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2日 星期五

臥具/坐具/尼師壇




梵語尼師壇此云坐具亦名隨坐衣亦名襯足衣
佛二搩手半;廣佛二搩手。僧祇律如來一搩手二尺四寸。此約小尺。若準大尺可二尺計。
不得作三衣不得淨施及取薪草盛物雜用唯得敷坐。若道行至坐處取坐之。
十誦律云:新者二重故者四重不應受單尼師壇。律中本制緣起為身、為衣、為臥具故。事鈔云:為身者恐坐地有所損故。次為衣者恐無藉三衣易壞故。為臥具者恐身不淨汙僧牀榻。故云:新尼師壇故者緣四邊以亂其色。若作應安緣。
五分律云:裁作三分長頭餘一分帖四角不帖則已。
根本律寄歸傳不聽禮拜用以敷展西域五天竺罕其見聞。此方禮拜展用不知傳起何時?如遵聖制不用為正。若論為衣展禮無妨。詳明於斯學者隨便[1]

臥具尼師壇,長養心苗性,展開登聖地,奉持如來命!
唵.檀波檀波莎訶 (三遍)[2]


臥具,應該叫做「坐具,因為臥具是三衣的總名。大智度論說:「臥具者,床榻、被褥、幃帳、枕等。」《薩婆多論又說:「臥具者,三衣之名。」《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說:「言臥具者,是三衣也,卽三衣總名臥具,猶如此方被褥之相,故取通號。

印度名為「尼師壇,又名「尼師但那,中國號為「敷具、坐具,隨坐衣、襯臥衣。坐臥之時,地上又展布臥具等於上,為比丘的六物之一,所以用此坐具。五分律第九說:「為護身、護衣、護僧床褥,故蓄坐具。

坐具的做法,是屬長方形,依於律制:長約佛二搩手、廣一搩手半。佛一搩手,約二尺四寸,但這是約小尺說;若是大尺,約二尺多一點。諸律所說,大體一致。若某僧人體大,照該尺寸大小,如坐不下,其量可略增加,增量多少,稍有異說。有說增一搩手,有說增半搩手。

臥具就如同一個壇場、一個結界,可幫助修行者不受外界煩惱之侵擾。故在此壇場內結界清淨而登聖地,虔誠禮拜除業障,讓菩提種子順利長大。臥具常隨其身,時時警惕自己在聖地內,須精勤修行,故云「長養心苗性」。

「展開登聖地」,是說將「尼師壇如法的展開,次於其上結跏趺坐,以修自己所修行門,就可逐漸登千聖萬聖所共登的聖地。

此中所說「聖地,可從兩方面講:
一、聖地就是指的尼師壇,顯示出家行人,不受比丘大戒,不得登尼師壇,當亦不得入聖者階位;唯有於受大戒後,如法的展開尼師壇,於上結跏趺坐,修所修的靜慮,開發無漏智慧,方得入於聖地。
二、聖地就是聖者的階位,以小乘說,斷八十八使見惑,就可登須陀洹果的聖位。漸次的斷除八十一品思惑,就可登二果、三果、四果的聖位。以大乘說,如斷一品無明,證得一分真理,就入初歡喜地的聖位,乃至最後到達最高的佛果聖位,名為聖地。

「奉持如來命」者,奉持是遵守的意思,就是如來所給與我們的慈命,我們應該嚴格的遵守,不得有絲毫的違背。
如佛要我們守持禁戒,我們就如法的守持,不得有犯戒的行為,如佛要我們勤修定慧,我們就得依佛所指示的去修,不得有所懈怠的不修,因為唯有如此,慧命才得長養。
假定不遵守如來的慈命,自己的慧命怎得逐漸增長?
再如佛要我們度化眾生,不論眾生是怎樣的剛強難化,我們都得遵照佛的慈命,不畏艱難的、不怕痛苦的,以最大的耐心,如法度化眾生,使諸眾生的菩提種子,亦得長養起來,開發眾生的菩提幼苗,終於亦得結成菩提佛果。
唯有像這樣的依佛所示去行,方得真是「奉持如來命



[1] 毗尼日用切要CBETA, 卍續藏60, n1115, p. 158a18
[2] 毗尼日用切要CBETA, 卍續藏60, n1115, p. 158b03

1 則留言:

  1. 感謝印隆法師的分享,我們在《好讀 雜阿含經》線上版卷九的「尼師檀」註釋,連結至您這篇文章的尼師檀照片: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0%AB%E7%B6%93%E5%8D%B7%E7%AC%AC%E4%B9%9D#%E4%BA%8C%E4%B8%89%E5%85%AD
    以供佛弟子參考,希望能徵求您的同意。還請問方便讓我們使用該照片嗎? (目前僅供線上版使用。)如果不方便的話也請不吝直說。
    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