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回答一個問題而整理出來的資料,覺得內容很好,一併放上來與大家分享。
看了「頭陀行」的內容,就像持淨戒一樣,心嚮往之,又慚愧無法完全做到。只能要求在目前的環境下,要求自己在生活上的簡約,如:
(一)乞食:飲食上無好惡之念。
(二)節量食:控制食量,不過食。
(三)受阿練若:心不攀緣五欲塵世。
(四)常坐:儘量多打坐少趴臥。
(五)食後不受非時飲食:中午後不得飲漿。
(六)但有三衣:除了必須的衣物,不需要其他多餘的衣物。
(七)著糞掃衣:不貪求質好衣美,衣服乾淨整齊即可。
目前只能做到這幾樣,再努力了!
-----------------------------------------------------------------------------------------------------------
「頭陀」是一句佛教用語,為梵語 Dhuta 的音譯,意指修治、抖擻、棄除,也就是說要滌除煩惱與塵垢。捨卻不需要的衣、食、住來修練身心,是苦行的一種,通常稱為頭陀行、頭陀事或頭陀功德。
此修行針對一般日常的生活立下十二種修行的條件,所以亦稱為『十二頭陀行』。依照這些條件修苦行的稱為『頭陀行者』。佛陀的十大弟子中,首席大弟子摩訶迦葉就是頭陀第一。
由於古代印度的宗教裡,一般的出家者(非專指佛教)大多是禁止有所有欲(佔有慾),所以認為出家修道者只需要生活上最低的需求就足夠了。為了修行功德,居所、飲食都不需要掛念,托缽乞食,堪受人天來供養。
頭陀行者除了基本生活必須品之外,還訂有十二項修行的規定(另有一說是十三項),此十二項為針對食、衣、住的規定,而這些只是制定苦行的一種手段,並非目的,最終是為了修行功德以達成正果。
只而修行頭陀四處雲遊時,大乘比丘常會攜帶十八種道具,這就是頭陀十八物。
到了後世,頭陀行則轉為巡歷山野而能耐艱苦之行腳之意,居無定所四處行腳托鉢,所以一般也稱為這些修行者為頭陀。
一、十二頭陀行
(一)盡形乞食:常行乞食,得食無好惡之念,不得亦不生嫌恨之心。
(二)次第乞食:乞食不分貧富之家,沿門托缽。
(三)節量食:控制食量,不過食,缽中只受一團飯足矣,因恣意飲噉,腹滿氣賬妨損道業。。
(四)受一食法:一日一食就足夠,因數食有妨一心修道。。
(五)受阿練若:阿蘭若處,儘量離開塵世人居住的地方而住在較安靜的場所。
(六)著糞掃衣:著弊衲衣,穿著廢棄不要的布料所製成的衣物,因貪新好之衣,多欲求而損道行。
(七)常坐:但坐不臥,儘量多打坐少趴臥,因安臥則諸煩惱賊常伺其便。
(八)食後不受非時飲食:中午後不得飲漿,過午食之後不得飲漿,因飲之心生樂事,不能一心修習善法。。
(九)但有三衣:除了三衣之外(安陀會、鬱多羅僧、僧伽梨)不需要其他多餘的衣物。
(十)樹下住:樹下止,在樹下思佛法。
(十一)空地住:在露地坐,擇空曠露天之地打坐,令心明利,以入空定。
(十二)死人間住:塚間住,居住於墓地之間,見死屍臭爛狼藉或火鳥啄,做無常苦空觀,以厭離三界。
二、頭陀十八物:行頭陀,或遊歷諸方時,大乘比丘所常攜帶之十八種道具,稱為頭陀十八物,即楊柳枝、澡豆(洗粉)、三衣、水瓶、缽、坐具、錫杖、香爐、奩(香匣)、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像等。
三、《十住毘婆沙論》中記載了修行十二頭陀行的功德利益:
第一、盡形乞食有十種利:
(一)所用活命,自屬不屬他。
(二)眾生施我食者,令住三寶,然後當食。
(三)若有施我食者,當生悲心,我當勤行精進,令善住布施,作已乃食。
(四)隨順佛教行故。
(五)易滿易養。
(六)行破憍慢法。
(七)無見頂善根。
(八)見我乞食餘有,修善法者亦當效我。
(九)不與男女大小有諸因緣事。
(十)次第乞食故,於眾生中生平等心,即種助一切種智。
第二、受阿練若處亦有十利:
(一)自在來去。
(二)無我,無我所。
(三)隨意所住,無有障礙。
(四)心轉樂習阿練若住處。
(五)住處少欲、少事。
(六)不惜身、命,為具足功德故。
(七)遠離眾鬧語故。
(八)雖行功德,不求恩報。
(九)隨順禪定,易得一心。
(十)於空處住,易生無障礙想。
第三、著糞掃衣亦有十利:
(一)不以衣故,與在家者和合
(二)不以衣故,現乞衣相。
(三)亦不方便說得衣相。
(四)不以衣故,四方求索。
(五)若不得衣,亦不憂。
(六)得,亦不喜。
(七)賤物易得,無有過患。
(八)順行初受四依法。
(九)入在粗衣數中。
(十)不為人所貪著。
第四、一坐食亦有十利:
(一)無有求第二食疲苦。
(二)於所受輕少。
(三)無所用疲苦。
(四)食前無疲苦。
(五)入在細行食法。
(六)食消後食。
(七)少妨患。
(八)少疾病。
(九)身體輕便。
(十)身快樂。
第五、常坐亦有十利:
(一)不貪身樂。
(二)不貪睡眠樂。
(三)不貪臥具樂。
(四)無臥時著席苦。
(五)不隨身欲。
(六)易得坐禪。
(七)易讀誦經。
(八)少睡眠。
(九)身輕易起。
(十)求坐臥具、衣服心薄。
第六、食後不受非時飲食亦有十利:
(一)不多食。
(二)不滿食。
(三)不貪美味。
(四)少所求欲。
(五)少妨患。
(六)少疾病。
(七)易滿。
(八)易養。
(九)知足。
(十)坐禪讀經,身不疲極。
第七、但有三衣亦有十利:
(一)於三衣外無求受疲苦。
(二)無有守護疲苦。
(三)所畜物少。
(四)唯身所著為足。
(五)細戒能行。
(六)行來無累。
(七)身體輕便。
(八)隨順阿練若處住。
(九)處處所往無所顧惜。
(十)隨順道行。
第八、受毳衣亦有十利:
(一)在粗衣數。
(二)少所求索。
(三)隨意可坐。
(四)隨意可臥。
(五)浣濯則易。
(六)染時亦易。
(七)少有蟲壞。
(八)難壞。
(九)更不受餘衣。
(十)不失求道。
第九、隨坐亦有十利:
(一)無求好精舍住疲苦。
(二)無求好坐臥具疲苦。
(三)不惱上座。
(四)不令下座愁惱。
(五)少欲。
(六)少事。
(七)隨得而用。
(八)少用則少務。
(九)不起諍訟因緣。
(十)不奪他所用。
第十、樹下坐亦有十利:
(一)無有求房舍疲苦。
(二)無有求坐臥具疲苦。
(三)無有所愛疲苦。
(四)無有受用疲苦。
(五)無處名字。
(六)無諍事。
(七)隨順四依法。
(八)少而易得無過。
(九)隨順修道。
(十)無眾鬧行。
第十一、死人間住亦有十利:
(一)常得無常想。
(二)常得死想。
(三)常得不淨想。
(四)常得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五)常得遠離一切所愛人。
(六)常得悲心。
(七)遠離戲調。
(八)心常厭離。
(九)勤行精進。
(十)能除怖畏。
第十二、空地坐亦有十利:
(一)不求樹下。
(二)遠離我所有。
(三)無有諍訟。
(四)若餘去無所顧惜。
(五)少戲調。
(六)能忍風雨、寒熱、蚊虻毒蟲等。
(七)不為音聲刺棘所剌。
(八)不令眾生瞋恨。
(九)自亦無有愁恨。
(十)無眾鬧行處。
卍《寶梁經》云:「佛告迦葉:比丘若欲至阿蘭若處,當思八法。何等為八?
一、我當捨身。
二、應當捨命。
三、當捨利養。
四、離一切所愛樂處。
五、於山間死當如粗死。
六、阿蘭若處當受阿蘭行。
七、當以法自活。
八、非以煩惱自治。」
後學疑惑得解 法師功德無量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