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的內容較雜,但若以時間推算,主要是「天台三大部(法華三大部)」之一的《法華文句》之講說與呈現。《法華文句》是
天台智者大師在南朝陳代禎明元年(587)於金陵光宅寺講說,由灌頂法師筆記,全稱《妙法蓮華經文句》,略稱《法華經文句》、《文句》、《妙句》。
智顗法師移居金陵光宅寺,光宅寺是以前梁武帝,捐捨舊宅所建,也是曾經弘揚《法華經》的勝地。
陳後主至德三年(585)四月,智顗法師時年四十八歲。陳後主請師至太極殿講《大智度論》、《仁王般若經》經題;講經纔訖,陳主於大眾內起禮三拜,俯仰殷勤,以彰敬重。
智顗法師虛己亡受,能安寵辱,故澹無驚喜。
陳後主之太子陳深,並向 智顗法師求授菩薩大戒。
智顗法師並夢到有長老法師(有云是慧遠法師)託付「陶侃瑞像,敬屈守護」,此將於後來回到荊州之路上,顯其靈驗。
陳後主禎明元年(587),智顗法師五十歲,於金陵光宅寺正式開講自己對於《妙法蓮華經》的闡釋,有其獨特的體會。
章安灌頂法師時年二十七歲,為 智顗法師的說法做筆錄,後輯成《法華文句》。《法華文句》係對於《法華經》之經文,作逐句之注釋。書中多運用天台宗獨創之釋經方法以解釋經文,稱為天台四釋:
(一)
因緣釋,就佛與眾生之說、聽因緣,以解釋經文,為一般佛教之解釋法。
(二)
約教釋,以五味八教解釋偏圓大小之教格。
(三)
本迹釋,分法華經為本門與迹門,而解釋其義旨之不同。
(四)
觀心釋,將經上所說之每一事件,攝於自己之心以觀實相之理。
居光宅寺講《仁王》、《般若》
然居靈耀,過為褊隘,更求閑靜,立眾安禪。忽夢一人,翼從嚴整,稱名冠達,請住三橋。師云:「冠達,梁武法名;三橋,豈非光宅?」遂移居之。其年四月,陳主幸寺,捨身大施。又講《仁王》、《般若》,敘經纔訖,陳主於大眾內起禮三拜,俯仰殷勤,以彰敬重。太子已下,並託舟航,咸宗戒範,以崇津導。先師虛己亡受,能安寵辱,故澹無驚喜。
然居靈耀,過為褊隘,更求閑靜,立眾安禪。忽夢一人,翼從嚴整,稱名冠達,請住三橋。師云:「冠達,梁武法名。三橋,豈非光宅?」遂移居之。其年四月,陳主幸寺,捨身大施。又講《仁王》、《般若》,敘經纔訖,陳主於大眾內起禮三拜,俯仰慇懃,以彰敬重。太子已下,並託舟航,咸宗戒範,以崇津導。先師虗己亡受,能安寵辱,故談無驚喜。[1]
戒喻浮囊,能渡苦海,「舟航」之喻亦然也。
皇太子請戒
皇太子請戒文云:「淵和南!仰惟化導無方,隨機濟物,衛護國土,汲引人天。照燭光耀,託迹師友,比丘入夢,符契之像。久彰和尚來儀,高座之德斯秉。是以翹心十地,渴仰四依,大小二乘、內外兩教,尊師重道,由來尚矣!伏希俯提,從其所請,世世結緣,遂其本願,日夜增長。今二月五日,於崇正殿設千僧法會,奉請為菩薩戒師,謹遣主書劉璿奉迎(云云) 」于時傳香在手,而臉下垂淚。既字為「善萠」,反言「成晚」;後大隋吞陳,方悟前旨。
皇太子請戒文云:「淵和南!仰惟化道無方,隨機濟物,衛護國土,汲引人天。照燭光耀,託迹師友,比丘入夢,符契之像。久彰和尚來儀,高座之德斯秉。是以翹心十地,渴仰四依,大小二乘、內外兩教,尊師重道,由來尚矣!伏希俯提,從其所請,世世結緣,遂其大願,日夜增長。今二月五日,於崇正殿設千僧法會,奉請為菩薩戒師,謹遣主書劉璿奉迎(云云)。」于時傳香在手,而臉下垂淚。既字為「善萠」,反言「成晚」;後大隋吞陳,方悟前旨。[3]
《南史》〈帝紀〉:「後主太子名深。」今云「淵」者,悞也。隋吞陳時,方年十五,閇閤而坐,舍人孔伯魚侍焉。戎士扣閤而入,深安坐勞之曰:「戎士在塗,不至勞也。」禎明三年三月己巳日,隨父王諸親入長安,後不知其終。
「比丘入夢」,即夢定時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