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30日 星期日

回向瞿興儀菩薩

 

 願以此功德,回向瞿興儀菩薩:

緬懷古賢大德的實踐之路

 

  月底了,暑期的課程也結束了,在家眾的研究生幾乎都下山回家;而這兩天的週末有齋僧活動,出家眾也下山應供。印隆因為身體還在療養,另一方面也在趕作業,所以就獨自待在宿舍。在空閒有精神時,閱讀了慧炬出版社所出版的「中國近代佛門人物誌」(于凌波居士撰,共五冊),沒想到一看就愛不釋手,沉緬於高僧古德的情懷中。

  一直都很喜歡看高僧傳,不論是梁˙慧皎法師的《高僧傳》、唐˙道宣法師的《續高僧傳》、志磐大師的《佛祖統紀》等,總讓印隆感觸良多,好想常隨善知識學習!每每看到古德的精進求法,就覺得自己實在是善根微弱,慚愧不已。尤其這套「中國近代佛門人物誌」,都是這百年來的佛教人物,離我們都不遠,為什麼大德們可以有此修行成就,而我卻不能?

  不管如何,還是要時時督促自己,唯有真實的修行,才能真正的利益眾生。研究佛學是必要,實踐的功夫更不可忘!祈求佛菩薩慈悲哀憫,引導印隆做一個真正的修行人。

 

2009年8月29日 星期六

有常不輕精神的萬行菩薩



    每次在山上看到發心的萬行菩薩,都覺得好歡喜!今天是週六,在四樓齋堂前會有一位指引菩薩,引導用餐者行進的方向。其實這是一個不輕鬆的工作,因為假日人多,東單的門口直接連結從樓下或大殿下來的動線,但是為了讓大家能夠早一點用餐,假日時是要從西單進入,因為行堂菩薩已經準備好一碗碗的美味飯菜,讓大家減少排隊等待的時間。但是有人無法理解這樣的美意,有的只是遊客非佛教徒,印隆就看過有遊客對引導菩薩大發脾氣的,但是引導菩薩都微笑面對與耐心解釋。

2009年8月28日 星期五

我的大撲滿

 


  每天早齋後,印隆都會到六樓大殿禮佛,然後在功德箱感恩的投入一點金錢;有時候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不等,看印隆當時的經濟狀況決定。但是重點是,印隆把這個功德箱當作是自己的大撲滿,每天都去「存錢」。

  四十年前,證嚴上人剛開始在推展慈濟功德會時,也是用竹筒,讓大家每天省下五毛錢存起來;她不要一下子就全部存入,而是要大家每天存錢,每天都種下布施的善根種子,恆持不退。據說有「再來」的老委員,也是投生到慈濟家庭,一、二歲的小小孩,就會跟媽媽每天要五塊錢存起來捐給慈濟做善事,這不是過去生所修習的善根嗎?

  聖嚴師父說:「布施的人幸福,行善的人快樂」,能夠布施才是真正有福的人!布施不會讓你的財富變少,而是會讓你的福報更豐!因為你的心量變大,自然能招引善的能量,幫助你圓滿利益眾生的願望!


 

念經會頭暈怎麼辦?

 

  昨晚有一位學妹來問印隆:「念經會頭暈怎麼辦?」這個問題,曾經有一些格友及信徒也問過呢!印隆告訴她,能學佛是有福報的,但是無始劫以來,我們可能都有做過謗法、不信三寶的惡業,因此福德因緣不足,但只要真誠發心,並勤加懺悔,一定可以讓功德圓滿。

2009年8月24日 星期一

科學證實:善惡有能量頻率

傳統固有的人生訓誨,強調「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這樣的教誨,在科學昌 明的今日社會,難道只能一種道德教條,無法以科學方法來證實嗎?
直到看到心理學家大衛﹒R.霍金斯在其著的《 Power vs. Force》才讓我們大開眼 界,知道「善惡報應」的背後還真有其科學根據呢!

2009年8月23日 星期日

可愛的中醫

   自出院以後,藉由好友宜綺的介紹,印隆每週都去給一位中醫調身體,主要是吃中藥及打耳針(針炙)。後來聽宜綺說,這位中醫另外有提供「自費中藥」,一天170元,主要是提供更好的藥材,因為健保給付有限。而聽說這位中醫也會希望病患有能力的話,可以使用自費的中藥。

  第一次去看這位中醫時,他酷酷的,也非佛教徒,說實在口氣還有點兇呢!可能是印隆病的不輕,他還嚇唬了印隆一下。而在第二次去就診時,印隆就試著問這位醫生:「我可以用自費中藥嗎?」結果他居然說:「不行,大部份都是葷的,妳會破戒!」(哦,原來他也曉得~);又說:「你們出家人都沒有什麼錢啦,不要花這種錢,用健保就好,不然花錢又不能好,我可不負責唷!」然後就不理印隆了,可是印隆看到他偷偷在螢幕上很認真的選擇藥材,真是有趣,原來是一位刀子口豆腐心的好醫生呀!

  覺得自己很幸運,都能遇到好醫生,雖然每個人的個性都不同,但都有心幫助病人,真的很感恩!

 

福田衣


 

  一般所說的「福田衣」,是指出家人的袈裟,因為佛制截割為一塊一塊的,像是稻田一樣;而護持三寶有功德,故稱「福田」。我們在披上袈裟之前,必須默念偈誦與咒:「善哉解脫福,無上福田衣;我今頂戴受,世世常得披」。

  在原始佛教、乃至於南傳的出家眾,都是直接披著袈裟而露右肩;但是當佛教東傳至保守的漢地時,無法接受這樣的穿著,所以我們漢傳的出家眾,另有穿著「僧服」,有短褂、中褂及長衫三種,而袈裟則是在五堂功課及法會等場所穿著。(註:袈裟為受具足戒的大僧及大尼方能穿著,未受戒者是搭縵衣)

  常常有人問印隆,「僧服」的顏色有好幾種,如灰、黑、土黃色、咖啡色等,是否有代表什麼意義?或是有階級之分?其實僧服的顏色,是依各寺院的規定,只要符合佛制即可。大部份的男眾法師會穿著土黃色或咖啡色,女眾法師穿著灰色為多。也有如佛光山,不分男女眾,學僧穿黑色,執事穿土黃色;法鼓山則是一律穿灰色。

  印隆的兩件短掛,穿了兩年多,已經有好幾處磨損產生破洞或裂開了。因為學校宿舍沒有縫衣機,所以就拿下山請人修補。修改衣服的師傅看到衣服破損那麼多,就問印隆還要補嗎(可能是現代人很少補衣服吧)?當然要囉!這是印隆的師父給予的,而且補好就可以穿,何必浪費呢?妙師父一件衣服都穿個八年、十年,是因為穿到太薄不方便再補才換的呢!

  拿回修補好的短褂,一塊一塊的,感覺也好像「福田衣」唷!每一絲、每一縷,都是十方信眾的慈悲護持。當我們穿上這所謂的「福田衣」時,更要謹慎莫放逸,時時感念檀越信施,做真正的福田。

 

2009年8月21日 星期五

樓長記事

   這個暑假印隆擔任宿舍樓長,因為生病之故,很多事都無法進行,感恩有許多學長、同學,協助印隆完成許多事項。

  樓長有一個工作是安排打掃執事,暑假不好安排,因為同學都來來去去;昨天又有人告知要下山回常住,因此無法打掃,印隆就在白板上寫了工作招領事項,請有留在山上的同學發心。

  早上起床,看到工作已經被認領了,心中真的很感動!大家在繁忙的課業之餘,也是勤勞作務,真的是解行並重的修道者。

 

護持僧伽醫護安養:每月只要一百元˙結生生世世的善緣

   格友轉寄此資訊,很感動,謹轉載。

  因為此次生病的因緣,才感受到醫療照護的重要。印隆剛開始不敢去住院檢查,一是因為擔心付不出醫藥費,二是擔心若需要時沒有人照顧。沒想到班上的居士同學非常發心,有人借印隆醫藥費、也有許多人來輪流照顧,讓印隆順利渡過此次難關。

  當時在醫院心裡就想,如果將來有能力,希望幫助一切修道的四眾弟子--不論是在家出家,或是需要醫療資源、協助看護等,讓大家在修行之路上可以安心。若能力許可,希望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就像慈濟一樣,建立了一個美善的典範。

-----------------------------------------------------------------------------------

 

  

【護持僧伽醫護安養─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

每月只要一百元˙結生生世世的善緣

----------------------------------------------------------------------------------

【緣起】

 

我們只有一個信念。老、病、死是娑婆世間的常律,身披袈裟尋求自他解脫的僧伽亦然。

 

許多僧伽在走過默默修行、奉獻道場的悠悠歲月後,也不可免的來到這無奈的境地。

 

面對於此,或許有人已無礙,但色身的苦厄災恙,對一般僧伽而言,畢竟是難以輕易超越的事實。儘管現今社會福利提供多數人的生活保障,但現實中卻有部份僧伽,未獲得充份的醫療照顧,以致身陷困頓。

 

如何照顧這些全心奉獻佛教的僧伽,莊嚴的走過這一世的娑婆人間,是我們深感殷切需要的,為此,我們成立了「財團法人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期望能有一個跨寺院的全國性僧伽醫護組織來為僧團服務。

 

---------------------------------------------------------------------------

【基金會介紹】


我們想做的事(謹摘錄以下2段)

 

醫療保健

 

時代腳步快速前進著,人類社會的體制也一再變遷。在新文明潮流的衝激下,僧團也在轉變。自古以來,僧伽四事──衣、食、住、醫藥,一直是修行人維持性命的基本所需。

 

可是,時下教內各寺院對僧眾的醫療保健普遍缺乏制度,卻也是不爭之實。因此,僧團?外,深陷病苦而無力就醫者、繳納不起健保費者,重病、慢性病、老人病而乏人照料者,大有人在。協助僧團建立健全的醫療保健制度是治本之道,也是我們願意努力的最終目標。但是,這非一朝之事,在僧團還不能以完善的醫護制度維護僧侶安心辦道以前,對那些已陷在困境中的無力僧人,我們應先伸出援手。

 

 

臨終關懷與喪葬處理

 

從佛法確知,臨終一念是決定下一期生命去向的關鍵,而臨終一念又絕對受現世一生的串習力所左右。出家人一輩子的努力內修,也無非希望能掌握得住自己臨死的最後一念,以期能正念往生。因此,對於那些乏人照料的病危僧伽,我們願意陪伴他,莊嚴的走完他的餘生;給予他適當的臨終關懷,幫助他克服種種的痛苦與恐懼,在尊嚴與安詳中,隨正念捨壽。對於那些喪葬事宜有困難的亡僧,他的後事,自然也是我們樂意承擔的工作。

 

該做的事情,其實還有很多,然而我們無法一步登天,我們只希望腳踏實地的一樣一樣做好。這粒關懷僧伽切身問題的種子即將播種,讓我們就從下種做起。竭誠的希望您,一起來灌溉,助它成長、茁壯。

 

如果您認同我們的理念,願意付出善心結個善緣,
我們提供幾項方式以方便您捐款。( 匯款後,敬請務必傳真告知匯款人資料 )




【僧伽醫護基金會】網頁: http://www.sangha-care.org.tw/index.asp

【僧伽醫護】會刊:http://www.sangha-care.org.tw/content/Magazine.asp?Magazine_Id=62

【僧伽醫護創刊之意義】:http://www.sangha-care.org.tw/content/Magazine.asp?ser_no=115

 

----------------------------------------------------------------------------------------------------------

【護僧捐款】

 

您的捐款財團法人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將會開立捐款收據,請捐款人善加保存,以此憑證申報個人或企業的綜合所得稅減免。財團法人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非常感謝您的捐款,並為每一位因您的愛心而受到幫助的人,向您說一聲謝謝。透過下列的捐款方式,您將可以選擇是否指定捐款用途,包括:1.健保 2.醫療 3.假牙

 

另外,您也可以不指定用途的捐款,財團法人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將會依據服務的最佳利益,提供最佳服務。

捐款人在捐款後均會收到由本會開立的正式收據,於報稅時作抵扣稅額之用;而每一筆捐款均列入本會電腦作業系統接受主管機關與社會大眾的查驗,並於本會會訊中徵信。

 

若任何捐款問題,請E-Mail c_amy@sangha-care.org.tw 或來電(02)2682-9188,謝謝!

 

 

【捐款方式∕轉帳˙信用卡】:http://www.sangha-care.org.tw/content/Donate.asp

【帳戶】財團法人佛教僧伽醫護基金會

【帳號】郵政劃撥:19265780

 

 

 


--- 本郵件來自HiNet WebMail ---

 

2009年8月20日 星期四

一起修慈心觀(一):先對自己修習慈心

   前幾天跟大家分享了性空法師修習四無量心的開示,今天開始將步驟逐一介紹,希望一起來修習。

  以慈心觀為修行前方便;不論修什麼法門,以慈心觀為前方便,很容易達到目標,實現沒有障礙的心,平平衡衡無分別。

性空法師:◎對自己修慈悲

  禪修 ──修習止觀,是佛陀最讚美的法,若沒有修習止觀,便不能到達無分別、無障礙的境界,不能得到修行真正的利益。從止觀修習慈悲觀,首先要以自己為所緣修習慈悲,能慈悲對待自己,才能慈悲地對待他人。若對自己的慈悲不明顯,便無法對他人修慈悲觀。你要能很明顯地以慈悲對待自己,才能對一切眾生修習慈悲。

  因為我們愛自己比愛眾生還多,眾生都是愛自己,希望自己幸福快樂,不希望受到苦迫、傷害,所以我們也希望所有的眾生幸福快樂,不要受到傷害。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也不能愛別人,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對自己的慈悲要明顯,保持心的柔軟、放鬆,有身輕安、心輕安,如此才能利益眾生。如果我們緊張、不安,連自己的身心都無法調適,如何能利益他人?

  

◎以四個願祝福自己

慈心觀的第一個階段──對自己修慈悲,要用四個願來祝福自己:

願我沒有怨仇(aham avero homi)

願我沒有瞋恚(abyApajjo homi)

願我沒有痛苦(anIgho homi)

願我遍滿快樂(sukhI attAnam pariharAmi)

  印隆在床前貼了一張四願的紙條,在早晚打坐時觀想;用這四個願對自己緣念,然後對其他的眾生。每次禪坐,放鬆身心,觀想自己,用這四個願,對自己生起慈心,然後對他人。

 

性空法師:
對自己身體每一部分散發慈悲,感到放鬆、輕安。若身體不舒服、有病痛的地方,如肩膀硬、膝蓋痛,就在那部位停留較長的時間,用智慧觀察它們,將慈悲、緩和、接納與包容送給它們,漸漸地也就能放鬆,達到全身徹底地放鬆、輕安。

放鬆後特別要注意脊椎是否挺直,脊椎直,心自然會有警覺,心有警覺才能專注業處,持續用功,出離煩惱;如心無警覺,便使不上力,容易昏沉。要感到威儀很穩定,呼吸是順定的呼吸,是深的呼吸。順定的呼吸和不順定的呼吸不一樣,要分別清楚,瞭解它們不同樣的感覺。修慈心觀或其他法門同樣要學這個道理,然後自然能夠運用身體的輕安來修心的輕安,心的輕安是定的條件。

要徹底地放鬆身體,注意身體是否很穩定,我們能感受到骨頭的硬、肌肉的軟,肌肉是掛在骨頭上。在這情況下覺得脊椎直,表面大肌肉放鬆,腰骨、頭與肩膀自然地提起來,不用刻意、用力。

 

◎內樂遍滿

四個願中,最重要的是第四個願pariharAmi,pari 是遍、圓滿;harAmi 是我帶的意思。每一個語文有它的邏輯、特色,有時中文的翻譯不太清楚,看巴利文、梵文就容易瞭解,雖然大翻譯家玄奘、鳩摩羅什,翻譯得很好,不過有時因為語言的隔礙,就會不易瞭解。

帶快樂到身體裡面,將快樂投入身體的每一個部分,內樂遍滿,沒有例外。如果能感到內樂遍滿,那時便會對身體有問題、不舒服的地方感到愈來愈清楚,我們再用願祝福它,送給它們慈悲,這是調自己舒服、輕安的好方法。

有輕安就能夠有定,有定就得以照見諸法實相,解脫一切苦,佛陀教導我們這個課程,慈悲觀的過程可以讓我們的身心產生順定和觀的情況,這在三藏許多經典中都有記載。

要真的感受到這種快樂,不是用想的,而是要自己感覺到的,如此才能對外在的所緣修慈心觀。止觀行者是內樂遍滿的,所以阿羅漢、佛陀的微笑很放鬆、很舒服。這不是想像出來的,他們是真的很快樂。

當真的感到內的快樂時,再調自己的身體和心順著這內的快樂。內樂是輕安的因緣,輕安是定的因緣,定是慧的因緣,由戒、定、慧三無漏學,轉凡成聖,這是佛陀的教導。

 

◎習慣輕安

不管念佛、安般念或其他法門,都可以運用這智慧徹底地放鬆,感到身體放鬆,順輕安、定、觀,再來修習個人的止和觀的業處,這樣才能專注業處,出離所有的煩惱;如果沒有這些的條件,身心不穩定,無法出離煩惱,修行就不容易進步。要特別注意,必須習慣這種輕安,不但修行止觀時,做事、辦活動,也都要習慣並保持這種心態。

 

----------------------------------------------------------------------------------

一起修慈心觀(二):以同性且活著的人為所緣

       

最新健康檢查報告

   昨日回慈濟回診,目前檢查報告都正常,病情都穩定的控制中,類固醇的用量也逐漸在減少中,感恩佛菩薩的慈悲加持,感恩大家的慈悲關心!

  有好幾位格友要到法鼓山來看印隆,印隆也很想跟大家見面,可是目前身體仍虛弱,無法講太多話,而且最近印隆要趕報告以及轉組考試,可能要到十月後比較方便。

  另外因為左手還沒有好,所以回覆比較慢,還請大家慈悲見諒哦!

 

2009年8月19日 星期三

正念的飲食

 


 

我們的健康與飲食是息息相關的,身體是,心也是。佛陀教導我們有四種導致苦、樂的食物,分別是:
一、段食:粗搏食,一般可食用的食物。
二、觸食:感官印象。
三、思食:意志。
四、識食:意識。

在食用一般的飲食上,如果沒有看清食物的真相,或只是依欲望而食用所謂的垃圾食物,則會對我們色身的身體健康帶來危害。而透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與外境的接觸,這些將成為我們意識的糧食,滋養(或危害)我們的心靈。

例如電視、網路;影像、音聲等,我們要感受到恐懼不安、或是安祥平靜,其實我們都可以自己選擇的。若能保持正念,清楚了知自己要攝取什麼,則我們的心靈會更加乾淨清晰。六塵這一種食物,我們若不想吃下含有恐懼、憤怒與暴力的食物,就要以正念觀照,選擇可以增長我們智慧與慈悲的食物。

善護六根,修息正念,我們想要成為怎麼樣的人,就從我們所選擇的食物開始。

 

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修習四無量心(三)性空法師

 〔第二階段 ──慈心禪那〕

當能感到身體放鬆、穩定、舒服,且心中充滿慈悲,就選擇一個所緣來發展穩定的相與穩定的作意。

◎以同性且活著的人為所緣

專注於一個所緣來修慈心定,必須先選擇一個人。要選和自己同性別而活著的人,並且是讓你尊敬的人物,如我們的師父,有功德的人等。要瞭解慈心觀的染是淫欲,而培養禪定需要很長的觀的時間,對於異性所緣容易起染心。眾生習慣在淫欲,不習慣在法欲,所以一定要選擇同性者。還有,要選擇活著的人,不要選擇死去的人,對死人修觀,我們不能入定。我們的目標是以一個穩定的所緣,培育定力,進入慈心禪那。選擇已死的人,無法入定,這是心的奧秘。

 

◎調影像明顯並以四願祝福

當我們感到很深很徹底的內樂、輕安時,就開始注意所緣。先觀自己的臉,面帶微笑、放鬆,眼睛、額頭、口、舌頭、頭、頸放鬆、下巴向內縮一點,這樣可以更放鬆,自然保持脊椎直。靜坐時,記得有時候要檢查下巴有沒有垮下來,造成脊椎瓦解而不挺直。我們先感到自己的臉部放鬆、微笑,然後觀尊敬的人也是一樣地微笑、放鬆。不用觀所緣的全身,只觀肩膀以上部分。如果他的影像不明顯,我們可以看照片,閉眼睛時,影像就會愈來愈清楚。觀這影像,調這影像明顯,並用這四大願祝願他們:「沒有仇敵、沒有怨恨、沒有痛苦,擁有快樂。」四大願內容是三個沒有一個有。

如果習慣這樣修,人物的影像會愈來愈明顯,我們的心穩定不改變、感覺不改變,所緣持續明顯,中間不出現雜念、妄想,大約經過一小時,將發展為禪定,即入慈心觀定。不過要每天修,習慣修,才能將心長時間地留在沒有變化的影像,及沒有變化的感覺中。

 

◎忍是最高的修行

修行不能一步登天,要慢慢培養耐心,持續地練習。「忍」很重要,忍是出家人最高的修行,沒有忍什麼都做不好。所有的佛都同樣地教導眾生:忍是最高的修行。在修行的過程中要忍各種身心狀況及一切順逆境,才能漸入佳境。


 

〔第三階段 ──擴大所緣〕


◎破壞心的限制

將穩定的慈心感覺,擴大至一切眾生為所緣,沒有例外。如何擴大所緣修無量心呢?要破壞心的限制。那什麼是心的限制?我們的分別就是心的限制,如果不分別,心就沒有限制,因為分別,心就受到限制,心除了分別的限制外,沒有其他限制。瞭解心的限制才能擴大所緣修無量慈心。那什麼又是無量慈心的限制?分別那個人很好看,他對我很好,他是我的兒子,她是我的母親,所以我對他們好。那個人我不認識、長得不好看,就不想看;或者乞丐很髒,我們討厭他,無法像對母親般地愛他。

所以要學、要練習面對所有的眾生,都是用平平衡衡的慈心觀,像母親對待自己的獨生子,是很穩定且沒有變化的愛,我們要以同樣的愛對待一切眾生。

 

◎五個所緣的選擇

要如何做呢?先觀想五個喜歡的人物,在這裡修的時間短,所以異性也行,沒有問題

──母親、朋友、姊姊、弟弟都可以。我們用很快的速度觀想他們,只要有印象就好,不用調印象很明顯。觀想他們後,也用四個願祝福他們:沒有仇敵、沒有怨恨、沒有痛苦,擁有快樂。

接著觀想五個中性的人物,這次只要選擇認識的人,沒有特別喜歡或不喜歡,如鄰居、同學等。我們的心也要調得跟喜歡的人物一樣穩定,沒有分別。觀想他們後,再用四個願祝福他們:沒有仇敵、沒有怨恨、沒有痛苦,擁有快樂。

最後再選擇五個討厭的人,如果現在修行已經很進步了,沒有討厭的人,可以用過去的經驗。在小學或中學時,總會有些老師或同學是我們不太喜歡的,選擇他們為慈心觀的所緣,用四願祝福他們。觀他們和喜歡、中性的人,感到同樣的感覺、同樣的心,如果心還有一點分別,可以在每一類中,選一人觀想,不斷地練習。要觀這三類的人,同樣的感覺,同樣的心。

 

◎空間的擴展

如果對這三類的人物,都真能感到慈心平平衡衡,那麼便擴大所緣至一切眾生。要怎麼做?先從空間擴大範圍,由身邊的環境開始,如禪堂,再來是整個寺院、整個村莊、縣市、台灣、大中國、亞洲、整個世界、整個太陽系乃至無邊世界。

 

◎對象的擴展 ──五種沒有分別的眾生

就對象的擴展上,分五種沒有分別的眾生,和七種有分別的眾生,靠他們讓所緣擴為無量。五種沒有分別的眾生是:(一)一切有情(sabbe sattA);(二)一切有氣息、有呼吸的(sabbe pANA);(三)一切生物(sabbe bhUtA);(四)一切有性格的(sabbe puggalA),眾生都有自己的性格,沒有兩個眾生會完全一樣。(五)一切有名色的(sabbe attabhAvapariyA),attabhAva

        是「自體」的意思,在佛教裡並不承認有不變的自體,佛教解釋attabhAva

        為「存在」,眾生因「名色」而存在。

這是五種沒有分別的眾生概念,他們只是一切眾生不同的概念。有氣、有精神、有性格、有名色,如果沒有這些存在的面向,那就不是眾生,眾生的概念裡一定有這五種。

◎對象的擴展 ──七種有分別的眾生

然後是七種有分別的眾生:(一)一切女性(sabbe ittiyo);(二)一切男性(sabbe purisA);(三)一切聖人(sabbe arriyA);(四)一切凡夫(sabbe anariyA);(五)一切天神(sabbe devA);(六)一切人類(sabbe manussA);(七)一切惡道眾生(sabbe vinipAtikA)。這七種是依照性別、道、趣三種分別來分類。所有眾生都包括這三種分別,不可能有眾生不在這三種的分別中。

前面五種無分別的概念,加上七種有分別的概念,一共是十二種眾生的概念,一切眾生都包括在這十二種定義裡面,這些幫助我們對一切眾生的瞭解。

 

內容轉載於『香光莊嚴第七十七期/93年3月20日』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2005/77/77md1.htm

修習四無量心(二)性空法師

 〔修習的下手處〕

四無量心既然如此重要,要如何培育修習呢?可以從日常生活及禪修二方面下手,從這兩方面開始,彼此相輔相成。這也是依照聞、思、修次第的學習──先從聽聞熏習來理解四無量心的意義、修習的目的等等;接著,時時以這四種心當作行為的準則與省思的課題;再來就是將其作為禪修的業處。有系統地、持續地修習,破除心的限制,將這四種特質深深地融入身心,變成自然的習慣。

 以下將具體、有系統地說明慈、悲、喜、捨的修習方法。

       

總說慈悲觀

〔慈悲是佛道的根本〕  

四無量心中,慈悲常一起連用。慈心是培養無分別的愛,是四無量心的基礎,如果沒有無量的慈心,悲、喜、捨等無量心,也無法達到高的層次。慈心是給眾生快樂,而悲心是不忍眾生苦,二者雖然不同,但我們常把它們連在一起,變成一個味道。慈悲是菩薩最重要的德行,如經典中有「(菩薩)亦以大慈悲力故,於無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厭沒。以大慈悲力故,久應得涅槃而不取證。以是故,一切諸佛法中,慈悲為大。」(《大正》卷二五,頁256c)。因為「慈以功德難有故,悲以能成大業故」(《大正》卷二五,211c),所以經論常以種種文句讚歎慈悲,若無慈悲心就是自修自證的自了漢。

 

〔觀世音菩薩的法門〕

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的象徵,菩薩甘露遍灑,拔苦與樂。印度或西藏的觀世音菩薩是男性,在中國,觀世音菩薩多數轉變成女性。為什麼會轉變成女性呢?這其中有它隱含的象徵意義 ── 如同母親的愛。就像《慈經》中說:我們對待一切眾生,要如同母親對待自己唯一的孩子一般,永遠呵護自己的孩子,無微不至地關懷照顧。

在印度,觀世音菩薩是很厲害的大修行者,祂的造像與印度的大神濕婆很類似,因祂能吸入很多毒物,就像孔雀喜歡吃有毒的食物,當牠吃入有毒的東西後,牠的羽毛就會愈來愈光彩亮麗。而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就像大地承擔一切眾生的苦難,願意將眾生的苦水、毒素全部吸進,祂的身體卻會愈來愈發亮,轉變成好看的藍色,騎坐在老虎背上,威武有力。

所以觀世音菩薩有兩面,一是勇猛力士,像濕婆、馬哈嘎拉;一是仁慈柔和,像母親。印度、中國的觀音各展現不同的一面,我們學習做觀世音菩薩,這兩方面都要學,才能拔苦與樂。

 

〔以慈悲為修行的支持〕

四無量心的修行,特別是慈悲觀,應該變成我們修行的支持,慈悲心的修行和心的光明及身心輕安有密切的關係。不管我們修止還是修觀,光明和輕安是不能分開的,而修行的成就是靠身心的輕安和止觀的光明。有了它們,身和心的遠離才能成就,才能感覺斷修和樂修的快樂,發達所有修行的功德。       

慈悲心是很亮的心,很柔軟寬容的心,它能夠讓我們平和地面對生活上所發生的各種情況,緩和、紓解緊張跟不安,為自他帶來喜悅與希望。我們修習安般念或不淨觀時,有時會覺得枯燥、無趣,或者出現障礙,此時要修習慈悲觀來調和身心,突破困境。靠慈悲觀修行的支持,可對治修行過程中所有的障礙。


 

慈無量心的修習

〔第一階段的練習〕

◎ 以慈心觀為修行前方便

慈悲觀可以分為慈心觀和悲心觀,慈是與樂,悲是拔苦;慈對治瞋,悲對治害,二者雖然很類似,但仍要加以分別。慈心觀排在第一個,是最重要的。其修習方法可以分為對自己修慈、慈心禪定、擴大所緣三個階段,修任何法門,都可以用第一階段作為前方便。修行方法要很清楚,這個方法特別能利益一切眾生,是菩薩道的實踐。      

《雜阿含經》說:「因心,眾生有煩惱;因心,眾生有清淨。」而讓眾生清淨的最好方法是愛。愛有兩種:宗教的愛、有貪欲的愛。宗教的愛是沒有貪欲的愛、無分別的愛,是使心清淨、深入不分別的境界,最有力量的方法。不論修什麼法門,以慈心觀為前方便,很容易達到目標,實現沒有障礙的心,平平衡衡無分別。

 

◎對自己修慈悲

禪修 ──修習止觀,是佛陀最讚美的法,若沒有修習止觀,便不能到達無分別、無障礙的境界,不能得到修行真正的利益。從止觀修習慈悲觀,首先要以自己為所緣修習慈悲,能慈悲對待自己,才能慈悲地對待他人。若對自己的慈悲不明顯,便無法對他人修慈悲觀。你要能很明顯地以慈悲對待自己,才能對一切眾生修習慈悲。

因為我們愛自己比愛眾生還多,眾生都是愛自己,希望自己幸福快樂,不希望受到苦迫、傷害,所以我們也希望所有的眾生幸福快樂,不要受到傷害。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也不能愛別人,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對自己的慈悲要明顯,保持心的柔軟、放鬆,有身輕安、心輕安,如此才能利益眾生。如果我們緊張、不安,連自己的身心都無法調適,如何能利益他人?

       

◎自己的身體是實驗室

以自己為所緣修慈悲觀,然後才能擴大所緣至一切眾生,這個道理很重要,要清楚地瞭解這個道理。為什麼?在《雜阿含》及其他經典中,佛陀曾說這五尺的小小身體,是我們的世界,我教導這個世界的生、滅、以及滅的道──八支聖道、三十七覺分、四聖諦。如果對四聖諦等道理,只有聞、思,不算是真的瞭解,而是要用自己的身體去實踐、驗證才能算是真的瞭解。解脫只能靠自己的身體,不能靠別人的身體。自己的身體是我們的實驗室,除了這個實驗室外,沒有其他的實驗室可以檢驗佛陀所開示的法。解脫是從自己的身心開始!

第一階段很重要,瞭解第一階段才能瞭解身體的各種情況。雖然身體臭臭的,帶給我們許多麻煩,但它卻是我們的實驗室,所以要好好地瞭解修行方法,運用智慧修行,以自己的身心來做實驗求證。不然,坐在這裡做什麼?對自己、他人都無益。如果不瞭解這個道理,不管修什麼法,都很難進步。

 

◎ 威儀穩定

不管修止修觀,先從慈悲觀來調身心穩定開始,為什麼?因為這樣才能瞭解無量心。身心若不穩定,如何瞭解無量心?所以要先感到身體穩定、心穩定。可以透過修慈悲觀來感受身心的輕安,身體不輕安,便不會樂修樂斷,心就會樂在妄念、煩惱裡。此時的所緣,就是以慈悲的心來放鬆身體,要瞭解威儀與身、心及呼吸的關係。威儀與慈悲的修行連在一起,以慈悲心祝福自己,使自己感到身心的快樂。

佛陀教導我們四種威儀:站立、坐著、經行、躺臥,要瞭解站著時不是坐著,坐著時不是躺著,躺著時不是經行,我們是不斷地在變換著姿勢,所有的威儀都是無常。在四威儀中學習身體威儀穩定,身體威儀穩定會幫助我們調心穩定,在身心穩定的情況下,什麼活動都能做好,修行也能進入情況。

 

◎威儀的精髓在根律儀       

修習戒、定、慧遠離煩惱,遠離的條件就是威儀,而威儀的精髓在根律儀。中國禪堂習慣大家一起共修,常常一起修行了很多年,卻不知道隔壁的人是誰,這種遠離是非常寶貴的。能如此修習,就可以利益自他。根律儀是戒律的精髓,當有根律儀時,威儀就能穩定,威儀穩定,心就容易穩定,容易專注於所緣,定力便能增長,進而開展智慧。

 

◎調身體穩定平衡

找一個僻靜處,結跏趺坐,脊椎保持端正,平肩含胸,重心放在臀部三角骨上,身體穩穩地坐在墊子上,運用智慧在三角骨頭的接觸點上,調身體穩定平衡。身體的經驗會在接觸最明顯的地方開始。威儀穩定是靠脊椎、肌肉、經絡,要用定和智慧瞭解它們的關係。脊椎是身體的軸,脊椎直,身體就穩定且容易放鬆。記得表面大肌肉和深肌肉的關係,深肌肉雖然小,但是它調身體平衡的功能是很明顯的,當大肌肉放鬆時,深肌肉功能就會明顯,如此便可以靜坐很長的時間。

 

◎威儀、心、呼吸

心改變,呼吸就跟著改變。呼吸是心的窗戶,心改變會馬上反應在呼吸上,若威儀穩定,深呼吸即任運而生。威儀與心、呼吸是不能分開的。在心的訓練中,若能將呼吸與身、心連起來,會更容易進入情況。

 

◎ 徹底放鬆

修慈心觀時,第一要徹底地放鬆,慈心觀便是徹底放鬆的過程。不管學什麼法門,都要先學習放鬆,這是修行的基礎。佛教是緣起學,有緣起的瞭解才有佛法,沒有緣起的瞭解就沒有佛法。放鬆也是緣起,因此要瞭解什麼是放鬆的因緣、條件。放鬆的重要因緣是穩定的威儀,身體的威儀穩定,心也很容易穩定。如果身體的威儀不穩定,那心也不容易穩定,也不容易放鬆。

如果習慣這個方法,我們可以先從對自己放鬆開始,再慢慢地對別人。自己順法,也引導別人順法;如果我們的身心沒有順法、不穩定,怎麼能引導別人順法?自己緊張,別人也會緊張。

現在,觀想我們的身體像金字塔,脊椎在中間,身體的感覺很穩定。從下面接觸點三角骨往上掃,掃過身體的每一個部分,瞭解身體每一個情況。之前曾經說過身體是我們的世間,而五根和心的接觸,就是世間的經驗。

 

 

◎以四個願祝福自己

慈心觀的第一個階段──對自己修慈悲,要用四個願來祝福自己:       

 

願我沒有怨仇(aham avero homi)

願我沒有瞋恚(abyApajjo homi)

願我沒有痛苦(anIgho homi)

願我遍滿快樂(sukhI attAnam pariharAmi)

 

對自己身體每一部分散發慈悲,感到放鬆、輕安。若身體不舒服、有病痛的地方,如肩膀硬、膝蓋痛,就在那部位停留較長的時間,用智慧觀察它們,將慈悲、緩和、接納與包容送給它們,漸漸地也就能放鬆,達到全身徹底地放鬆、輕安。

放鬆後特別要注意脊椎是否挺直,脊椎直,心自然會有警覺,心有警覺才能專注業處,持續用功,出離煩惱;如心無警覺,便使不上力,容易昏沉。要感到威儀很穩定,呼吸是順定的呼吸,是深的呼吸。順定的呼吸和不順定的呼吸不一樣,要分別清楚,瞭解它們不同樣的感覺。修慈心觀或其他法門同樣要學這個道理,然後自然能夠運用身體的輕安來修心的輕安,心的輕安是定的條件。

要徹底地放鬆身體,注意身體是否很穩定,我們能感受到骨頭的硬、肌肉的軟,肌肉是掛在骨頭上。在這情況下覺得脊椎直,表面大肌肉放鬆,腰骨、頭與肩膀自然地提起來,不用刻意、用力。

 

◎內樂遍滿

四個願中,最重要的是第四個願pariharAmi,pari 是遍、圓滿;harAmi 是我帶的意思。每一個語文有它的邏輯、特色,有時中文的翻譯不太清楚,看巴利文、梵文就容易瞭解,雖然大翻譯家玄奘、鳩摩羅什,翻譯得很好,不過有時因為語言的隔礙,就會不易瞭解。

帶快樂到身體裡面,將快樂投入身體的每一個部分,內樂遍滿,沒有例外。如果能感到內樂遍滿,那時便會對身體有問題、不舒服的地方感到愈來愈清楚,我們再用願祝福它,送給它們慈悲,這是調自己舒服、輕安的好方法。

有輕安就能夠有定,有定就得以照見諸法實相,解脫一切苦,佛陀教導我們這個課程,慈悲觀的過程可以讓我們的身心產生順定和觀的情況,這在三藏許多經典中都有記載。

要真的感受到這種快樂,不是用想的,而是要自己感覺到的,如此才能對外在的所緣修慈心觀。止觀行者是內樂遍滿的,所以阿羅漢、佛陀的微笑很放鬆、很舒服。這不是想像出來的,他們是真的很快樂。

當真的感到內的快樂時,再調自己的身體和心順著這內的快樂。內樂是輕安的因緣,輕安是定的因緣,定是慧的因緣,由戒、定、慧三無漏學,轉凡成聖,這是佛陀的教導。

 

◎習慣輕安

不管念佛、安般念或其他法門,都可以運用這智慧徹底地放鬆,感到身體放鬆,順輕安、定、觀,再來修習個人的止和觀的業處,這樣才能專注業處,出離所有的煩惱;如果沒有這些的條件,身心不穩定,無法出離煩惱,修行就不容易進步。要特別注意,必須習慣這種輕安,不但修行止觀時,做事、辦活動,也都要習慣並保持這種心態。

      

◎以慈心觀利益自他

體會慈心觀能放鬆身心,瞭解慈心觀如何先利益自己,然後才可以利益他人;如果不能瞭解慈心觀,如何能利益自己?在雜念、煩惱中,連度自己都沒辦法,怎麼利益眾生?

不論修習那種法門,或修止修觀,都可以先做第一階段,短時間練習放鬆身體,調柔自己的心後,再專注修習的業處。在修止時,樂受較明顯;修觀時,苦受較明顯。像修觀呼吸時,前幾分鐘先修慈心觀,再將注意力放在鼻孔周圍的觸點,覺知呼吸的進出。要特別留意,此時不要去注意身體的感覺,因為感覺屬受念處,不是安般念的業處,此時感覺會變成障礙,因為當心有定時,注意感覺,感覺會變得很明顯,它就會成為干擾。只要將注意力放在呼吸或所修的業處,不讓心離開業處。

 

◎以正念正知加深定

我們要有決心,只注意呼吸,不注意感覺,或其他身心現象。漸漸地,定力增加,便能進入禪那,成就安般念的修行。如果身體的感覺明顯,造成無法注意所緣,或所緣模糊時,也不要丟掉念與定,這時,應加強擇法、輕安、喜等三覺支,令心覺知所緣。慢慢體會身體威儀、心和呼吸的關係,用「尋」思惟呼吸,以智慧觀察呼吸的入出、長短,持續努力不間斷,保持覺知,不斷地練習,習慣自然地作意所緣。因為「定」就是不迷惑於所緣,定能讓身心敏感,若能瞭解執著在定的麻煩,自然就不會執著在定了。連續不斷地運用正知正念,就能加深定的功夫。

 

 

內容轉載於『香光莊嚴第七十七期/93年3月20日』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2005/77/77md2.htm

修習四無量心(一)性空法師

慈悲的培育

心平平衡衡,對待所有眾生就像母親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
心平平衡衡,破壞心的限制,心的限制就是我們的分別
發達四無量心,是圓滿菩薩道最重要的修鍊。

       

四無量心釋義〔心平平衡衡〕

慈(mettA)、悲(karuNA)、喜(muditA)、捨(upekkhA)四無量心(appamannA),在《阿含經》中又名四梵行、四梵室、四梵堂、四等心;《清淨道論》稱四梵住(CatubrahmavihAra)。

為什麼稱為無量呢?因為它普緣一切有情,對治無量戲論、煩惱,且牽引無量福德,招感無量果報。就其圓滿與真正的本質而言,緣一切眾生而不起分別,是沒有任何局限,沒有排他性、不公平性。達到無量境界的心,對任何國家、種族、宗教、階級的眾生,都不會懷有瞋恨,也不會有愛執,心「平平衡衡」。

 

〔最勝、無過失〕

為什麼又稱為「梵住」?在《清淨道論》中,依「最勝」和「無過失」而稱四無量心為「梵住」。「梵住」一詞可解釋為心超越、崇高的狀態,或似梵的住所。這四種心之所以最勝、崇高,是因為它們以最正當、最理想的行為對待有情。

「無過失」是從梵天的角度說的,梵天是印度婆羅門教最尊崇的主神、創造神,也是佛教宇宙觀中天界的神,祂沒有瞋恨,住在慈悲大愛中,而無有過失。如果以持戒與禪修培養慈、悲、喜、捨等四種心的修行者,被認為可以達到等同梵天的境界,在未來將能投生到相應的梵天界,因此說這四種是似天、似梵的心。

 

〔心的家〕

「梵住」之所以稱為「住」(vihAra),是因為我們應當使這四者成為心時常停留的居所,感覺像在「家」一樣,而不是偶爾短暫地拜訪,又隨之遺忘的地方。也就是說,要讓這四者完全充滿我們的身心,展現在一切日常活動中。

 

〔慈是王,悲、喜、捨是不同面向〕

四無量心的意義在《阿含經》中並沒有說明,依《大智度論》卷二十所列舉阿毘曇中的解釋,慈是「與樂」,就是願一切眾生得到安樂,給予眾生世出世間的利益。悲是「拔苦」,憐憫眾生的苦難,並設法拔除苦因,使他們遠離苦惱。喜是「隨喜」,見眾生離苦得樂,心生歡喜;見他人功成名就,隨喜讚歎。捨是「心平等無執」,捨前三種心,不憎不愛,怨親平等。分別來說,此四心的意義並不相同;綜合來說,四心以慈心為王,悲、喜、捨心是慈心不同的面向。

四無量心的重要性

 

〔對治煩惱〕

四無量心有對治煩惱的功能,慈、悲、喜、捨四心,分別對治瞋恚、惱害、嫉妒、愛憎四種煩惱,令心得到清淨安樂。

 

〔諸善根本〕 

四無量心是三乘學人由凡入聖的基礎,從凡夫到聲聞乘最高果位的完成,乃至佛智的圓滿都須以四無量心為根本。

 

〔無漏解脫〕 

由於四無量心通於婆羅門的修持,早期佛陀說四無量心,是希望佛弟子依梵住而行,因此四無量心被視為世間善法。然而,在《阿含經》中提到,四無量心又可稱為無量心解脫。如果慈、悲、喜、捨四定,與七覺支俱時而修,是可以達到無漏解脫的。

      

〔圓成菩薩道〕

菩薩以救濟並廣度一切眾生為弘願。這難行深遠的大道,若沒有四無量心作基礎,很容易心生退怯。菩薩因為修習四無量心,所以能將心胸開啟,時時欲令眾生離苦得樂,所以可以多所饒益眾生。       

如果要行菩薩道,就應該深入體解慈、悲、喜、捨的意義,並在日常生活中修習,耐心地培養,讓這四者完全充滿我們的身心,從「有量」的慈、悲、喜、捨心,逐漸步入「無量」的慈、悲、喜、捨,成熟有情、莊嚴國土,圓成菩薩道。

 

 

 

內容轉載於『香光莊嚴第七十七期/93年3月20日』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2005/77/77md2.htm

修習四無量心:性空法師

 
  格友送了一本性空法師所開示的「四無量心」給印隆,今日拜讀後非常感動,法喜充滿,真的是教我們如何實踐的好書!

2009年8月15日 星期六

一個實例分享-- 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

   最近有一位學佛好友的經理往生了,走得安祥,印隆覺得是一個很好的實例,特別提出來與大家分享。

  這個經理很年輕,四十多歲而已,當初朋友告知印隆此事時,也提到有老師已說其因果業報之事,或許印隆跟他也有緣,也馬上感應到一些事。原來在他過去生時,曾因不明原因判了誅殺九族之刑,而被害者(一大群)就生生世世向他尋冤,連一進他病房都可以感受到那不尋常的氣氛。

轉化

 

  有許多格友慈悲關心印隆,並問印隆是生什麼病,印隆因為不想讓大家擔心,所以還是先保留好了。雖然此病是屬於重大傷病的一種(免疫系統問題),不過目前印隆的病情都有在控制中,目前也恢復的不錯,謝謝大家!

  其實很感恩得到此病,它讓我有重新省思與檢討的機會,並更堅定在修行上的道心,也更能體會眾生之苦。而之前印隆有說過因為拜懺而感得的業相之境,也因此覺得此病是一種重報輕受之兆,更是感恩,更要積極的懺悔與修行。

  境無好壞,禍福相倚,端看如何去看待它。學佛真好,讓我們懂得轉化,時時平安自在!

 

台灣 , 加油 !!! ~ 聖嚴法師


  分享以前 聖嚴師父的開示,感恩一切菩薩,願一切眾生都能離苦得樂!

 
台灣 , 加油 !!!       ~~~  聖嚴法師
   
我們知道,我們永遠在一起。
我們什麼都損失的時候,
你還有一口呼吸,
表示說
你還非常的富有,

在受苦受難當中,
還能夠把自己的苦難放下,
還能夠幫助他人,利益他人,
那就是大菩薩,

事情已經過去了,
我們一定要面對現實,樂觀奮鬥,
這次災難之中,
受苦受難的人都是菩薩們。

      --聖嚴法師

八八水災


 

  這次的八八水災,讓我們感受到台灣人人互相幫助的真愛!山上的法師及菩薩們多數都南下去幫忙了,學校的師長、員工及同學們也輪流南下協助清理與打掃;其餘少數留在山上的人,也協助山上其他的工作,還有參與法會回向給此次受災的菩薩們。

  印隆很慚愧,因病無法參與相關事宜,但我虔誠的誦經回向,祈願以佛菩薩的慈悲威德之力,接引亡者速登佛國淨土!願災後家園的重建工作早日順利圓滿完成!

懺文舉處罪花飛


 

  生病休養的時候,也是反省的好時機,尤其是在看到懺本中的文字,更是慚愧到難以自己。

  感恩有同學善知識的幫忙,讓印隆可以輔平情緒。不要用現在的自己去評估過去的自己,那是不公平的;因為我們都會進步與成長,也因此才會看到過去自己所犯的錯誤。而自己若能真正的走過來,才能對眾生慈悲,因為懂得包容與體諒。

  愛眾生,要先懂得愛自己;不是小我的愛,是真正的愛,因為自己也是眾生。

 

 

2009年8月13日 星期四

為八八水災祈福與回向


   因為生病的關係,一陣子沒有去大殿。今日體力已恢復許多,在早齋後至大殿禮佛,看到大殿佛桌上立了消災祈福的祿位及超度的蓮位,就像上次為全球H1N1所默默的祈福回向一樣,讓印隆十分感動......

20090727~29_病中日記(五)

2009/7/27:
  早上兩位研究所的班長~娟蒂和吉良都來電關心,也謝謝他們在學校方面提供的協助。自己雖然沒有俗家的親人,但是有這麼多的同參道友善知識的關心與照顧,這樣的道情法愛,真的讓印隆很感恩。
  今日醫生說再打兩天的類固醇,就可以出院了,以後再作門診追蹤即可,心中感覺輕鬆一些。我一定要健康起來,將來能做一個「為佛教、為眾生」的出家人,才不負這麼多人的關照與護持。
  同學、格友......許多菩薩都慈悲詢問印隆是否需要醫藥費的幫助,因為這一次剛好有保險,所以先婉拒了,以後有真正需要再請大家幫助。也讓印隆深感到台灣真是有福之地,大家都會布施培福!
  晚上男眾同學--吉良、連大哥及捷立在下課後一起來探病,下午也謝謝宜綺的陪伴。


2009/7/28:
  上午秋玉師姐來探望,下午康阿姨來探望,順便處理保險事宜。傍晚貴蘭及其姪女,還有班長也過來,今天也是講了一整天的話...


2009/7/29:
  今天終於可以出院了!早上先慈的好友吳阿姨、大學學姐、宜綺、班長都來協助出院事宜,晶惠和育芳送印隆一個電扇(因為醫生說這個病不能太熱),還交代印隆以後在飲食上要注意的地方。今日吳阿姨也特別開車送印隆回法鼓山。

 
  感恩佛菩薩!感恩大家!

2009年8月11日 星期二

謝謝大家的關心

 

謝謝大家的關心,但因為只有右手能打字,所以無法打太多,等印隆身體恢復後,再回覆給您。  

20090725~26_病中日記(四)


2009/7/25:
  上午先去作神經傳導檢查,覺得腳快要被電暈了~今日感覺精神較好,可能是開始打類固醇作治療的關係吧!
  早上醫生確認了病情,雖然作了許多檢查,希望排除是這種疾病,但還是確認了。是一種免疫系統失調的罕見疾病,全台灣據說只有二百多名患者,通常發生在較年輕的人身上,因為過於勞累或壓力過大而引起,因為會壓迫到神經,所以之前印隆才會一直發生疼痛的情況。雖然心中感覺緊張與不安,但也要面對它。想想這也許是重報輕受的一種現象,督促自己在修行上需要更加精進才行。

 

2009/7/26:
  今天終於可以自行順利起來行走,也去洗澡與剃頭,最想做的事就是拜懺!以前常在懺本中看到要珍惜能禮佛拜懺的福德因緣,此次真的是深有感觸,要好好珍惜能禮佛拜懺的福德因緣啊!

  這兩天受到大學學姐的照顧,非常感恩~

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

20090723~24_病中日記(三)

 2009/7/23:
  今天沒有安排檢查,醫生讓印隆好好休息一天,不過今日接到好多關懷。早上淑玲來探病,下午貴蘭來陪伴,也收到康阿姨、吳阿姨及妙音等人的關心,發現自己從早上一直講話到晚上...

 

2009/7/24:
  上午吳阿姨來探病,吳阿姨是先慈的小學同學,她居然是從印隆的blog得知印隆生病的事,真的是一位現代的老師!

  下午安排作三項有關神經功能的檢查,約三個小時,感謝貴蘭學長全程陪伴。
  檢查後回病房,發現有一袋水果及字條,原來是印隆的大學學姐也來了!真的很感動,只是不知道她如何找到的?好厲害!
  下午開始打類固醇,雖然確定的檢查報告明天才會正式出來,不過也八九不離十了,印隆也要有心理準備,所以也開始接受治療。
  晚上秋玉師姐來訪,因為印隆身體仍虛弱,而且打類固醇的針好粗,手非常痛,她很細心的餵印隆吃飯;稍晚班長接手來照顧,很感恩大家。

 

 

2009年8月8日 星期六

20090715~22_病中日記(二)

 2009/7/15:
  今天去照MRI,後天看報告。

2009/7/17:
  MRI發現有異常,醫生建議立即住院作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可是健保房都沒有床位,雙人房一天就要二千元,實在無力支付。回到宿舍後,想起先慈生前好像有買醫療險,就打電話詢問保險可給付的範圍。
  隔日才收到回音,一天可以有1500元的給付,加上慈濟醫院對出家人可以有折扣優惠,應該自己再負責數千元即可,就決定住院檢查及治療了,希望此次能發現病因。

2009/7/20:
  今天是住院第一天,宜綺送印隆到醫院,並先完成一些初步檢查。因為身體仍是疼痛不已,晚上誦持《梁皇寶懺》後,很早就休息了。

2009/7/21:
  今天作腦部MRI,因為醫院怕印隆跌倒,所以出入都安排坐輪椅。這是印隆這輩子第一次坐輪椅,感覺有一點不太習慣。不過一路上有許多菩薩都跟印隆問候,感覺很溫暖,也謝謝娟蒂的陪伴。

2009/7/22:
  今天要作一項有點恐怖的檢查--「腰椎穿刺」,也就是抽脊髓液。一大早八點多,醫生及護士就推一大車的器材過來,看起來好像「刑具」,印隆有點呆掉了,只能躺在床上乖乖受其擺佈。因為抽脊髓要全身卷曲成蝦子一樣,愈彎愈好,但是印隆已經痛到沒有力氣了,所以宜綺就幫忙壓住印隆的頭,晶惠幫忙壓住腳。
  但是抽髓的過程並不是很順利,至少有四次吧!還換了其他醫生來抽。當每一針插入脊髓時,腦中浮現出地獄眾生所受的:「百肢節內,悉下長釘」的畫面,我有打局部麻醉都還這麼痛了,地獄眾生不曉得有多麼痛苦!不禁流下眼淚,宜綺以為是印隆痛到哭了,其實不是,我是真的能感受到眾生的痛。
  抽完脊髓後,要平躺八小時不能動,以讓傷口復原。此時麻藥也逐漸退去,又產生令一種痛楚。全身躺在床上,也感受到地獄所說的「身滿床上」,醫院很大、病床很小,但是病患只能躺在床上,就覺得自己是最痛苦的,乃個人業報所感之故。一直想到三惡道眾生所受的苦,心中真的很難過,希望一切眾生都能互相慈愛,永離生死輪迴之苦。

  今天謝謝貴貴及班長的陪伴與照顧。

 

 

2009年8月6日 星期四

20090709~12_病中日記(一)


 

  這次的病情來勢凶凶,讓印隆差點在生死關前走一遭,但也體悟到更多的道理,並且對於佛法更是堅信不移。因為現在身體還沒有完全恢復,左手也不能打字,所以無法寫太多字,慢慢再與大家分享這段過程。

  從病痛中,誠實面對自己修行的發心,才能開顯真正的慈悲心。消一分業障,增一分福德。我希望能夠有廣大的福德智慧,悉皆利益眾生。因此,我願意接受一切的磨練。

  身體雖如玻璃般脆弱,但道心要如金鋼般堅硬不摧。唯有真正實修的佛法,才能夠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2009年8月3日 星期一

印隆出院了,感恩大家

 

各位善知識:  

阿彌陀佛!  

        印隆已於日前出院,目前還在調養,待體力恢復時再向大家報告,感恩大家慈悲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