戒律的力量
那麼殺生懺悔後仍須償命,你說懺悔過仍須償命,我就不敢苟同了。我剛剛不是講過嗎?懺悔也要看你怎麼懺悔,如果你懺悔的力量夠,可能不用償命,如果你懺悔的力量不夠,那還要償命。所以懺悔一定可以到達什麼地步,對不起,我沒有辦法為你下保定。我講過懺悔一定可以消業,關鍵是你懺悔的力量有多大,重點在這個地方,聽懂了嗎?
懺悔有三種:作法懺、取相懺、無生懺,懺悔後你的業緣的滅除,也有業緣的轉變,業果的摧破,有很複雜的系統理論,所以它不是說,我懺悔以後就可以消除業果,問題是你懺悔到什麼樣的程度?重點在這個地方。好,這問題到這邊。

7-發夢好相
接下來我們看下面的:「懺悔的種類以及方法,像『取相懺』,如果見好相就可以滅罪的功用,如果『發夢好相』代表什麼?
如果你在懺悔過以後,在夢中見好相一樣有效。比如說:你懺悔過以後,在夢中見佛來摸頂,這個也是屬於見好相的一種,也算滅罪。
夢跟定中,跟我們在生活中間,其實都是我們的意識所作為的,我們現在是意識,是五俱意識跟獨頭意識的意識,在支配著我們的生命,睡覺的時候叫做夢中的意識,仍然是意識,在打坐的定中的時候叫做定中意識,都是意識。所以在這個意識中間所現出的境界,不管是夢中、定中或是現前,只要見好相都成就

8-讀誦經典
接下來一個問題:「讀誦經典以巴利文或梵文或華文,有什麼區別?
  先從這後面的問題來講。讀誦經典以巴利文或梵文或華文,有什麼區別?如果是同一部經典的話,沒區別。為什麼?比如說:這裡面有一杯白開水,請問你用金杯子裝喝的是白開水,有不一樣呢?還是用瓷杯子裝喝的白開水會變呢?還是用木頭杯子裝這白開水就會變呢?問題是看你裝什麼水嘛,不管用什麼金杯、銀杯、鐵杯、瓷杯,裝的都是水,不會有變化。那個文字是杯子是一個工具嘛,重點是裡面是什麼經典?這是第一個問題,懂了嗎?

8-2-讀誦經典
第二個問題:「讀誦的明白不明白?有沒有差別?」有,怎麼有差別呢?就像我們服藥,醫生給你的藥,如果你沒按時間,沒按劑量服用,服的時候,叫你不要吃東西、不要吃涼的,結果你跟冰一起喝,那個藥效會不會打折扣?當然會打折扣囉,如果你自己本身懂得醫理, 你就知道你的病跟你的藥,怎麼樣的結合會比較好。你服用的時候,就能夠掌握到藥性的特點,這個藥行就能夠完全發揮。一個人懂不懂讀經典?就像你在服藥的時候,藥性能不能夠完全發揮一樣,不懂的人,他有沒有效呢?吃下去還是有效的,藥性不能完全發揮,這樣理解就可以了。

8-3-讀誦經典
還有一點他說:「讀經典的時候,重點在哪裡?」
「隨文入觀」──就是你要讀懂經典的道理,懂了以後,讀到這一句,他講到萬法的時候,你心裡就現出萬法,他講到空的時候,你心裡就現出空;他講到業力的時候,你心裡就想到業力;他講到業力轉變,你心裡就跟著轉變,這叫「隨文入觀」。
如果他念到什麼詞句的時候,你都是懵懵懂懂的,沒有知道,那這個效果就會打折扣。 因為我們的心就是宇宙的機器,你心沒有理解,這個機器好像動轉沒有那麼靈光,所以重點是「隨文入觀」,隨文入觀就要先了解經文,才能產生正確的,完全發揮了藥效的功能。所以以後我們妙香林開課的時候,大家不要缺席喔,要好好來聽課,尤其是法師來講的時候,大家都要來聽,你才能了解經文,才能產生大的功能。

9-諸法如影響
看下面這一個:「《淨業障經》說:『諸法如影響,欲恚無處所,如幻夢水月,實無染恚者」——〉以上的諸法如影響,是影像作用?還是影響作用?
   這是「影響」,諸法如影響,不真實的影子跟迴響,叫影響,它是不真實的,這是文字的部分,沒有太大的問題。

10-作業的過程和過後
我們看下面的:「法師!請問在作業的過程和過後,發現身邊的物件一件一件敗壞或遺失,這是自己因果的原則,還是體現無常?如何檢查他們的因?如何面對?
他的文字我不知道理解的對不對?誰問的,我先講一下。說他在生命過程中間,發覺到周圍的事情不順利,他問這個不順利的事情,是無常的力量?還是自己的業果不好?誰問的這個問題?舉手,你的意思是不是這個意思啊?我沒錯誤理解啊。
我告訴你,業力 甘心承受,聽懂了嗎?我告訴各位,我這一生中幫人家做事都成功,自己幹活都失敗,我幹了幾件很大的事情都失敗,幫人家做什麼事情,出謀劃策,樣樣漂漂亮亮,所以我很清楚自己的福報不夠,可是有一點我沒有被打倒,我是像曾國藩講的屢敗屢戰,你們聽過這個公案嗎?聽過曾國藩的故事嗎?
曾國藩是領湘軍打太平天國,曾國藩本身是文人,他沒有打過仗,而且曾國藩這個人很謹慎,他不會出奇兵,你知道嗎?他很老實、很謹慎的人,而且還有一點,他就沒有打勝仗的命。他帶領的這一些都是一些文人,可是文人不一定不會打仗,曾國藩是打敗仗的料,可是他是帶人的人才,他能夠帶領人,所以他手下出了很多的能人、將軍,是他帶出來的,這一些將軍打勝仗,曾國藩一出手就打敗仗,所以他在給皇帝上奏摺的時候說:他出兵的時候打了幾次敗仗,然後怎麼怎麼樣,屢戰屢敗,下面幫他寫稿的人就看了屢戰屢敗,給皇上講我是屢戰屢敗的將軍,皇帝不是很洩氣嗎?你還打什麼仗,不要打,換人打好了,他就改了一個字,叫做屢敗屢戰,屢戰屢敗跟屢敗屢戰,是不一樣的;屢敗屢戰是老打敗仗,就完了, 可是我雖然打敗仗,可是我沒被打垮,我還繼續打,精神不一樣,聽懂我意思嗎?這個很重要。這是很有名的曾國藩的名句,我們不要履戰屢敗,要履敗屢戰。
中國人講: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還有人講到說:少年得志大不幸,你把這兩句話合起來看,人生遭遇一點挫折沒什麼,重點要履敗屢戰。我也是屢敗屢戰,可是我跟你們說,我現在是越戰越有信心,越戰實力越堅強。這是真的喔,一個人的鬥志很重要,鬥志的根源在什麼?在對於你人生的方向。所以我對於出家這一條路,是堅定的信念往前走,所以我不會被打敗,而且越挫越勇,不斷的抓住正確的方向往前走,正確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把自己人生的方向掌握好,你才不會走入死胡同裡面去,這個非常非常的重要。

11-如何分辨相好
看下面這一個:「法師有提到:取相懺與定相應,末學慧淺有個疑惑,取相懺是懺悔中,專心懺悔而見種種相好?還是如禪宗發定而見相好?若是在定中及至夢中見相好,是否如一般禪定顯出在夢中之妄心所緣?如何分辨此相好是罪懺的成就?
這個問題,他的意思是說:別的禪定也有一些這個那個的相貌,到底我懺悔的相貌跟這個禪定、那個禪定相貌怎麼分別?誰問的?沒有會錯你的意嘛?我告訴你這個問題的關鍵點,在什麼地方?就是每一個禪法,一定有它相應的境界,聽懂這一句話的意思了嗎?我再重覆一下,每一個禪法,一定有它相應的境界,我答案已經講完了,你不懂,我再講下去。
他的問題是,我現在取相懺,我在修定,然後我定中懺悔的境界,跟其他這個禪法、那個禪法的境界,為什麼會混淆?當然不會混淆,我剛剛不是講了嗎,所有的禪法都有它固定的相貌,所以不會混淆嘛,這個禪法它表現出什麼境界?甲禪法是什麼境界?乙禪法是什麼境界?丙禪法是什麼境界?它是有固定的軌跡,形貌的,會不會混淆啊?你今天修的不是懺悔的方法,比如你修不淨觀,有不淨觀的相貌,你修慈悲觀,有慈悲觀的相貌,你參話頭,有參話頭的相貌,你說默照禪有默照禪的相貌,十字禪有十字禪的相貌,所以你是取相懺,取相懺也有很多種,你是觀落日、觀阿彌陀佛、觀釋迦牟尼佛,都有它的相貌,它不會錯亂,你要問自己修的什麼禪法?取什麼相?它相應是什麼相?他就不會跟其他的亂掉。

12-五煩惱、四顛倒
我們看下面:「請問五煩惱是哪五個?四顛倒是哪四個?
我上課講了,「五種煩惱」──貪、瞋、痴、慢、疑,或者叫「五種軟見」;或叫「五蓋」──睡眠蓋、掉悔蓋、瞋恚蓋、疑蓋還有貪欲蓋。
「四顛倒」就是:常、樂、我、淨。世間其實是無常性的,我們當成是永恆不壞的。其實世間是苦多的,以苦為性的萬法,我們當成是快樂的,世間是無我的,我們當成有我,世間是不乾淨的,我們的身心是非常污穢的,我們當成是乾淨的,叫常樂我淨,叫顛倒。

13-拜懺
下面一位:「拜懺大多是要伏地佛足下或長跪,若手腳有問題,要如何拜懺?
唉呀!還是可以拜!那就不要跪、不要拜,心裡面想就好了。老人家坐著就好,他沒辦法拜,就叫他坐著念、跟著唱。有唱有念,總比沒唱沒念要好,他就不能拜,讓他拜,不是強人所難嗎?我們慈光寺後面有一排座位,老人家坐後面, 年輕的在前面跪。

14-代替或回向
若眷屬重病,家人可以代替或回向嗎?
當然可以,就像你賺錢一樣,你給它用有什麼不可以?多替他回向。

15-增福消罪
最後一張:「請問法師:是不是要參加懺悔法會,像有些大德以誦經多少部為目標,才能增福消罪?
唸經自己唸也可以,跟著大眾唸是讓我們不要懈怠,有法師們帶著,我們的情緒會比較高昂,拜起來會比較投入。自己在家一個人拜,很無趣,不夠熱鬧,大家一起拜,氣氛比較莊嚴,比較有神聖感,所以大家常常要拜懺、誦經。
當然經典誦的越多越好,多誦幾部總是比少誦幾部好,可是如果能夠解義是更好。古人是因為沒人講經,所以沒辦法,現在人很有福報,很多法師可以講經,所以大家不要放棄聽經聞法的機會。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有情眾生很大的福報,我們四五十年前的那一代,他們比我們大家福報要差,雖然很多出家人、很多長老,其實他們沒聽多少經典,沒有學過多少經典。我們這一代的出家人很有福報,時代的因緣,每一個眾生,每一時期眾生的因緣福報不一樣,所以大家要珍惜大家的福報,常常來寺院裡面參加講經、誦經、禮懺的法會活動。

講完了,現場提問也可以,還有10分鐘,請,這一位。
16-分別
請問咒和經有什麼分別?誦經和抄經有什麼分別?
咒比較沒有解釋義涵,其實也是一種經的義涵,只不過咒換成了沒有翻譯的文字,它沒有翻譯,只是音而已,其實它跟經是一樣的概念,只是沒有翻譯,沒有翻譯我們的意義,它只是翻譯文字而已,咒除了這個以外,還有其他的義涵,我們這樣理解,其實它跟經是一樣的意思。
「抄經跟誦經有什麼不一樣?」就跟你抄書跟讀書差不多,抄一遍印象比較深刻,誦一遍比較快一點,筆到跟口到,手到跟口到,古人說讀書的方法不一樣,抄也可以,讀也可以,你喜歡哪一樣就哪一樣。

17-鬥爭詞義
為什麼鬥爭這個詞義,在上世紀這樣流行?而且是敏感詞,而惠空法師寫入講義?請問鬥爭這個詞,佛教有出現過嗎?
佛教沒有出現過這個詞,我沒有去點過電子佛典,我是不知道。不過意思是一定有的啦,我不知道問這個問題,有什麼特別的意涵?
其實佛法有正法住世、像法住世、末法住世。正法住世是解脫堅固,像法住世是福報堅固,末法叫鬥爭堅固。「鬥爭堅固」聽過沒有?聽過「鬥爭堅固」這個詞的舉手。你看,有人幫我做證明。佛經有講鬥爭,不是我講的,這個鬥爭就是經典上講到:我們現在鬥爭堅固,其實古往今來的有情,都一直在鬥爭當中,就是煩惱所驅使,所以不斷的鬥爭。我們用佛法的智慧,把這個鬥爭消除,首先要讓自己有智慧,自己不會去爭奪,就不會去鬥爭,那麼再慢慢的影響到周圍的人
好,我們今天到這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