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佛陀」傳記影片(二十四)涅槃-7. 荼毘與舍利




諸弟子將釋迦牟尼佛聖體於拘尺那揭羅城的天冠寺中荼毘,所遺舍利,由摩揭陀等八國分別供養。本片將這一段也演的很好,表達出「八王分舍利」的爭執過程與圓滿結局,當時各國國王分配得到的佛舍利(遺骨)被視為聖物,各地建塔十座,供養舍利及骨灰。

佛陀在臨涅槃前,曾詳細交代他的弟子阿難處理涅槃後的火化事宜。根據長阿含經的記載,佛陀對阿難說:「阿難,汝欲葬我,先以香湯沐浴,用新劫貝週遍纏身,……積重名香,厚衣其上而闍維(闍維即荼毗,或曰火化)之。」佛陀對自己涅槃後的沐浴、纏身之物、棺槨、焚燒用的油及香木等都作了詳細的交代。





釋迦牟尼的聖體焚燒成舍利後,摩揭陀國阿闔世王等七個國王,分別派遣使者到火葬地拘尸那迦城,要求與拘尸那迦的末羅族(巴 Malla)共分佛舍利。最初末羅人不肯分給,經香姓婆羅門(徒盧那)調解,以如來教導眾生之法,旨在和平,委婉勸說「寧可爭佛舍利,共相殘害?」因此才平息了爭端,將佛的舍利均分作八分,由各國帶回建造舍利塔供養,並將佛的上牙送給護持佛教甚力的摩竭陀國王阿闍世王供養。

徒盧那(香姓婆羅門)要求將原來裝舍利的空瓶帶回去,留作紀念,後來他建立了一個瓶塔。

最遲到達的畢缽孔雀王分不到舍利,只好將釋迦牟尼火葬後留下來的炭和骨灰帶回去,也建塔安奉。

因而釋迦牟尼的舍利,起有八塔;另有第九「瓶塔、第十「灰塔,即全數被分為十處:
() 摩揭陀國,阿闔世王
() 毗舍离國,戾車毗族
() 迦毗羅國,釋迦族
() 阿勒伽波,跋离族
() 羅摩伽國,拘利耶族
() 毗塔底波邑,婆羅門
() 波婆國,末羅族
() 拘尸那羅國,末羅族
() 蓽芭莉邑,孔雀族(灰塔)
() 香姓婆羅門,徒盧那(瓶塔)

以上分舍利造塔安奉之事,原出巴利語之涅槃經,漢譯佛經中也有記載,所謂:「八王起八塔,金瓶及灰炭;如是閻浮提,始起于十塔。」





香姓婆羅門(徒盧那)調解均分佛陀舍利之事


佛舍利分別由八國供養,[1]而後世稱為「碎身舍利」,又八國因分配佛舍利而差點引發印度內戰之事蹟,詳載於諸經:
1.          長阿含經卷四遊行經
其時,波婆國之末羅(巴 Malla)民眾欲分得舍利,於本土起塔供養,乃備四種兵至拘尸城,遣使者請分舍利。然拘尸王謂世尊於該國滅度,國內之士民當自供養,遂拒分舍利。同時遮羅頗國(巴Allakappa)之諸跋離(巴 Buli)民眾、羅摩伽國之拘利民眾、毘留提國之婆羅門眾、迦毘羅衛國(巴 Kapila)之釋種(巴 Sakya)民眾、毘舍離國之離車民眾、及摩揭陀國(巴 Magadha)阿闍世王,亦各備四種兵進渡恆水,敕香姓婆羅門請分舍利,拘尸王亦以同樣理由拒分舍利,諸王即欲執干戈以力取,香姓婆羅門告諭彼等不可,乃八分舍利與八國,八國皆得舍利而歸,各起塔供養。」
2.          菩薩處胎經
八國王各嚴四兵來爭,乃至天龍八部皆與奪心。時有智臣告曰:諸王若爭,須有勝負。如來舍利不成利益。我當分為三分:一分奉諸天,一分與龍神,一分分八國。』由是眾心悅隨;各將金壇盛貯,迎歸本國建塔供養。」

3.          關於佛陀荼毘後得舍利八斛四斗,可從菩薩處胎經得知:「滅度後,有舍利八斛四斗。」。

4.          南傳《大般湼槃經》有關佛陀遺體焚化與舍利:
爾時摩竭陀阿闍世王——韋提希之子,於王舍城為舍利起塔并興供養。
毘舍離的隸車於毘舍離為舍利起塔并興供養。
迦毘羅衛的釋種於迦毘羅衛為舍利起塔并興供養。
阿拉喀巴的補里於阿拉喀巴為舍利起塔并興供養。
羅摩村的柯里於羅摩村為舍利起塔并興供養。
韋塔低巴的婆羅門於韋塔低巴為合利起塔并興供養。
波婆的馬拉於波婆為舍利起塔并興供養。
拘尸那羅的馬拉於拘尸那羅為舍利起塔并興供養。
毘拍里瓦的莫里亦於毘拍里瓦那為灰燼起塔并興供養。

如是,舍利塔有八,第九為甕塔,第十為灰燼塔。往事如斯云。






[1] 當時的八國,就是今日的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