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

被罵的幸福:再優秀的人也應該在被罵中成長/川澄祐勝






 當初是被此書的書名吸引,覺得很特別,而本書也有獲得果東方丈的推薦,他分享了東初老人嚴格教育地子的心路歷程,與本書作者的經歷有相呼應之路。

 謹節錄個人覺得不錯的佳句如下:
P. 29:總是受到稱讚的孩子,會把自己的不順心歸咎到別人和社會。
P. 30……重點不再成功與否,而在於是否努力過。
P. 63:一個新進人員剛進公司的半年,處在吸收新事物的狀態,但到某個階段自然而然就會有到處碰壁之感。那就是成長的證明,唯有突破困境才能更上層樓。
P. 75……太追求便利性。因為太方便所以會收到太多不必要的訊息。接收到多餘的訊息,人就會生出煩惱,因而思考方式有了偏差,甚至鑽起牛角尖來。
P. 86:所謂的「現世利益」並不是私欲的滿足,而是以大慈大悲為本體的不動明王給予眾生的大恩惠。我們有緣生在這一世上,為了幫助眾生能把有限的人生活得更有意義,以堅強的意志突破種種困難,因而不動明王傳授大致會給眾生,這就是「現世利益」。
P. 93:不在事後翻舊帳。



內容簡介

一間年參訪人數超過兩百萬的名剎
一段罵人高手與被罵達人相遇的溫馨故事
  川澄住持掌理日本名剎,每年都有200萬人造訪,本書是他寫給一般人的生活哲理。
  「讚美教育」已經成為教育孩子的一種風潮,但如果一直想著要讚美孩子,會不會忘了去看他犯的錯呢?不僅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在職場上, 現在也有越來越多「不罵部下的上司」和「不習慣被上司罵的部下」。人原本出生就如一張白紙,如果沒有被別人指正,曉諭,很多事是學不會的。對於人的成長來 說,「被罵」是一件多麼珍貴,不可缺乏的事呢。作者川澄住持以自己的經驗,說出正因自己有「從小被罵到大的人生」,所以才能得到現在的果實。而他也從豐富 的「被罵體驗」,體會出有所得的罵法,體悟被罵的真髓。
無人責備是一生的不幸
被罵才能了解別人的痛
責備讓人深思、看清自己
再優秀的人也應該在被罵中成長
克服責備的體驗,令人產生自信
不要剝奪孩子「被罵的幸福」

目錄


無人責備是一生的不幸
被罵才了解別人的痛
第一章 責罵
被罵的理由,事後才了解∕動不動就發怒的孩子「被罵經驗」不足∕罵聲中的成長無關年齡∕為什麼我被選為高幡不動尊的住持∕難忘父親的告誡∕沒道理的叱責也有其必要∕人的一生在被罵中成長
第二章 以心責備
設身處地的責備∕嚴格,從愛出發∕說得太過火時該怎麼往下接話∕罵你,因為你值得∕再優秀的孩子也要在被罵中成長∕不容許「睜隻眼閉隻眼」 的現代∕「慈父悲母」意義下的嚴格與慈祥∕父母的意見就像茄子開花,每朵都有每朵的價值∕父母應以「老」自尊∕責罵也好、讚美也好,最重要的是陪伴
第三章 認真責備
第一個鐘頭教我師徒之道的師父∕師父的責罵是「教導」∕食物是施來的,不得有一點浪費∕不在事後翻舊帳∕「挺直胸膛罵人」的真意∕「默認」也是一種讚美∕人生一期一會,所以「笑著別離吧」
第四章 責備不動怒
「當場立即」是責罵的原則∕不得強迫別人道歉∕爭執的導火線幾乎都在「第一句話」∕無言的責備最是恐怖∕萬般叱責比不上母親的淚∕不動菩薩的戒惕面容,乃為導正眾生∕不動明王般的責備力量,必能傳至對方心裡
第五章 以身責備
掃除勝過百次說法∕做一個不為得失、不求道理的人∕年輕人成長端賴豐富的社會經驗∕莊嚴,為小僧的第一要務∕「由形而入」收斂孩子的心∕「五觀之偈」喻示真正的飲食教育
第六章 自我責備
滋潤參拜者的心靈是吾寺的使命∕「千羽鶴事件」提醒我對人當有體貼之心∕驟聞秋雷響,先師忌日時∕教人責備自己的教育
第七章 眾人的責備
被鄰居伯伯責罵的幸福∕只能從外人身上學到的東西∕罵人、被罵都有所學習∕克服責備的體驗,令人產生自信∕不要剝奪孩子「被罵的幸福」
後記
 

推薦序
感恩心接受  智慧心處理
  法鼓山有個「四它」觀念,就是在遇到任何狀況時,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已成為社會大眾琅琅上口的一句話。但很多人在挨罵時,通常是不舒服、不接受,也不處理,卻讓心裡產生煩惱、罣礙,之後依舊習氣存在、我行我素。
  在日本,腦筋動得快的孩子,只要一做錯事被罵,就會立刻說「對不起」,一來可以平息對方的怒氣,二來在父母的眼中,仍是一位懂得「道歉」的懂事 孩子。事實上,孩子或許並不了解自己錯在哪裡,只知道說「對不起」,就是避開難關的絕佳護身符。日本真言宗的高幡山金剛寺的貫主川澄祐勝,觀察到日本社會 現象,有感而寫了這一本《被罵的幸福》。
  佛教講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強調要「說好話、做好事」,要常用柔軟語、親切語、慈悲語、智慧語,以欣賞的、讚歎的、勸慰的、勉勵的語氣與人廣結善緣。但誠如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也會以金剛怒目現兇猛的明王相,用憤怒威德來降服貪瞋癡特別重、冥頑不靈的人。
  古代禪宗祖師大德也常以「棒喝」的方式教育弟子,都是為了杜絕弟子執著虛妄的思惟或考驗其悟境,特別用棒打,或是大喝一聲,以暗示與啟悟對方, 這是站在「幫助弟子修行更好」的契機契理態度上。沿用到今日,我們要警醒一個人的執迷不悟,或破除其不當行為,就稱為「當頭棒喝」。
  在近代,以嚴厲的方式教導弟子而聞名,就屬我師公東初老和尚。1959年,我的恩師聖嚴師父隨他出家之後,除了為老和尚編輯《人生》月刊,還兼做雜役及秘書。
  東初老和尚有時候看到佛教界不平之事,就要聖嚴師父用筆名出面聲討,聖嚴師父很慈悲,覺得那是多管閒事,犯不著與人結惡緣,東初老和尚卻認為: 「大家不管閒事的話,佛教豈非黑白不分了嗎?」又如,師父年輕時喜歡念書、寫作,但東初老和尚總是要聖嚴師父多做事,動不動就對他說:「你已三十多歲,正 是做事成就人的時代。」又說:「你的智慧已夠應付得過,就是福報差點,要多做事,多培福澤。」即使後來師父在日本攻讀博士學位時,老和尚還特地寫信以「汝 當作大宗教家,切勿為宗教學者」,提醒師父除了具備學識,更要滋長悲天憫人的宗教家情操。今天聖嚴師父能成為家喻戶曉的宗教師,而不是宗教學者,東初老和 尚的功德非常大。
  我在出家生活中,也是在恩師聖嚴師父的教誨中成長。我過去曾經擔任法鼓山護法總會輔導法師,認為出家眾就是要慈悲與人為善,廣結善緣。自從 2006年9月,我繼任法鼓山方丈以來,我還是抱持這樣的想法,結果每次遇到重大決策時,為顧慮到整體的圓滿,希望面面俱到,加上承擔起創辦人聖嚴師父及 全體法鼓山的託付,因此,總是慎重考量,有時會依賴師父的看法與做法。
  這當然逃不過師父的法眼,他多次提醒我,「雖然尊重師父,但要學習承擔,動頭腦思考,想辦法圓滿事情,心胸要廣大,眼光要深遠。」有一次師父更 是直接喝斥我說:「這是方丈的事,自己想辦法去處理,不要問師父。」甚至還加一句:「相信你做不到。」後來我自己想辦法去溝通、處理,圓滿了一項能夠利益 社會的重大決策,即是有關「環保生命園區」之觀念與做法。事後,師父對其他執事法師說:「我們方丈和尚這一件事情處理得很好。」
  當然,人是有情緒的,不管是罵人者還是被罵者,最重要是不起瞋念。佛教稱憤怒、生氣的心為瞋,瞋也是根本煩惱之一,是無明火,說「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意思就是瞋火能把自己所修的功德都摧毀了,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在《被罵的幸福》一書中,就提到父母愈是「恨鐵不成鋼」,責備就愈是容易情緒化,但往往容易流為情緒激動的發脾氣。顯然現金剛怒目罵人是要有智慧的,或者說罵人也是一種慈悲的展現,因為罵人不是謾罵,嚴格要從愛或慈悲出發,罵一個人都是站在關心對方的立場。
  同時,被罵的人也要用感恩心來接受。誠如該書中所說,人對於「被罵」這件事是永遠不會習慣的,在被罵的當下,心情一定是沮喪的。不過我們不妨這樣想,「有缺點則改之,無則嘉勉兼修忍辱」,如能以感恩心來接受,則是一生之幸福。
  書中有提到一種「自我責備」的情緒管理,這讓我想到佛教是非常重視懺悔,認為人不論在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狀態下,無時無刻都會犯錯,因此必須透 過懺悔,來反省自己的身、口、意三種行為,從注意、瞭解自己行為,進而反省、改善修正自己的行為。一個人藉由一次又一次地懺悔,比較容易降伏對自我的執 著,讓心更加謙卑、清淨。如果能隨時懺悔自己,生起懺悔心與慚愧心,面對他人的責罵,也比較能夠正面去思考,想一想自己哪裡出錯?為什麼會被罵?
  總之,罵人時當存慈悲心,被罵時則要有感恩心,彼此都能以同理心去為對方著想,如此安定和諧,自然營造豐富人生,那要建設一處「安和豐富」幸福的人間淨土,將是指日可待。
果東法師(法鼓山方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