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惡業
1.
學會戒惡口,語言會越來越有重量。
2.
語言講出來,有沒有重量,和語言的福報有關系。如果一個人平常講绮語講得太多,哪怕他講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人們都可能搞不清楚他的意思,甚至分不清他在開玩笑,還是在說正事,這就是語言的因果。平時習慣惡口罵人、兩舌、绮語、妄語的人,他擁有的語言能量會越來越差。
3.
平常很注意自己語言修煉的人,一旦講話,別人就會非常願意聽,受人愛戴。
4.
古人講:「貴人語遲」,富貴之人,往往不急於表達,而是三思而後言,這樣就不會冒冒失失犯一些語言上的低級錯誤,造成語言的瑕疵,造下不善的口業。
5.
如果今生無緣無故遭受誹謗誣陷,被邪說蠱惑,口齒不清,口發惡臭,內心經常惶恐受到煎熬,應懺悔以前世妄語的罪業。
6.
如果今生喑啞,牙齒不齊,口氣惡臭,不得人尊重,家庭、上下級、眷屬不和,企業管理之中人事紛爭此起彼伏,應懺悔以前世兩舌挑撥離間他人的罪業。
7.
如果今生習慣惡言惡語,經常聽到不悅耳的語言,常遭人欺凌,心易煩躁、緊張,自己的言語常常成為別人爭論的話柄,應該懺悔自己以前世惡口的罪業。口出惡言,會讓對方突然起嗔心,如若對上師三寶等殊勝對境惡語相向,會釀成多生累世於惡趣中受罪的苦果。
8.
如果今生不討人喜歡,說話沒有威嚴,語無倫次,口才拙劣,身邊是非不斷等。應懺悔以前世绮語的罪業。不要喜歡開低級玩笑,說污言穢語、無聊八卦;乃至於他人修行之時,談論讓人心散亂的話題,引起他人心煩意亂,破壞他人累積資糧等,這都是有傷口業。
二、口善業
1.
語言完全淨化以後,就是佛陀的梵天妙音。例如有一百個弟子請佛陀開示,佛陀只回答一個問題,一百個弟子都能接收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一萬個人、一千萬個人、數不清的人來提問題,依然會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這就是梵天妙音的殊勝。
2.
無比動聽、廣長深遠,每個眾生,不管身在多遠處,都能聽到佛陀的回答。當佛陀在靈鹫山上講佛法的時候,山上能容納的弟子很有限,很多僧眾坐在山下聆聽佛陀的教法,依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此是佛陀以廣長舌,發出無比美妙之音聲,讓眾生疑問之心都能得到解惑與安慰,這就是佛陀的偉大。讓每個人感到受用與加持,這就是語言的力量,能從心中感受到佛法的偉大。
3.
每個人都要修好自己語言的福報,並懺悔無始以來惡口、兩舌、绮語、妄語造下的罪業。如此,從世間法來看,將變成一個語言有重量的人;從出世間來看,能成就佛陀梵天妙音。
於《法華經》經文有云,若毀謗大乘經典,或是見到修持大乘經典者而起不善之業,將受無盡之苦報;而其中最苦者,是「斷一切世間佛種」。經文云:
若人不信,毀謗此經,則斷一切,世間佛種。
或復顰蹙,而懷疑惑,汝當聽說,此人罪報。
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其有誹謗,如斯經典,
見有讀誦、書持經者,輕賤憎嫉,而懷結恨,
此人罪報,汝今復聽。其人命終,入阿鼻獄,
具足一劫,劫盡更生,如是展轉,至無數劫,
從地獄出,當墮畜生,若狗野干,其形 瘦,
黧黮疥癩,人所觸嬈,又復為人,之所惡賤,
常困飢渴,骨肉枯竭,生受楚毒,死被瓦石,
斷佛種故,受斯罪報。若作馲駝,或生驢中,
身常負重,加諸杖捶,但念水草,餘無所知,
謗斯經故,獲罪如是。有作野干,來入聚落,
身體疥癩,又無一目,為諸童子,之所打擲,
受諸苦痛,或時致死,於此死已,更受蟒身,
其形長大,五百由旬,聾騃無足,宛轉腹行,
為諸小蟲,之所咂食,晝夜受苦,無有休息,
謗斯經故,獲罪如是。若得為人,諸根闇鈍,
矬陋攣躄,盲聾背傴,有所言說,人不信受,
口氣常臭,鬼魅所著,貧窮下賤,為人所使,
多病痟瘦,無所依怙,雖親附人,人不在意,
若有所得,尋復忘失。
或復顰蹙,而懷疑惑,汝當聽說,此人罪報。
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其有誹謗,如斯經典,
見有讀誦、書持經者,輕賤憎嫉,而懷結恨,
此人罪報,汝今復聽。其人命終,入阿鼻獄,
具足一劫,劫盡更生,如是展轉,至無數劫,
從地獄出,當墮畜生,若狗野干,其形 瘦,
黧黮疥癩,人所觸嬈,又復為人,之所惡賤,
常困飢渴,骨肉枯竭,生受楚毒,死被瓦石,
斷佛種故,受斯罪報。若作馲駝,或生驢中,
身常負重,加諸杖捶,但念水草,餘無所知,
謗斯經故,獲罪如是。有作野干,來入聚落,
身體疥癩,又無一目,為諸童子,之所打擲,
受諸苦痛,或時致死,於此死已,更受蟒身,
其形長大,五百由旬,聾騃無足,宛轉腹行,
為諸小蟲,之所咂食,晝夜受苦,無有休息,
謗斯經故,獲罪如是。若得為人,諸根闇鈍,
矬陋攣躄,盲聾背傴,有所言說,人不信受,
口氣常臭,鬼魅所著,貧窮下賤,為人所使,
多病痟瘦,無所依怙,雖親附人,人不在意,
若有所得,尋復忘失。
《法華文句》中,也說明佛為法王,是真實語不虛!此是多生累劫的修持成就。因此對於佛法,應勿生疑也:
[句]「法王」者,夫為人王,言則不二,佛為法王,豈容虛說?夫方便可是權假,真實寧應是妄?聞法王說法,勿生疑也。[1]
[句]佛為法王,於權實法,已得自在,開三顯一實,豈當有虛也。[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