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好棒的搬家爸爸:祐爸


這也是我在網路上遇到的貴人之一,他叫做祐爸~祐祐的爸爸。

其實他是有教師證的老師,但是景氣問題,也成了"流浪教師"之一,但是祐爸為了要負起家庭的責任,勇敢的選擇這一份創業。

祐爸的氣質很好,真的是讀書人,但是搬家的專業與細心,實在讓人很佩服!其實讓我最感動的,是祐爸對於家庭的責任、對祐媽及祐祐的愛,以及對於現實生活的努力,真是現代年輕人的好榜樣。

需要搬家的人,強力推薦祐爸!不需要搬家的人,也可以到祐爸祐媽的blog上,欣賞他們的好文采哦!

祐爸祐媽的blog:http://blog.pixnet.net/jl0728

祐爸祐媽的FB:https://www.facebook.com/yoba168

 

好賣家:二手熱水器、廚具...

  這是我此次搬家的貴人之一~在網路上找到的好賣家,有二手熱水器,也有廚具、流理臺等...。

  來幫我安裝的年輕弟弟,專業又動作迅速,又教我如何省瓦斯,真的很謝謝他!特別在這裡推薦,如果有需要的話,可以找他哦!

---------------------------------------------------------------------------------------------------------------------

我具有瓦斯器具裝修執照

專門經銷國內各大品牌瓦斯器具。

歡迎主動電洽 0928-075359(二十四小時不關機,不怕打不通)

拍賣網站:http://tw.f2.page.bid.yahoo.com/tw/show/qanda?aID=b35476856&u=&.r=1086338841
 

感謝搬家遇到的許多貴人

   因為妙師父幫我安排了一個新的掛單處,所以這星期又搬家了。新掛單處的地點是在山邊,非常安靜,而且有警衛非常安全;但因為是空屋,裡面什麼東西都沒有,所以要自己準備基本用品。

   不過一切都很順利,有信徒提供一張摺疊桌,讓我做為佛桌使用;讀書用的桌子則從花蓮常住借用;椅子則是由妙媽媽提供;而冰箱及洗衣機是上網買二手的,賣家只算我1500元而已;熱水器的賣家也只算我成本價;大家的幫忙,讓我可以用最節省的方式完成基本需求。

   這次搬家,遇到好多貴人,真的很感激!妙師父說,有用功的話就會有差的。其實我覺得自己用功尚不夠,只是覺得有一些進步。所以修行真的是要老老實實的做,一切福不唐捐。

   希望我的用功,不是利益到自己,而是能利益到眾生,我希望,大家都能遇到貴人,所願成就!

2007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敬愛的妙師父

  星期一妙師父北上,因為要幫我搬家及星期二有一場地藏經共修法會。晚上我看到妙師父的短褂很破舊,就問妙師父說:「大師父不是有送您新的短褂嗎?您怎麼沒有穿呢?」妙師父就回答我說:「衣服還可以穿,就不需要穿新的」。

  這就是妙師父。她一件衣服都穿八年十年,穿到不能穿為止,其實有很多人供養她僧服,她都把新的拿去跟其他人結緣,自己很節儉的穿舊衣服。

  雖然我沒有依止在她的座下,也未跟隨在她的身邊,但她總是在我最需要幫忙時,無條件的幫助我、成就我、教導我,我這一輩子能有這麼好的師父,真的很感恩,希望妙師父身體健康,道業成就,法輪常轉,廣渡眾生!

 

這是妙師父的近照,很有丈夫相吧!她的手雖然還沒有完全康復,但是已經能做好多事,典座、搬木材,樣樣難不倒她,真是厲害的女中丈夫!


 

2007年10月26日 星期五

脆皮麵線

  看起來真的是不錯的樣子~只是因為現在在念書,大概只吃中午這一餐就足夠了,沒有機會來做做看。等我考完試,一定要回寺院做一陣子的典座,到時候就來做做看此道美味小點,再拍照給大家看哦!

-----------------------------------------------------------------------------------------------------

脆皮麵線

分類:素食分享
2007/10/25 17:53

脆皮麵線----當我取了這名字後師姐頻頻點頭,我說要上網跟大家一起分享時,師姐還說我太無聊了不過是煎麵線而已,我說真的很棒,視覺口感都一級棒,可惜無法拍照給大家欣賞,味道就請各自嘗試了就知道,快速方便好吃喔

首先將要吃的傳統麵線〈要傳統的才好,千萬不要用煮不爛的麵線,裡面有放.....〉先川洗過以免太鹹

準備一水鍋燙麵線

同時起一個平不沾鍋〈因為我功夫不佳,師姐是用普通鍋子〉放少許油〈記得不要放太多,我因怕失敗油多了一些,第一塊簡直是油炸的〉

水鍋麵線滾了後馬上撈至油鍋煎至兩面金黃色〈自己斟酌要多脆〉,起鍋前灑一點椒鹽即可享受,外脆內軟

師姐說若胃腸較不適油煎物,可用苦茶油〈我現場有吃味道是另一番感覺〉

若天冷身體較虛寒則可用麻油加薑片也不錯〈我有嘗試,不過建議天氣較冷一點再吃,因為我覺得太補了〉

另外最近菜很貴,師姐洗了幾片青江菜〈其它菜也可以〉,在麵線翻面時一起放入煎也很好吃〈這部份我第一次嘗試後失敗了,經詢問是油要多一點,水要放一點,有點困難需再實驗〉

另外吃這道煎麵線尚有一道湯也很棒的,容下回介紹

回到住處我迫不及待的嘗試,並且請我家老菩薩分享〈因為已近七十歲,所以我沒煎太酥脆〉她老人家也稱讚好吃,料理時間不長準備東西又不繁瑣,美味可口值得試試

後記:當大家吃完美味脆皮麵線讚嘆師姐時,她卻說這不是她想的,她講起多年前去東部一間寺院掛單,晚上用藥石時她們好幾人進齋堂時都楞住了,一個托盤好幾塊煎麵線及一鍋大鍋湯,寺院藥石很簡單但是她們沒想到是那麼簡單,典座師父還一直跟她們說不夠會再煎,別客氣,大夥心想這那能多吃呀直跟師父說夠了,沒想到一入口就上癮了每人最少都是兩塊以上,還讓師父多煎好幾回真不好意思,當然吃完後就請教師父把它學起來了,大家覺得雖然藥石簡單,但也不是隨便煮一煮,真的很用心照顧大眾

所以請大大們多愛用素食,多多介紹,互相交流喔

為甚麼要做佛事/聖嚴法師




現在大家一聽到「佛事 」,大都是想到法會、超渡之類的吧!?其實在經典上,佛陀所提到的「佛事 」,即是「諸佛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事」,即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此才是真正的佛事!

-----------------------------------------------------------------------------------------------


為甚麼要做佛事/聖嚴法師著


2007年10月24日 星期三

不知道要不要去考甄試

   最近研究所的甄試日期都陸續公佈了,但是自己目標研究所沒有辦甄試,為了此事想了好久不知道要不要去考甄試呢?

   因為若考上的話,1月就要辦報到,可是這樣就不能去考目標研究所了;若放棄,到時候若目標研究所沒有考上,那就什麼都沒有,又要重新再來。

   師父說,就都去考一般生的,不要想太多了好好準備考試吧!

2007年10月23日 星期二

禪堂半坐半跑香制度的由來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禪堂半坐半跑香制度的由來」。此內容是在佛光山佛學院打禪七時記錄下來的,因為當時帶領禪七的和尚是到大陸高旻寺受過嚴格訓練,也帶回大陸禪宗叢林的儀軌。

因緣起於清雍正皇帝,要眾人推舉可承續玉琳國師法脈的人選,眾人推舉高旻寺的天慧澈禪師(為玉琳國師的嫡系)。

雍正皇帝問澈禪師:「您是玉琳國師的嫡系,還記得國師的宗旨否?」

澈禪師因為自己是癩痢頭,就摸了一下自己的頭後,說:「我有癩痢頭在!」

雍正乃以配劍云:「割卻你的癩痢頭時又如何呢?」

在皇帝脅逼之下,澈禪師驚不能答。

雍正乃云:「君無戲言,說割就割,但五宮中有禪堂,限你七天作答,如仍答不出,就割卻你這癩痢頭!」

在這七日中,雍正則天天派人到禪堂門外報時:

  已過一日,還有六日在!

  已過二日,還有五日在!

  已過三日,還有四日在!

  已過四日,還有三日在!

  已過五日,還有二日在!

  已過六日,還有一日在!

就在這種威逼警戒之下,澈禪師不惶寧坐,而急跑起來!跑到第七天,因跑得太急,撞在柱上,豁然大悟!

澈禪師求見雍正,雍正一見即說:「且喜您已識得國師宗旨!」

故從此高旻寺,建立了「禪堂半坐半跑香的制度」。

很令人驚心動魄的來由吧!雍正皇帝真是澈禪師的大善知識。記得主七和尚講完這個故事後,監香師打的更厲害了,因為我們在跑香時,監香師隨時會衝到你旁邊,果不其然的打下去!打的你念頭去,打的你必須把握當下!

 

在你成就他人道業的同時,也成就了你自己

   今日去圖書館,在回去時經過一個熱鬧的路口,看到一位年輕的比丘尼在托鉢(常見到此寺院的法師在街上托鉢,穿紫色長衫,好像是為了建寺),雖然很想供養她,但因為身上沒有帶錢,只好跟她合十問好,她也微笑與我合十問好。

   她的笑容很清朗,令人感覺很愉悅!見她很有勇氣的站在人來人往的街口,心中實在很佩服她,不曉得自己是否有跟她一樣的勇氣?自己的托鉢經驗,目前僅只有在三壇大戒那一次而已。

   記得花蓮的師父有一次告訴我,他們剛到花蓮時,因為真的很貧困,就有去菜市場托鉢幾次,剛開始她也很不習慣,因為台灣人對於托鉢不像南傳佛教那樣能接受,當然也有不少人布施供養,但也有在旁邊說風涼話者;妙師父說她站了一整天,都是在默默地念佛,回向祈福給大家。

   在出家前,妙師父曾經對我說,有天會要我去托鉢,不是為了錢,而是要鍛鍊我的心志力。ㄚ不曉得是什麼時候呢?

   回到掛單處後,趕緊準備幾個紅包放在僧袋內,下次有因緣時,就可以布施供養了。雖然錢不多,但是一個護持的心意。

   以前有認識一位師兄,他是做佛像藝術的,他發願要供養一千位出家人,只要他見到新認識的出家人,他就供養1000元,然後記錄在一個本子上。我看過那個本子,還真的是記載的很詳細呢!

   不管是有相布施、無相布施,都是很好的廣結善緣方式;在你成就他人道業的同時,也成就了你自己。

2007年10月21日 星期日

善用心念的力量(七)--善念、願心、福德、淨土

 

 今天來對這個心得做一個簡單的總結:『善念、願心、福德、淨土』,這是息息相關的。

在念《阿彌陀經》時,是否能對經中,佛所說的極樂莊嚴境界產生深信呢?相信很多人(尤其是信受「眼見為憑」主義者)沒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吧!在此舉一個現實的簡單例子:在人道中,富有的人所處的環境與貧窮的人所處的環境是不是就有很大的差別呢?又,從六道眾生來看,我們所處的環境跟蟑螂老鼠生活的臭水溝也是有很大的差別對不對?這是在現實生活中就可以切身體會到的真實例子!

2007年10月20日 星期六

【諸經集義】法器




這是今日人間福報的文章。法器是龍天耳目;記得在受三壇大戒時,傳孝法師有教導我們關於法器梵唄的觀念。就如同此文所說:指有益於寧心靜氣的清淨樂音。

愈重要的場合,梵唄愈是莊嚴威儀、沈穩,所用的法器也愈少,甚至於鐘罄而已,卻展現出無比震攝的影響力!但是一些比較偏向神鬼之祭祀,就愛用敲鑼打鼓般的熱鬧;一個向內,一個向外,其中之差別可明矣!

因為能向內觀照,故能冷靜安祥,方能堪為法器!


----------------[2007/10/20  人間福報]---------------

隨身聽已不流行傳統的收錄音機,資訊科技的發達,不只是讓種種音樂可以帶著走,更可以不分時空地沉醉於喜歡的流行音樂中。演奏這些音樂,是眾所周知的「樂器」。同樣地,佛寺中也有用來讚誦等的梵唄,運用鉿子、鐺子等這些法器來共修。不免讓人想問:「樂器與法器又有何不同?」

在《正法念處經》提到(大正十七,二四上):「種種樂器,謂自境界伎兒戲者,生死戲也。」反觀《大方廣佛華嚴經》說(大正十,七八五上):「菩薩…能生眾生種種法器諸功德寶。」前者易引發聽者的負面情緒,後者顯現人間菩薩利益大眾的功德。甚至禪修者更不可以耽迷於不當的音樂,故警愓修行人「樂諸音樂,作唱無厭…所執諸雜樂器,宛轉糞中,諸蟲鼓動。」(出自《治禪病祕要法》大正十五,三三八上)然而樂器與法器並沒有本質上的絕對不同,故今日佛教也有所謂的佛教音樂,就像《大方廣佛華嚴經》所說的(大正十,四三六上):「復聞一切諸樓閣內,寶網鈴鐸及諸樂器,皆悉演暢不可思議微妙法音,說種種法,所謂或說菩薩發菩提心,或說修行波羅蜜行。」皆是指有益於寧心靜氣的清淨樂音。

在佛典中,「法器」還有另一層深意,《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說(大正三五,七四一下):「能聞持佛法,故為法器。」即知「法器」是指受教後,在生活中應用佛法的人。因此,「堪任法器者,則破諸結使。」(出自《大方廣十輪經》大正十三,七一九下)即知學佛人遇到困境,只有冷靜分析、解決問題,才是學佛的正途。(竹音/輯錄)



2007年10月19日 星期五

學習佛法的發心很重要



   最近因為要加強英文的能力,花了比較多的時間閱讀其他的英文書籍、或是看英文報紙等,隨手翻來,居然看到好幾個都是跟佛教有關的內容。

   覺得護法神真的很可愛!也讓我更深刻體會到發心的重要。記得以前去念佛學院時,進去時我就在想:我今天來佛學院,是要「學佛」,不是追求「佛學」。

   所以在佛學院就讀的期間,如果有志願性的出坡,即使明天要考試了,我一定跑第一個;同學要我幫忙找資料、copy筆記、課後複習等,我也盡力為之。當時在學院的成績很不錯,同學都還以為是因為我很早入佛門的關係,其實並非如此,我跟大家一樣都是初學者。

   我一直相信,只要心念正確,護法神就會護持,這是自力、也是他力。例如在圖書館找資料時,很奇怪的就是能在茫茫書海中,正確發現需要的資料。我相信這是善念磁場所為,冥冥之中有一鼓不可思議的力量。

   學習佛學跟一般世俗研究學問是不一樣的,必須抱持著利益眾生的心態,才真的能學得好,也才能真實體會到佛法的真諦。

   記得曾經看到一篇 聖嚴師父稱讚惠敏法師(現任法鼓佛教研修學院校長)的文章,為什麼 聖嚴師父會那麼器重惠敏法師呢?因為他具有一顆奉獻的慈悲心,在他還是中華佛研所研究生時,他就盡力幫助同學,從不標榜自己,真正展露真實學佛者的風範。這真是我等學習佛法者應效法的榜樣!

   學習佛法的發心很重要,他不是用來增加自己名利心的,是要用來成就眾生的。

 

恭誦《妙法蓮華經》功德回向

恭誦《妙法蓮華經》功德回向:

卍、回向十方法界一切眾生,永離生死輪迴之苦,發無上菩提永不退轉,共成佛道!

勇氣來自於信心


  今日是初九,也就是剃頭日
--,每逢農曆的「九」,如初九、十九、二十九就要剃頭。

   現在剃頭花的時間,隨著出家日子的增長、以及經過三壇大戒的「魔鬼訓練」後,已經很快了,刮刮刮十來分鐘就好了,不像剛出家時,真的是小菜鳥,要花很久的時間。

   還記得出家後,第一次剃頭的情形,真的是又期待又怕受傷害;因為以前在佛學院時,看到剛出家的同學,常常剃的破皮流血,讓我看得膽戰心驚;也因為有這樣的印象,而且自己又不像男眾有刮鬍子的經驗,這還是我這輩子第一次拿刮鬍刀呢!亮閃閃的刀片,讓當時剛出家的我實在不敢自己剃頭,就請求妙師父幫我剃。

   妙師父才不理我哩!她淡淡的說:「這是你一輩子的事,要自己學著做。」好吧,師父都這麼說了,就自己剃吧!但是拿著剃頭刀的手,卻一直發抖,妙師父看到了,又淡淡的說:「要相信自己,妳就敢剃了」。

   每次妙師父都是用這種看似冷淡卻又震撼的教育 -- 好一句「要相信自己」!就這樣,我閉著眼睛(剃頭用手的感覺,不需看鏡子),平安地完成了第一次的剃頭。

   其實從很多事情來觀察,真的是有信心才有勇氣,這不論是世間或出世間、或那一道的眾生,都是一樣的。記得在家時,有一次和媽媽聊天,狗弟弟站在桌上,他一直看著媽媽,結果突然以一種「太空飛狗」的姿勢,飛撲到媽媽身上,媽媽也一把抱住他,當時的情境讓我很感動,真的是要雙方互相信任才能這樣啊!

   釋尊說:「為法滅身,請法不懈」,若對佛法有信心,就真的能做的到。因為你能真信佛陀的教誨,深信世間苦空無常,願意追求真實解脫之道,就會勇往直前,旁邊的五欲再怎麼樣誘惑,也不會受其引誘了。

   信心,真的很重要,它付予我們真實的力量,這也是「歸依」的真實義吧!

 

[我的第一支剃頭刀]


 

2007年10月18日 星期四

食終不能飽的原因

    開始要尋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習慣了權威式、填鴨式教育方式的我們,對於學問的追求,往往落在「強記多聞」,卻忽略了思考的重要。

   顏回說:「吾日三省吾身」,這個『省』字,可以說是孔子教學的重點,他要我們懂得思考,進而實踐!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一:「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捨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唯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研讀完 印公的<成佛之道>後,現在接續研讀厚觀法師的<成佛之道講義>及昭慧法師、性廣法師的<成佛之道偈頌科判表>。過去在佛學院時,我可以很快的將經文等背誦下來;或是搜尋到相關資料,寫成看似豐厚的論文;或是抓取重點,製成表解或科判,雖然成績不錯,但其實自己一直有很空虛的感覺。

   過了十年,再回到佛學研究的路上,剛開始很不能適應,覺得過去的我那麼用功,為什麼一點用處都沒有?忘記的忘記、使不上力的使不上力,追根究底,因為自己沒有消化、思考與實踐,如阿難尊者所說:「食終不能飽」啊!難怪我覺得很空虛,因為沒真正吃到。

   已經將第一階段的進度完成,現在進入考試準備的第二階段,我要開始學習自行提問:開始要尋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希望從中,能真正的吃到並消化,轉換成智慧的能量。

 

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

20071016_不要「操」心


 

  有一句成語叫做「杞人憂天」;現在用白話來講,就是「想太多了」;如果以佛教的修行上來看,就是「妄念紛飛」。

  修行說要「把握當下」--該吃飯的時間吃飯,該睡覺的時候就睡覺,上廁所就上廁所,說起來很簡單,但真的沒幾個人能做到。

  怎麼說呢?因為我們的凡心太複雜了,常常在做甲事時,內心想著乙事、丙事,這是一種習性使然,可是這樣的習性,會讓我們要用更多的力氣才能把原本應該做的事情做好,這是「不專心」的結果。

  專心是修行成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因為專心,我們不會預設立場,不會有過多成見,不會被習性(慣性思考)所影響,一切回歸單純,見本來面目。

  無所得,一切本來如此!因為有無所得的心,就不會有不必要的期待(去除欲念),這是很徹底的修行方式與心態。

  因為有無所得的心,你將不再因為擔憂會失去什麼而悲苦,也不會因得到什麼而覺得喜樂,讓心回歸的平靜。

  開始練習不要胡思亂想,不要「操」你的心了,讓他回復本來平靜的一面,你將會看到不可思議的真實力量!


 

2007年10月16日 星期二

除睡魔咒

這是當年在念佛光山叢林學院時,所抄回來的咒語,記得是在大藏經(忘了那一冊)中看到的我覺得這個咒語的長度,真的給它很認真的念完後,根本就不會想睡了~

但是不要看這個咒語很長,它很好念,而且很容易背下來唷!

除睡魔咒

吉帝安帝彌帝毘伽帝羶帝波陀娑訶

報父母恩咒

這個咒語,是以前在唸佛光山叢林學院時,抄寫回來的,但已忘記出處。

我想除了誦持咒語外,有一點很重要,即觀想文所說的:「能慎終追遠,無恩不報,這才是報恩的重點吧!

[報父母恩咒]

南無密栗多 哆婆曳娑訶

(世間有生,無不從父母。而能得誦此咒,及能慎終追遠,無恩不報)


2013/1/11補充,引用於: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185ad0102e9cq.html

在坊間流通的版本《佛說盂蘭盆經》末後,載有一首名為:《報父母恩呪》。

卍字新纂續藏經第21冊,經文號:no.375-B,有《報父母恩咒》的記載,是這樣說的:

報父母恩呪(世間有生無不從父母而得。能誦此呪及能慎終追遠。恩無不)

 南無蜜栗多哆婆曳娑訶

呪文「蜜栗多」,脫漏了一個「阿」字,只要在「蜜栗多前頭加回「阿字,還原成「阿蜜栗多」,那就一切就真相大白了。

若以古梵文的方法來分析此呪,「南無阿」其實就相當於《往生呪》即哆地夜他的第一句只是古梵文上的譯音用字不同而已,意思是身心皈命甘露所生者、身心皈命無量光如來、身心皈命無量壽如來之意,相當於顯教以漢文來念「南無阿彌陀佛」,功德等無差別。

所以報父母恩呪,古梵文可還原為:

namo amrtodbhave svaha

漢語模擬音可念為:

南無阿滅列多地巴威,斯娃哈。

 

每年舊曆715佛歡喜日、僧自恣日,設盂蘭盆施供諸佛菩薩賢聖僧眾。念誦《佛說盂蘭盆經》後,再誠心持念《報父母恩咒》,仰仗阿彌陀佛的大弘誓力,當然可以接引利益多生父母出離苦趣,現生父母無病長壽,這是每個佛弟子都必需履行的報恩修德之法。

 


2007年10月15日 星期一

如何有好口才

  這是在佛學院時,有一次週會,大師教導我們的話,言簡意賅,與大家分享~

如何有好口才:

1.充實自己。
2.爭取發言的機會。
3.近善知識。
4.尊重別人的意見。
5.要謙虛。

真僧




身是僧兮心是僧

身心了了是真僧

若人不識此中意

更有何人得似僧



護教的事刻不容緩

 

  今日和睽違八年的佛光山叢林學院同學見面,我們是非常好的道友同學,是一種對法的認同、理念的共識,以及護持正法的決心。八年的時間,雖然我們在不同的崗位上,但都未曾中斷學佛之路,而且是愈挫愈勇,道心更為堅定,我很珍惜有這樣一位同學。

   今天討論的重點,我們都很感慨也擔憂,邪師邪說愈來愈盛行了,這真的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例如其他外道的侵入,用佛教的外衣包裝自己,腐爛著佛教的骨肉;僅存珍貴的大乘道場雖然外現繁榮之狀,卻有後繼無力及競爭之感;只看到更多的法會,而真實引領修行之路愈來愈薄弱,也可以說是喜好速食的現代人,只聽的進去『即身成佛』的假話;想學佛的人被騙去邪惡非正道之處,從此身陷泥沼而無法脫出……

   心真的很痛!但是我們相信,有信護持正法的人仍舊是非常多的!因為在目前的僧團中,默默持守淨戒、精勤修行的人仍是繼續努力;居士中努力護持三寶,協助弘宣正法也不少,但願我們都能摒除門戶之見,團結一致,發揮出佛教的真正力量。

   護教的事刻不容緩,願我們都能一起發心!

 

佛光山禪堂規約




這是在佛光山的禪淨法堂外的規約,是在十幾年前念佛學院打禪七時,出堂時利用時間抄下來的。對我來說,是一種修行生活上的砥礪,不只是在「禪堂」的空間而已,不只是在「禪七」的時間而已。

-------------------------------------------------------------------------------------------------------

佛光山禪堂規約

 

1.      禪堂作息一律聽鐘版號令,不得無故遲到或缺席。

2.      進堂參禪,應顧守本份,照顧本參,不得散掉遊走,與人閒談是非。

3.      凡進堂參禪者,一期屆滿方可出堂,私自逃單者,不再受理進堂參修。

4.      堂中行坐課誦、受食出坡等,皆應隨眾,如應故不能參加,應事先請假。

5.      堂中床位、座位,一驚挑定,不得竄單亂位,私自調換。

6.      禪堂周邊活動區域,男女二眾各有定位,未經許可,不得超越活動區域。

7.      進出禪堂、佛殿,應依序而行,不得爭先恐後或穿堂直過。

8.      行香時,應前後對正,循序漸進,不得縱橫奔跑,左右參差。

9.      凡於禪堂內外行走,應放輕步伐,不得將鞋拖地出聲。

10.  止靜時,未經許可,不得擅自闖靜出入,亦不得靜中響動,驚擾大眾。


 

惜法、敬法

   最近看著手上一些十幾年前在佛學院時,留下的筆記、作業甚至於一張張的紙條,有些只有幾個字、一句偈,都被我視為珍寶而保存起來。

   十幾年前,電腦並不普遍,作業系統還是PE3的時代,當然大部份還是用手寫的方式,比較「奢華」的就是用影印。現在電腦發達了,想要什麼資料,上網找找、問一問就有,跟過去真的是天壤之別!

  資料來的這麼容易,那種「百千萬劫難遭遇」的虔誠之心好像卻不見了?

2007年10月14日 星期日

念完佛教史有感

   

   到今天為止,把印度佛教史及中國佛教史全部複習完畢,心中有很深的感觸。

   或許是此次研讀的方式,跟十幾年前在佛學院時,以歷史為基礎而有所不同;也許是因為現在已身為僧侶的身份而有更深的體會。此次我著重在因為地域、種族、政治及思想的變化及差異上來探討,也更因為這十幾年的歷練與目前的身份,讓我有很深的使命感。

   為什麼說是使命感?可以說是一種護教護生的決心吧!一直很感恩,從懺公師父的齋戒學會、聖印師父的淨土念佛共修、慧嶽長老給予的天台教學起蒙、以及佛光山和法鼓山給予我的佛學教育,讓我能從各大宗派中,學習到正知正見,也堅固了信心。

   自己的學佛歷程也很特別,工作經歷也很特別。記得在佛學院畢業前夕,我夢到了電腦中有佛菩薩的形象,當時的我,尚是未接觸電腦的小白呢!而到社會上工作,歷經台大、PC home、誠品、新聞局及頂好Wellcome等,雖然都是完全不同的產業,但我的工作都與網路有關。不曉得這樣的安排,是否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不管如何,要看的是現在的發心。如<中國佛教史概論>文末所寫:「一般庶民之間的信仰,已從純正的佛教信仰面,表現在以水陸法會,以及各種經懺為主眼的法會,所謂有求必應的信念,乃是滲入了儒、佛、道三教融混而成的思想,以期求現世之利益。阿彌陀佛也好,觀音菩薩也好,彌勒佛也好,早已和其印度佛教的性格,有了顯著的差異……;成了唯一活路的臺灣,佈教事業,也很活躍。」看到這裡,我愈發感恩自己身在台灣,有幸親近正信善知識與道場,又何其有幸出家!

   摯愛母親的往生,讓我能對俗事完全了無牽掛,現在更要全心投入於護持佛教的事業中。我雖然尚不能猜測下一步路要怎麼走,但我相信只要真誠的發心,佛菩薩都會慈悲指引的。希望自己能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頂禮感恩 聖嚴師父、恆清師父等人的努力,讓佛教研修學院的立法正式通過,這代表了一個時代對於宗教教育的重視,接下來就要看我們如何來運用這個得來不易的成果。願透過這樣的佛教人才教育方式,儲備弘法利生的資糧,為中國佛教史、甚至於世界佛教史,再次寫下燦爛光明的一頁!

 

2007年10月13日 星期六

供水的意義與方式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供水』的意義與儀軌。

一、意義:

「供養」是為了表示對佛菩薩、護法龍天的尊敬與感謝,所以在作功課前,應先供養。

佛前供水最重要的意義,是代表清淨心跟平等心,因清淨平等而長養慈悲。也即取水的清淨、無染之意,培養如水般的清淨心。

 

二、供水的方式:

(一)配合佛堂、佛桌的大小與擺設,供杯可選擇一或三杯都可以。市面上所售之供杯,常見三個一組,寫有『佛、法、僧』或『戒、定、慧』的字樣;或是書寫『大悲咒』的單隻供杯。除了這些佛具店所銷售的外,一般來說,只要是乾淨未用過的杯子,都可以做供杯。而用來做供杯的杯子,不得再做其他使用,這是表示恭敬心。

 

[三個一組的供杯]

 

[書寫『大悲咒』的單隻供杯]

 

(二)供水:供水前(供水都是在早上供養),將杯舉起做問訊狀,默念與觀想:『願此淨水,供養十方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賢聖僧眾,受用作佛事』;再持供水偈:『嗡 啊彌利得 怕都。』

 

 

三、收供水的方式:

(一)於早上供養完後,或早課後,即可連供杯一起撤離佛桌。

(二)晚上有做蒙山施食者,倒一些供水入甘露瓶中。

(三)其餘供水,可倒入日常飲水中飲用,增智慧、長菩提!

 

 

◎註:

1. 供杯一定要洗過,覆蓋晾乾,明日早上再使用,這是一份對佛菩薩、護法龍天的恭敬心、感恩心。

2. 供杯要用煮好的熱水。



 

求智慧咒



今日看到以前在佛光山做的淨瓶書籤,上有求智慧咒 (虔誠頂禮菩薩恭誦此咒﹐百千遍能夠增長智慧) ,也正是自己需要的,做成了桌布,與大家分享,祝福大家都長智慧!

求智慧咒

唵 婆囉婆囉 三婆囉 三婆囉 印涅隸耶 彌輪陀尼 唅嚕唅嚕 折利曳 娑訶



轉變業障為福報 (聖嚴師父)




業障有兩層涵義:

1.由於從事某種行業,無暇修學佛法也不想修學佛法。

2.由於造了種種不善惡業,以致招來種種先天性及後天性的障礙,無法修學正信正行正知正見的佛法。因此若加以細分,便有業障、報障、煩惱障,更細分之則稱為八萬四千障門,包括身心環境以及來自鬼神妖靈的魔障。業障多非從外來,乃是唯心所造,自心所現,自作自受;也有外魔的因素,懺悔也能消除。

業障、報障及煩惱障,三類可歸結成一個項目,那就是「因果」。造因一定得受果報,任何一種障礙都起因於「種如是因、得如是果」。

業障的果報有時會讓人誤以為是「福報」。例如見人養尊處優,站在佛法的角度看不是福報,因為享福不是有福,惜福、培福,才真有福。

有些人一生都很辛苦,苦得像我一般,請問這是那一種果報?就我而言,我心甘情願地每天過這種辛苦忙碌的生活,我是在還債,還得越多,債主就越少,我越是歡喜。這種作法端視個人的感受如何?是否能以佛法的觀念來衡量,如果能應用佛法的觀念,世間的福報,不就是苦報的開始嗎?福報享盡了,緊接著就是苦報的降臨。如果我們現在能把握機會,無視於辛苦,不計較侮辱,且又能幫助別人解決苦難,更不為自己的名聞利養,不斷地努力求進步,盡自己所能奉獻給需要幫助的人,實際上這就是在求福、培福。

平時能在自己的食衣住行各方面節約不浪費,又能將多餘的財物用來助人,這種行為看起來似乎是自討苦吃,乃至會被譏為「有福不知享福」。如果我們抱持這種怕人譏毀,因之而不願修福的想法,就是一個愚蠢的窮人;反之,能如是行,又持之以恆,才稱得上是個有智慧的富人。

記得有一位居士時常送菜給我們的道場,結果,廚房的執事者認為菜量反正夠多,就專門挑選細嫩的葉子,而將老葉及根去掉,那位居士看到之後,一聲不響地將老葉、菜梗通通撿起來準備包回家,於是我們的住眾就問:「某某居士,你不是已將這些菜都布施給我們了嗎?為什麼要將那些東西又帶回去呢?」他說:「你們不吃的,我能吃,只要將葉子醃一醃就變成鹹菜,或者用來煮湯也是一道很好而營養的菜湯;菜梗或根的部分,將老皮削掉,用鹽巴漬一漬比什麼都好吃,如果你們想吃,等我做好了再拿來供養你們。」這真是一堂非常精彩的教育課。從此以後,我們的出家眾,再也不敢任意亂丟東西了。

修行不得力,是因為善根不深厚,那就是障礙;心中有煩惱是業障,想修行偏偏又找不出時間來,老是有人有事阻撓你,也是障礙。這都是由於過去世造的業因,此生才產生種種的障礙,無論是生活上、心理上、身體上、環境上、人事上,都可能有阻礙。或許有些人會認為自己本身是沒什麼問題,都是環境的問題,例如想參加精進佛七,結果老闆不准假,長官不簽字,或家人突然發生情況等。

這回有一位居士來參加佛七,結果到第三天便堅持要離開,我問他:「是什麼原因?」他說:「我本想打完這次佛七的,但是他不讓我繼續下去。」「他是誰?」「是我的身體,實在無法支持下去了,所以,要提前離開。」他的身體叫他不打完佛七,他的身體究竟是誰呢?是過去世帶來的業障!如果他能堅定打完佛七,他的身體便不是業障,而是福報。

也有人在念佛時,心裡很煩,無法安心,越是無法安心,就越討厭念佛。問他:「為什麼?」推說「念頭多」,他自己也弄不清楚,他雖是不想什麼,念頭就是會自動跑出來。這種念頭是什麼?也是從過去世帶來的業障,如果他能專心念佛,每一個念頭都在念佛,他的念頭,便不是業障而是福報。萬一你在念佛時,只見業障重重而不見福報現前,又如何來消除業障呢?當然是至心懺悔。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念佛生淨土 >>-

2007年10月12日 星期五

達摩一心戒

達摩一心戒

 

「於自性靈妙,常住法界,不生斷滅之見,名不殺生。」
 
「於自性靈妙,不可得法中,不生可得之念,名不偷盜。」
 
「於自性靈妙,無著法中,不生愛著之見,名不淫欲。」
 
「於自性靈妙,不可說法中,不說一字,名不妄語。」
 
「於自性靈妙,本來清靜法中,不生無明,名不飲酒。」

2007年10月11日 星期四

祈願南傳、藏傳的比丘尼受戒能早日圓滿成就

首先我要先頂禮 惠敏法師! 恆清師父!

 

  第一次針對南傳、藏傳的比丘尼受戒的會議,原本達賴喇嘛有意恢復藏傳(及南傳)比丘尼受戒制度,但最後是被一些所謂南傳上座部及國內某比丘大德的影響,而中斷了接下來的會議;而在今年,此次在德國所開的「重建西藏比丘尼受戒法」,台灣是由 惠敏法師及 恆清師父代表出席。整體的會議雖然還沒有具體結論,但已經重見曙光, 惠敏法師也在法鼓人生雜誌發表專文,謹錄於文下與大家分享。

 

  不曉得為什麼許多比丘大德對於比丘尼眾一直是如此輕視?因為真正深入戒律者,應該是很慈悲的。因為未受具足戒者,就不算是真正的出家人;這些不讓藏傳出家女眾(或南傳)受具足戒成為比丘尼,間接就是否定了出家女眾的身份,我真的很難理解這些人的心態到底為何?在未出三界六道輪迴之內,隨時都會忽男忽女,這些人能保證自己下輩子不投生為女眾嗎?如果他有幸再得學佛出家,卻無法受具足戒,不曉得他的心態會如何?

 

  身為修行人,又是在這歷史的一刻,應該更努力成就所有眾生修行的因緣,而不是極力阻擋。就像 惠敏法師所說:「事在人為,個人期待西藏乃至南傳比丘僧團,能發揮阿難比丘、德鎧律師、眾鎧律師、道宣律師的精神,責無旁貸,積極成就比丘尼僧團的建立,讓西藏與南傳的佛教團體中,具備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弟子,如此才能讓全世界的佛教建全發展」,這是多麼慈悲宏大的菩提心!

 

  我也要努力將戒律研究透徹,以及讓英文更流利,將來若有因緣能為藏傳出家女眾(及南傳)爭取恢復比丘尼制度,我一定會努力以赴。

 

  再頂禮 惠敏法師! 恆清師父!

 

 

289-重建西藏比丘尼受戒法 - 專文1

 

 

289-重建西藏比丘尼受戒法 - 專文2

 

 

289-重建西藏比丘尼受戒法 - 專文3

 

十法界不離一念心/宣化上人

  最近看了 宣化上人<十法界不離一念心>這本書,他用四句偈來表示十法界的特色,非常清楚明瞭!謹在此分享給大家,若有興趣深入了解者,可再自行上網或看書研讀。

師姐說我很嚴肅、嚴謹

     今天隨意的聊天中,護持我的師姐說,她覺得我很嚴肅、嚴謹,所以每次經過我的房門口或窗前,都不敢太大聲。我聽了就很不要意思,請她們自在隨意,不用擔心會吵到我。

   自己想想一天的生活,的確是如她所說,很嚴肅、嚴謹,但這也是對我自己的自我要求。現在自己一個人在外讀書,如果不注意生活的嚴謹,很容易就隨習性墮落(因為師父、師兄弟都不在身旁,自己做什麼也沒有人看到呀)。

   平常若沒有特殊事情、或未去圖書館的話,我的一般作息就是早晚課、打坐、念書、上網,很規律也很單純,我不太與其他人攀緣說話,除非是法義上的討論,或是有問題需要我協助的地方。我很安於這種嚴謹的生活,也覺得是必須。

   記得以前念佛學院時,老師對我們說,我們現在是在學院裡,有老師盯著、有院規管著,所以要鬆散也鬆不那裡。但是以後出去做了執事、當法師了、受到供養了,不小心的話自己的習氣通通都會跑出來了。

   我一直謹記在心,而且我的師父也非常要求我在『六年學戒』的養成(比丘尼六年、比丘五年),這一段時間內,要很精進的把基礎打好,養成嚴謹的態度,去除對五欲的貪著與攀緣,這樣才能堅固道心。

   所以,我還是會繼續嚴肅與嚴謹的生活下去。

 

2007年10月10日 星期三

20071009_郵資與持戒



 

 

  今天準備要寄一本書時,因為有準備寫一封信一起附上(用電腦打的),正準備與書裝在信封裡時,我突然想到一件事停了下來。

 

  弘一大師,曾經寫一封信告知友人,絕對不可以未貼足郵資,將平信當成印刷品來寄,這是犯盜戒的事。雖然這在當時只是很微小的金額,但是弘一大師非常認真,不當作是小事。

 

  今天我這封信,雖然是用電腦打的,但是其性質就是『信』,而不是印刷品;如果我將它放在書中一起寄出,其實我就是犯盜戒了。最後,我將之分成兩份:書籍寄印刷品,信件另外寄平信。

 

  這是『心念』的問題,持戒真的不是在看形式,而是起心動念。<地藏經>云:「起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意思就是要我們攝護心念: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要懂得反觀自省,才能發現習性、改掉習性而不隨順,修行就在攝護心念上,任何微小的地方都要注意。

 

 

為甚麼要做佛事/聖嚴法師




前言

你們是為了慎終追遠,報答親恩,或是為了超度眷屬,紀念故友,或是為了植福延壽,消災免難等等的因緣,來作一番莊嚴而隆重的佛事;你們花費了很多的物力、財力和人力,來成就此一善舉,但是,真正做佛事的意義,你們完全了解嗎?請你們細心地把這本小冊子讀完,那麼,這堂佛事,就更有意義,更有功德了。因為這裏面將向你們介紹佛事的定義、佛事的用處、死亡的問題、亡靈的性質,以及誦經、禮懺、放焰口等的意義。

甚麼叫做佛事?

廣義地說:凡是做的是信佛之事、求佛之事、成佛之事,都叫做佛事。佛說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只要你能信仰佛所說的成佛方法,依法實行,必將可以成佛。所以佛事的範圍有狹有廣,所謂「佛法無邊」,就是廣義成佛的方法之多,多得不勝枚舉,例如:拜佛、念佛、行善止惡,說佛所說的話,行佛所行的事。要做到「持一切淨戒,無一淨戒不持;修一切善法,無一善法不修;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換句話說,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就是積極地自救,尚要積極地救人。(

因為佛教主張成佛要從建立一個完美的人格開始,所以先要勸人不殺人、不偷盜、不犯他人妻女、不欺誑、不酗酒,這與儒家的五常:仁、義、禮、信、智,非常相近。進一步要使人成為超出於凡夫之上的聖人,佛教所說的聖人,是指解脫了人間種種苦惱的人,例如生與死、老與病等等,這些苦惱解脫以後的境界,便是佛教的目的。[)

如何達到解脫生死苦惱的目的,那就要信仰佛所說的方法,照著去實踐。看經、誦經、聽經,便是看的、誦的、聽的解脫生死乃至成佛的方法。所以,真正的佛事,是要大家自己來做。

但是,對於不懂佛法、不會修行的人們,遇到他的父母親友死亡時,在沒有辦法之中,只有請出家人代做佛事,的確也有用處。本文中所講的「佛事」,大部分便是側重於這種狹義性方面的說明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出家人是修持佛法的人,也是弘揚佛法的人;是職業的修行者,也是職業的弘法者。因他們做的佛事有功於人也有德於己,你供給他們生活的所需,使得他們安心地做佛事,你也就間接地有了功德。所以佛說出家的僧尼,是眾人的功德福田。

本來出家人的職責,並非專為超度亡靈,甚至可說,出家人要超度的主要對象,是活人而非死人,雖然佛法的修行者,的確重視臨命終時的補救法門。

臨命終時怎麼辦?

人,當在出生的時候,就已決定了死亡的命運,所以,生的情景未必可喜,死的情景也未必可哀。以佛法來說,若不出離生死,都是可憐憫者

因此,信佛學佛的人,平日所做的佛事,在臨命終時最能得力。平日修行有素,命終之後,必可出離生死的凡界,往生佛國的淨土。

人死之後的去向,有三種力量來決定他的上升或下降:(1)隨重,隨著各自所造的善惡諸業中的最重大者,先去受報。(2)隨習,隨著各自平日最難革除的某種習氣,先到同類相引的環境中去投生。(3)隨念,隨著各自臨命終時的念頭所歸,而去受生六道,或生佛國淨土。

由於如此的原因,佛教主張人們應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應當革除不良的習氣,應當著重平日的心念,乃至念念不忘佛法僧三寶,念念要將自己所作的一切功德,作為往生佛國淨土的資本和道糧.

學佛的工夫,主要是靠平時的修行──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供養布施,禮懺誦經,救濟貧病,造福社會。假如平時沒有進入佛法,臨命終時,尚有一個補救之道,那就是根據「隨念往生」的道理,勸他一心念佛。勸他萬念放下,切切不要怕死,切切不要貪戀家屬親友和產業財物,切切不要心慌意亂,應該一心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若已無力出聲念,則在心中默念,他的親屬如果真的愛他,那就不可在他彌留之際放聲大哭,因為那只有使他增加痛苦和下墮的可能。並且要勸大家陪伴念佛,使得臨終之人的心念,融洽於一片虔敬懇切的念佛聲中。若能如此,死後當可往生佛國淨土,若其壽數未盡,也能以此念佛功德,使他早日康復,福壽增長。

人將命終,或坐或臥,側臥仰臥,均以他自已感到舒適為宜。若已昏迷而尚未斷氣時,切勿因他有便溺沾身就給他洗澡或擦拭,以免增加他的痛苦瞋惱而影響到死後的去路。命終之後,鼻息雖斷,只要尚存一絲暖氣,他的神識仍未脫離肉體,故須經過十二小時後,才可為他浴身更衣。若用火化,最好是在經過二十四小時後。

亡靈是什麼?

人死之後,若不超凡入聖,一般說來,便成了亡靈。現在說到超度亡靈,先要說明亡靈的性質。人死之後的生命主體,稱為亡靈。民間一般的觀念,認為人死之後即是鬼,而且永遠做鬼;在我們佛教,絕不接受如此的觀念,否則,就談不上超度兩字了。佛教看凡界的眾生,共分為天、人、阿修羅、鬼、傍生(牛馬蚊蟻等動物)、地獄等六大類,在此六類之中生來死去,又死去生來,稱為六道輪迴,所以,人死之後,僅有六分之一的可能成為鬼。佛教使人超出並度脫了這六道輪迴的生死之外即稱為超度。

但是,凡夫在死後,除了罪大惡極的人,立即下地獄,善功極多的人,立即生天界而外,一般的人,並不能夠立即轉生。未轉生的亡靈,卻不就是鬼,那在佛教稱為「中有身」或名「中陰身」,即是在死後至轉生過程間的一種身體,這個中陰身,往往就被一般人誤稱為鬼魂,其實它是一種附著於微少氣體而存在的靈質,並不是鬼魂。

中陰身的時間,通常是四十九日,在這階段之中,等待轉生機緣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後的七個七期之中,親友們為他做佛事,有很大的效用。若以亡者在生時最心愛的財物,供施佛教,救濟貧病,並且稱說這是為了某某亡者超生而做的功德,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更好的去處。所以佛教主張超度亡靈,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過了七期之後再做佛事,當然還是有用,但那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卻不能改變他已生的類別了。假如一個人在生作惡很多,注定來生要做牛或做豬,當他死後的七七期中,若有親友為他大做佛事,並使他在中陰身的階段聽到了出家人誦經,因此而知道了一些佛法的道理,當下悔過,立意向善,他就可能免去做牛做豬而重生為人了;如果當他已經生於牛群豬欄之後,再為他做佛事,那只能改善這條牛或這頭豬的生活環境,使之食料富足,不事勞作,乃至免除一刀之苦,被人放生;如已生在人間,便能使他身體健康,親友愛護,事業順利;如已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能使他蓮位的品級升高,早日成佛。

誰該做佛事?

一般人以為,做佛事是出家僧尼的事,其實,這僅說對了一半,因為,出家人固然要做佛事,如果你想得到佛法的受用,必須也要自已來做佛事,與其等到死後由親友們為你做佛事,何不趁活著的時候,親自做些佛事呢?

佛法的超度對象,主要是活人,如果平時不修行,臨死抱佛腳,功效雖也可觀,但已不及平時有準備的落實可靠了;如果自己不做佛事,死後由親友請了僧尼來代做,功效自然又差兩層了。所以《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中說,若由活人超度死人,死人只能得到其中七分之一的功德,其餘的六分功德,仍由做佛事的活人所得。|

因此,我要勸你,既來佛寺請出家人做佛事,必定對佛教存有敬意,如果尚未皈依佛教,歡迎你早日皈依,皈依之後,再慢慢地理解佛法,如法修行,豈不更好?

來請僧尼做佛事,是為超度你的親友,或為安慰一下你對已故親友的懷念之心,所以這一佛事的主動者,就是你。佛法講求誠心,有誠心即有效應,誦經拜懺的出家人,固然要至誠懇切地做,你來請求他們誦經拜懺的心,也要非常地虔敬,要深深地相信他們所做的佛事,必能使亡者得到很大的利益。

佛法講求感應,感應的動力,就是至誠心,誠意的深淺,可以決定感應的大小,如人撞鐘,重重地撞,便大大的響,輕輕地撞,便低低的響。

因此,同樣的做一場佛事,所得的效果,則因誠心的差異而有大小不同。佛教主張大家親自做佛事的原因也在於此,所謂「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由他人代做佛事,在受用上差得太多,所以萬一自己未及信佛、學佛便亡故了,則以有血統關係的親人代做最好,所謂母子連心,在生時容易相互感應,死亡後的親情之間,也最能引發至誠懇切之心。所以,地藏菩薩在過去很遠的時劫中,曾經數度為孝女,每次均以至誠心為亡母做佛事,拜佛、供佛、念佛、求佛,感得佛或羅漢等的指引,而使亡母超度。

如果沒有骨肉至親,或者不是骨肉至親,那麼,與亡者生前有闕係的人,要比無關係的人,更容易引發虔誠心,更容易產生感應的效果。>

因此我要奉勸你,既來佛寺禮請僧尼做佛事,做佛事的中心者就是你和你的家人親友,而不是僧尼,僧尼做佛事是他們的日常功課,你做佛事是為了超度你親友的亡靈。照理,你和你的家人親友,都該參加誦經拜懺,如果不會的話,至少要在這天齋戒沐浴,摒除葷腥淫欲,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誦經做什麼?;

佛經是佛所說的信佛、學佛,而至成佛的方法。方法無邊,所以佛經的數量和名目也很多,在我們這裏,最適用和最通行的,則有《華嚴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金剛經》、《阿彌陀經》、《心經》等。{

誦經的起源,出於印度釋迦佛的時代,當時的佛經,既沒有印刷本,也不用抄寫本,都是靠著以口傳口地口口相傳,所以,要聽佛的弟子們代佛說法,往往是聽他們將所曾聽過而已熟記的佛經背誦出來,自己要想熟記某一部佛經,也得下功夫把它背誦出來,到後來,誦經便成了學習佛法和宣傳佛法的基本工作。2
但是,佛教徒為何要把某一部經,誦到爛熟之後,還要在佛像之前一遍又一遍地誦呢?這有兩層理由。第一是把佛經當作一面鑑察我們心行標準的鏡子:凡夫難保自己不犯錯,有時犯了錯,尚不能知錯改錯,但當面對佛像,口誦佛經之時,就同聽到佛在親口說法來教誡我們一樣,使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策勵修行。已經犯的過錯,趕快改正;尚未犯的過錯,決心不犯;已經修的善功,努力增加;尚未修的善功,立志去修。這像一位愛美的女士,閨房中有了鏡子,出門時也要隨身攜帶鏡子,早晨照過鏡子,偶一動作之後又要再照鏡子,今天照了鏡子,明天、後天、大後天,乃至明年、後年,還是要照鏡子,那無非是為要保持或增加她面容的整潔美麗而已。第二是將誦經當作代佛說法的神聖使命:佛法的主要對象是人,除人之外,六道眾生之中,尚有天、神、鬼,以及少數的傍生或畜生(動物),也能信受佛法。所以,雖在無人之處,或在無人聽懂所誦的經義之處,只要有人誦經,就有異類的天、神、鬼、畜,來聽我們誦經。天、神、鬼三類的眾生,以及部分的傍生,均有或大或小的神通,我們誦經之時,只要專誠,即能感應他們來聽經。若你為你亡故的親友做佛事誦經,你的誠意初動,你那親友的亡靈,就已得到了消息,必定會如期前往聽經;亡靈的靈性特別高,縱然在生之時從未聽過一句佛法,死後聽經,也能依其善根通解信受。

拜懺做什麼?'I

拜懺,又稱為禮懺,就是禮拜諸佛菩薩,懺悔自己的一切罪業。

凡夫的言語行動,如果加以深切仔細考察,可以說經常都在犯罪造業。凡夫的生死輪迴,即是由於各自所造的「業力」所牽引,如在過去世中不曾造下罪業,現在便不會再做凡夫,如果今生斷除了一切罪業,當下就是聖人的境界。

凡夫是很苦惱的,對於過去生中所帶來的罪業,無可奈何;對於今生已造的罪業,也無可奈何;從今以後要想不再繼續造罪,仍是毫無可能。因此,我們偉大的佛陀,即以大慈悲心,為凡夫眾生,說了一個懺悔罪業的法門。

前面所說的誦經,是讓我們對著佛法的鏡子來照,現在所說的懺悔,是教我們把自己的心放進佛法的水中去洗。拜懺的功用,即在於洗刷我們這顆染污著罪垢的心。[
所以,對佛懺悔,並不是求佛赦罪,而是求佛證明,向佛坦白自己所作的罪業,下定決心,不再故意作惡。對他不起稱為懺,對己認錯稱為悔。佛菩薩是如此的偉大慈悲與清淨圓滿,佛菩薩希望我們也成為偉大慈悲與清淨圓滿的聖人,我們卻仍在自作自受的罪業中打滾,所以要懺悔。我們拜懺的作用,即是洗刷自己的罪業之心,好像是從沙裏淘金,漸漸地將沙淘去,就得著了黃金;我們向佛拜懺,漸漸地將罪垢懺除,就得著了清淨的解脫之心。

在中國的各種懺法儀規,是由許多祖師根據佛經編成的,最盛行的,則有梁皇寶懺、三昧水懺、大悲懺、藥師懺、淨土懺、地藏懺、千佛懺等。修這些懺法的人,歷代以來,均有很多靈驗傳載,的確可謂「功不唐捐」。

拜懺,最好當然是你自己親自來做,如你自己尚未學會,或者覺得拜的尚不夠多,禮請僧尼來做,或代你亡故的親友來做,自然也有功德的,其中的道理,則與誦經相同。-!~-

放焰口做什麼?

焰口,是指鬼道之中的餓鬼,鬼道眾生分為三等:(1)在生之時,做了很多善事,若投為鬼,便成福德大力的多財鬼,一般人所信的城隍及土地等神祇,即屬於此類的鬼神。(2)在生時做的善事不多,若投為鬼,便成薄福少力的少財鬼,一般所信的鬼,多半就是此類。(3)在生時慳貪吝嗇,一毛不拔,專佔他人的便宜,若投為鬼,便成無福無力的餓鬼,一般人所說的孤魂野鬼之中,即有餓鬼,這一類鬼的食量極大,喉管卻極細,有了食物也難以果腹,何況由於業報的關係,他們很難見到食物,縱然得到了可口的食物,進口之時,卻又變成了臭穢的膿血,所以它們常受餓火中燒,烈焰從口而出,故名「焰口」。&

佛陀慈悲,說了好多種神咒,例如淨業障真言,變食真言,開咽喉真言等。凡是依法誦持這些真言神咒之時,被召請前來的餓鬼們,就可仗佛的神通願力而飽餐一頓,飽餐之後,再為他們宣揚佛法,勸他們皈依佛法僧三寶,為他們傳授三昧耶密戒,永脫鬼道的苦惱,這就是放焰口的作用和目的。

因此,放焰口對於鬼道來說,等於是無限制的放賑,所以又叫做「施食」。如果你的亡者親友,並未墮落於餓鬼道中,放焰口就相同於代他們做了放賑濟苦的功德,所以也是有用。>
人鬼之間的佛事

一般人誤將做佛事,看成專為死鬼而設的儀式。因此我要再度的告訴你:佛法的主要對象是為活人而非死鬼,為亡靈超度,乃是一種補救的辦法,不是佛教的中心工作。

所以,做佛事宜在生前,死了人固然要做佛事,結婚、生產、禳災、袪病、祝壽、謀職、開張、交易、建造、安居、行商等等,也都應該做佛事。修功積德,行善致福,做佛事豈僅為了度亡而已?佛法能致現生之福,能致後生之福,能致人天富貴的世間福果,尤其能致福智圓滿的究竟佛果。=
民間習俗,以為誦經拜懺,可給鬼魂在陰間當作錢用,又焚燒紙庫錫箔及冥票,給鬼魂在陰間增加財富。其實,佛法門中,沒有這種觀念。誦經拜懺是為亡者超度增福,亡者死了也不一定入於鬼道,鬼道的眾生也用不著人間給他們錢用,用錢僅是人間貿易的媒介物。焚化紙錢,也僅中國大約自漢唐之世流行下來的民間風俗而已。

既然人死之後,若不解脫生死,也只有六分之一的可能生於鬼道,所以請你不要確定你的親友死後就成了鬼,你應以虔誠心祈禱佛法的加護,加護你的亡親故友,超生西方極樂世界,至少也該盼望他們生於人間或生於天上才是。

在中國大陸,尚有一種風俗,即是男人死了,要請和尚做一場「過渡橋」或「破地獄」的佛事,女人死了,則做一場「破血湖」的佛事。這在佛法中也無根據,佛教既不以為人死之後必墮地獄,何以一定要把新死的亡靈引到地獄中的「奈河」及「血湖」中去走一趟呢?
所以,我要奉勸本文的讀者,應當自己來做佛事,並當明白為何要做佛事?當做什麼佛事?

 

附記:本文係應台北善導寺、十普寺、華嚴蓮社、松山寺等各大道場之命而寫。民國五十六年三月初版以六十四開本,印贈前往寺院做佛事的齋主,以導正信。嗣後香港、星馬各地有人大量印贈,台灣亦有不少善心之士,陸續印贈

2007年10月8日 星期一

佛教人物《證嚴法師》

  證嚴上人的慈悲與偉大,相信大家都是深刻感受到的!因為她真誠為佛教、為眾生的慈悲大愛,感動了護法菩薩,讓大家來共同成就這慈悲濟世的大業!

-------------------------------------------------------------------------------------------------------
出處:台灣佛教數位博物館-佛教人物《證嚴法師》http://ccbs.ntu.edu.tw/formosa/people/2-zheng-yan.html

《證嚴法師》

證嚴法師法相
(照片來源:慈濟基金會文宣組提供)

雖然集千萬鈞責任於一身,荷人生苦難於一肩,卻看不出歲月鑴刻的滄桑與痕跡。恬靜莊嚴的臉龐,在寬大的灰色僧袍掩映下,益顯出風骨的蕭瑟;平行直視的眼光是那樣地穩健、和煦與堅毅。證嚴法師以慈悲喜捨的大願,起救苦救難的大行,在東台灣創建了千秋萬世的濟人志業。

從一九六六年起迄今,在他的引領下,從三十位信眾所組成的「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經過三十六年歲月的洗禮,如今奇蹟似地發展成為約有四百多萬會員的龐大慈善團體。這樣一個台灣本土性的佛教慈善機構,看似不起眼,在三十六年來卻締造許多動人的事蹟。

辭親修行 普愛眾生

921大地震,證嚴法師抵達中部災區,以悲極無言的心,帶領慈濟人投入救災工作。

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前兩個月出生的證嚴法師,從小非常懂事、孝順,十五歲時,母親因胃穿孔需要開刀,在五0、六0年代,開刀是很危險的。因此,法師向天祝禱並發願「願減少自己十二年的壽命、茹素,為母親增壽祈福」,也許是孝心感動了天吧!母親的病奇蹟似的不必開刀,服藥而痊癒。五年後父親因腦中風驟逝,給了他很大的打擊,探索父親的去處促成他接觸佛法的因緣。後來有一位友人指點他到慈雲寺去找住持修道法師。在修道法師的引導下,他重新思考自己生命的出路,接觸人生幸福的問題,最後形塑出一個想法:「女人不單單只是為一個家庭付出,女人應該也可以和男人一樣,承擔起社會責任;把參與社會的悲懷推廣到全人類,把每個人愛家的心,擴展到社會上,普愛天下的眾生,這應該算是一種幸福吧!」從某個歸向宇宙生命大流的呼喚來講,「出家」皈依佛門,透過佛教宣揚慈悲大愛的念頭,似乎已在法師心底播下了種子。

幾度的離家棄俗不成,輾轉浪跡仍找不到棲身靜修之所,時而台北、台中、台東四處掛單,最後在花蓮縣秀林鄉下的小廟 普明寺安住下來。一九六二年秋,他二十五歲,沒有剃度師父,自行落髮,靜靜踏上僧侶修行的生涯。

巧遇良師 艱苦修行

921希望工程動土典禮,延平國小的小朋友呈感謝卡給證嚴上人,上人用掌心貼著小朋友的胸口,疼惜其遭受大地震的驚嚇。2000.06,南投縣竹山鎮
(照片來源:慈濟基金會文宣組提供)

一九六三年二月,他隻身到台北市臨濟寺準備受戒,卻因沒有剃度師父而無法報名。戒場報名截止前一個小時,由於到慧日講堂請購《太虛大師全集》的因緣,巧遇印順導師(繼太虛大師後主張人間佛教,台灣比丘界第一位以論文獲得日本大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的學問僧),至為驚喜,並以一顆謙卑恭敬,姑且一試的心,請求拜印老為師,想不到竟獲導師應允,證嚴法師喜出望外。由於時間緊迫,印順導師在簡單的皈依儀式中對證嚴法師開示說:「你我因緣殊勝,我看時間來不及了,但是既然出家了,你要時時刻刻為佛教、為眾生啊!」並且馬上為他取了法名 「證嚴」字「慧璋」。行了簡單的皈依禮,即儘速趕到臨濟寺報名,順利地受了三壇大戒。三十二天之後,證嚴法師返回花蓮,就在普明寺後方,由當時佛教大德許聰敏老居士發心,為他搭建的一間簡陋的,十尺十二尺見方的木板小屋修行,日夜於屋內誦經、抄經、拜經、燃臂供佛,少食少眠、精進用功,過著清修的生活。

一九六四年春,法師開始在花蓮慈善寺講授地藏經,因而與最早四位隨他出家的弟子結下師徒之緣。法師為自己的修行生涯立下不化緣、不做法會、不趕經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自修清規。法師及追隨他修行的僧眾們,堅持自給自足,過著簡單的清修生活。一九六五年農曆春節後,他們開始在普明寺後的五分地耕種花生,還到工廠拿原料加工,買水泥袋,然後把水泥袋拆開擦拭乾淨後,改糊成小紙袋,再賣給飼料店或五金行,或者將裁縫店不要的碎布拿來縫製成嬰兒鞋,以貼補生活所需。

悲心的觸動

關心社會暗角的眾生,證嚴上人探訪居住在台北縣石門鄉的照顧戶王阿興老先生,令一百零五歲的老人家倍感溫馨。
(照片來源:慈濟基金會文宣組提供)

一九六六年法師到一診所探望其弟子胃出血開刀的父親,從病房區走出來看到地上有一灘血,但是人呢?人到哪裡去了?旁邊有人說:「抬走了!是一個山地婦人小產,由四個年輕的山胞從豐濱輪流抬著,走了七、八小時的山路,才到這裡,因為繳不起醫療費與保證金,所以又抬回去了。」不可遏抑的悲痛在年輕法師的心裡,排山倒海地撞擊著,他想著:不知道是兩條命還是一條命?是活還是死?難道這就是生命的無奈嗎?

法師出家本來是為逃避名利,但此時此刻,對於「金錢」似乎有了新的詮釋───錢可以用來救人。

但是光有錢,如果不能及時,一樣救不了人;他突然頓悟到佛教那句話:「千手千眼觀世音,救苦救難活菩薩」,假如每個人都有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腸,那麼五百人散播在各個角落,不就有千手千眼可以及時救苦救難?於是一個嶄新的,不同於傳統佛家修行的意念,在他心底扎了根 要組織一個五百人的團體,成為一尊活生生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以出世的精神來作入世的工作。

沒多久,花蓮海星中學有三位天主教修女,來向法師傳教,他們談到彼此的教主、教旨、教義,把天主的博愛與佛陀的慈悲提出來研究討論。修女在臨離去前,卻提出了一個問題:我今天終於了解佛陀的慈悲是普及蠢動含靈一切的生命,確實很偉大,但是,雖然天主的博愛只是為全人類,我們在社會上建教堂、蓋醫院、辦養老院,而你們佛教有嗎?法師心情頓時沉重起來,因為佛教徒本就有一種謙虛的觀念,都是為善不欲人知,大都各做各的,常以隱名氏的方式進行。其實它潛藏的力量很大,只是沒有組織罷了。修女的話觸動了他的靈機,也加強了他的信念,他決定把這些力量組織起來,從救人做起。

一九六六年一個濟世團體的雛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就在法師與四位出家弟子和三十位信徒的願心下組織起來了。最初的作法,是由四名弟子和兩位老人家,每人每天加工增產一雙四元的嬰兒鞋,一天增加二十四元,一個月平均多七百二十元;而三十位信徒,則是在不影響生活的情形下,每天節省五毛菜錢,以作為急難的救助金。

這五毛錢,看似微薄,但其中所蘊涵的學問和實際的力量卻超乎想像。

最初法師利用屋後的竹子,鋸成三十個存錢筒,發給信徒一人一個,且堅持要他們每天存進五毛錢。信徒們覺得奇怪:為什麼不乾脆每個月繳十五元呢?法師說:「不奇怪,我希望你們每天提起菜籃即投入五毛錢,臨出門前就有一顆救人的心,節省五毛錢,即是培養節儉的心與愛人、救人的心,兩個心存一筒,力量是很大的。」於是這三十個人,每天提起菜籃到菜市場,逢人便歡喜地宣揚,「我們每天要存五毛錢!我們有一個救濟會,我們要救人!」「五毛錢也可以救人?」消息不逕而走,參與的人愈來愈多,千手千眼發覺苦難的功能也很快地發揮了;第二個月他們便救濟了一個大陸來台、孤苦無依的老太太,每天有人送飯給她,為她清理環境,直到她往生後安葬為止。一樁艱辛、偉大的濟世工程就這樣默默地開展了,那年法師二十九歲,距離正式出家,也只不過四年光景。

此時,有許多信眾要求皈依,法師為了讓慈濟功德會能招募更多有心的會員,提出兩項基本條件:一、要皈依的人必須做「慈濟功德會」的會員;二、皈依的會員,要實際負起「慈濟功德會」的社會救濟工作。

濟貧教富 理事圓融

「誠正信實」是慈濟的基本精神,也是法師月明風清的生命襟懷與做事態度。而教富濟貧則是慈濟工作的宗旨,在事的方面是救貧,在理方面是教富。「教富」是一分怎樣的理念與愛心呢?

在法師的眼中,眾生平等。法師說:「我相信佛陀說的人性本善。每位眾生和我都是一樣,佛有多大的愛心、慈悲心,眾生就有多大的愛心與慈悲心;佛有多大的智慧功能,眾生就有多大的智慧功能。人之所以把錢緊守在荷包裡,不肯拿出來救人,是凡夫心使然。但是他同樣含藏有一顆與佛陀同等的慈悲心,只要予以啟發,就是一種最善良的心境,最真實的快樂。

一般人總以為有錢就是幸福,因為窮人難免貧病孤苦。殊不知富有的人更需要讓他了解布施比接受更有福。身病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病,人身如一棵芭蕉樹,一層一層的剝,到頭來都是空的。只有真實恆持的慈悲喜捨,才能獲致世間最美的境界;所以教富即是一種人心的淨化。」

法師以誠正信實的處事原則,把社會大眾捐獻的善款,涓滴不漏地全做了利益眾生的事。「佛教是理,慈濟是事」,藉事顯理,以事啟發,回歸於理。許多年來,那股偉大的宗教情操,感召了無數人;上至豪門巨富、學者專家,下至販夫走卒,在建醫院的消息披露後,無不盡心竭力地護持慈濟這項創舉。法師說:「富有的眾生要啟發,貧窮的眾生要救濟,平等沒有差別。」

輸送養分的莖

如果慈濟是人間綻放的蓮花,那佛法是它的根。法師從佛法中體悟「慈悲濟世」的理念,則是這朵蓮花的莖,而法師及他的信眾(四百多萬的會員)將體驗的道理實踐出來,就是蓮花的花與果。娑婆世界、現實社會就是慈濟世界的道場。當今的台灣是個多元價值體系的社會,每個人須能接納不同的價值觀,彼此尊重、相互扶持,社會才有和諧可言。慈濟的各項志業,是眾生平等、一體尊重的,在三十六年不間斷地努力與耕耘之下,慈濟的腳步從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國際賑災、骨髓捐贈到環境保護和社區志工,形成了台灣愛心奇蹟的「一步八腳印」志業網。

慈善志業

慈濟的志業是從慈善開始的,法師說:「要感恩接受我們濟助的人,讓我們有機會行善。為什麼呢?我們常說:『好人做好事,好事好人做』,就是因為有人遭遇困難,我們才有機會去幫助他們,才有辦法把握機會付出愛心,才能發揮救人、做好事的功能。所以,我們稱他們為感恩戶。」(即慈濟的照顧戶)

佛教從事慈善事業並非現代才有,中國古代就有佛教寺院從事濟貧、行醫救民的工作;法師早年到全省各偏遠地方訪視貧戶,之後將貧窮的原因作了分析評估,從中發現很多都是「因病而貧」 「居住在偏遠地區的人,生病了卻沒有去看病,最主要有兩種原因:一是雖然有錢,但因地方欠缺醫療,沒有醫師,以致小病拖成大病;另外一種是沒錢加上地方醫療不便,因此過一天算一天,一拖再拖,由小病轉為大病而拖垮了家庭,家庭產生了問題,連帶的發生了子女的教育問題和社會青少年問題。」

慈濟的慈善志業工作項目為:低收入戶長期濟助,低收入戶白米濟助,義診藥費補助,醫療濟助,災害急難濟助,孤貧喪葬濟助等六項。從一九六六年到二○○一年底截止,曾接受過慈濟長期照顧的總戶數,總共約二萬七千多戶。直到目前(二○○二年八月)全台還約有二千八百多戶接受慈濟的長期照顧。法師引領慈濟會眾投入關懷援助台灣各地大小的災難從末間斷,從一九六六年到二○○二年七月的急難救助總戶數,總共十一萬四千多戶,單是二○○二年一到七月的急難救助即達五千九百多戶。一九九四年道格颱風來襲,造成南投縣仁愛鄉山區災情慘重,於是慈濟為整個翠巒部落進行遷村建屋之工作。

法師的悲心慈懷好像火炬一般,照亮了每位弟子的心;累積三十餘年的救災經驗,聞聲救苦精神已根深柢固的融入慈濟人的血液裡。每有災難發生,慈濟人總是不約而同的及時趕赴現場協助救援。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的集集大地震,法師徹夜未眠,急切又焦慮的想瞭解各地傳來的災情,各區慈濟志工在最短的時間內相繼成立賑災中心,即刻投入救災之行列。法師於九月二十三日便抵達中部災區,除逐地慰問災民與鼓勵救災志工,並積極探勘相關土地,慈濟總共為災民搭建約一千八百八十二戶的組合屋,供災民作為棲身之所。法師鑑於教育是社會希望的來源,災區學童的教育工作不能耽擱,遂毅然承擔由慈濟來協助政府援建災區受創嚴重的學校共計五十所,期待世紀末毀壞的校園,能於世紀初重建完成,繼續發揮教育的良能。

醫療志業

慈濟功德會於一九七二年,即在花蓮市舉辦每週二天的義診活動,來服務貧病的人。一九七八年時法師便有建醫院的想法,一九七九年獲得印順導師的贊同後便著手進行。當時法師建醫院有幾點想法:

「一、東部(花蓮臺東一帶)缺少一間完善的醫院,萬一有重病,只能往西部送,但是許多人都因為交通不便、耽擱時間,結果使病情惡化,而回天乏術。二、因保證金的問題,一般貧民急病送醫不易,病癒後出院又無法獲得妥善的休養。三、為『慈濟』的本身,須要這樣一個運轉不息的機構,以解決將來救濟貧病者經濟枯竭的問題。」花蓮地處偏陲,人口不多,財團不可能在此建醫院,政府也無力顧及,但生命同等尊貴,不應受到忽視;因此法師決定排除萬難,在花蓮建設一座設備完善、兼富人文關懷與先進科技的現代化醫院。  

剛開始,建院募款的速度很緩慢,多數人都抱持懷疑的態度,但法師以「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四處奔走呼籲,當時的慈濟委員們很多都是尋常的家庭主婦,為了完成法師的宏願,大家有志一同的積極展開勸募。有的賣身幫佣,請求雇主預支工資;也有小工模樣的婦人傾盡一生積蓄;更有痲瘋病院的病人從每月有限的伙食費中擠出善款護持建院……,洋溢愛心的感人故事不絕如縷。法師不只一次的感歎道:「假如心血有形的話,用心血來抹土地,則醫院中寸寸土都抹遍了寸寸的心血;磚如果能用心血去雕刻的話,每塊磚也都雕滿了我們的心血。」

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七日慈濟醫院正式啟用,它提倡的「免收保證金制度」得到主管機關的重視與嘉許,同年十二月衛生署通令全國所有醫院比照辦理;而對出家僧侶,慈濟醫院則提供完全免費的醫療服務。這是慈濟醫院對當時社會的一些影響與貢獻。

對法師而言,花蓮慈濟醫院只是個初步奠基的工作,讓全國的百姓都能平等地享受醫療資源,每個地方都可以有醫院有良醫良護救助病人,才是法師的慈悲大願。於是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五日於花蓮玉里開設慈濟醫院分院、二○○○年三月十五日於台東關山開設慈濟醫院分院、二○○○年八月十三日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啟業,二○○○年六月十日台北新店慈濟醫院動工,二○○二年四月十四日台中慈濟志業園區第一期工程護理之家動工,其最終的目標是希望能設立個完善的台灣地區醫療網。

證嚴法師倡導「尊重生命」理念,期待醫師不只是看病而已,應該「看病人」,還有來自各地富有愛心慈懷的志工,全年在醫院各角落穿梭,扮演醫病之間的潤滑劑;使病殘的身軀、脆弱的心靈,在此得到充分的尊重與膚慰。從病患住院、手術,乃至手術後的醫療照顧、後續的居家關懷,慈濟醫院都是以「全人的照顧」,陪伴病患及家屬,走過生命中的波濤,迎接另一段新生。

文化志業

一九六七年七月慈濟正式發行第一份刊物《慈濟月刊》,這是法師倡導文化志業的第一步。一九八二年設立「醫學獎學金」,其目的是為獎勵並培養優秀的醫學人才。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廣播節目「慈濟世界」正式開播。一九八六年更增設佛學藝術等慈濟獎學金。一九八六年八月一月成立「慈濟文化志業中心」,同月十七日在慈濟醫院開幕的同時,象徵慈濟精神文化堡壘 靜思堂正式動土;同年九月又發行另一份半月刊《慈濟道侶》。一九九○年十月、一九九三年三月先後成立「慈濟文化出版社」、「靜思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各類書籍。一九九一年一月起,與行政院新聞局及勞委會合辦「幸福人生系列」講座,迄今(二○○○年十二月)已逾一百五十場。一九九五年十二月,「慈濟世界」的電視節目,正式在國內的有線電視上播映。一九九六年一月一日,正式將「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相關介紹載入國際網際網路(http://www.tzuchi.org.tw),向全世界傳送慈濟的訊息。一九九八年一月一日慈濟大愛電視台正式開播,目前已能透過衛星將人性美善的節目播送到全球;同年八月成立「經典雜誌」,期許成為「為人類寫歷史,為歷史做見證」的代表性雜誌。

證嚴法師自身和其出家弟子,秉持百丈禪師「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自力更生的修行生活,數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恆地以古德典範來修行;然而慈濟所宣導推動的文化志業,卻是十足的現代化,舉凡聲音、文字、影像、電腦網際網路到衛星播送的應用,無不備全。其目的是希望透過現代人所能接觸到的一切媒體,吸收佛教、慈濟的精神,以達到淨化人間的目標。

教育志業

一九八六年慈濟醫院落成後,證嚴法師發現國內,尤其是東部地區的護理人才非常欠缺,除了要解決慈濟醫院將來所需的護士來源外,也希望培育出具有慈悲心懷的優秀護士,因此決心要籌建慈濟護專。一九八九年設立的慈濟護專,從社會層面來看則有著三項非常重要的理由:「一、解決東部少女的就學就業問題(尤其是原住民的少女更需要協助就學就業);二、就地取才,以減低護理人員的流動率;三、以慈濟培養出來的人間活菩薩,把慈濟精神帶到各大醫院膚慰病患。」緊接著為綜合解決將來慈濟醫療志業體所需各類醫事人員,及試圖匡正台灣醫療界一些不良風氣等問題,法師於一九九四年創辦了慈濟醫學院,希望能為社會、人類教育出『視病如親』的良醫。

在法師所創辦的學校,更設計了一種很特別的人文輔導制度,在慈濟技術學院、慈濟大學皆設有「慈誠懿德會」,將有輔導能力的慈濟委員、慈誠隊員組織起來,以父母心無私無求的心態定期與學生互動,畢業之後仍然關懷、陪伴。這制度背後有著法師對教育下一代的獨特想法,他希望以具有良好德範的慈濟人,擔任輔導學生生活的「爸爸」、「媽媽」,扮演「亦師」、「亦友」的角色,以慈濟精神與學校的功能相配合,引導學生發揮潛在的良知、良能。

一九九九年慈濟護專改制慈濟技術學院(一九九六年成立附設實驗托兒所),二○○○年慈濟醫學院改制慈濟大學,並附設實驗小學、中學、高中,達成教育完全化之理想。慈濟教育志業體的最終目標,是一個整體的教育體系,從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五專、大學、研究所乃至博士班。法師希望將來慈濟人的孩子,從小到大都有各級慈濟學校,各類科系所可以就讀,而慈濟各項志工及各志業體員工也有再進修的機會。一個人從小到三十歲人格定型期間,如果能給孩子一個完整的教育,將來就不會學壞,一定可以做個利益人群的人,而工作的同仁也能繼續進修。對於擔任傳道授業的老師,法師期許每位老師在自己的心中,都有一位「教育部長」來敦促自己,把教育的職業用志業的精神來做,而無需表象的評量標準。他相信只要建立起慈濟整體的教育體系,那麼慈濟「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難」的人間淨土理想也就不難實現。

大陸賑災

台灣與中國大陸一衣帶水,聲息相通,休戚與共,在歷史淵源上有難以割捨的情感。一九九一年,華中華東發生大水患,慈濟基於「直接、重點、尊重」原則,首先援助安徽全椒、江蘇興化與河南固始、息縣等三省四縣。至今十二年來,已走過安徽、江蘇、河南、湖南、廣東、廣西、遼寧、江西、湖北、雲南、青海、河北、福建、貴州、浙江、甘肅、寧夏等十七個省份及內蒙古自治區。

基於慈悲大愛理念,慈濟人自籌旅費,不計辛勞親自將物資送達災民手中,只為表達一份最真摯的關懷與祝福。

慈濟的援助不只緊急的物資紓困,還有後續的房屋、學校、敬老院、福利院、集水窖、海堤、醫療大樓的援建等。近年來,也多次到各省舉辦夏令營隊活動,從禮儀的課程設計、劇場表演和敬老院關懷,讓年輕學子對大愛的精神有所認知,對生命的意義有更深層的體悟,進而激發服務人群的熱忱。而教師素質交流經由靜思語教學的示範與切磋,讓沉重的教學責任變成一種快樂的學習;老師們都期待,嚴肅的校園也可以成為快樂分享的「笑園」。

慈濟人處處用心,只為了傳遞一分人間大愛。

儘管慈濟人奔走在兩岸,面對艱難困頓考驗,身影蝺蝺孤獨,腳步卻是堅定穩健的;只要眾生得離苦,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國際賑災

隨著國際資訊快速交流,國際急難訊息透過螢幕映入眼簾身為『世界地球村』一員的慈濟人,對世間苦難有著一分不忍之心和責無旁貸的關照。從一九九一年起,慈濟便積極參與國際急難救援事務,在物質與精神上,給予各國受災受難者最適切的幫助與關懷,點燃他們希望的火炬,鼓舞大無畏的信心與勇氣,祈願他們走出傷痛,迎向未來。

法師針對國際賑災這項志業,曾對信眾開示:「慈濟人因為有大愛的精神,所以有這分勇敢與毅力來投入,如此才有美的成果;這即是『由真誠而大愛,由大愛而起勇猛心。』孔夫子曰:『仁者勇也』,有仁愛的人才是真正勇敢的人,這種勇敢來自大愛啟發,這種大愛是無所求的,是最真最誠的,這就是菩薩道,也是慈濟精神。」從一九九一年孟加拉與中國大陸賑災到現在(二○○二年八月),慈濟已跨越歐、亞、非、美、澳五大洲援助過五十個國家,包括飽受戰爭蹂躪的盧安達、衣索匹亞、車臣和阿富汗;另外慈濟也在受災嚴重地區,如土耳其、薩爾瓦多,進行災後的重建工作,替災民建造房屋,也有學校和醫院,提供災民避難之所及災後復甦相關物資,深獲國際社會好評。

尤其分布在全球各個僑居地的慈濟人,更恪守法師教誨:「頭頂別人的天,腳踏別人的地,要常懷感恩心,取諸當地、用諸當地,才能得到人家的疼愛與敬重。」主動關懷當地貧困,提供必要的救援。如在菲律賓的偏遠離島舉辦了三十七次的大型義診,在南非為貧困黑人開辦了五百多所職訓所,約旦慈濟人則送上民生物資關懷境內的巴勒斯坦難民。

法師跨越政治立場及人群種族的限制,引領全球慈濟人從事慈悲無國界、宗教無政治的「國際賑災」,慈濟的國際賑災具體實踐愛的行動與力量,激起人與人相互扶持、和平仁愛的天性,更闡揚了人類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圓滿人生目標。

骨髓捐贈

基於「尊重生命」理念,法師不忍心血癌病患及家屬苦候親屬間骨髓配對相符的煎熬與失落,一九九三年,在衛生署及各大醫學中心的殷殷期盼下,成立了骨髓庫。如今慈濟的骨髓資料庫,已累積捐贈者資料的人數達二十三萬四千七百多人了(二○○二年七月底止),是亞洲最大、全世界第三大的骨髓資料庫,也是志願捐髓比例最高、拒絕率最低的骨髓庫。而至二○○二年七月為止,配對成功且已進行移植的案例已高達四百二十九例,其中台灣一百四十九例,送海外兩百八十例,而中國大陸即佔了一百五十六例,可謂成效斐然。

二○○二年四月三十日,慈濟骨髓庫已轉型為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除了持續加強骨髓庫功能外,也將發展幹細胞研究、基因治療,並籌組臍帶血庫,預定三年內募集一萬筆臍帶血,作為骨髓配對的第二道防線,萬一骨髓配對不符,還可進行臍帶血幹細胞配對。

環境保護

「知福、惜福、再造福」,是法師對慈濟人在生活層面,所要求遵守的觀念。他不贊同人們平時生活中的過度消費,不但「消福」,而且也造成資源的浪費。所以他提倡「資源回收」、「廢物再利用」等觀念,更呼籲慈濟人勇於獻身環保工作,從一九八九年至今,海內外慈濟人抱持「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的信念,從個人環保做到社區環保,目前超過兩萬名環保志工長期在社區做資源回收。如果以製造五十公斤的紙,需要砍伐一棵樹齡二十年的大樹來計算,慈濟環保志工在二○○一年一整年回收的紙量達六萬多公噸,可以拯救近一百五十萬棵的大樹免遭砍伐。這樣的成效實在驚人!

法師不僅呼籲所有慈濟人培養「惜福愛物」的習慣,在靜思精舍利用太陽能發電、四周鋪設連鎖磚,設置資源回收桶,雨水及廢水回收再利用;在花蓮慈濟醫院雨水回收系統,每年為醫院節省三百五十噸水量、一百九十四千瓦電量;地面鋪設連鎖磚,讓大地能夠呼吸;E化電子公文,節省紙張浪費;還有不沖洗X片的醫療影像傳輸系統,在在都顯示法師疼惜大地、落實環境保護的決心。

社區志工

一九九六年賀伯颱風來襲,造成全台災情慘重,法師有感於人與人間的冷漠疏離,為喚起往昔村頭巷尾「敦親睦鄰、守望相助」的密切連繫,再次提出「社區志工」的呼籲,將慈濟人重新整編,融入社區。帶動社區居民投入掃街、認養公園、資源回收、關懷獨居老人、照料貧病的工作,同時舉辦各種文化活動、成長班等,以凝聚社區民眾的感情,在急難發生時,也可以互相照應。台灣九二一地震,及各地大小災難發生時,慈濟人能迅速有效率和有紀律的投入救援關懷行列,可說是歸功於社區志工靈活的運轉與調度。

憫愛大師

「感恩」是最美的面孔。在慈濟世界裡,不管是救人的人或被救的人,都洋溢著感恩的心情。而法師本人更是「感恩」的具體表徵。

法師表示:「慈濟功德會的成果,不是一個人,而是所有委員、會員的努力、匯聚愛心的力量,人人以眾生的苦為苦,為普天下眾生拔苦與樂。」

一九九一年七月十六日享有「亞洲諾貝爾獎」之譽的菲律賓麥格塞塞基金會,宣布法師獲頒一九九一年的麥格塞塞「社區領袖獎」,獲獎的原因是「喚起現代台灣民眾對古代佛教慈悲為懷教義的重視。」

法師向菲律賓麥格塞塞基金會致感恩與謝忱的信函中仍謙沖地表示:「天下事不是一人做的,而是大家一起共同成就的;天下事不是一時做的,而是一人接一人,一代接一代,相繼完成的。如果說佛教慈濟功德會二十七年有成,那是所有佛教徒、慈濟委員、會員與社會愛心人士胼手胝足,共同創造出來的,如果說本會今後猶能持續發展,屹立不搖,那是所有慈濟人『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代代相接,薪火相傳,有以致之的。所以,獎勵雖然集證嚴一身,但實質的榮耀應歸所有的慈濟人。」

慈濟能有今天的成就,眾生的護持,固然功不可沒;但法師的心力精神可謂投注最多。

不管外界對他毀譽如何?他依舊風塵僕僕實踐佛陀所說的「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與慈濟各項志業的定義與關聯。他說:「慈」是「無緣大慈」,是「予樂」,代表「慈善志業」,但是要做到「大慈無悔」,且要國際化。「悲」是「同體大悲」,是「拔苦」,代表「醫療志業」,但是要做到「大悲無怨」,且要普遍化。「喜」是「以持正法起喜心」,是「輕安」,代表「文化志業」,但是要做到「大喜無憂」,且要深度化。「捨」是「以攝智慧起捨心」,是「付出」,代表「教育志業」,但是要做到「大捨無求」,且要完全化。而所有做過的善事,其最後是要做到「三輪體空」,──「無布施的人,無接受布施的人,也無布施的物。」簡單的說,就是付出不求回報。

法師身體不好,患有心臟疾病,但是他總是不斷要求自己為苦難的眾生付出,從不計較身體的勞累與病痛。

地藏王菩薩云:「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印順導師對法師說:「你要時時為佛教為眾生啊!」

人生生命是短暫的,但時空是天長地久的;幾千年來人事的變遷頻仍,但人間的需要卻永遠不斷。慈濟的志業是應苦難眾生而設。證嚴法師一念悲憫,以慈悲喜捨、教富濟貧直接救渡眾生,他的出世是比一般人更入世的出世。

資料來源:慈濟文宣組提供
本文由證嚴法師審定2003/01/23

佛教人物《恆清法師》

 

  恆清師父是印隆的修行景仰對象與目標,在台大跟隨她時,就已經被她的風範所感動!她自己真的很節省,把錢都拿來護持佛法的宣揚。中午都和我們一起吃40元學校便當,當印隆看到她的僧袋也是縫縫補補,印隆就知道,這是一位真修行人。

  為了將電子編目的方法帶回台灣用於佛教網路圖書館,她帶著磁碟片,到國外一筆一筆的輸入,這對於一位並非電腦高手的人,是要有多大的毅力與熱忱?

  她的謙虛令我感動,她對佛法的護持熱忱更是令我景仰!是當代比丘尼中,令人感佩的高僧尼。

--------------------------------------------------------------------------------------------------------
出處:台灣佛教數位博物館-佛教人物《恆清法師》http://ccbs.ntu.edu.tw/formosa/people/2-heng-qing.html

《恆清法師》

恆清法師,民國三十二年生( 1943 ),台灣台南縣人,東吳大學英文系畢業,畢業後任教於新營興國中學,三年後( 1970 )放下教鞭 前往美國 羅得島( Rhode Island )州立大學進修, 取得教育碩士學位。民國六十四年( 1975 ),依止於美國舊金山萬佛城宣化法師座下,剃度出家,翌年( 1976 )受具足戒。其後( 1979 ),進入威斯康辛( Wisconsin )大學就讀,開始研究佛學。民國七十三年( 1984 ),以《永明延壽禪師禪淨思想的融合》一文取得博士資格,成為台灣第一位獲得「 留美佛學博士」 頭銜的比丘尼。

法師出家前( 1972 )曾於東吳大學英文系擔任講師之職,後留美取得博士學位返台( 1984 ),已現出家相,受聘於台灣大學哲學系( 1985),分別開授如來藏思想、隋唐佛教、佛學研究資料與方法及梵文等課程,也是國內第一位執教於國立大學的比丘尼。民國七十八年-民國八十二年( 1989 - 1993 ),更受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創辦人如學法師賞識,敦聘為該所所長,栽培出多位教界的菁英。

    恆清法師自留學歸國後,除了孜孜致力於佛教人才的養成之外,並且一直默默地推動 宗教教育 ,並以其真知灼見開風氣之先首創 「研究生論文發表會」、 成立 「現代佛教學會」、「台大佛學研究中心」、 建構 「佛學國際網路資料庫」 ( http://ccbs.ntu.edu.tw ) ,讓佛法透過發表會、佛學會、佛研中心以及數位網路等多元化管道,無遠弗屆的廣為宣流。

一 .出家因緣

邁向出家之路為恆清法師生命中必然的抉擇, 整個過程大體說來很自然也很順利,可以說是因緣成熟、水到渠成。 法師回憶說:「 由於媽媽是傳統的佛教信仰者,所以我小時候常常跟著她到六甲龍潭寺玩。在大二那年夏天,我到寺院,有一位深上法師拿了一本《釋迦牟尼佛傳》的畫冊介紹給我看。由於當時我對佛法幾乎完全陌生,這本簡單而具啟發性的書,給我極大的震撼,我深深感受到佛陀精神的偉大,於是產生深入探究佛教的心情。從此以後,自己到處借書、找書,一步步地閱讀佛教典籍,漸漸地對佛法產生堅定的信心。」-這就是法師學佛的因緣。

     恆清法師讀完碩士回國,即到東吳大學執教。隔年母親去世,第三年父親也去世了。由於已經沒有世俗的責任和牽掛,所以就順利地邁向出家的道路。

法師當時之所以會選擇到美國與宣化法師出家,主要的原因是 想學習翻譯佛典,另外也可以避免兄姐的反對。恆清法師回顧:「記得我在東吳教書時,有一天正巧看到報上以很大的版面介紹美國舊金山金山寺。那篇報導極稱許該寺的道風,給我留下極深刻的印象。當時金山寺有許多法師從事佛典英譯的工作,我也很想學習翻譯佛典。其次,雖然我的父母都已去世,但是我想如果我在台灣出家,俗家的兄姐很可能會反對,所以我選擇到國外出家。」-恆清法師率真的表示:「 對我而言,出家的決定是經過長時間的醞釀與深思,不是因為感性而出家的。這是我生命中必然的抉擇 。」

二 .協助創辦普門中學

擁有 教育 專業 素養的恆清法師認為,佛教基礎的教育非常重要,她一直希望道場能夠從事教育的工作,多興辦中、小學。因為懷抱著這樣的理念,在 1976 年十月, 受完具足戒返台至佛光山授課時,星雲法師向她表示佛光山有辦學的意願,並請她鼎力協助,她即慨然應允。在恆清法師緊鑼密鼓的催生之下, 1977 年普門中學終於誕生,她也接下教務主任的職務。

民國六十六年七月,佛光山買下私立正氣中學,將校址由岡山遷至佛光山西麓,更名為私立普門中學。由於籌備的時間非常匆忙,前往報考的學生只有稀疏幾位,於是恆清法師就到以前任教過的興國中學,請校長提供落選的名單,然後按名單逐一的聯絡學生前來就讀 ,雖然當時招收到的學生只有一、二班,人數並不多,但是有學生來唸書,可以讓學校步上正常的軌道,也是一樁足以安慰的事情。恆清法師說,辦學校要籌錢、聘老師、招學生等等,這些都很辛苦。但是領導人的理念、態度、方向及風格等對於辦學的成敗影響很大,不過,依目前佛教界的財力和人力而言,要成功地辦一些佛教的中、小學,和六十年代比較起來,現今應該是沒有多大的問題。

三、到美國威斯康辛攻讀博士

民國六十七年( 1978 )二月,恆清法師銜師命回美國萬佛城,隔年( 1979 )轉往威斯康辛攻讀博士學位,在 1984 年取得博士學位。 恆清法師表示,佛學與學佛是一體的兩面,可以解行並重,兩者之間並不衝突,她的忘年之交-恆華法師就曾經以『 唸書即修行 』這句箴言來鼓勵她繼續深造。

秉持著努力不懈的精神,恆清法師克服了經濟上的罣礙,順利的完成學業。由於當時國內尚未開啟設置留學講學金的風氣,所以留學生也沒有申請獎學金的管道,但是恆清法抱著-「從有錢唸到沒有錢再說,縱使因為沒錢而中途輟學,也能學到一些東西」的樂觀心態,毅然決然的繼續深造。在威斯康辛的第一年,精神上幸得道友恆華、深華法師的大力支持,經濟上則靠以前在家教書的積蓄,加上到學校圖書館打工所得而安然度過;到第二年,就因成績斐然而申請到校方全額的獎學金,從此解決了經濟上的困難。 恆清法師說,以前到國外深造比較困難,因為當時提供海外留學獎學金的風氣未開,但是現在國內已經有許多道場樂於提供獎學金,來資助海外的留學生,所以現在要前往海外留學的學生,和以往相較之下,比較可以有經濟上的支援,所以學生更應該發心到國外留學。

恆清法師在威斯康辛大學五年期間( 1979 - 1984 ),前三年修完必修課程並通過學科資格考試,第四年前往日本、中國大陸蒐集資料、朝山,第五年順利取得博士學位。當時全美聞名且最優秀的佛學博士班首推威斯康辛大學,由於所設計的課程非常嚴謹,所以栽培出許多傑出的佛教學者,目前全美許多大學的佛學學者,都出自於威斯康辛。據恆清法師說,威斯康辛大學的佛學博士班,規定專業課程要修滿五十四個學分,並且非常著重語文的訓練,必須選修二門經典語言(如:梵文、巴利文、藏文、日文)及二門研究語言(如:法文、德文、現代日文),課程修畢後,尚須通過經典語文的測試及學科資格考試兩道關卡,才准予開始著手寫論文;因此學生在經過嚴格的訓練之後,皆卓然有成。

四、為法光佛研所掌舵

恆清法師取得佛學博士學位返台後,於 1985 年八月到台大任教;之後( 1989 年 )在如學法師力邀之下,為法光佛研所掌舵。恆清法師取得博士學位後選擇回到台灣,主要是因為她覺得在台灣所能做的會比在美國多,她說:「 我喜歡教書,想從事佛學教育的工作,正好也有因緣可以進入台大教書。我認為出家眾不管是在大學、高中、國中或是小學教書,都是很好且相當適宜的工作,可以在教育中發揮很大的影響力。

民國七十八年( 1989 )如學法師 以近八十高齡,積極地創辦了法光佛研所,並敦聘恆清法師擔任所長,祈願能幫她完成培養佛教高級人才的心願。 如學法師是一位有洞見、具教育熱誠的長者,長期以來,一直希望能創辦一所高水準的佛教研究所;透過如學法師愛徒-即現今住錫美國法光寺禪光法師的引薦,恆清法師才有機緣結識如學法師。恆清法師回憶,如學法師邀約她創辦法光佛研所,原先屬意將校址置於五股智光禪寺,後因她認為五股交通不便,敦聘師資不易,如學法師遂決定將研究所建於交通便捷的法光寺內,並且在短期內即告竣工,由此可見如學法師承辦教育事業的魄力。

恆清法師認為,如學法師不但具有辦學的熱誠和魄力,同時也具有辦學的遠見和理念。當時恆清法師曾經向如學法師表示-「辦學不要怕花錢,怕花錢就不要辦學,因為學校是花錢的機構,必須要有經費才能辦得好」-如學法師對於這項重點非常瞭解,不僅在經濟上完全支持,而且充分授權給恆清法師運作,讓法光佛研所擁有最堅強的師資陣容、最豐富的圖書館藏,以及最佳的研究環境。恆清法師說,如學法師是用她的生命來興辦佛教教育,從她晚年生病時尚為法光佛研所的永續發展而籌建法光寶塔,即可看出端倪。

恆清法師將法光佛研所的研究生分為正式研究生和選讀研究生二類,正式研究生必須專職研讀,每月發給研究獎助金,免費提供膳宿,須於三年內修完規定的學分;選讀研究生的課業要求與正式生一樣,修學年限可延長為六年。最大的特色是由恆清法師首創的分組專研制度,亦即研究生入學後須選擇-印度佛學組、中國佛學組、西藏佛學組-其中一組研讀,尤其是西藏佛學,由法光肇始,逐漸在學術研究領域上受到重視。

恆清法師於所長任內不惜重金延攬名師,例如:聘請揚名國際的冉雲華教授,長期指導學生;在暑假期間比照美國的待遇,聘請傅偉勳教授前來講學;而 鎌田茂雄教授、鄭學禮教授(夏威夷大學教授)、楊惠南教授(台灣大學教授)……等多位大名鼎鼎的教授,亦皆曾先後執教於法光。

於恆清法師任內,法光佛研所栽培出多位佛教界的專才,可謂成果輝煌。由於法光所招收的學生素質優異,加上名師的指導,繼續出國深造的正式研究生計有:釋智學(日本 . 東京大學)、黃繹勳(美國 . 維吉尼亞大學)、釋自運(英國 . 牛津大學)、釋智慧(美國 . 亞歷桑那大學)、釋真觀(日本 . 東京大學)、釋宗光(英國 . 倫敦大學)、莊崑木(日本 . 東京大學)等;其中釋智學、釋自運、釋智慧、釋真觀、黃繹勳等五位已取得博士學位。釋智學、黃繹勳於學成歸國後,投入百年樹人的行列,分別受聘於成功大學及中華佛研所,釋自運則受聘英國巴利聖典協會從事佛學研究。另外,在國內取得文化大學博士學位的曹志成,也受聘於中洲技術學院;釋觀淨,東海大學哲學博士,任教於中華佛研所。釋宗光、莊崑木則尚於勤奮修學中;法光佛研所栽培出優秀的教界人才,恆清法師功不可沒。

如學法師生前曾經特別向傅偉勳教授讚許恒清法師,她說: 「 如果沒有恒清法師,我恐怕也不會下了那麼大的決心,創辦研究所;如今天時、地利、人才三大條件皆已俱備,年近八十的自己當可放心。 」 -恆清法師以出家的身分、弘觀的視野、專業的理念獻身於教育,唯有作育英才,才是她深耕的標的。 她曾慨歎: 「出家人普遍認為既然已出家,就不願意再教書。所以出家人擔任教職的風氣並沒有打開,其實,有許多出家眾是具有教書的資格與能力的。」 -正因為如此,所以她除了以身作則堅守教職之外,更常常鼓勵出家眾到學校去教書。

五 .首創研究生論文發表會

民國七十九年( 1990 ) 一月十二日,恆清法師應聖嚴法師之邀,參加中華佛學研究所舉辦的「第一屆中華國際佛教學術會議」。恆清法師看見論文發表會場的主持人、評論人、發表人都是一些有名望的學者,中華佛學研究所的研究生一直在旁邊幫忙,沒辦法坐下來仔細的聆聽內容,更沒有上台發表論文的機會。為了讓研究生有訓練的機會,恆清法師乃發起 「研究生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 讓學生成為論文發表會的主角,親身歷練發表論文的 臨場經驗。

恆清法師發起國內首創專門為研究生所舉辦的論文發表會,當時參與的單位計有: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圓光佛學研究所、中華佛學研究所、妙林巴利佛教研究所、香光尼眾佛學院、慧炬雜誌社等單位;會議中一致決議:從七十九年開始,每年由各單位輪流舉辦一次,其他單位傾力協辦。第一次抽籤時是由慧炬拔得頭籌,舉辦地點設於高雄的元亨寺,參加發表的學生也很踴躍。

「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 從七十九年延續至今,已經辦了十五屆,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福嚴佛學研究所、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慈光禪學研究院、南華大學佛教學研究所、佛教解脫道研究所,也都陸續加入協辦單位的行列;由此可見,佛教界針對研究生所主辦的論文發表會,已經非常重視。恆清法師表示:「 以研究生為主角的論文發表會,不僅讓學生有發表論文的機會、練習討論和評判的能力,而且讓年輕人在互相切磋之下,奠定往後交流合作的基礎。 」-恆清法師的這項創舉,主要目的除了讓研究生有發表論文的機會之外,也希望藉此讓學生有互相切磋的機會,並進一步建立合作的模式。佛教界的團體經常被批評是山頭林立、無法合作,如果年青的一代能從年青時就彼此熟識、建立互動友誼關係,等到日後成為主事者時,雙方就容易獲得合作的共識;恆清法師的這番苦心,可以說是意義深遠。

六 .成立現代佛教學會

就一般的學門而言,通常會組織學術性的學會,但是七十年代的台灣,並沒有關於宗教性質的學會。有鑑於此,恆清法師乃與中央研究院的王錦華教授研議,決定成立一個兼具宗教性和學術性的組織。民國七十九年六月,王錦華和恆清法師擔任發起人,邀請楊惠男、藍吉富、蔣義斌、李玉 王民 等多位教授,攜手成立 「現代佛教學會」, 成為內政部登記有案的佛教學會。

恆清法師表示: 「現代佛教學會是由學術界人士所共同發起的,它是以宗教領域為主要的研究範圍,所以含藏了豐富的學術和宗教特質」- 現代佛教學會 除了固定舉辦一年一次的年會之外,每兩年一定會舉行一次大型的學術研討會。歷屆理事長如藍吉富、楊惠男、李 玉 王民 、 蔣義斌、蕭麗華、蔡耀明、陳一標等諸位教授,都舉辦了許多學術性及宗教性的活動。 現代佛教學會從民國七十九年延續至今,其間曾舉辦過的大型活動計有:

•  民國八十四年,與妙心寺、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假高雄宏法寺,舉辦 「佛教與社會關懷──生命、生態、環境關懷」 學術研討會。

•  民國八十五年六月主辦「 臺灣佛教學術研討會 」,這是國內首次以臺灣佛教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這次會議,有十餘位學者發表有關臺灣佛教的學術論文,十二月結編輯成書,以論文集形式出版。

•  民國八十七年-民國八十八年每兩個月舉辦一次 「佛學論文發表雙月會 」 ,加強宗教學術間的交流。

•  民國八十八年九月二十三日主辦 「八十八學年度佛教研究博碩士論文摘要發表會」 ,一方面使從事佛教研究的新科博士與碩士得有正式的機會將多年的辛苦研究成果在公眾面前發表,另一方面也可讓宗教研究界藉以認識學術新人,並進一步瞭解近一年來的研究方向與重點。

•  民國八十九年一月二十二日 (六)至二十三日(日)主辦 「印順思想:邁向2000年佛學研討會」 。這次會議是與印順文教基金會、台大佛學研究中心聯合策劃,假台灣大學第二學生活動中心國際會議廳舉行,與會的學術界及宗教界人士不但踴躍出席,並熱烈參與討論。會中除由聖嚴長老作主題演講:「印順長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論──我讀《大乘起信論講記》」 外,學者專家也發表了十八篇論文。

•  民國九十年二月十七日舉辦「 佛學研究方法論文發表會 」。

•  民國九十一年三月二日舉辦 「佛教研究的傳承與創新」 學術研討會。

另外,尚有中型的學術研討會,以及推動佛典講座和讀書會等多項活動;可見恆清法師發起創辦 現代佛教學會」 不但具有前瞻性,而且也賦予宗教領域寬廣的學術意義。恆清法師很欣慰的表示,目前學會已逐漸由年青一代的佛學學者接棒,預見將來會有更多的年輕人來共同參與。

七 .台大佛學研究中心的成立因緣

民國八十三年( 1994 )恆清法師擔任台大文學院院務代表,在院務會議中提案要成立「佛學研究中心」,文學院雖然通過這項議案,但是並不提撥任何經費。當時台大因礙於經費的關係,要申請成立新的系所並不容易,但是可以成立特定領域的研究中心,從事整合性的研究,校方並不提供任何資源,卻樂觀其成。

因此,恆清法師在 台大 文學院的院務會議中提出成立「佛學研究中心」的提案,提案雖然通過,但附帶的條件是:學校不提供經費、人員及辦公室。因此,恆清法師就將自己的研究室充當「佛學研究中心」辦公室,就這樣建立起另一個對佛教界影響深遠的研究中心。當時恆清法師曾經表示:「 過去台大晨曦社想邀請法師到學校演講都不被允許, 而佛學研究中心能夠有機會可以在台大正式成立,實在是意義深遠」

1. 建立系統化的佛學資料庫

台大佛學研究中心設立的宗旨,是希望凝聚國內從事佛學研究的專家和學者,藉由現代學術研究的方法,對佛學的特質、流變、潛在價值、現代意義等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方法是廣泛地收集國內外佛學文獻資料,運用現代科技,建構系統化的佛學文獻資料庫,並透過網際網路與資料庫,讓有興趣的人們來查詢;而主要的經費來源,都是由善心人士所捐贈。

恆清法師在自己的研究室成立了佛學研究中心之後,建立了一個佛學資料庫的網站。從事這樣浩大的工程,需要運用很多的人力和財力,在台大一毛錢都沒有資助的情況下,中心的各項資源全靠十方的資助,恆清法師表示: 「佛學資料庫的成立,除了要感謝十方的支持之外,還要特別感謝悟因法師」 -由於悟因法師慷慨贊助了一百萬元,佛學資料庫才得以開辦,恆清法師至今仍念念不忘她的協助;另外杜正民、林熅如在這段期間幫忙最多,是建構佛學資料庫的幕後大功臣。 「只要進入佛學研究中心的網站,全部有關佛學的資料,都可以在這裡搜尋到」 這是恆清法師當初建立 佛學資料庫的唯一目標 。在進行建立資料庫期間,雖然工作很辛苦也很困難,但恆清法師都一一克服,她說,最終的目的是希望使用者上網時,中文、梵文、巴利文的一手資料以及二手資料都垂手可得。但是 在資料登錄完成後,緊接著面臨以下兩項困難:

•  架構資料庫系統 -恆清法師當時曾向台大圖書館及中央圖書館的館長接洽,希望能將佛學資料庫放置在他們的網站中,但是都被拒絕,後來幸好得到資工系陳文進教授的協助,將資料庫建構在台大電算中心之下,電算中心並且提供一個網址,才將問題解決,這個網址就一直沿用至今。

•  檢索引擎 -商用的檢索引擎,價碼從二十萬到兩百萬所費不呰,為了節省預算,恆清法師就以六萬元的酬勞,請一位數學系的工讀生高英勳設計程式,高英勳畢業後,沒有人可以接替維護的工作,正在煩惱之際,慶幸資工系歐陽彥正教授及其學生們發心幫忙,網路的維修及更新方得以持續。恆清法師說:歐陽教授不但出錢尚且出力,誠令人敬佩。

恆清法師表示,佛學資料庫網站每年至少需要三百萬元的經費,這些經費都是靠佛教界及許多佛教徒所贊助,期間也曾接受『蔣經國基金會』及楊建礎和鄭淑媛夫婦的大力資助。但是,經年累月下來,恆清法師在籌款方面已感到力不從心。為了網站的永續發展,恆清法師和惠敏法師及李志夫教授接洽,決定在八十八年八月一日將資料庫贈予中華佛研所。但是七月中旬,台大校長獲知佛學資料庫網站即將易主,便向恆清法師詢問細節,之後 表示網站的口碑很好,台大也有意願接手;於是,恆清法師乃提議由雙方一齊合作。合作的約定是:台大校方須提供下列資源- A. 每年提撥出六十萬元的研究經費。 B. 提供一間專用的辦公室。 C. 提供兩位工讀生的名額。至於網站的建構及其他經費則由中華佛研所負責。合作之後雙方同意將 佛學網路資料庫」 更名為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

到民國九十一年十月,台大和中華佛研所攜手合作了三年之後,中華佛研所決定於九十二年三月底結束與台大的合作關係。為了讓這個網站能永續發展,恆清法師與哲學系主任林義正、佛學研究中心主任蕭麗華、台大圖書館館長項潔、楊惠南教授、歐陽彥正教授等人,向校長建議台大全權負責繼續經營這個網站。校長雖然覺得經費龐大,但仍同意由台大圖書館接手,繼續建構資料庫。恆清法師很樂觀的說,這個網站由台大圖書館專業人員負責建構,內容更為豐富,如此一來,定能繼續為全球學術界及佛教界提供最好的資料。

2. 出版學報

台大佛學研究中心系以推展佛學學術研究為目標,冀望與哲學系、歷史系、中文系、人類學系、藝術史研究所等進行科際整合研究工作,將來視研究成效,再擴大研究活動內容,並與校外和國外佛學學者進行合作研究,以使國內研究佛學之學術水準,早日與歐美、日本等地並駕齊驅。有鑑於此,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乃於民國八十五年開始發行,持續至今。恆清法師表示,這份學報凝聚了台大校內、外從事佛學研究的專家和學者,藉由現代學術研究的方法,對佛學之特質、流變、潛在價值、現代意義等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是一份有豐富內涵的學報,也因此被國科會評鑑為甲級學報。

八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 E TA)成立因緣

民國八十六年( 1997 )九月,恆清法師得到國科會的獎助,前往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從事為期一年的學術研究。十月得知蕭振國在大陸請 人 將《大正藏》鍵入電子檔 ,總共完成了二十五冊,同意將資料送給佛學研究中心的訊息;十一月為了幫助西藏傳統建立比丘尼僧團, 恆清法師遂返台參加會議 ,爾後又匆匆赴美。返台期間,吳寶原、杜正民等人到台大向恆清法師表示,希望由恆清法師發起完成整套大正藏數位化的計劃,他們願意傾力協助這項工作, 恆清法師於是當下一口答應,但是並沒有擬定進一步的具體方案。

十二月中旬,紐約的張鴻洋居士致電給在加州的恆清法師,他表示仁俊法師的「北美印順基金會」設有獎學金,準備發放給在美國研究佛學的碩、博士研究生,想聘請恆清法師前去審查論文。恆清法師於是答應並到紐約和張鴻洋碰面,兩人在閒聊時,恆清法師得知「印順基金會」有經費但是並沒有執行大計劃,而自己想要做的《 大正藏 》 數位化是一項很大的工程,但是缺乏經費,於是興起向印 順基金會化緣,希望對方能夠長期資助的想法。張鴻洋在美國 IBM 工作,具有電腦的專業素養,並且長期熏習佛法,覺得 將大正藏製作成電子佛典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立刻和基金會聯繫,並偕同恆清法師拜訪印順基金會董事長仁俊法師,法師答應考慮資助恆清法師著手進行這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工作。

翌年( 1998 )元月十日,北美印順基金會開董事會後,決議贊助電子佛典五年的製作經費,每年二十萬美金,五年總計一百萬美金。恆清法師接到訊息後,即刻命助理發函邀請當時佛教界有從事電子佛典的單位、道場和個人,大家一齊共同來參與。恆清法師認為,電子佛典的工作龐大,需要很多佛教界的專門人才,利用這個機會,進行佛教界團結合作的大工程,希望可以留下佛教界合作的典範。恆清法師於 1998 年 二月返台,積極著手進行佛典數位化的工作,當初,中華佛研所並沒有意願參加, 二月十三日她偕同惠敏法師、杜正民、李志夫前去拜訪聖嚴法師,說服他一齊參與這項計劃,最後聖嚴法師終於首肯,達成恆清法師促進教界大團結的心願。

電子佛典籌備大會於 1998 年二月十五日在法鼓山安和分院召開。 會中 恆清法師 表示:沈家禎於數年前曾經為了讓佛典電子化,在台北成立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但是只召開了一次會議,後來並沒有繼續推動,為了紀念沈家禎並尊重前人的努力,所以決定仍舊沿用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的名稱。當時與會人士都無異議,恆清法師於會中推舉惠敏法師擔任主任委員、厚觀法師擔任副主任委員、杜正民擔任總幹事;北美印順基金會則禮請恆清法師擔任常務監事,辦公室設於慧日講堂。

恆清法師進一步表示,有鑒於以往台灣並不重視智慧財產權,經常盜印《大正藏》,致使日本大正出版社頗有微辭,因此她堅持要將《大正藏》製作成電子版時一定要取得大正出版社的授權。於是在 1998 年六月,恆清法師偕同惠敏法師、維席安博士、杜正民 總幹事四人前往日本拜訪大正出版社,向對方表明台灣學術界尊重智慧財產權的立場,也一併說明將《大正藏》製成電子版的時代意義。於是,日本大正出版社欣然授權,雙方同意將製作成果無條件和大眾分享,而大正出版社則可以擁有自由使用權。恆清法師說,無論作任何事情都必須要按部就班,並且遵守法律公正、公平的程序,這是一項極為重要的觀念。

九十二年二月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已經完成了大正藏的普及版和教勘版(學術版),剛好滿五年的時間,完成《大正藏》數位化。恆清法師強調這份成果並不是專屬於某一個山頭、某一個團體或某一個人的功勞,而是要歸功於所有參與這項工程的人員和經費的贊助者。

九、獎掖後進

恆清法師勵志終身獻身教育,不但對學生能諄諄教誨,而且也樂於 提攜後進。 民國七十九年( 1990)恆清法師將擔任法光佛研所所長的薪資悉數捐出,設立「法光留學獎學金」,資助在國外攻讀碩士、博士的留學生,俾使她們順利完成學業。至今已有許多留學生受益。

恆清法師回憶,數年前,教育部聘請她擔任「宗教教育委員」,召開有關國內中學、大學如何提供宗教教育課程的會議,會中恆清法師向當時的教育部次長抱怨,缺乏在大學通識教育中開宗教教育課程的師資,經研議後,教育部答應提撥一個名額,給具有宗教專業資歷的學者,讓他到大學教授宗教課程。當時惠敏法師剛從日本取得博士學位返台,恆清法師立刻用教育部的這個名額,向各大學推薦,並透過姚麗香穿針引線,台北國立藝術大學終於敦聘了惠敏法師。另外,由國外學成回來的若學法師、黃繹勳,也都是透過 恆清法師的引薦,順利的分別進入慈濟大學、中華佛研所任教。

十 .參與英譯大藏經工作

1984年恆清法師參與日本「佛教傳道協會」(Bukkyo Dendo Kyokai)所成立「英譯大藏經」的翻譯行列,至今已完成三部佛典的英譯工作。

「佛教傳道協會」是由日本的一位大企業家沼田惠範( 1897-1994 )於一九六九年創辦。沼田雖然自小信奉淨土真宗,卻沒有狹隘的宗派意識。他成立該協會的目的是要「促進和振興超越一宗一派的現代佛教精神」,可見沼田先生深具高瞻遠矚的氣量。沼田畢生致力佛教在西方的弘傳,有一般特殊的因緣和艱辛的歷程。

沼田十七、八歲即負笈留學美國,一面打工、一面唸書,備極辛苦,終於病倒。在孤單和貧病交迫下,沼田靠著對佛法的信心渡過難關。病癒後他發願在他有生之年努力將佛法傳達給世人。在加州大學研究所畢業之後,沼田開始發行雜誌,以實踐他弘揚佛法的誓願。但是卻因經濟困難而三度停刊。

辦雜誌所經歷的挫折,使沼田意識到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只靠他人的捐助,是無法發展弘法事業的。於是毅然回日本開始創業。幾經困難,沼田終於開創「三豐製造廠」,生產高度精密的測微器。隨著公司的平穩發展,佛教弘傳事業也正式開始。沼田先生每年固定由公司撥百分之一的資金(約一億日圓)做為佛教傳道事業的費用。

「佛教傳道協會」最為人樂道的是 《 佛教聖典 》 的發行。 《 佛教聖典 》 一書的內容,是從龐大的佛典選輯而成,讓讀者在短短篇幅中,即能了解佛法大意。已聖典以譯成三十幾種不同語言,達到極大的弘法效果。

然而,使沼田先生和佛教傳道協會,在佛教歷史上永留美名的將是他們主持的英譯大藏經偉業。 1982 年,高齡八十五歲的沼田先生發起英譯全套大藏經的弘願。於是在加州柏克萊成立「沼田佛教翻譯中心」,負責翻譯、編輯和印行的工作。而整個翻譯計畫,則由佛教學者組成的「英譯大藏經編輯委員會」負責。

該委員會決定以「大正藏」為英譯之依據版本,共選出一百三十九部典籍,包括經、律、論、諸宗著述等,做為第一階段的譯典;並邀請世界各地學有專精的佛教學者參與譯著工作。受聘的譯者分別來自二十多個國家,總共八十餘位。

恆清法師負責的三部典籍為:( 1 ) 《優婆塞戒經》( The Sut r a on Upasaka Precepts)(2)《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幽贊 》(A comprehe n sive Commentary on the Heart Sutra)(3)《四十二章經》(The Sutra of Forty-two Sections )。現在均已翻譯完成出版流通。

恆清法師能以比丘尼的身份參與沼田英譯大藏經工作深具意義。回顧中國千餘年的漢譯佛典歷史,幾無女性的僧俗二眾參與。此乃外在因素使然,並非佛教婦女能力不足。現在時代進步,佛教原來平等、自由、機會均等的精神可以落實。因此恆清法師常鼓勵他的學生,無論是男女、僧俗,多在佛學和語文多下功夫,將來積極加入英譯大藏經的工作,使佛法在西方加速弘傳。

看到很多日本佛教徒投注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在佛教教育和佛教文化上,恆清法師希望我們的佛教徒將大量資源用於消災祈福之外,更應該護持佛教教育和文化事業的推展,雖然其成果不一定能親眼目睹,卻是綿延佛教慧命的根本之道。

十一 .宗教教育體制化的推手

讓政府改變教育立場,在各大學開放設立單一宗教系、所,進一步將宗教界所興辦的「宗教研修學院」(佛學院、神學院等)納入正規教育體系,這兩項訴求是恆清法師多年來推動宗教教育的心願。到現階段為止,各大學已陸續設置宗教系所(如輔大、政大、華梵、玄奘),而將宗教研修學院納入正規教育體系的立法程序也於九十三年三月完成。

「宗教研修學院」 納入正規教育體系,是一項很大的變革。長期以來,教育部對宗教研修學院悉心栽培出來的學生,並不承認其學歷。自從踏入杏壇十八年來,恆清法師為了這件事屢次聯合學者們和教育部交涉,但都沒有獲得結果,直到新政府上台,教育部終於願意承認宗教研修學院的學位。

民國八十九年十月,教育部召開宗教教育委員會,準備將 「宗教研修學院」 納入正規教育體系。在第一次的會議中,教育次長呂木琳宣佈,教育部有開放宗教教育政策的意願,但尚須由學者們提供意見。會中專家學者雖有很多意見,但對開放一途皆表贊同。教育部為了瞭解宗教教育目前的情況,決定先訪視九所宗教研修學院,包括佛教(中華、圓光、香光、佛光山四所)、基督教(兩所)、天主教(兩所)、一貫道書院(一所),訪視後再依實際了解的現況,聽取各研修院的意見,作為雙向溝通的內容,研議出設校標準。

為了要有法源的依據,「私立學校法」第九條必須要加以修正。恆清法師表示,根據「私立學校法」第九條規定-「學校不可以強迫學生參加宗教活動」。但是禪修、作禮拜、、、等宗教活動,卻是宗教教育中必備的實踐課程,在爭取將宗教院所納入正規教育體系的過程中,定會產生重大的阻礙。因此,私校法第九條必須加以修正,使設立正式的佛學院、神學院有法源的依據,同時得開設宗教實踐課程。

於是在 2002 年 九月,恆清法師洽請沈智慧立委提案,召開公聽會,宗教界人士都派代表踴躍出席,並互相交換意見,一致決議合力推動修法。為了能順利推動立法,宗教界遂向立法院院長王金平請願,並於十一月二十五日假法光佛研所召開會議,組織 「宗教研修學院促進會」, 藉以團結宗教界的力量推動私校法第九條修正的立法工作。

自從民國八十九年十月到九十三年三月,恆清法師為了宗教研修學院的法制化周旋於教育部、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立院各黨團和許多立法委員之間,長達三年多之久,其間不知跑了多少趟立法院,向立法委員們一再請託。但是因為立法院效力不彰,有些立法委員又態度高傲,三年多來恆清法師備嚐艱辛。然而,恆清法師深信佛學院納入正式學制對佛教培育人才將有深遠的影響,因此契而不捨地奔波努力。有一次,恆清法師甚至對某立委放話,如果再不來協商,他就要發動宗教界人士到立法院抗議。最後終於在民國九十三年一月說服力法院所有黨團(民進黨、國民黨、親民黨、台聯黨、無黨籍聯盟)共同協商,並通過修正條文如下:

「私立大學校院或宗教法人為培養神職人員及宗教人才,並授予宗教學位者,應依相關法規向教育部申請,經核准後,設立宗教研修學院。

私立學校不得強迫學生參加任何宗教儀式,但宗教研修學院不在此限。」

此修正案在民國九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並且在四月七日正式由總統頒令實施。對恆清法師而言,宗教研修學院的法制化不但是畢生最大心願的完成,也是他報答三寶恩的最佳方式。而對佛教而言,佛學院被納入正規教育體系,使佛教教育邁入一個新的紀元。

 

恆清法師小檔案

著作 : 1 、 《 Syncretism of Chan and Pure Land Buddhism in China . 》

2 、 《佛性思想》

3 、 《菩提道上的善女人》

英譯 : 《四十二 章經 》 ﹑ 《 優婆塞戒經 》 ﹑ 《 般若心經幽贊 》

論文: 《論佛教的自殺觀》、《大乘起信論的心性論》、《禪淨融合主義的思惟方法》、《初唐佛性論諍》

現任

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常務監事
玄奘西域行數位博物館-總計劃主持人
台灣佛教數位博物館-總計劃主持人

參考資料:法光雜誌、妙心雜誌、現代佛教學會通訊、人生雜誌、新雨月刊雜誌、香光莊嚴雜誌、佛學研究中心學報、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網站

 

彙整:黃美英

本文經恆清法師審定 /2003/02/11

20071008_警覺作夢的心念


 

  夢境以唯識學講,是一種『獨頭意識』的作用。我也一直認為在修行上,警覺作夢的心念是非常重要的。

 

  十幾年前念佛學院時,在老師慈悲的安排之下(原本學生應是一次佛七、一次禪七的輪流,但老師知道我修習天台止觀,所以讓我連續打了七次禪七),在禪七快要結束前,曾經做的一個夢,到現在我還清楚記得,因為夢境實在太清晰了!是一個被情欲引誘的畫面,我記得在夢中猛力的推開對方,告訴他:「我是一個佛弟子,請你離開」。

 

  這個夢境讓從未交過男朋友的我,非常震撼,第二天就請示老師;老師說:「這是一個魔考,現實生活考不到妳,就在夢境中考驗妳,這樣才能知道妳的真實修行心念。」也因為度過這樣的夢境之後,此次的禪七,讓我有很大的進步。

 

  很感謝老師的教導,讓我知道從夢境中反省自己的道念。光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警覺,是還不夠的,連夢境中也必須有所警覺;人生是大夢,睡覺是夢中作夢,既然選擇了修行之路,不只人生之夢要醒,睡覺之夢也要醒覺。

 

  早上起床打坐時,除了默念毘尼日用的偈咒外,我會反省前一天晚上所做的夢:有沒有保持正念?這樣的反省修行方式作用很大,可以讓你的心念更為清晰明朗,漸漸擺脫習性的控制。

 

  常念三寶功德,得見無量解脫光明!

 

 

祝福十方一切檀越信施:無量壽佛!



  早上外出去圖書館,於中午去買便當時,被一位菩薩供養,我趕緊跟他道謝,並向他祝福。

   從初出家到現在,有時候不得已要外食時,常常會遇到有人供養。有的時候是老闆、有的時候是客人;有時候知道是誰供養,有的時候是付錢時才知道已經有菩薩幫我付錢了。

   一直一直深深的感謝這些菩薩的心意,您們讓我知道必須要更精進,謝謝您們的布施!還有感謝一直以來護持我的檀越信施們,謝謝您們的成就心意!

   祝福十方一切檀越信施:無量壽佛!

 

2007年10月7日 星期日

本來無一物

    上星期回寺裡將冬季衣服及剩下來的書籍搬出,讓我在台北的行李,突然又多了幾箱。在衣服上,春夏及冬季的衣服我只需要三套即可,所以剩下來的衣服,幾乎都是新的,希望能結緣給需要的僧眾。

   至於書籍,就真的很捨不得了,這些書都是以前我在天台研究所研讀用的書籍,每一本書都是寶貝,幾乎都跟我十幾年。幾年前準備出家時,俗家的東西我都不要,就帶著這些書,從花蓮到嘉義、再從嘉義到台北,一直跟著我。真希望電子書的時代能夠趕快到來,就不會有這些問題了搬家都是在搬書……

   這也是一種對『法』的佔有欲吧!不曉得你有沒有與我相同的感覺:東西愈多、煩惱愈多?擔心它受損、擔心它不見、擔心不知道要如何保存?日本人超厲害的,發明一堆收納工具,可是我覺得那是火上加油,最徹底的方式是,減少欲望,真心去看待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雙手空空的來到這個世界上,也將是雙手空空的離去;但是要注意一點:「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我們卻常為這些『帶不走』的假相欲望,造就無量無邊的罪業,痛苦輪迴,這值得嗎?

   一切東西都是因緣生、因緣滅,所以我們在這世上所使用的一切東西,只是讓我們暫時保管運用而已,都不是『我的』,因為『無我』故『無我我所有的』。當心中能對物品的佔有放下執著,同時就是放下我執。

   有空時再檢視一下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距離你上次使用它時,是多久了?說不定有許多東西都未曾用過呢!所以我們還真的是「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東西愈多,就愈被束縛,愈不自由。你想有的,別人也想要有,這就是造成紛紛的來源。放下對物品的欲望,放下對我見的執著,並試著開始把你最喜愛的東西布施給需要的人,你將會發現,你能真正擁有一切!


 

20071006_寡言




自己不是一個很喜歡講話的人,覺得講話(指一般的無意義的閒聊)很累、很傷氣、很費精神,所以是能避就避。但如果是講出來的話能讓對方有益,再多的時間我也願意。

有人會說,對方就是要跟我講啊,又不好意思拒絕。---其實,你若是真的不想講,你就會有勇氣去拒絕無意義的言語。

現代的社會,我覺得大家的話都太多了,不曉得是否因為資訊氾濫、亦或人們心裡空虛,常常在講一些很無關緊要的事;或者在一件簡單的事上加油添醋,廢話許多。還有一種是不懂得先反芻觀照,念頭一來就想『不吐不快』,隨著習性任意言語。

有沒有仔細思維過,自己所講的許多話,有幾句是有用的?那幾句才是必要的『真話』?下次講話後,靜下來思維一下,你會發現,我們從口中說出的廢話還真的是不少呢!

不過要記得自己曾經說了那一些話也是不容易,可能要錄音下來才知道~幾年前準備出家時,因為在社會上的習氣還很重,講話沒經過大腦,常講過就忘記了。有一次師父就很嚴肅的對我說,這是因為我順著習氣在講話,沒有觀照力,所以才會講過就忘掉。師父的教導讓我深刻的反省自己的錯誤並逐漸改掉這種隨意說話的習氣。

有時候話太多,隨之而來的也是誤解,因為你隨便講,別人也隨便聽,而溝通所產生的誤解,就是對於言語所想要表達概念有所差別。不如話講少一點,讓對方有多一點的時間與空間去了解。

有用的真話是『字字珠璣』的,無用的廢話是淺薄鄙俗的。不懂的向內心觀照,自然頭腦空洞,在不曉得要怎麼講話下,自然就講出一大堆廢話。

真正的寡言,不是要你什麼都沉默不語,而是『說真實語』,該說則說,不該說則不說。讓你與他人溝通,更為順暢光明!


2007年10月5日 星期五

回向給林含笑及田翊潔暨闔家菩薩

願以此功德,回向給林含笑及田翊潔暨闔家菩薩,

請為田炳臣居士祈福與回向

願以此功德,仗佛慈悲力,加持田炳臣居士,

頭陀行

  為了回答一個問題而整理出來的資料,覺得內容很好,一併放上來與大家分享。

  看了「頭陀行」的內容,就像持淨戒一樣,心嚮往之,又慚愧無法完全做到。只能要求在目前的環境下,要求自己在生活上的簡約,如:
(一)乞食:飲食上無好惡之念。
(二)節量食:控制食量,不過食。
(三)受阿練若:心不攀緣五欲塵世。
(四)常坐:儘量多打坐少趴臥。
(五)食後不受非時飲食:中午後不得飲漿。
(六)但有三衣:除了必須的衣物,不需要其他多餘的衣物。
(七)著糞掃衣:不貪求質好衣美,衣服乾淨整齊即可。

  目前只能做到這幾樣,再努力了!

-----------------------------------------------------------------------------------------------------------
  「頭陀」是一句佛教用語,為梵語 Dhuta 的音譯,意指修治、抖擻、棄除,也就是說要滌除煩惱與塵垢。捨卻不需要的衣、食、住來修練身心,是苦行的一種,通常稱為頭陀行、頭陀事或頭陀功德。

  此修行針對一般日常的生活立下十二種修行的條件,所以亦稱為『十二頭陀行』。依照這些條件修苦行的稱為『頭陀行者』。佛陀的十大弟子中,首席大弟子摩訶迦葉就是頭陀第一。

  由於古代印度的宗教裡,一般的出家者(非專指佛教)大多是禁止有所有欲(佔有慾),所以認為出家修道者只需要生活上最低的需求就足夠了。為了修行功德,居所、飲食都不需要掛念,托缽乞食,堪受人天來供養。

  頭陀行者除了基本生活必須品之外,還訂有十二項修行的規定(另有一說是十三項),此十二項為針對食、衣、住的規定,而這些只是制定苦行的一種手段,並非目的,最終是為了修行功德以達成正果。

  只而修行頭陀四處雲遊時,大乘比丘常會攜帶十八種道具,這就是頭陀十八物。

  到了後世,頭陀行則轉為巡歷山野而能耐艱苦之行腳之意,居無定所四處行腳托鉢,所以一般也稱為這些修行者為頭陀。


一、十二頭陀行

(一)盡形乞食:常行乞食,得食無好惡之念,不得亦不生嫌恨之心。
(二)次第乞食:乞食不分貧富之家,沿門托缽。
(三)節量食:控制食量,不過食,缽中只受一團飯足矣,因恣意飲噉,腹滿氣賬妨損道業。。
(四)受一食法:一日一食就足夠,因數食有妨一心修道。。
(五)受阿練若:阿蘭若處,儘量離開塵世人居住的地方而住在較安靜的場所。
(六)著糞掃衣:著弊衲衣,穿著廢棄不要的布料所製成的衣物,因貪新好之衣,多欲求而損道行。
(七)常坐:但坐不臥,儘量多打坐少趴臥,因安臥則諸煩惱賊常伺其便。
(八)食後不受非時飲食:中午後不得飲漿,過午食之後不得飲漿,因飲之心生樂事,不能一心修習善法。。
(九)但有三衣:除了三衣之外(安陀會、鬱多羅僧、僧伽梨)不需要其他多餘的衣物。
(十)樹下住:樹下止,在樹下思佛法。
(十一)空地住:在露地坐,擇空曠露天之地打坐,令心明利,以入空定。
(十二)死人間住:塚間住,居住於墓地之間,見死屍臭爛狼藉或火鳥啄,做無常苦空觀,以厭離三界。


二、頭陀十八物:行頭陀,或遊歷諸方時,大乘比丘所常攜帶之十八種道具,稱為頭陀十八物,即楊柳枝、澡豆(洗粉)、三衣、水瓶、缽、坐具、錫杖、香爐、奩(香匣)、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像等。
 


三、《十住毘婆沙論》中記載了修行十二頭陀行的功德利益:

 第一、盡形乞食有十種利:
 (一)所用活命,自屬不屬他。
 (二)眾生施我食者,令住三寶,然後當食。
 (三)若有施我食者,當生悲心,我當勤行精進,令善住布施,作已乃食。
 (四)隨順佛教行故。
 (五)易滿易養。
 (六)行破憍慢法。
 (七)無見頂善根。
 (八)見我乞食餘有,修善法者亦當效我。
 (九)不與男女大小有諸因緣事。
 (十)次第乞食故,於眾生中生平等心,即種助一切種智。

 第二、受阿練若處亦有十利:
 (一)自在來去。
 (二)無我,無我所。
 (三)隨意所住,無有障礙。
 (四)心轉樂習阿練若住處。
 (五)住處少欲、少事。
 (六)不惜身、命,為具足功德故。
 (七)遠離眾鬧語故。
 (八)雖行功德,不求恩報。
 (九)隨順禪定,易得一心。
 (十)於空處住,易生無障礙想。

 第三、著糞掃衣亦有十利:
 (一)不以衣故,與在家者和合
 (二)不以衣故,現乞衣相。
 (三)亦不方便說得衣相。
 (四)不以衣故,四方求索。
 (五)若不得衣,亦不憂。
 (六)得,亦不喜。
 (七)賤物易得,無有過患。
 (八)順行初受四依法。
 (九)入在粗衣數中。
 (十)不為人所貪著。

 第四、一坐食亦有十利:
 (一)無有求第二食疲苦。
 (二)於所受輕少。
 (三)無所用疲苦。
 (四)食前無疲苦。
 (五)入在細行食法。
 (六)食消後食。
 (七)少妨患。
 (八)少疾病。
 (九)身體輕便。
 (十)身快樂。

 第五、常坐亦有十利:
 (一)不貪身樂。
 (二)不貪睡眠樂。
 (三)不貪臥具樂。
 (四)無臥時著席苦。
 (五)不隨身欲。
 (六)易得坐禪。
 (七)易讀誦經。
 (八)少睡眠。
 (九)身輕易起。
 (十)求坐臥具、衣服心薄。

 第六、食後不受非時飲食亦有十利:
 (一)不多食。
 (二)不滿食。
 (三)不貪美味。
 (四)少所求欲。
 (五)少妨患。
 (六)少疾病。
 (七)易滿。
 (八)易養。
 (九)知足。
 (十)坐禪讀經,身不疲極。

 第七、但有三衣亦有十利:
 (一)於三衣外無求受疲苦。
 (二)無有守護疲苦。
 (三)所畜物少。
 (四)唯身所著為足。
 (五)細戒能行。
 (六)行來無累。
 (七)身體輕便。
 (八)隨順阿練若處住。
 (九)處處所往無所顧惜。
 (十)隨順道行。

 第八、受毳衣亦有十利:
 (一)在粗衣數。
 (二)少所求索。
 (三)隨意可坐。
 (四)隨意可臥。
 (五)浣濯則易。
 (六)染時亦易。
 (七)少有蟲壞。
 (八)難壞。
 (九)更不受餘衣。
 (十)不失求道。

 第九、隨坐亦有十利:
 (一)無求好精舍住疲苦。
 (二)無求好坐臥具疲苦。
 (三)不惱上座。
 (四)不令下座愁惱。
 (五)少欲。
 (六)少事。
 (七)隨得而用。
 (八)少用則少務。
 (九)不起諍訟因緣。
 (十)不奪他所用。

 第十、樹下坐亦有十利:
 (一)無有求房舍疲苦。
 (二)無有求坐臥具疲苦。
 (三)無有所愛疲苦。
 (四)無有受用疲苦。
 (五)無處名字。
 (六)無諍事。
 (七)隨順四依法。
 (八)少而易得無過。
 (九)隨順修道。
 (十)無眾鬧行。

 第十一、死人間住亦有十利:
 (一)常得無常想。
 (二)常得死想。
 (三)常得不淨想。
 (四)常得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五)常得遠離一切所愛人。
 (六)常得悲心。
 (七)遠離戲調。
 (八)心常厭離。
 (九)勤行精進。
 (十)能除怖畏。

 第十二、空地坐亦有十利:
 (一)不求樹下。
 (二)遠離我所有。
 (三)無有諍訟。
 (四)若餘去無所顧惜。
 (五)少戲調。
 (六)能忍風雨、寒熱、蚊虻毒蟲等。
 (七)不為音聲刺棘所剌。
 (八)不令眾生瞋恨。
 (九)自亦無有愁恨。
 (十)無眾鬧行處。

 

卍《寶梁經》云:「佛告迦葉:比丘若欲至阿蘭若處,當思八法。何等為八?
 一、我當捨身。
 二、應當捨命。
 三、當捨利養。
 四、離一切所愛樂處。
 五、於山間死當如粗死。
 六、阿蘭若處當受阿蘭行。
 七、當以法自活。
 八、非以煩惱自治。」

 

從『蝴蝶效應』想到天台的『一念三千』

  看到此篇文章--"送您一個蝴蝶效應",讓我想到天台的『一念三千』。

  透過『一念三千』的觀照,將會發現到一切萬物都不是能單獨存在的,而是彼此相關連的,所以都一念心向善,則三千大千世界同時也跟著向善;若一念心向惡,則三千大千世界同時也跟著向惡,若能有這種同體大悲的大慈悲心,就不會有你我的分別對待,這樣則不只是對人、對一切有情眾生,甚至於對一草一木,都能珍惜愛護。

2007年10月3日 星期三

善用心念的力量(六) --來看<來自水的信息>一書:「觀眾自己做的實驗」

 這個實驗就跟我之前所講的,在台灣有一個國小的學生因為看了此本書後,也用米飯來類似做實驗,其結果也是相同的!而此國小的實驗更為細心,他們還加了一個「不理不采的實驗」,結果此杯被「不理不采」的米飯,是最早發臭、而且霉菌長的最多的!

善用心念的力量(五) --來看<來自水的信息>一書:「語言與大自然相應」實驗

 接下來的實驗,是「水跟語言與大自然相應』實驗顯示」,其結果更令人驚訝!

結果顯示,雖不同語言,水結晶與語意仍有所相應 ,似乎「語言是與大自然相應的,語言不只是人所製造的,也是大自然產生的。」

雖然,各物種,各民族,各有不同的語言,但「不同語言的背後,確有相通的心靈。」

善用心念的力量(四) --來看<來自水的信息>一書:「人心意識」實驗

 接下來這一段的實驗很特別,其中有一個結果是:「心念」的力量,是能夠超越空間距離的!

 *水與「人心意識(念力)」實驗:

善用心念的力量(三) --來看<來自水的信息>一書:「讀文字」實驗

 接下來,來看看「讀文字」實驗 !


讓水「讀文字」的實驗-1:

- 讓水讀了文字「愛、感謝」後,拍下水結晶。

2007年10月1日 星期一

善用心念的力量(二) --來看<來自水的信息>一書:「聽音樂」實驗

這是日本研究者預定實驗的幾個方向,舉幾個例子來介紹:

善用心念的力量(一) --楔子

 有時候還是會蹦出來一些過去的往事,這是被我歸類到「胡思亂想」的檔案,基本上能馬上止住我就會馬上止住。不過今天所跳出的回憶,突然讓我反省體認到心念的力量,覺得是一種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