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2日 星期五

《慈悲道場懺法》卷三 -- 顯果報第七(三)離惡報之法


第五、離惡報之法
 (一)要捨惡從善
自知其罪,豈得不捨惡從善?今生若復不能用心,判捨此形,必墮地獄。何以知之?今見為罪之時,未嘗不含毒猛烈,懷恨深重。[1]若瞋一人,必欲令死;若嫉一人,惡見其好;若毀一人,必使陷於苦處;若鞭一人,必使窮天楚毒。忿恚暴害,不避尊卑,惡罵醜言,無復高下,乃至聲震若雷,眼中火現。至於為福之時,善心微劣,始欲為多,末遂減少,初欲速營,續後且住。心既不志,日月推遷,如是進退,遂就忘失。是知作罪之時,心氣剛強;[2]為福之時,志意劣弱。[3]今以弱善之因,求離強惡之報,[4]豈可妄得?

 (二)懺悔則無罪不滅
   1. 要不惜生命
經云:懺悔則無罪不滅。夫至懺悔之時,必須五體投地,如大山崩,乃至不惜身命,[5]為滅罪故,慇勤督勵,[6]相與覺察,[7]今生已來,曾經幾過,[8]作此忿責,不惜身命,捍勞忍苦,[9]作此懺悔。[10]
   2. 不可以寬己懈怠
暫時旋繞,[11]便生厭倦;暫時禮拜,已言氣力不堪;或暫端坐,復言應須消息;或言四體不可過勞,宜應將養,不可使困。[12]一伸腳眠,差如小死,[13]何處復憶我應禮佛?[14]掃塔塗地,辦所難辦。[15]且經教所明,未見一善,從懶惰懈怠中生;無有一法,從憍慢自恣中得。[16]
   3. 心多背道 [17]
等今日,雖得人形,心多背道。[18]何以知然?[19]從旦至中,從中至暮,從暮至夜,從夜至曉,乃至一時一刻,一念一頃,無有片心,念三寶、四諦;無有片心,報父母恩;無有片心,報師長恩;無有片心,欲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無有片心,欲學禪定,修智慧業。[20]
   4. 檢校慚愧[21]
今試檢校清白之法,無一可論,[22]煩惱重障,[23]森然滿目。[24]若不作此檢察,[25]亦自言我功德不少[26]設有片善,言我能作,他不能作;我能行,他不能行。意氣高傲,傍若無人,追此而言,實可羞恥!
   5. 要抑忍懺悔 [27]
今於大眾前,懺悔眾罪,願布施歡喜,將來無障。大眾亦宜,自浣身心,果報之徵,具如向說,豈得自寬,不求捨離?[28]大眾莫言:我無是罪,我既無罪,何須懺悔?若有此念,願即除滅。[29]且幾微小失,已成大咎,[30]瞥然之恨,[31]瞋恚便起,[32]性與習成,難可改革。[33]心不可縱,意不可逞。[34]若能抑忍,則煩惱可除;如其怠惰,未見濟度。[35]


[1] 想要做壞事、破壞傷害人的時候,心就很強烈、很勇猛。
[2] 做壞事的時候,心力很強盛,志氣很勇猛。
[3] 等到要做好事、修善福時,沒精神,心力微弱。
[4] 以非常非常微弱的心力,想要去離開很強大的惡業果報。
[5] 要不畏懼身體的辛勞,死了也沒有關係。不去在意身體是不是受得了、或者是不是支持得了,甚至受傷也沒有關係。不顧惜自己的身體,努力的懺悔。
[6] 很誠懇、很殷重、很努力的。
[7] 自己反省反省。
[8] 這一生以來,我們曾經做過多少過失。
[9] 是抵抗的意思。抵抗辛勞,忍耐痛苦。勞苦要忍耐、要抵抗。
[10] 自己非常的自責,所以不惜身命,捍勞忍苦,努力的懺悔。
[11] 旋繞就是繞佛、或是跑香、經行等。
[12] 將養就是保養,不可使它太操勞。
[13] 腳一伸一睡覺,就好像死掉一樣。
[14] 就不會再想應該要禮佛。怎會再去想到努力去禮佛懺悔呢?
[15] 應該要親近塔寺,做一些修道用功之事。
[16] 如果我們懈怠的話,就不可能有任何的善法。所以經上說,沒有一個善法,可以從懈怠中成就的;沒有一個善法,可以從憍傲自慢放縱放逸中成就的。
[17] 世間人習氣很重,生活日常中間,都是跟佛法相違背的。
[18] 我們的心,多半在生活中間違背聖道。
[19] 為什麼知道?
[20] 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時中,有多少時間真正去思念三寶、思惟四諦法、思維法義?有沒有想到去報父母恩、報師長恩、或者行六度呢?心若不安定修持,如何與道相應?
[21] 仔細反省,會覺得很慚愧。
[22] 自己反省檢察,清淨的善法都沒有。
[23] 很多很多的煩惱惡業障礙。
[24] 「森然,就像森林一樣到處都是。一張開眼睛,全部都是。
[25] 如果我們不真誠去檢察。
[26] 就以為自己做了很多功德了。
[27] 要忍耐來行道懺悔。
[28] 放縱自己,而不去做努力捨掉這些惡業的工作呢?
[29] 若我們有這種想法,要趕快把它消除掉。
[30] 而且非常小的過失,就會造成很大的罪業災難。
[31] 瞥然是隨意起的一個仇恨的念頭。
[32] 瞋恨心、殺害心、仇恨心就起來了。
[33] 這樣子放縱,慢慢就會變成習慣、變成個性。是以前所做的,是現在的表現,這二個是互為因果的。本性其實是因為不斷的習慣所造成的,習慣造成個性,個性又會去加深習慣,叫性與習成。習性跟個性,是互相影響互相加深的,最後變成很堅固、難以改革的習性。
[34] 不要以為現在小小的惡念沒有關係,小小的惡念都不可放縱。
[35] 如果我們能夠抑制惡念,忍耐不去起惡念,就可以慢慢地把煩惱消除。如果懈怠不去面對煩惱,就很難解脫生死,超越煩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