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到佛法即將滅絕時,第一步消失的經典是《首楞嚴經》。這裡想要探討的是,這部首先消失的「《首楞嚴經》」,到底是《首楞嚴三昧經》還是《楞嚴經》?
《首楞嚴三昧經》與《楞嚴經》,乍聽之下,因為都有「楞嚴」二字,感覺很相近,其實兩者是不同的版本,以下先來分別看兩經簡介。
弘一法師《首楞嚴三昧經》橫軸墨寶 |
一、《首楞嚴三昧經》
梵名
Śūrajgama-mahā-sūtra,凡二卷。全名《佛說首楞嚴三昧經》,略稱《首楞嚴經》、『舊首楞嚴經』。後秦鳩摩羅什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五冊第642經,屬經集部。
此經自東漢末以來有八種譯本,古有支婁迦讖、支謙、白延、竺法護、竺叔蘭、支施崙等之別譯本,今皆不傳,現通行後秦鳩摩羅什譯本。[1]在唐代之前,漢傳佛教相當重視這本經答典,但是在宋代之後,這本經逐漸失去影響力。
本經內容敘述堅意菩薩問能否疾證菩提三昧,佛乃為說首楞嚴三昧(勇伏定)。其後舍利弗問佛三昧是否可遠離魔境,佛遂放光明,現一切魔境,而以首楞嚴三昧降伏之。為說明大乘禪觀的著作,一切禪定、解說、三昧知、神通如意、無礙智慧,皆包含在「首楞嚴三昧」之中,菩薩所有禪定,皆在首楞嚴三昧;[2]得首楞嚴三昧,可成就涅槃。[3]
二、《楞嚴經》
梵名The
Śūraṃgama-sūtra (Da foding shoulengyan jing). 凡十卷。又作《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楞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朝般剌蜜帝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九冊945經,屬密教部。
本經內容有別于鳩摩羅什所譯《首楞嚴三昧經》,敘述阿難受摩登伽女之幻術,戒體知將毀之際,佛遙知之,即遣文殊師利以神咒破幻術。其後,阿難與摩登伽女同詣佛所,佛乃為說圓解、圓行、圓位,乃至詳說七趣以辨陰魔,及三摩提之法、根塵同源與縛脫無二之理。[4]
鳩摩羅什法師當時沒有翻譯《楞嚴經》,是因為《楞嚴經》被當時統治者所限制,任何人都不許帶出國,而鳩摩羅什法師於西元413年圓寂,也沒有機會翻譯到。直至西元705年,《楞嚴經》被秘密帶到中國,般剌密諦法師在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於廣州的制止寺(今光孝寺),誦出《楞嚴經》十卷,時由烏萇國沙門彌伽鑠佉譯語,沙門懷迪證譯,菩薩戒居士房融筆受。[5]
本經自唐宋以來,凡有百餘注疏,較重要者有元朝惟則之《首楞嚴經會解》,其書援引諸宗之注書而隨文解釋本經之經文。
有關本經之真偽,歷來即有諍論,近代學者或謂本經乃唐朝房融等人所偽作者。《楞嚴經》被列為「疑偽」,因為沒有梵文對照本,可是這並不意味就是偽造的。明朝的蕅益大師,著有《楞嚴經玄義》一書,他是身兼禪宗、淨土宗和天臺宗的高僧,並沒有講《楞嚴經》是假經或偽經。
二經之比較與「首楞嚴」
在《佛光大辭典》中提到:「《首楞嚴三昧經》別本為唐代般剌蜜帝《大佛頂首楞嚴經》,《大佛頂首楞嚴經》為鳩摩羅什所譯《首楞嚴三昧經》之別本」,意思是兩者為一經之同本異譯。但其實內容所述並不相同,不過其義理相近。有一篇文章:「首楞嚴三昧經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首楞嚴經 姐妹經」,將兩經內容作了一點比較,有興趣者可以參考。
在南北朝時期,《首楞嚴三昧經》已經翻譯到了中國,在南嶽慧思大師和天臺智者大師的佛學著作中,「首楞嚴三昧」或「首楞嚴禪定」的概念已經出現了。『楞嚴經』和『首楞嚴三昧經』的經名,意思都是諸菩薩萬行中的首行,或即在菩薩萬行中居於首位的。《首楞嚴三昧經》是描述得到「首楞嚴三昧」,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和狀態;於《楞嚴經》中,則是講證得「首楞嚴三昧」應具備的條件和修持過程等等內容,其關係與《法華三昧經》和《法華經》關係相仿。
持誦〈楞嚴咒〉,也可以成就首楞嚴三昧(見《楞嚴經》第七卷),這個佛頂無上神咒,是不可思議的!能速成佛道,出生十方一切諸佛!
《涅槃經》釋「首楞嚴」三字曰:「『首楞』者,名一切畢竟;『嚴』者名堅,一切畢竟而得堅抄固,名『首楞嚴』,以是故言『首楞嚴定』,名為佛性。」由此可見,「首楞」二字合為一義,不能分開讀,後人簡稱的《楞嚴經》,應該簡稱為《首楞嚴經》。
《首楞嚴三昧經》與《楞嚴經》互為表理,相互印證。依《楞嚴經》中所言:此經是十方如來之灌頂章句,菩薩萬種行持之根本,依之修行必得首楞嚴三昧,首楞嚴三昧就是佛性,就是十方諸佛之母。《首楞嚴三昧經》敘述佛應堅意菩薩及舍利弗所問,為說首楞嚴三昧法,並示現其威力,且以百句義解釋此三昧,並列舉化度魔女、彌勒之神通以揭示此三昧的神變不思議功德。
法滅思想
末法思想主要見於大乘經典,然而在早期經典中法滅的危機意識卻已出現。在四阿含五部尼柯耶時代,就有「正法滅、像法出」的意識,而對「末法」的概念並不明顯。只有在本緣部中發現兩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7]《賢愚經》,[8]有提到末法時彌勒救濟的思想。就末法思想的形成應往前追溯,實來自於正法滅、像法生的危機意識。
在中國最早具法滅思想的經典,應可說是後漢.支婁迦讖所譯的《般舟三昧經》(AD179)中所提及佛泥洹後亂世中佛法欲滅的景象:當佛般泥洹後,此《般舟三昧經》尚存世間四十年,之後則不復出現,在亂世中佛經欲滅時,佛法難行,比丘不能承用佛教,亂世之時,國與國互相攻伐。
而根據唐.道世法師所著的《法苑珠林》卷九十八〈法滅篇〉中所載,當時已翻譯出有關於法滅思想的經典,計有下列二十一種之多。[9]
劉宋(420-479)失譯的《法滅盡經》,經中世尊說出自涅槃後,法欲滅時,有關五逆濁世中,魔道興盛事。經中亦提出《首楞嚴經》、《般舟三昧經》首先滅去,繼之十二部經亦當復滅。《佛說法滅盡經》之原文:
「《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復滅,盡不復現。不見文字,沙門袈裟,自然變白。吾法滅時,譬如油燈,臨欲滅時,光明更盛,於是便滅;吾法滅時,亦如燈滅,自此之後,難可數說。如是之後,數千萬歲,彌勒當下世間作佛,天下泰平,毒氣消除,雨潤和適,五穀滋茂。樹木長大、人長八丈,皆壽八萬四千歲,眾生得度不可稱計。」[10]
《佛說法滅盡經》為涅槃部經典,講述末法時代各種異象。[11]經中提到法欲滅時,《首楞嚴經》和《般舟三昧經》首先會消滅掉,其他十二部經典緊接著也會滅掉,全部不再出現,連文字也不能見到。到那時候,出家人身上的袈裟,自然而然變成俗家樣式,跟在家人的服裝沒什麼兩樣。
正法從甲戌年至癸巳年,足滿五百歲止住。像法從甲午年至癸酉年,足滿一千歲止住。末法從甲戌年至癸丑年,足滿一萬歲止住。入末法過九千八百年後,月光菩薩出真丹國,說法大度眾生,滿五十二年入涅槃。後《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滅不現,餘經次第滅,《無量壽經》在後得百年住,大度眾生然後滅去至大惡世。[14]
慧思大師對末法的看待,認為當末法已過九千八百年後,有一月光菩薩出世真丹國,說法廣度眾生,限滿五十二年後始入涅槃。而《首楞嚴經》、《般舟三昧經》首先滅去不現,然餘諸經則次第亦滅。《無量壽經》則最後住世百年,亦大度眾生,然後滅去直至大惡世。
經名
|
譯者
|
譯出年代
|
初出經錄記載
|
|
《法滅盡經》
|
失譯
|
AD420-479
|
《出三藏記集》卷4:「法滅盡經一卷」T55,p.28
c18
《出三藏記集》卷4:「右八百四十六部,凡八百九十五卷,新集所得,今並有其本,悉在經藏。」T55,p.32a1-2
|
總結
在唐代之前,漢傳佛教相當重視《首楞嚴三昧經》,凡提到《首楞嚴經》皆是指《首楞嚴三昧經》。但是在宋代之後,這本經逐漸失去影響力。特別在明清之後,《楞嚴經》因為禪宗的宏揚,得到佛教界普遍的重視,故提到《首楞嚴經》時,多是指《楞嚴經》。
結上所論,《佛說法滅盡經》裡說的《首楞嚴經》,應該是通指一切宣演「首楞嚴三昧」的經典,包括《首楞嚴三昧經》與《大佛頂首楞嚴經》。
[1] 支敏度曾就上記之別譯,彙集支謙、竺法護、竺叔蘭等三本而作成,合首楞嚴經八卷。六朝時代頗受重視,如《法顯傳》(大五一‧八六三上):「佛昔於此說『首楞嚴』,法顯生不值佛,但見遺跡處所而已,即於石窟前誦『首楞嚴』,停止一宿。」本經自古盛行於印度,近來於新疆發現本經之梵文斷片。
堅意!首楞嚴三昧如是無量,悉能示佛一切神力,無量眾生皆得饒益。堅意!首楞嚴三昧,不以一事一緣一義可知,一切禪定解脫三昧、神通如意無礙智慧,皆攝在首楞嚴中。譬如陂泉江河諸流,皆入大海,如是菩薩所有禪定,皆在首楞嚴三昧。
如是堅意!菩薩欲學首楞嚴三昧,先當學愛樂心。學愛樂心已,當學深心。學深心已,當學大慈。學大慈已,當學大悲。學大悲已,當學四聖梵行,所謂慈悲喜舍。學四聖梵行已,當學報得最上五通常自隨身。學是通已,爾時便能成就六波羅蜜。成就六波羅蜜已,便能通達方便。通達方便已,得住第三柔順忍。住第三柔順忍已,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已,諸佛授記。諸佛授記已,能入第八菩薩地。入第八菩薩地已,得諸佛現前三昧。得諸佛現前三昧已,常不離見諸佛。常不離見諸佛已,能具足一切佛法因緣。具足一切佛法因緣已,能起莊嚴佛土功德。能起莊嚴佛土功德已,能具生家種姓。能具生家種姓已,入胎出生。入胎出生已,能具十地。具十地已,爾時便得受佛職號。受佛職號已,便得一切菩薩三昧。得一切菩薩三昧已,然後乃得首楞嚴三昧。得首楞嚴三昧已,能為眾生施作佛事,而亦不舍菩薩行法。堅意!菩薩若學如是諸法,則得首楞嚴三昧。
[4]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是基於阿難之請,於是佛方便示導,歷經七處征心(實即七處破妄),破妄之後(顯見),即十番顯見(顯示能見之性)。(見性)顯示之後,再開示五陰、六入、七大、十二處、十八界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信解契入如來藏妙真如性之後,如來再教敕與會聖眾、開示大眾此如來藏妙真如性之用,亦即令知依體起用,這就是「二十五聖自證境界」,令眾生聞如來藏之妙果,而歡喜發心依此修行。開示依如來藏修行,當得種種妙果後,即回頭開示因位的修行,詳細陳示從初發心直至菩提的真修之路。(由於如來說法,常是由果溯因,如四聖諦:由苦諦之果而回溯集諦之因,次由滅諦之果而回溯道諦之因)
另據智昇之《續古今譯經圖紀》與子璿之《首楞嚴經義疏注經》卷一等之說,則本經之譯本或有二種,其一即為懷迪所譯,時間應在般剌蜜帝之前。
[11] 佛法在世分為三個時限,諸經所說略有不同,《大悲經》說正法有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大集月藏經》、《賢劫經》和《摩耶經》等則說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古德多用正法五百、像法一千、末法萬年之說。
[12] 慧思末法思想的代表作《立誓願文》清楚地得知,中國佛教最早提出的三時思想並列,及配上佛法止住的年歲。即所謂的「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三時思想體係正式的成立,而受到近代學者的關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