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7日 星期日

如何是「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是成就佛道的第一步,而恆持不退更是成佛的根本。因為六道眾生從無始以來,雖有因緣,得遇善知識而教令發心,但由於宿世煩惱業障深厚,使得願行之力微弱、道心不堅,因此在稍微遇到逆緣就容易退心;或者是因為八難,而不能發起菩提心。真正發了菩提心,是一種決不退轉的願力,生生世世,恆持不退。於《救阿難燄口軌儀經》云:「菩提心者,從大悲起。成佛正因,智慧根本。能破無明,煩惱惡業,不被染壞。」

 要發真正的菩提心,一定要善觀緣起,如此在面對境界時,就不會只想到自己,而會想到眾生。所謂的「上報四重恩」--佛恩、父母恩、師長恩、眾生恩,成就佛道,要感恩是眾生來成就!愈無我,愈能發真正菩提心;愈懂得感恩,愈能圓滿成就所願!

 天台智者大師於《摩訶止觀》中,將「發大心」(發菩提心)置於首位,甚至強調說:「初五章秖是發菩提心一意耳」,[1]所有的內容都是在講述「發菩提心」,可見其對發菩提心的重視。並略舉十種不當的發心地獄、畜生、鬼、阿修羅、人、天、魔羅、外道、色無色、二乘),《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也舉十種錯誤的修禪發心,而無法證入禪波羅蜜法門,反而是多墮在邪僻可知不正確的發心,也相應不同的生死苦果之業道,即使出離三界輪迴,也無法正行於佛道,豈可不慎!   因此首先要簡除不當的發心。

 我們應當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到底是發什麼心?有沒有落在這十種不當的發心上?這就是修行。
表格 1 十種不當的發心
不當發心
心念
行道
《摩訶止觀》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發地獄心
若其心念念專貪瞋癡,攝之不還、拔之不出,日增月甚,起上品十惡
為利養故
行火途道
發畜生心
若其心念念欲多眷屬,如海吞流,如火焚薪。起中品十惡
為眷屬故
行血途道
發鬼神心
若其心念念欲得名聞、四遠八方、稱揚欽詠,內無實德,虛比賢聖,起下品十惡
邪偽心生,為名聞稱歎故
行刀途道
發脩羅心
若其心念念常欲勝彼,不耐下人,輕他珍己,如鴟高飛下視,而外揚仁義禮智信,起下品善心
為嫉妒勝他故
行阿脩羅道
發人心
若其心念念欣世間樂,安其臭身,悅其癡心,此起中品善心
為畏惡道苦報,息諸不善業故
行於人道
發六欲天心
若其心念念知三惡苦多,人間苦樂相間,天上純樂,為天上樂,關六根不出,六塵不入,此上品善心
為善心安樂故
行於天道
發欲界主心
若其心念念欲大威勢,身口意纔有所作,一切弭從
為得勢力自在故
行魔羅道
發世智(外道)心
若其心念念欲得利智辯聰、高才勇哲,鑒達六合十方顒顒
為得利智捷疾故
行尼犍道
發梵(色、無色界)心
若其心念念五塵六欲,外樂蓋微,三禪樂如石泉,其樂內重
為生梵天處故
行色、無色道
發無漏(二乘)心
若其心念念知善惡輪環,凡夫耽湎,賢聖所呵,破惡由淨慧,淨慧由淨禪,淨禪由淨戒,尚此三法,如飢如渴
為度老病死苦疾得涅槃故
行二乘道


 省庵大師於勸發菩提心文,字字懇切教示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並舉出發菩提心的差別相有主要八類,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需邪、偽、小、偏正、真、大、圓;如此發心,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有十種因緣念佛重恩、念父母恩、念師長恩、念施主恩、念眾生恩、念生死苦、尊重己靈、懺悔業障、求生淨土、為念正法得久住
表格 2 發菩提心八相簡表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
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
有罪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
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
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
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勛不忘,知見不泯
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

  智者大師並以一心圓觀的思想,說明何謂「真正發菩提心」,文云:
發真正菩提心者,既深識不思議境,知一苦一切苦……思惟彼我,鯁痛自他,即起大悲,興兩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數誓願斷。眾生雖如虛空,誓度如空之眾生;雖知煩惱無所有,誓斷無所有之煩惱……今則非毒非偽故名為真,非空邊非有邊故名為正……雖空而度,雖度而空,是故名誓與虛空共鬥,故名真正發菩提心,即此意也。又識不可思議心,一樂心一切樂心。我及眾生昔雖求樂不知樂因……今方始解,故起大慈,興兩誓願,謂法門無量誓願知,無上佛道誓願成……慈悲即智慧,智慧即慈悲,無緣無念,普覆一切,任運拔苦,自然與樂……是名真正發心菩提義。[2]
所謂的真正發菩提心,就是發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依圓教無作四諦而發心,體達法性與一切法無二無別,起大慈悲,發三諦圓融的四弘誓願。三觀圓融,不著空有,悲智雙運,真正做到人悲己悲、人樂己樂,無緣無念普覆一切,任運拔苦自然與樂的大慈悲心。

 《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云:「我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得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佛菩薩不忍放棄任何一位眾生的大慈悲心!雖然提婆達多一直在做迫害佛陀的事情,但是佛陀已如實證,如實了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因此所行所為,都是為了利益眾生成就佛道,所謂「諸佛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此「一大事因緣」,就是成就眾生離苦得樂之事。 當真正的慈悲心生起時,看到的就是「眾生」,而不是「我」了。

 「當願有多大,福德就有多大」的想法。但是這個「願」,是要完全沒有「我」的;一旦有「我」,則減福慧。所以一定要慎守自己的初發心,並時時刻刻檢視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否真的是為了利益眾生。因為在沒有「我」的心態下,才能有真正的智慧,所謂少一分無明,增一分智慧,而無明來自於對「我」的迷執。「福慧」是相輔相成的,所以智慧愈高,福德也愈大,佛陀是「福慧兩足尊」的具足聖者。

相關心得

- 20081216-論發心
- 20110611-不退菩提心
- 20131215-談「發心」



[1] 《摩訶止觀》,T46no. 1911p. 5b
[2] 《摩訶止觀》卷5CBETA, T46, no. 1911, p. 55c-56b

2 則留言:





  1. 祈願祝福印隆法師

    新春愉悅

    平安吉祥

    光明遠大


    阿彌陀佛


    三寶弟子

    常進恭敬

    合十

    回覆刪除
    回覆
    1. 常進菩薩,阿彌陀佛!

      看到您恆持精進的以護持為修持,真是發大菩提心的常精進菩薩!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