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演出隋朝滅了陳朝時,智顗法師帶領弟子先回荊湘,途中經過廬山東林寺去朝禮的情況。
其實這是一個傳記中有名的典故,智顗法師曾夢到有老僧曰:「陶侃瑞像,敬屈守護。」為阿育王所造的文殊師利金像,後由
慧遠法師供奉廬山東林寺。智顗法師所夢到之老僧,應為
慧遠法師。
後來「潯陽反叛」:因為隋雖平陳,陳人未服,而引發五處大亂;再至唐武宗毀天下寺院,有僧藏此像於山谷中;唐宣宗復教,其像則隱去不見。
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智顗法師五十四歲,晉王楊廣欽仰大師德風,敦請至揚州弘法。
離開揚州至荊州
護像之靈
「荊湘」則荊湖、北路二州也。
「陶侃」者,《晉書》云:「字士行,本南陽人。晉平吳,徙家盧江之潯陽,官至相位。」侃作廣州刺史,有漁人於海濵每夕見神光現,疑其靈異,因以白侃,乃遣吏尋驗。俄見金像凌波,輙船載之,身有銘曰:「阿王所造文殊師利像。」侃乃送像于武昌縣寒溪寺供養。侃後還荊州,欲載像行,像先輦正,應數人可舉,及期遂加壯夫百數人,碓然不移;後更加牛車牽至舡,舡乃復沒,使者懼,乃送返本寺。惠遠法師造東林寺成,執爐向方祈之,其像飄然飛垔而至。大師欲往荊州,遠憑護像也。
「憩」,暫息也。
「俄而潯陽反叛」者:順叛相半曰叛。隋雖平陳,陳人未服,其時江南李稜等聚眾作叛;又有朱莫間自稱南徐刺史,兵據京口;又有晉陵顧世與沉玄懀,凡五處大亂,並元帥揚素驅兵削平。唐武宗毀天下寺院,有僧藏此像於山谷中;宣宗復教,其像隱去不見也。[2]
秦孝王
晉王楊廣
王求淨戒,許師四願
先師初陳寡德,次讓名僧,後舉同學,三辭不免。仍求四願:
一、雖好學禪,行不稱法,年既西夕,遠守繩床。撫臆論心,假名而已,吹噓在彼,惡聞過實。願勿以禪法見欺。
二、生在邊表,長逢離亂,身闇庠序,口拙暄涼。方外虛玄,久非其分,域間撙節,一無可取。雖欲自慎,終恐樸直忤人。願不責其規矩。
三、微欲傳燈,以報法恩。若身當戒範,應重去就。去就若重,傳燈則闕;去就若輕,則來嫌誚。避嫌安身,未若通法。願許為法,勿嫌輕重。
四、三十餘年,水石之間,因以成性。今王塗既一,佛法再興,謬承人汎,沐此恩化,內竭朽力,仰酧外護。若丘壑念起,願放其飲啄,以卒殘生。許此四心,乃赴優旨。大王方希淨戒,故妙願唯諾。
一、雖好學禪,行不稱法,年既西夕,遠守繩床。撫臆論心,假名而已,吹噓在彼,惡聞過實。願勿以禪法見欺。
二、生在邊表,長逢離亂,身闇庠序,口拙暄涼。方外虛玄,久非其分,域間撙節,一無可取。雖欲自慎,終恐樸直忤人。願不責其規矩。
三、微欲傳燈,以報法恩。若身當戒範,應重去就。去就若重,傳燈則闕;去就若輕,則來嫌誚。避嫌安身,未若通法。願許為法,勿嫌輕重。
四、三十餘年,水石之間,因以成性。今王塗既一,佛法再興,謬承人汎,沐此恩化,內竭朽力,仰酧外護。若丘壑念起,願放其飲啄,以卒殘生。許此四心,乃赴優旨。大王方希淨戒,故妙願唯諾。
先師初陳寡德,次讓名僧,後舉同學。三辭不免,仍求四願:
一、雖好學禪,行不稱法,年既西夕,邁守繩牀。撫臆論心,假名而已,吹噓在彼,惡聞過實。願勿以禪法見欺。
二。生在邊表,長逢離亂,身闇庠序,口拙暄凉。方外虗玄,久非其分,域間樽節,一無可取。雖欲自慎,終恐樸直忤人。願不責其規矩。
三、微欲傳燈,以報法恩,若身當戒範,應重去就。去就若重,傳燈則闕;去就若輕,則來嫌誚。安身未若通法,願許為法,勿嫌輕重。
四、三十餘年,水石之間因成性,今王塗既一,佛法再興,謬承人汎,沐此恩化,內竭朽力,仰酬外護。若丘壑念起,願放其飲啄,以卒殘生。許此四心,乃赴優時。大王方希淨戒,故妙願唯諾。[7]
一、雖好學禪,行不稱法,年既西夕,邁守繩牀。撫臆論心,假名而已,吹噓在彼,惡聞過實。願勿以禪法見欺。
二。生在邊表,長逢離亂,身闇庠序,口拙暄凉。方外虗玄,久非其分,域間樽節,一無可取。雖欲自慎,終恐樸直忤人。願不責其規矩。
三、微欲傳燈,以報法恩,若身當戒範,應重去就。去就若重,傳燈則闕;去就若輕,則來嫌誚。安身未若通法,願許為法,勿嫌輕重。
四、三十餘年,水石之間因成性,今王塗既一,佛法再興,謬承人汎,沐此恩化,內竭朽力,仰酬外護。若丘壑念起,願放其飲啄,以卒殘生。許此四心,乃赴優時。大王方希淨戒,故妙願唯諾。[7]
「王塗既一」者:平陳之後,車、書皆同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