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場域論 |
各位法師,護法居士,大家早!繼續介紹《梁皇大義》。上節課講到《梁皇大義》的第七段──慈悲道場,「慈悲」講過了,我們講到「道場」,道場就是場域。
2-世間場域的理論 |
前面用世間場域的理論來舉例,像:下棋、打球,它的場域是線條,是一種虛擬的場域。像第二類:住家、學校、鄉鎮、國家、國界等,這是一種確定有形體的場域。第三種就是像買賣、網路,這是一種不確定的場域。第四種是科學的極大、極小,像天體的極大,像原子、核子的運轉是極小。
這是一種極大、極小的場域,不管是虛擬的、確定有形體的或不確定的、極大極小的場域,都標幟著一個義涵,就是所有世間一切的作為,一切運轉、運力,都需要有一個空間、平台,結論就是這個意思。
3-佛教的八種場域 |
把這樣的觀念套到佛教裡面來,佛法的弘傳,佛法的修習,同樣的也有一個平台,道場就是修道的一個空間、平台,修道所操作的器世間跟有情世間融合的區域。
現在來談佛教的場域與思想理論,我們介紹佛教八種場域──「佛教的八種場域」就是:
寺院造像、結界、曼陀羅,前三個是屬於「住持三寶」,我們用三種三寶來解析佛教的場域。
第二類是娑婆的三千大千世界,以及無量的佛國土,這是屬於「真實三寶」。
第三種是屬於「一體三寶」,是一真法界跟法界性。
最後是貫穿這三者之間的,就是「觀想」。
4-三種三寶 |
這裡面有一個表,把這八種場域做一個分類。我們先簡單介紹三種三寶。
八個佛教場域架構
|
住持三寶
|
真實三寶
|
一體三寶
|
原型
|
1.寺院
|
4.三千世界
|
6.一真法界
|
別型
|
2.結界
3.曼陀羅與壇場
|
5.十方世界
|
7.法界性
|
貫通型
|
8.觀想場域
|
1.
原型場域:
(一)
住持三寶 (二)真實三寶 (三)一體三寶
2.
別型場域:
3.
貫通型場域:(觀想場域)
「真實三寶」就是活生生的釋迦摩尼佛,或者是這些──阿難、迦舍、彌勒、普賢,這些菩薩、這些聖僧,還有佛金口所宣說的大小乘經典的道理,這是真實的三寶。「佛」是真實的佛;「僧」是真實聖者的僧;「法」是可以讓人聽聞了,馬上就開悟見性的真理,好像醍醐灌頂一樣的這種法音,這是「真實三寶」。
「住持三寶」是佛滅度了,聖者遠離了,聽聞不到佛菩薩的教悔了,可是我們還要學習佛法,所以我們要讓佛法長留世間、住持世間,所以我們塑造佛像,就把佛所說的語言、音聲,集結成各國文字,可以閱讀、研究。我們也受三壇大戒,成為比丘、比丘尼,弘揚佛法,雖然我們是凡夫僧,佛像是木雕、泥塑、銅做的,雖然經典只是紙張油墨而已,可是它卻能讓佛法長存在世間、讓有情學習,所以叫住持三寶。因為佛像、經典、披袈裟受三壇大戒的凡夫僧,能夠讓佛法留存在這個世間,所以叫「住持三寶」。
什麼是「一體三寶」?「一體三寶」是指一切法,它的體性是緣生性空的、是唯心所現的,所以法的實體不存在,就是空性的,就是我們的覺性。空性也好,覺性也好,這是一切宇宙萬法的本然真實性,這個真實性就是佛的法身,所以一切法是唯心所現的,是覺性。一切法是緣起性空的,是性空、是空,性空或覺性就是法,三寶裡面的法。這個法就是佛的法身,佛是以法性為身,以覺性、圓覺之性為身,所以叫做法身。佛也是僧數之一,也算是僧眾的一份子,證得空性的大菩薩也是聖僧,所以法身大士是登地證得空性的菩薩,所以他們也是法身。「一體三寶」就是指空性,有情的如來藏性、覺性,這就是一真法界。佛、法、僧就是我們的佛性,就是如來藏性,緣起性空的空性,這就叫一真法界,一體三寶。佛、法、僧是一個,就是我們的法性,這是最基本的三寶。
這三種三寶它就表現了不同的場域。比如說「住持三寶」,我們在寺院裡面,我們在講經弘法,就在妙香林佛學院這個圍牆裡面、在這個殿堂裡面,有佛像、有經典、有出家眾弟子,這就是一個「住持三寶」的展現。釋迦摩尼佛在鹿野苑、在靈鷲山、在孤獨園等等的,有大比丘眾圍繞,還有居士護法、國王、百官,還有龍天這些天神等等的,這就是所謂的「真實三寶」。佛的清淨法身,就是「一體三寶」。所以它所對應的場域不一樣,我們就是在這麼一個寺院裡面,佛是在這樣的時間跟空間之下,一體三寶就在無量的法性中存在。由這個原型、基本型,就可以再演化出不同的類型。
比如說像「住持三寶」,像結界,這個可能在家眾不太了解,比如說我們出家眾,我們到了一個地方以後,我們要舉行僧團的羯磨,我們要傳戒、要懺悔,我們要集大眾,到底誰要來?誰不來呢?就要畫一條界線,在這個界線裡面的出家眾就要來,不在這個界線裡面的出家眾就不需要來。如果界限裡面的出家眾不來,或者出家眾不同意,那這個羯磨做法就不成立。所以它要有一個範圍,就好像世間一樣的,我們成立一個妙香林的董事會,董事會裡的人就有權利來投票,決定妙香林的事。我們要成立一個公司,這個公司到底誰有權利,誰沒有權利享受公司的權利?享受公司的投票權,享受被選舉成為理事的權利,它有個範圍,結界是劃地一個空間,在這個空間範圍內的出家人,就是在界內,就有責任參與這個會議,也有權利參與會議決定的投票權,這就是結界。
還有就是「曼陀羅」或者是「壇場」,曼陀羅是密宗的,就是把佛像、相關的裝飾具擺出來,就形成了一個壇場。其實寺院也是一個壇場,它就是一個屋子、圍牆,然後把佛像擺上去以後就變成一個壇場。比如說我們這個寺院,大家覺得理所當然的,有一個琉璃瓦、山門,就好像是一個殿堂,就像個寺廟。如果今天要在體育館,在學校裡面成立一個壇場,我們把佛像、護法、一些莊嚴具搬過去以後,就變成一個道場,所以其實也是一樣,只是所裝飾的空間不一樣而已。
所以像台灣,或在馬來西亞,和在中國大陸、東南亞各國家,這種結界,或者是臨時搭建的曼陀羅、道場,都是跟寺院一樣類型的意涵。這是從住持三寶的立場來講道場。
從「真實三寶」──我們說從2500年前的釋迦摩尼佛,那就是真實的道場,真寶三寶。像在靈鷲山、鹿野苑、舍衛國等等的,在經典裡面,有的時候講到大眾,就是羅漢、大比丘們,這是一般的經典。有的大乘經典裡面會講到東方什麼佛國,什麼佛,遣大菩薩拿一枝花來供養釋迦摩尼佛;西方什麼佛國,哪一尊佛,請哪一尊菩薩帶領多少菩薩到娑婆世界聽釋迦牟尼佛講法,在這個經典裡面所展現的平台、一個場域,就不是只有在娑婆世界,就是十方佛國土,都含攝在這樣一個大乘經典之下,作為這一部經典弘法的空間、平台。所以真實三寶在聲聞乘經典《阿含經》裡面,尤其《阿含經》裡面是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為主。在大乘經典裡面,是以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佛國土、世界,作為大乘經典的一個場域、道場。
如果從一體法界而言,整個空性、般若的空性,就是「一體三寶」。般若空性是從真空絕相的立場來說,佛、法、僧就是真理、空性。
如果從華嚴事事無礙的立場來說,每一粒沙、每一粒微塵,都是無窮無盡的法界,都是道場。因為一粒沙、一個微塵,就含有無窮無盡的宇宙,所以一粒沙、一個微塵,就是法界性。
從住持三寶、一體三寶的原型,跟開演的別型可以看到,不管是從真理來講、從一體三寶來講,或者是從真實三寶、從釋迦摩尼佛的化身,釋迦牟尼佛的法報身的立場,還有從住持三寶而言,就展現了不同的壇場、不同的道場。
還有一種叫貫通型,就是「觀想」。前面所講的寺院、結界、曼陀羅、三千世界、十方世界、一真法界、法界性,這七個都是客觀存在的道場,一個場域的理論。當我們透過觀想的時候,就可以把前面這七個統攝、融合在我們的心中,這叫觀想的場域,它是貫穿融合於住持三寶、真實三寶、一體三寶。
像前兩天我們講到〈爐香讚〉,〈爐香讚〉是在住持三寶中,我們可以透過觀想,把真實三寶的十方世界納入裡來,把法界性納入我們裡面,無量的佛國土前都有我身去供養。那就是法界性,一真法界的展現,所以觀想的場域可以貫穿到住持、真實、一體三寶中而成就。
我們了解了佛教,這三種三寶所開展出來的場域,當然你說九種也可以、十種也可以,無妨,基本上,從住持三寶、真實三寶、一體三寶,所開展出來的原型、別型、貫通型,這樣的一個結構就可以了解到:所謂的道場、慈悲道場,道場就是我們有情修學佛法的一個空間、平台,這個平台從三種三寶而開展的原型、別型、貫通型,就可以了解到道場以三寶為核心,開展的不同的類型都叫道場,隨眾生的根器,而取決於你在什麼樣的道場中間共修。
道場的部分就講到這個地方。看下面場域。
剛剛講的場域跟佛經,佛經是最真實、最原始的修道的展現。佛跟菩薩、羅漢、弟子們在宣說佛法,而弟子們透過佛的解說佛法,能夠心開意解,得到身心的清靜和解脫、開悟,這就是修道的場域、環境,所以從佛經裡面,可以看到場域的概念。
5-佛經分成三分 |
佛經分成三分,就是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
比如《阿彌陀經》說「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地藏經》說「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忉利天、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法華經》佛在靈鷲山這個地點,還有大眾,像剛剛講的他方的菩薩來了,這個時候的領域、道場,就擴大到大乘的十方佛國土去了。如果《阿含經》,就只有比丘眾,這個「眾」跟「地」就決定了場域的位置,或在人間、天上、娑婆或是十方,這個跟時間、地點、聽眾,都決定場域的地位。
那麼「正宗分」,就是在「序分」的場域中做法。也就是說,比如我們在妙香林佛學院裡,這個場域是確定了,我們今天修行什麼法?修《梁皇》的思想;明天換了另外一個活動,我們修《十六觀經》、念佛了;過一陣子,我們到鶴鳴禪寺去打禪七;過兩天我們又到,三慧講堂念《華嚴經》,修華嚴法門。所以場域裡面修什麼樣的法,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所以不同的經典的「正宗分」,就是我們在這一個場域裡面所修行的法門。「流通分」就是我們在修習這個法門後,所得到的一個功德果報,這是流通分。
每一部經典都與我們所說的場域吻合,結合起來表現場域的概念,在這個場域中間舉行了什麼樣的法會,得到了什麼樣的結果,表現了這麼一個思考、思惟流程,場域的理論跟佛經的關係講到這邊。
我們看下面。這個要談的問題是場域,修行的法門決定了,還有沒有問題?還有沒有探討?什麼樣的力量決定了場域所帶動的結果?就是說除了法門的選擇、以及場域的決定這兩個以外,還有沒有因素、決定最後結果變化的因素?有,三種力量來談這個問題,這是我們在修行佛法中 最核心的問題了。
也就是說,場域是一個客觀存在的東西,法門也是一個客觀存在的東西,真正運轉這個場域、運轉這個法門的,就是這三種力量,就是佛教場域架構的理論、操作佛教場域的力量。
剛剛講場域只是個客觀存在的一個平台、空間,就像一個舞台,唱什麼戲碼也決定了,至於唱這個戲碼,大家鼓不鼓掌,唉呀!好啊!好啊!重點是看這個表演人表演的好不好?這才是最重要的,誰表演?比較重要。就是操作這個場域的三種力量。
6-三力 |
第一個是「法界法性力」。什麼是「法性力」?比如說下棋,下棋的時候有一個棋盤的規定,象棋有象棋的規定。比如說,象不可以飛過河,士要斜著走,卒子不能退後,你不能棋跑到棋盤外面去,它有一個規定。打棒球,球高了,壞球,投低了壞球,丟四個壞球,保送,打的很遠,超過區的全壘打,就跑回來得分,這都是規定嘛,在這個規定之下,看你怎麼樣去運轉這個規定。規定在這個地方,可是你可以運轉它,你在既有的原則之下,來運轉所有的可能性,就是「法性力」。
剛剛講到佛法的空間裡面有一個規定,就像我們說:水會往下流,核能會產生很強大的能量;大氣壓力,所以水壓之下,兩個水平,如果有水管連通,兩個水一定是平的。所以自來水廠放在高山上面,它透過水管,不用電抽馬達,它自動的可以到達我們的水龍頭裡面流出來,用它的壓力關係,只要沒有超過水塔的高度,全部水都會流到,就是大氣壓力。
萬法都有法爾本然的一個法性的能力。我們在佛法中間修行的時候,我們所操控、所運轉的,就是所謂的法性之力。佛法有什麼「法性力」?很簡單,大乘三宗的理論:諸法緣生性空、性空不緣生、緣生不性空;第二、唯識所現;第三、唯心所造,這就是大乘的法性力。
我們在宇宙時間、空間當中,操作運轉這三種理論,這就是「法性力」;只要你能夠跟法性力相結合,就能夠產生力量,它就會運轉,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比如說:下棋、打球、做生意、彈鋼琴,不是每一個人畫畫都畫得很漂亮。我不知道馬來西亞一般人寫不寫書法?中國人常常寫書法,因為中國字、毛筆字,大家都會寫,問題是寫出來的字可不可以看?不一樣。三慧講堂竺摩法師的字,人家搶著要,我們寫的字,給人家錢,人家都不掛起來。寫字也是一樣,你看人家寫,好像很容易,寫出來,哇!賣錢賣很多。你寫寫看,你說他怎麼練的?他把柳公權、顏真卿、歐陽詢、褚遂良的字拿來寫,你寫寫看,你練十年也練不出來,我跟你說。這裡有功力的差別,有沒有功力啊?所以運轉法性也是一樣,法性是客觀存在,誰都可以用,唯識、中觀的理論,誰都可以用,問題是你會不會用的問題?音樂鋼琴誰都可以彈,你彈看看,笛子放在這裡你們可以吹,你吹看看,你連五音都吹不全喔。這個書法你也會寫中國字,你寫寫看。你寫得跟狗爬一樣的,不行嘛,沒有功力嘛。所以這個法性力要有戒定慧的力量加進去,足夠合理的三學的力量才能運轉法性力,這就是最重要的關鍵。所以我們常常說:做佛事成不成就,跟主法有絕對關係是在這個地方。念經,大家都唸金剛經,你唸經跟我唸經就不一樣,是不是?差別啊。
第三個,「佛果功德力」的加持。打個比方,同樣是下圍棋,同樣我們學,學起來不同,為什麼呢?他有名師指導,你呢,沒有,所以你學不出來。同樣是寫書法、練鋼琴、畫畫,人家就學得好,為什麼?名師指導,有差喔!他有很多的畫譜、棋譜供他練習,你沒有,你就使不上力,借不上力,這叫「借力」──借人家的功德力充實自己的能量。佛菩薩的功德力跟這個一樣的,這樣想就想通了,問題是說,我也想找一個名師來學,問題你有沒有這個緣份找到?還有老師教你,你聽懂不懂?還有老師要不要教你?你看要拜師學藝這四個字,裡面學問很大,老師很重要,但老師不是都是聖人。有的時候你很真心跟他學,他不教你,他留好幾手,不是留一手。真的呢。尤其是古代人學藝,老師都留好幾手啊。為什麼?他看你這個人可不可靠,到最後他才把最後壓箱的幾招傳給你,還不是每個人都傳。你們看過小說吧,尤其是武功這個東西,他就是不教你。他為什麼?他為了防你造反,都學會以後,你就拿我的功夫來造反。這是講開玩笑的話,不過你們對我放心,我不會留一手的,只要你來學,我都不留一手,為什麼呢?我的心態是多一個人學,我多一份功德,我是這種觀點。你有能力比我好,那你發揚我的功德,那有什麼?最好。我就是希望你把它學會,你學會了算我一份功德嘛。我的想法不一樣,不怕人家造我的反。為什麼呢?他造你的反,他比你強。我們不要說我們有這個道德,隨喜他功德,你要反省自己:為什麼會輸給徒弟?自己不努力嘛,好好努力。所以我不怕人家學我的東西,自己努力就好了,把自己管好。
所以這三種東西──「老師、佛菩薩功德的加持力跟法性力」是客觀的,看你會不會用?所以主觀的就在我們個人三學的實踐。所以歸結到最後,所有佛法的力量還是必須要我們自己用功。宇宙的真理、還有佛菩薩的功德,用得上、用不上,還在你自己,擺在那邊的東西看你會不會用?會用,就是你的,不會用,看了跟你沒關。看下面。
7-場域 |
最後講的就是這個問題。為什麼會有不同的場域呢?你的心力小,你所操作的法性就受到局限。
比如說:你圍棋的功力、你經濟的能力、你的權限力小,你所操作的範圍就小;你是一個鄉長,你是一個議員,你的權限就小;你是一個部長,你是一個省長,你的權限就大嘛,一樣的道理。你有一百萬,你可以操作的經濟市場就大了,你有十億那就更大了。這都是跟我們本身具有的力量產生了關係。
第二個是你的力量是怎樣去運轉的?這是客觀存在的力量,還有你怎麼樣去運用你的力量?比如說是分段的、分空間的、分層次的,不同的因緣下去操作的,也會造成場域不同的作用。
所以我們知道慈悲道場,就是在三種三寶的原型、衍生型、貫通型的各種型態之下,隨著參與大眾、僧俗四眾弟子,三學──戒學、定學、慧學的力量,我們運轉法性。還有佛菩薩的功德力,再以慈悲的精神結合大乘經典裡所舉行的懺悔儀式,就叫『慈悲道場懺法』。這就把這個名字講完了。
8-三力結合 |
這裡面這個圖就是把法性、平台、還有三種力結合起來。
9-大義 |
下面本來應該講入懺文、出懺文,後來想了一下,這是屬於其次的,就把下面的跳過去,我們先講後面的思想大意。
我們看第九條,現在把它變成第八條──第八條『梁皇思想大綱』,原來的出懺入懺放在第九條來講。請各位看到54頁──『梁皇思想大綱』的解析。看這一段,就是這個圖表。
10-梁皇思想大綱 |
整個《梁皇寶懺》有兩個組成的部分,一個是40個章節的懺文,第二個是
1000多尊的佛菩薩,還有100多尊的菩薩;由這兩個佛菩薩的名號,跟40個章節的懺文結合起來的。佛菩薩的名號已經解釋過了,這40個章節的懺文,我們把他的思想抽煉、歸納成7個思想的綱領,就是現在圖表這個部分。
第一從「歸命三寶」,第二「禮拜懺悔」,第三「發菩提心」,第四「發願回向」,第五「因果業報」,第六「神通感應」到第七「解冤釋結」,我們把這7條分成「因、緣、果」,就是「惑、業、苦」來分析。
由過去的「無明」──無明就是祖父,愚痴的無知是爸爸,產生了現行的貪嗔癡慢疑的煩惱,驅動我們的身口造業;無明就是我們現前的貪、嗔、癡三毒,驅動我們的身三、口四-──殺、盜、淫,妄言、綺語、惡口、兩舌,造了惡業。無明是緣,業是因──無明助於遠因,所以是「緣」;造了身三口四是業,是「正因」;由業招感現在的三途果報,就是「現在果」。所以在《梁皇寶懺》裡面有一大段的思想,就是所謂的「顯業報」,說明了種種的業報現前的苦痛,有這麼一個思想、有這麼一大段文字,在懺文裡面說明了業果的可怕,我們起了恐懼心,因為每一個有情都造了惡業,往昔無量劫造業,只是現前沒有現行而已,將來都會一一的現行。所以我們起恐懼心,要趕快懺悔今生、往昔所造的惡業,所以現在要趕快修集善法,就是下面的「因」,要化解過去的無明造業將要受的果報。
現在要做什麼事情?我們做四件事情:第一、歸命三寶,第二、禮拜懺悔,第三、發菩提心,第四、發願回向,這四個等一下會具體來講。這四個做了以後,這就是佛法的大綱目。
做這四個以後,還要加上他力,就是神通的感應,這是緣,這是助緣,於是就達到未來的解冤釋結、業障消除。
「歸命三寶,禮拜懺悔,發菩提心,發願回向」,這是我們的自力;「神通感應、佛菩薩的加持」是他力。自力為因,他力為緣,就造成了未來的業障消解,冤結解除消滅的結果,於是我們就離苦得樂,這是《梁皇寶懺》所開展的一個因果關係,這七個思想體系就這樣的一個關係。
了解了這個關係,我們來一條一條的看,這一、二、三、四、五、六、七,是根據懺文的先後次序出現的,我們現在擺的是根據因果關係擺的,先跟各位說明一下。
我們往下看。這七條下面的引文是根據《梁皇寶懺》的懺文,把每一個思想的要點節錄出一些代表性的,來看《梁皇寶懺》思想的一些特性,這七個思想,我們從引文引用這些簡短的文句裡面,就可以把《梁皇寶懺》裡面的思想掌握到一個梗概,這是我們講解的一個思路。
11-11-歸命三寶 |
我也常常給信眾做皈依的儀式,在給他們做皈依儀式的時候,我都會講,為什麼要皈依三寶?我說:我們人、乃至一切有情,都要有個依托處。我們的生命要依靠一些東西而安住,不但安住,要安住得非常的舒適、愉快,不要有苦惱、痛苦。最少要依靠什麼,我們來檢查一下:
第一個我們要依靠物質,比如說:我們要有空氣、陽光、水、房子、衣服,這是最基本的。好壞不管,至少你要有個房子住,要不然下雨、颳風怎麼辦?你要有衣服,天氣冷你要穿,你到了北方不但要穿衣服,要穿很厚的衣服。
第二個,要有一些做人處事的道德思想、倫理思想,還有一些技能。道德倫理作為人與人之間相處的一個軌範,技能作為我們謀生。我們賺錢要有一些技術,就說我賣一個包子,我也要懂得怎麼和餡、怎麼包、怎麼蒸、怎麼煎,這個要懂。你如果不懂得做人處事這一些道理,你的人際就混亂了,胡作非為了,所以倫理道德很重要,怎麼樣跟人家相處,這個基本的思考原則要掌握。這是第二個,你要靠這個東西,如果這些東西沒有的話,這個人就會出問題。
第三個要親人眷屬,我們才不會覺得很孤單,心靈才能得到溫暖,眷屬是非常重要的。《大智度論》講到:人、有情,最重的貪著是什麼?第一個是男女的情慾。第二個就是眷屬,父母、兄弟、姊妹、親戚、朋友,尤其年輕人,爸媽可以不要,不能不要朋友。這個是眷屬。
第四個要有一些事業,有了謀生的能力以後,他要有事業,得到自我的肯定、自我信心,中國人講要立功、立德、立言,要讓自己的生命能夠延續到天長地久,這四條就是世間人依靠的東西,還有身體的健康,有了這些東西他就很神氣了,中國人講的底氣很足,講話聲音很大,走起路來昂頭挺胸。要是缺少一點,講話就聲音不大,走起路來就畏畏縮縮的,就是他靠這些東西。可是他不知道這些東西它都有幾個問題,什麼問題?它都有幾個特性。
第一條:無常。你的健康、物質、親人、眷屬、技能,這一些全部會離開你而去,時間沒到,到了就全部離開你而去。
第二個:苦性。什麼苦?這個很好啊,他不知道,你要追求、要維持,辛不辛苦啊?很辛苦吧。這些親人眷屬很高興,可是親人眷屬也很難纏,你一天到晚要應付他,即使夫妻之間也要花很多心思來應付,辛苦啊!實在很辛苦啊!
第三個:虛幻不實。其實都是虛幻不實,像夢境水月一樣不真實,到頭來夢一場,結論是這一些都不可依靠,因為他們都有這三種特性:無常、苦性、虛妄不實,所以不可真實的依靠。暫時休息一下可以,那是你的福報,暫時的依託一下,可是不是究竟真實的依託處。
什麼才是真正真實的依託處?就是三寶。因為三寶功德無量,他不會揀擇你是笨蛋、是聰明的,是男的、是女的,你長得漂亮、長的醜,有病、沒有病,老的、年輕的,你是馬來西亞、中國人、台灣的、印度的、美國的,它不管你,它平等的對待一切有情。而且不會無常,永恆的,而且它不會。
對不起!我今天比較空,就像法師要我12月來,對不起啊!我要打禪七,另請高明。佛菩薩不會的,祂不會請假,因為祂隨處化現。我們不能分身啊,台灣我要打禪七,我就過不來這邊講課。我不能分身啊,一個身體,觀音菩薩千百億化身,不用擔心祂請假。所以祂可以依靠,依靠我不行啊,我明天生病了就請假,所以真正依靠的是三寶。
看這邊,投影上講的標準模式,在懺文裡面就是要我們這樣皈依──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一切尊法,一切賢聖僧。為什麼要歸依?懺文上這樣講的:
12-何故應須歸依三寶 |
第一條、何故應須歸依三寶?「三寶」就是佛、法、僧,有無限齊大悲,度脫世間。「無限齊」是什麼?就是沒有限量、無邊無際的悲心度脫眾生,安慰世間。世間就是指有情,我剛剛講到度脫眾生,它不會揀擇你的身份、時間、場所、條件,不會揀擇你是餓鬼、地獄、畜生的眾生,你造的惡業再重,他都會度脫你,這就是「平等」。為什麼?因為佛法叫「同體大悲」啊,菩薩把所有的眾生都看成是自己的身體一樣,叫「同體大悲」。
第二條、諸佛慈念眾生過於父母。世間愛護我們的不過於父母,所以父母恩重如山。可是諸佛菩薩愍念我們,比父母要強過百千倍。
第三段、今日以諸佛菩薩慈悲心力,使蒙覺悟。諸佛菩薩是我們的導師,祂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理,要靠著諸佛菩薩,我們才能夠真正正確的掌握到生命的路,所以我們要依止佛菩薩走向真理。
第四段、佛、法、僧。因為它們有無窮盡的神通、智慧功德,所以它可以讓我們依靠、給我們指導,可以療養我們的痛苦,醫治我們愚癡的疾病,所以佛是天人無上師,我們要歸依,最尊,最有智慧的有情就是佛。
在天跟人之間,無上、最尊貴的就是佛,它是我們的導師。第二,法就是我們的藥,他能夠讓我們學習以後解除掉一切身心的痛苦,我們的疾病。僧,能夠像醫生一樣,他能在我們的身邊隨時隨地平等、不分別的,作為我們有情的醫療,幫我們治病,所以我們要皈依。這就是《梁皇寶懺》裡面講到:為什麼要皈依三寶的幾段文字。
好,這一節課就先講到這一段歸依三寶。我們下節課繼續。
13-懺悔本質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