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8日 星期日

梁皇寶懺大義 03 懺悔析義:懺悔的理論


    大家好,我們繼續介紹懺悔析義。前二節課講到懺悔的理論,第一個就是滅罪方便,裡面有「轉變業緣、摧破業果、觀法無生三個摧毀業果的方式。

早上講到「轉變業緣跟「摧破業果,說到這二個基本都承認有一個實在的惡業,將來會招感果報。
「轉變業緣是透過懺悔的力量,使得將來感果的果報不會那麼劇烈,不會讓我們承受不起,把它消彌於無形當中,這是轉變業緣的理論。
「摧破業果有二個部分,一個是直接發起善業,第二個是轉變心性。投影上面講的轉變心性,摧破業果可以看17頁,投影片上面漏了這一小段。這邊有二段引文──業果為什麼可以被摧破的道理。先舉個例子,比如說:生病就是身體裡面有一些不好的東西,比如說風寒,或者是一些細茵、不好的東西在身體裡面;這些風寒、四大不調或不好的東西,讓色身產生痛苦,就好像惡業累積在我們的生命裡面,讓我們的生命產生痛苦一樣的道理。生病可以用醫生的良藥,把我們的病痛苦消除掉,病因、病兆把它去除掉;同樣的義涵,我們也可以用懺悔的藥,把生命中造成我們生命巨大痛苦的惡業摧毀,像藥治病,破除病兆的道理一樣。從這個道理可以理解:摧破業果這個理論是很簡單的。
這個部份經上也舉了一些例子,比如說:用火燒木頭,火頭或者是草,比喻我們的惡業,火代表善業。比如說:用藥來治病,病就是病兆或是病毒,就是惡業,藥就是懺悔的智慧、功德、善法。比如說太陽,太陽是懺悔的功德、善法,雪、霜就是病、惡業,用燈比喻懺悔的功德、善法,用黑暗比喻惡業。這些都是經上的比喻,說明了惡業被摧毀的道理,其實不是那麼神秘或不可理解的,是可以理解的,很清楚的。

    請各位看18頁這一段,我念一下,在《大寶積經》《大集經》裡面有這段說法:
「迦葉!譬如千歲冥室,未曾見明,若然燈時,於意云何?闇寧有念:我久住此,不欲去耶?......
佛跟迦葉問說:「假設有一個房間,一千年都沒有光明,我們突然點了一個燈,有沒有這種可能性?黑暗說:「我在這裡住了一千年,我不要走,你燈來了,你來吧,我不走,可以嗎?不想要去,可以這樣子嗎?
「不也,世尊。若然燈時,是闇無力,而不欲去,必當磨滅……
他說:「不可能的啦!世尊燈一亮起來,這個暗一定會消失掉。
「如是迦葉!百千萬劫久習結業,以一實觀即皆消滅。其燈明者,聖智慧是;其黑闇者,諸結業是。」
佛就講說:燈比喻我們的智慧,真實的觀察,黑暗比喻千年累劫的惡習,累積起來的。

看下面這一條:
「波旬!譬如百千年垢膩,可於一日,浣令鮮淨……
百千年所累積起來的骯髒污穢,用肥皂、用清潔劑,一天就能把它洗乾淨。
「如是於百千劫中,所集諸不善業,以佛法力故,善順思惟,於一日一時盡能消滅。」
同樣的道理,百千劫所累積的不善業,用佛法的力量;「善順是很正確的、妥善的去思惟觀察,用一天或一個時刻的智慧力量就可以把它消滅盡。
「波旬!如有乾草積大如須彌,以少火投中,速能燒盡。」
像有一堆草,像須彌山、喜馬拉雅山這麼大的一座山,可是只要你用一個小小的火,就可以把整座山的草都燒得乾乾淨淨。
「如是以少慧力故,能除滅無量諸闇冥聚。」
從這二段經文講得非常清楚、肯定,就是用佛法的力量、善法的智慧、功德力量,可以很快的,很確定的把多生累劫重大惡業淨除掉。惡業有沒有?有,可是我可以把你除掉。這二段經文非常的簡潔,比喻非常明確,結論也非常清晰有力,這是「摧破業果所說的道理。

    「摧破業果主要是用善法,善法是有一個外在客觀的惡業存在,另外一個角度是從我們內心心性的轉變,也可以把惡業消除掉。這裡面有二段引文《金光明經文句》,有一句叫「業隨觀轉」,惡業會隨著我們的智慧的觀察而轉變,這個「觀是一種智慧的觀察。觀在什麼地方?在我們的心性中間去觀察。從這邊可以了解到,心性的轉變,惡業也能夠轉變。
另外一段是:「由定心想成勝相,熏修力強,能轉惡業。在禪定中間我們去觀想,觀想成殊勝的境界以後,熏習、修行的力量強了,能轉惡業。這個義涵再說明一下,之前講到惡業是怎麼形成的?惡業是從我們的煩惱、惑,驅使我們的心,迷惑我們的心,去驅動我們的身口而造了惡業。所以惑代表了心,心就轉動了業力,所以惡業也積存在我們的心中,這個心如果用唯識說法,就是在阿賴耶的藏識裡面,種子存留種子識裡面,所以當我們這個心在轉變的時候,它也同時轉變成了善法、智慧、功德的力量。這二段所說的「業隨觀轉,就是我們的心起了智慧、功德的觀察,或是在定心中間產生了觀想殊勝功德的境界,一直不斷的熏修力量,我們內心加上了功德、智慧的力量,就摧破了本來前面心中惡業的力量,所以它是一種摧破惡業的說法。剛剛講的善法功德,是從客觀存在的惡業來說明,這邊是從心上說明,心的轉變把惡業消除掉,這是「轉變業緣跟「摧破業果這二條。

    我們看第三條「觀法無生。我們說過,前面二個轉變業果的方式、方便,「轉變業緣跟「摧破業果這二者,都承認惡業的本質是真實存在的,而後加以轉變摧破;「觀法無生認為惡業的本質是不真實的、是不存在的。
  我們來講一個比喻:把唯心說捏個泥巴,一個泥巴團可以捏成鬼,也可以捏成人,也可以捏成佛像。你把泥巴捏成了鬼,它就現一個鬼的樣子,它看起來就會嚇人;你把它捏成佛以後,它就得到人家的恭敬。這個泥巴團捏成鬼、人、還是佛像,泥巴就好像我們的心,泥巴可以隨著我們的心,捏成不同的鬼、還是人、貓、狗、還是佛像,就像我們的心可以轉變成為種種的境界一樣,所以最根本還是我們的心清淨,就像我們的心可以轉變成為種種的境界一樣。所以心清淨以後,所有的境界都寂靜,無相無形。

  比如說,我們現在講「觀法無生,分成三段,第一個是「觀法如幻。舉個比喻:比喻你在黑暗中間,喲!怎麼一個鬼影在那個地方啊?晚上如果你一個人起床,看到一個鬼影在那個地方,哎喲!嚇壞了,人家說這個地方鬧鬼,怎麼有鬼,果然有鬼,你就嚇得趕快跑掉了,那個影子根本不是鬼,可能是其他人起來上廁所,你看到他是鬼,他看到你是鬼,為什麼?因為你自己不知道那個是不是鬼,你把一個虛假的影像,因為人家說這邊鬧鬼,所以你看到影像在那邊晃動,就以為那是鬼。
  我年輕的時候住在台北,印老的慧日講堂,那個時候大概二十七、八歲,裡面有一個法藏法師,小法藏,不是萬佛寺的那個大法藏,比較矮一點,也叫法藏,他有什麼嗜好?他喜歡沒事去墳墓裡面打坐。那天就把我們五六個年輕的比丘,欸!我們去墳墓打坐好不好?我心裡想說:搞什麼嘛!沒事幹,可是沒想到竟然都說:好!我也不能啊,怎麼辦?我也說:好,結果我們一起去了,一輛車五個人,拿著蒲團,帶著袈裟,往台北市附近的公墓,我也不知道,反正他們常常去,就往公墓裡面開。快到前面公墓的時候,一轉個彎,突然那個陰森森的感覺就出來了,剛剛還是那個有土雞城,晚上賣宵夜的,整晚上賣的,一轉個彎,很黑,好像前面很多那個陰森森的在等我們,那個感覺突然大家都有,過一陣子就沒有了,我們就看,看到很多墳墓,月色很皎潔。到了以後,我想說大家坐在一起還可以聊聊天,他說:好了,散開!哇!我一個人,剩一個人,他們就走了,拿東西走了,怎麼辦?我只好趕快看,找到一個比較大點的墳墓,我靠著背,前面視野比較開闊,它不會從我後面出來吧!我坐在那邊,度日如年,一分一秒好像一年一樣,坐了很久,突然有個影子把我嚇壞了,原來就是那個法藏跑出來,他這樣拍!拍拍!拍手,說晚上這時候不能叫人,叫人會把人嚇死掉,他用這樣拍拍手,叫我們出來。他剛剛跳出來的影子,真把我嚇壞了,我也不知道是他跑出來,跑了一個人影出來,那個時候真的是鬼,知道嗎?怎麼會墳墓跑出一個人影來?所以都是心裡面的問題。這是想到了年輕時候,跑到墳墓去打坐,所以看到那個鬼影會害怕,其實不是鬼影,是人嚇人,這個影子因為你錯把它當作鬼,所以會害怕,如果看清楚以後,唉呀!原來就是法師,怎麼晚上你不跟我講一聲,跑出來把我嚇一跳,你知道嗎?是不是?你看清楚就是法師,唉呀!阿彌陀佛,真是的。你就不害怕了,你沒有看清楚就把他當成是鬼了,這就是世間一切的影像,都是虛幻的東西,因為我們沒有看清楚,就自己嚇自己。世間惡業,乃至一切宇宙的境界,都像夢中的境界一樣虛幻不真實。
    你們在夢裡面有沒有被鬼抓過?有沒有?有,醒來以後,你一醒就不可怕,在夢裡面好可怕喔,拚命叫、拚命叫,叫也沒有用,人家把你抓得緊緊的,跑也跑不掉。夢裡面有沒有發過財?有,發財以後,空歡喜一場,一毛都沒有,是不是?所以世間你起了歡喜心、起了恐懼心,其實都是虛假的,現實的生命境界跟夢中境界是完全一樣的,所以觀法如幻,一切萬法像虛幻一樣的

    我們來看這一段,《淨業障經》:
「諸法如影響,欲恚無處所,如幻夢水月,實無染恚者。」
一切萬法像影響一樣的不真實,我們的煩惱、貪欲、瞋恨,沒有一個處所,也沒有一個起來處、落腳處,因為一切都像夢幻水月的境界,沒有一個人、一個有情,無心無法,一切如夢幻水月,像夢中境界一樣,醒來以後什麼都沒有。惡業也是如此,當我們知道所造的一切惡業如夢幻水月以後,就不會受苦了。

    看下面這一段:「觀法緣生」。業,前面講的都把它的本質看得非常真實,其實一切萬法都是由因緣而生,有種種的因緣聚會而生起來的,業也不外乎於此,既然是因緣而生,就沒有自性、自體,那麼業也是不真實的。
  這邊也是這樣說:「如來所說一切諸法從因緣有,或有生滅。」如來說:一切萬法都是從因緣而生起,而有的,看著它有生起、有消滅。可是「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無體,無有業障」,沒有任何的業果、實體,「無業障處,現作諸行亦無業障」,沒有真正的實體處,我們現在所作的身口諸行,也沒有一個真實的實體處。「以是義故,一切諸法無有業障。」所以說一切萬法都沒有業的真實體。

  再看下面《合部金光明經》這一段,是《金光明經》講的:「一切諸法從因緣生,如來所說異相生、異相滅」,種種的生滅、不同的相狀,以種種因緣故,「是時過去諸法已滅、已盡、已轉,如是業障無復遗餘。」這二段經文,是從一切諸法眾緣所生,因為眾緣所生,所以沒有自體、自性的立場,說業不實在,這段話就是中觀般若的精神。
  中論也有一品叫〈業品〉,把〈業品〉拿出來,可以發覺到《淨業障經》跟《合部金光明經》所講的理論,跟中論〈業品〉是一樣的概念。業是諸法中間的一種,因為一切法因緣所生,因緣所生則無自性、無自體,所以業也無自性、無自體。

    再看下面「唯心所現」。《占察善惡業報經》說:
「顯示一切眾生六根之聚,皆從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一實境界而起,依一實境界以之為本,所謂依一實境界故,有彼無明,不了一法界,謬念思惟,現妄境界,分別取著集業因緣。」
《占察善惡業報經》這段經文,看起來比較沒有那麼清晰,我們看晚課。居士偶爾會寺院參加晚課出家眾都比較熟悉晚課裡有個很重要的部份叫大蒙山馬來西亞法會常放大蒙山嗎?也常放大蒙山大蒙山一開始就有一首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是《華嚴經》的一首偈子,問題是大蒙山為什麼一開始要放這首偈子?因為大蒙山是施食,施食把一粒米,變成一座米山,一個饅頭,變成一座饅頭山,把一小杯子的水,變成一個大的海水,這麼多的水怎麼變?唯心所現。這首偈子就是作為大蒙山施食的理論基礎,今天能夠把一個小小的饅頭,變成一座饅頭山,把一個糖果,變成一個糖果山,就是因為觀想念咒的力量,能夠把小小的食物,變成像山一樣的饅頭,讓無量的餓鬼能飽餐一頓,它背後的理論就是唯心所現,所以要用唯心所現的這首偈子「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占察善惡業報經》說:一切眾生所生起的境界,都是由我們的如來藏心所生起的,依一實境界而為本,因為無明,所有的境界都是由我們的心所現出來的,主要就是這句話:「謬念思惟,現妄境界,分別取著集業因緣。」所有的業都是因為不了自心所現,虛妄執取而出來的。

    看下一段《普賢觀經》。前二節課有跟各位講過,這是中國的大乘懺法裡面,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普賢觀經》:
「觀心無心,從顛倒想起。如此想心,從妄想起,如空中風無依止處,如是法相不生不滅。何者是罪?何者福?我心自空,罪福無主,一切法如是,無住無壞。」
這段話講得很透徹,所以叫觀心無心。達摩祖師見二祖慧可的時候,慧可說:「我心不安,求祖師給我安心」。達摩祖師說:拿心來!後來慧可禪師想一下:覓心了不可得。與汝安心竟。找心找不到,找不到就對了。
  觀心無心,就是讓我們知道,這個心沒有一個真實的依託處,沒有一個真實的影像實體,為什麼?從顛倒而起,都是妄想而起的,所以如此想心,從妄想起」。我們所有的心念、分別、思惟,都是妄想,如空中風無依止。它用一個比較形象的比喻,像空中的風一樣。你看那個風,呼!呼!樹飄來飄去,雲飛來飛去,都是風在作怪,可是風沒有一個實體,這一切的相貌沒有生滅的真實體,所以我心自空,罪福無主,心都沒有了,罪福就沒有依託處,所以一切法都不真實,這是從心的不真實開始,這是講到怎麼樣把罪業破掉的三種方法。前面的二種:轉變業緣跟摧破業果,還有第三種叫觀法無生。

    下面我們來看罪業的本質,這一小節其實它就是「觀法無生的延續,只不過前面是觀察業的本質不真實,這一邊去觀察業是從哪一個基準點來觀察的?
  之前我有跟各位講過三種──「取相懺、作法懺跟無生懺」,這三種其實是整個懺悔核心的結構,而這裡面無生懺是主,作法與取相是輔,所以大乘懺法最核心的主體性就是無生懺。現在所講的罪業本質,就是把問題集中到無生懺的立場來思考。
  這一小節我們特別標一個叫罪業本質的立場,也就是說明惡業究竟最後的落腳處在什麼地方?在講這一段之前,我們來看一個理論叫「十二緣起。我今天早上吃飯跟幾位法師談到十二緣起的理論。十二緣起一般叫「三世十二緣起。什麼叫三世?就是過去的無明,無明是過去的惑
    惑、業、苦….這是第一重的因果,一直到愛、取、有、生、老死所造成的惑、業、苦,所以叫三世兩重因果。過去的惑業,今生的苦果,今生的惑業,造成未來的苦果,這是我們一般講的三世兩重因果十二緣起」。

  還有另一種說法叫一念十二緣起」。十二支在一念之間聚集,我們每一剎那都有這十二支,這十二支都俱足。
  我們現在有沒有煩惱?有沒有無知?有無明有沒有生滅的境界?有。有沒有識?有。有沒有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都有,所以這十二支就是我們生命的全部,所有的生命境界都由這十二支表現出來,我們現在的生命境界,就表現在十二支當中,所以十二緣起就是一個生命完整的表現結構。
  這裡面分成兩個:名色如果按照三世兩重因果,是投胎心識,我們在輪迴時,這個神識靈魂要投胎母胎的時候,「識這字就是投胎心識,就入母胎了。入母胎以後,父精母血,跟我們的神識結合以後,就變成了肉球。這時候只是一個肉球而已,可是已經有生命了,已經懷孕了,已經有生命體了,這個肉球就叫「名色」。然後在母胎裡面慢慢的,一個月、二個月、三個月,就開始生出了眼睛、鼻子、嘴巴、手腳生出來了,就六根慢慢長出來,像一個人的形狀,在實驗室裡面看到那個嬰兒,有的時候手還沒有完全。所以前面的「無明、行、識,其實是在母胎裡面,我們看不到的,等我們出生以後,我們「六根出生娘胎了,這個時候已經變成業果了,受到這個身體的果報了,我們出生以後是不是果報?當我們從娘胎出生以後,你就變成男的,你變成女的,你生在馬來西亞,你生在泰國,你生在寮國,是不是就有不同的業報?你生在有錢人家、你生在貧窮人家,是不是業果不一樣?所以「名色、「六根已經變成果報了。「名色以前的時候,「無明、行、識這三支,可以說它是罪業,我們受果報之前的那個業因,就在這個地方,也就是說,入了母胎以後就決定了今生的業報了。就受了以前的業,開始在媽媽懷裡,接受今生的果報。在這之前,「無明、行、識這三支,就是業的前面的力量,業的本質是從這個角度來講。
這一段就講到十二緣起,整個我們有情生命整個境界的顯現,那麼業果的受果報,從「名色開始以下,就是我們業果的展現,業果前面就是業的本質。

從「無明、行、識這三支我們來看,先講「無明
「一切諸世間,猶如旋火輪,皆隨無明轉,業力莊嚴生。」
這邊講的很清楚,所有的世間輪轉不已,它最後的本質是無明,由無明的力量推動著我們的業力,而莊嚴了有情的世間。一切的世間從業力,業力的背後是無明,所以說業力的本質是無明

看下一段:
「三界如輪轉,業繫輪不斷,是故捨愛欲,離欲得涅槃。」
三界像車輪一樣的輪轉不已。它被什麼所驅動?被業所驅動而輪轉不已。業又是被什麼所驅動?被愛欲,愛欲就是無明的孫子,怎麼跑出孫子來?無明是祖父,無明生無知,無知生貪、嗔、癡三毒,所以叫孫子,也就是他們是一家的。我常常說武功高強,無明的武功是十段的高手,愛欲是一段,一段你都打不贏,你打贏十段的?愛欲只有一段而已,黑帶一段,這個武功高手你都打不贏,你打十段的,它是祖師爺,你不要跟它踫了。說明愛欲就是一種無明,是比較淺的無明,我們要離開這個無明,淺的無明、愛欲,才能得到涅槃,所以它也是無明。

第二個我們來看
「所言行者,諸業集起,名之為行。集起有二:一就業體,緣中集起,名之為行。二就功能,集起後果,故名為行。」
是十二緣起支,無明緣行的行支,第二支。在十二緣起裡面的定義,就是業,就表示諸業生起、集起,就是生起,叫行。生起有二個,一種是業體,是眾緣集起,眾緣和合生起,叫行;第二是眾緣生起後,形成了後果,叫行。所以這邊講到行者就是業,就是行這一支,業就是緣起的意思。

看下面這一段是《阿含經》講的:
「須達答言:如我所見,一切眾生悉是有為,從諸因緣和合而有。言因緣者,即是業也。」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所有的眾生、自性,我們都是眾生,眾生就是業,我們現在是不是業報?是不是業果?這些業都是由眾因緣和合有的,因緣它就是一種業,所以觀察業就是觀察因果,觀察因緣就是觀察業。

  我們看下面:
「此等諸法若生若滅,於勝義諦中無有少法可得。何以故?一切法緣生故,無主宰、無作者、無受者,因緣故轉。然於是中無法可轉,亦非無轉,亦無異法。隨轉和合,施設三界,但以煩惱業轉,故有施設。」
這一段講三界是隨著因緣轉,而建立的因緣轉是什麼在轉?是煩惱跟業在轉。一下子說三界沒有主宰在轉,是業跟煩惱故轉,一下子說也沒有其他的施設,是煩惱跟業在轉。這邊說三界的施設、三界的形成,說兩個東西在轉,一個說因緣所以轉,一個說煩惱跟業轉。所以因緣就是業,業就是因緣。這兩段話加上前面《大乘義章》裡面所講的,可以看到對於十二緣起的行這一支,就是業的一個表現,業的義涵,其實它就是一種因緣生的義涵。

  看下面的心識,是講第三支,這一支,是《維摩詰所說經》裡面的一段話:
「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
所以罪垢就是我們的心,心就是我們的罪業所安住的地方。所以如其心然,罪垢亦然,心不在內外中間,罪垢也不在內外中間,心無所在,罪業也無所在。

看下面《占察善惡業報經》裡面所說的:
「如是罪性,但從虛妄顛倒心起,無有定實……
所以這裡講:罪業是從我們的顛倒心而起,沒有一個真實的實體。
「而可得者,本唯空寂,願我及一切眾生速達心本,永滅罪根。」
能夠明心見性,就能夠永滅罪根,滅除掉一切的罪業。

  看下面第三段《父子合集經》:
「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作業受果皆不失壞,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修羅,若天若人。」
業依託在識心上面,識心驅動業而輪轉三塗、或是到人天受樂,都是因為乘載著業而發生的。
  所以我們說,十二緣起從第四支──名色」,我們在母胎受父精母血,我們的神識跟母胎和合,成為受胎的嬰兒開始,這就是我們的果報。果報前面的三支,是無明支、行支、識支,這就形成了我們有情業果的前面的力量,所以我們觀察這三支,這是我們看到有情業果更深處的力量源頭,這三支它最後的本質在說明,業雖然在無明支、行支、識支上面,隨著有情無明業力的推移而輪轉,可是它的本質是性空的。

我們來看這一段:
「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前面這一段講到了業的源頭是無明,是眾因緣和合的,是我們的識心這三支。可是無明又是什麼呢?無明非實有體,由我們妄見而有無明,所以不可說言,像空花一樣,不可說言有一個實在的實體。

  我們看下面講到眾因緣有沒有實體?
「一切諸罪性皆如,顛倒因緣妄心起,如是罪相本來空,三世之中無所得。」
一切的罪業都是「如」,「如」就是空性。「顛倒因緣妄心起,我們說是業,業是因緣生,一切罪業是由虛妄執取的因緣而起的,叫顛倒因緣虛妄而起。這樣不真實的因緣性的業,它是業相本空,三世之中無所得。

我們來看下面:
「云何滅業障罪?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見一切法性,無業無報,則能畢滅業障之罪。」
最後講到一切法性空寂。

  第四條看心識的部份:
「如是法相不生不滅,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無主。一切法如是,無住無壞。如是懺悔,觀心無心,法不住法中,諸法解脫,滅諦寂靜。」
這邊說觀心無心,從心識的立場知道心不真實。
剛剛從十二緣起,說到業果的源頭,是十二緣起的前三支──無明支、行支、識支這三支,我們再去推究無明支、行支、識支這三支,這三支是不真實的,所以這邊講觀心無心,也是空寂的。

這一段要講的懺悔的理論,有三段。我們前面講到第四章的懺悔理論,我們已經講過前面的二節,就是滅罪的方便罪業的本質
滅罪的方便有三小節:轉變業緣、摧破業果跟觀法無生。
罪業的本質是從觀察十二緣起支,整個十二緣起就是我們有情惑業苦,這個業果整體的展現,從名色支入了母胎,肉球逐漸生起六根,然後出胎,這是我們業受報的一個歷程。
從十二緣起來看,無明是業的因,行是業的本身,識是業所含藏處,無明、行、識三者都可以視為業的本質。所謂業多半從事相,或形而下的角度說明,說明有情生命招感業果之力。從理性、從哲學形而上的角度,無明、行、識,十二緣起的前三支,就可以作為業生處的本質立場。這個業的生處,業是從形而下的角度來說,業的本質從形而上從這個理,從空的角度來講。這也正是從大乘三宗的本源:無明支對應如來藏思想,行支對應般若中觀思想,識支對應唯識思想。所以在業的本質中,十二緣起支的前三支,看到業的生處、源頭處,最後觀察到業的本質也不真實性。

可能大家會意識到:我們一直把業歸向到一個沒有實體的理論上面來,不是我們要這樣去思考,或是要引導各位這樣去思考,不是!而是佛法所告訴我們的真理宇宙的真實境界就是如此。所以在今天一開始,我特別跟各位強調,這一篇文章主要是在論證業果轉變的理論,這是證明這個理論的一個過程,所以引用了大量的經典原文,讓大家看到經典的原文,就會發覺到:確實經典所描述思想體系就是如此。這樣大家才能夠從心裡面,去接受這樣的思想。
好,這一節先講到這個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