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6日 星期五

般舟三昧(《般舟三昧經》「除睡眠」之研究)


         看到法友推薦「《般舟三昧經》「除睡眠」之研究」這本書,其從「般舟三昧」的修持來探討「除睡眠」,這本書很有法鼓研究所(中華佛學研究所)的特色,既是從「漢譯經典」出發,也與藏譯、英譯等多種語言結合。


過去對「般舟三昧」修持的研究,常會著重於「三個月不睡眠」,因此作者利用文獻語言的研究,希望破除這樣的「迷思」。作者覺心法師為馬來西亞的學僧,以前聽杜正民老師提到馬來西亞的學生很能駕馭語言,對於學術研究是如虎添翼。

 

印隆個人無法駕馭這樣多的語言,但曾經請示有實修過的 常琬長老尼,他認為定力與空性是相當重要的因素。後來印隆在「《般舟三昧經》中的禪淨融合思想」的報告中,也做了相關的探討。《般舟三昧經》提出將佛像之觀想與念佛三昧之結合,使禪定行者從念佛入定至定中見佛聞法;[1]《十住毗婆沙論》中,也說明般舟三昧禪相次地淺深不等之差別。[2]

再回到「除睡眠」上,果鏡法師在〈推薦序〉中,做了很好的結語:「般舟三昧行法不是常行不睡眠,而是要去除睡眠蓋。」「蓋」會障礙「觀」,因此《小止觀》「二十五前方便」之「棄五蓋」,也有說明之。印隆在「般舟三昧行持方式簡介」中,分享曾訪問實修過的兩位法師,不睡眠或減少睡眠的確有被要求,並做了從東晉到民初的古德行持經驗分享。

作者提出「《般舟三昧經》的實踐特色是『現在佛、現在佛』,而非『不睡眠』」。這一點印隆也認同,因為《般舟三昧經》是經典中首次提出以憶念 阿彌陀佛為入門,最終能夠成就憶念十方佛。 [3]

另外,覺心法師將「般舟(pratyutpanna)」做了細密的研究探討,此是本書的研究精華之一。


 在《大智度論》中,則是舉出般舟三昧見佛後得斷疑的特色。[4]作者也認為修持「般舟三昧」之目的與結果,就是達到「當下見佛聞法」的境界,給予法義的釐清、修行的指導與佛力加護。

 本書還有一個研究重點,作者認為原本般舟行者可用不同的姿勢修持,但是 智者大師依《般舟三昧經》立「常行三昧」後,「常行三昧為般舟三昧」的觀點逐漸在中國成為主流,作者認為此非 智者大師之意,提出許多論證觀點。




         對於「般舟三昧」有興趣的法友,可以參考此書「《般舟三昧經》「除睡眠」之研究(覺心法師)」。印隆也分享以前的報告如下,與大家一起討論與學習。

 

 

    《般舟三昧經》「除睡眠」之研究A Study of “Eliminate Sleep” in the Pratyutpanna Samādhi Sūtra

    《般舟三昧經》近代研究資料2009.10 《般舟三昧經》專題研究--課堂報告)

    般舟三昧行持方式簡介2009.11 《般舟三昧經》專題研究--課堂報告)

    四種三昧2009.12 《般舟三昧經》專題研究--課堂報告)

    阿彌陀佛之願2009.12 《般舟三昧經》專題研究--課堂報告)

    《般舟三昧經》第九及十品2009.12 《般舟三昧經》專題研究--課堂報告)

    教演天台,行歸淨土以智者大師常行三昧與般舟三昧談起2009.12 《般舟三昧經》專題研究--課堂報告)

    以五重玄義試解《般舟三昧經》,探討常行三昧對於天台淨土之影響2010.2 《般舟三昧經》專題研究--期末報告)

    《般舟三昧經》中的禪淨融合思想2010.3 禪淨融合專題研究--課堂報告)

 







[1] 《般舟三昧經》卷上(大正藏冊13‧905):「於三昧中立,在所欲見何方佛,欲見即見。」

[2] 《十住毗婆沙論》卷十二,《大正藏》冊26,頁88中。

[3] 《般舟三昧經》:「云何行?心一等念十方諸佛悉現在前…云何行?便於此間見十方無數佛土。其中人民天龍鬼神及蠕動之類善惡歸趣皆了知。……如法行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此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

[4] 《大智度論》卷七:「得是般舟三昧,悉見現在十方諸佛,從諸佛聞法斷諸疑網。」《大正藏》冊25,頁26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