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9日 星期六

早晚課綸貫




        「早晚課綸貫」,出於《重訂二課合解》,是以前在法鼓研究所時,於惠敏法師所開設的「三學精要」中,曾經有研討過的一份資料。因為此對於增上三學是非常重要之事,因為朝暮二課,是行者終身必須持之以恆去做的事。
早晚二課的由來,根據興慈法師《二課合解卷一示要記載,二課體制的完備是於唐宋以後。至於為什麼要制定朝暮二課,興慈法師在〈重訂二課合解緣起〉中說:「朝暮不軌,猶良馬無韁」。又在《二課合解卷一綸貫中說:「夫學非儀軌則殆,道非課程則罔。良以吾人,無始障緣疊疊,不無退惰之情,設非程限,安進妙道?是以諸祖,特立早晚二課,俾學者縱有雜務,其課不忒,若得觀想精純,則道樹增長,佛果非遠矣。」由此可知,二課的制定,為對治修行人的散亂心和怠惰心,使行者道業精進,日積月累,功不唐捐!

早課綸貫

    行人先究全課,文義貫通,以便誦持起觀。復當平時定心純熟,否則境雜心亂,觀想難成。
故於晨早萬境未動之際,心猶恬靜,整衣即起。念〈佛頂楞嚴心咒〉,治五欲[1]於未萌,速期心精通,直顯如來藏[2]妙真如[3]性,所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也。
    加持大悲神咒,滌諸心垢。
    〈如意寶輪王咒〉,心垢既淨,悟同體之大悲,轉如意之法輪。
    〈消災吉祥咒〉,災消吉至,法輪更得自在。
    〈功德寶山咒〉,吉既心現,居法性山,獲功德寶。
    〈準提咒〉,猶恐法性難顯,深消理障,[4]方使果遂。
    〈決定光明王咒〉,得果遂已,即求光明王如來之智壽。
    〈藥師灌頂咒〉,智壽已發,更如琉璃內含寶月,流光灌頂。
    〈觀音靈感咒〉,深契觀音法界耳根,靈感無窮,如月照而且寂,寂而且照。
    〈七佛滅罪咒〉,猶恐本業矇矓,智月難明,須滅無始業根。
    〈往生咒〉,根本業淨,希彌陀灌頂,如證淨土。
    〈善女天咒〉,總上妙觀,共成法性妙用,所願果遂。

    然諸密咒,既入妙觀,當知皆是一心所成,恐著觀境,故加《般若心經》,直指心體本空,無智境可得,空相亦空,智境歷然,非一非異,二邊絕待,三觀圓融。

    以上十二密咒,及一顯經,互該互攝。以此功德,總申回向三寶龍天,普及四恩[5]三有,[6]八難[7]三途,國泰民安,檀增福慧,三門[8]清淨,十地頓超,故結回向偈,然後念佛,以求實證。當知念一佛則諸佛咸趣一佛。一多互攝,自他相融。
末以三皈,全收上諸顯密功德,結成自性三寶,不假外皈,全顯一心大總相法門,爾則何遇非如來藏哉!




晚課綸貫

若於暮時,應總攝眾善,歸趣淨土。可謂造功於始,歸德於終。
故於暮時,首念《彌陀經》,使悟極樂依正之妙境,特勸專持名號之正因,正欲眾生厭離娑婆之極穢,欣取樂邦之全淨。
〈往生咒〉,即希彌陀來住我頂,拔除業障根本,證我果決往生。
雖然,行人心雜,障非易除,必依《懺悔文》發願云:「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乃至願與法界眾生,同得菩提。」禮誦《八十八佛》,懺悔無始業根。
《普賢願偈》,重廓前願,得二諦融通,海印三昧。[9]
已而設放蒙山,廣濟幽冥。
《般若心經》使悟罪福無主,人法雙亡,了達實相。
〈往生咒〉,重蒙彌陀舒光溚頂護念,六道變為淨土,有情即證十地。然後念佛回向,以取實證。
終結三皈,從始至終所有諸善,一一消歸自性三寶。當願法界眾生,發無上心,同圓種智,二時祝讚,祈禱韋馱諸天,伽藍等神,擁護三寶,禦侮以安正道。


[1] 五欲:﹝出天台四教儀集註 止觀云:五塵非欲,而其中有味,能起行人須欲之心,故言五欲常能牽人,入諸魔境故也。(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一、    色欲〕,謂男女形貌端莊,及世間寶物玄黃朱紫種種妙色,能令眾生樂著無厭,故名色欲。
〔二、    聲欲〕,謂絲竹環珮之聲,及男女歌詠等聲,能令眾生樂著無猒,故名聲欲。
〔三、    香欲〕,謂男女身香,及世間一切諸香,能令眾生樂著無猒,故名香欲。
〔四、    味欲〕,謂種種飲食肴膳等美味,能令眾生樂著無厭,故名味欲。
〔五、    觸欲〕,謂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衣服等種種好觸,能令眾生樂著無厭,是名觸欲。
[2] 如來藏:藏即含藏也。謂真如法性之體,不離一切眾生色心,具足圓滿染淨諸法,是名如來藏。
[3] 真如:是真實不虛,是如常不變,合真實不虛與如常不變二義,謂之真如
是真相,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
 「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實如此之本來面目,恆常如此不變不異,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即無為法。亦即一切眾生的自性清淨心,亦稱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法界、法性、圓成實性等。
 起信論說:「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4] 理障:謂本覺心源,湛然清淨,由無明妄染,礙正知見,不達真如之理,是名理障。
[5] 四恩:出本生心地觀經
〔一、    父母恩〕,經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蓋父母長養之恩,廣大無比。若有男女,背恩不順,死即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若有男女,孝養父母,承順無違,常為諸天護念,福樂無盡。縱能一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尚未能報一日之恩也。
〔二、    眾生恩〕,經云:即無始來,一切眾生輪轉五道,於多生中,互為父母。以互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以是因緣,諸眾生類,亦有大恩,猶如現在父母等無差別也。(五道者,天道、人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三、    國王恩〕,經云:國王福德最勝,雖生人間,得自在故,於其國界,山河大地盡屬國王,一人福德,勝過一切眾生之福;又以正法治世,能使眾生悉皆安樂。若王國內,一人修善,其所作福,七分之中,修善之人自得五分,國王常獲二分,以依於王而得修善故也。王若以善法化世,諸天善神,常來守護,若有惡人,而生逆心,於須臾頃,福自消滅,命終當墮地獄,備受諸苦。所以者何?是諸眾生,由不知國王恩故,起諸惡逆,得如是報。若有人民,能行善心,敬輔仁王,尊重如佛,是人現世安隱豐樂。所以者何?一切國王,於過去時,曾受如來清淨禁戒,常為人王,安隱快樂。以是因緣,違順果報,其速如影隨形,如響應聲也。
〔四、    三寶恩〕,三寶即佛法僧,可尊可貴,名之為寶。經云:三寶利樂眾生,無有休息,功德寶山,巍巍無比;福德甚深,猶如大海;智慧無礙,等於虛空。一切眾生,由煩惱業障,沉淪苦海,生死無窮;三寶出世,作大船師,能截愛流,超昇彼岸,故恩難報也。
[6] 三有: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眾生,各隨所作善惡之業,即感善惡之報。因果不亡,故名為有。(六道者,天道、人道、脩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一、            欲有〕,謂欲界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各各隨其業因而受果報,故名欲有。
〔二、            色有〕,謂色界四禪諸天,由昔脩習有漏禪定,報生此天,雖離欲界麤染之身,而有清淨之色,故名色有。(四禪諸天者,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也。)
〔三、            無色有〕,謂無色界四空諸天,由昔修習有漏禪定,報生此天,雖無色質為礙,而亦隨其所作之因,受其果報,故名無色有。(四空諸天者,空處天、識處天、無所有處天、非非想處天也。)
[7] 八難:梵語 astāv aksanāh,巴利語 atthakkhanā。指不得遇佛、不聞正法之八種障難。又作八難處、八難解法、八無暇、八不閑、八非時、八惡、八不聞時節。
(一)  在地獄難:眾生因惡業所感,墮於地獄,長夜冥冥而受苦無間,不得見佛聞法。
(二)  在餓鬼難:餓鬼有三種:
(1)業最重之餓鬼,長劫不聞漿水之名。
(2)業次重之餓鬼,唯在人間伺求蕩滌膿血糞穢。
(3)業輕之餓鬼,時或一飽,加以刀杖驅逼,填河塞海,受苦無量。
(三)  在畜生難:畜生種類不一,亦各隨因受報,或為人畜養,或居山海等處,常受鞭打殺害,或互相吞噉,受苦無窮。
(四)  在長壽天難:此天以五百劫為壽,即色界第四禪中之無想天。無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如冰魚蟄蟲,外道修行多生其處,而障於見佛聞法。
(五)  在邊地之鬱單越難:鬱單越,譯為勝處,生此處者,其人壽千歲,命無中夭,貪著享樂而不受教化,是以聖人不出其中,不得見佛聞法。
(六)  盲聾瘖瘂難:此等人雖生中國(指古印度中部摩竭陀國一帶),而業障深重,盲聾瘖瘂,諸根不具,雖值佛出世,而不能見佛聞法。
(七)  世智辯聰難:謂雖聰利,唯務耽習外道經書,不信出世正法。
(八)  生在佛前佛後難:謂由業重緣薄,生在佛前佛後,不得見佛聞法。
[8] 三門:三解脫門之略稱。指得解脫至無餘涅槃之空、無相、無願等三種法門。
[9] 海印三昧:梵語 sāgaramudrā-samādhi。又作海印定、海印三摩地、大海印三昧。
 華嚴家以此三昧,為華嚴大經所依之總定。佛說法前,必先入定思惟法義,以及審查根機。如說法華時,入無量義處三昧;說般若時,入等持王三昧;說涅槃時,入不動三昧。華嚴經七處八會中,每一會均有別定,即第一會入如來藏三昧,乃至第八會入師子奮迅三昧。海印三昧即此七處八會所依之總定。
 海印者,約喻以立名,即以大海風止波靜,水澄清時,天邊萬象巨細無不印現海面;譬喻佛陀之心中,識浪不生,湛然澄清,至明至靜,森羅萬象一時印現,三世一切之法皆悉炳然無不現。華嚴大經即依此定中所印現之萬有而如實說,故稱此為海印定中同時炳現之說。

1 則留言: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f4iHeR1alM&list=PL86360B4594DD6C9B&index=26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