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無所求

 
在人的一生之中,所要追求的東西太多了:求財、求名、求感情、求子嗣、求健康、求長生不死……。此外,世界上還有很多宗教、神明,專門標榜「有求必應」,當有人覺得內心不平安,就會抽籤問卜、祈願平安,這也是一種祈求。如此看來,一無所求的人其實很少。

在這些祈求之中,有些合理、有些不合理。有些人求人、求神,當然也有求佛菩薩的,但都不一定想求就可以求得到。如果是合理的追求當然不為過,例如健康、長壽、平安、學問、功名等,都是人人想要的,並沒有什麼不好,如果能夠如願以償,當然很歡喜。但是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事事都如你所願,或是根本不可能實現。例如患了不治之症卻想要祈求神明保佑不死,這種虛妄的執著與期待就是痛苦的根源。所以很多人都飽受求而不得的痛苦,也就是佛法所說的「八苦」之一:求不得苦。但即使是合理的追求,有時也不一定能夠如願以償。

  眾生的煩惱歸結起來,不離家庭、事業和感情,但究其根源,都是多欲多求,不論是名利、物欲、愛情、親情,永遠都在無止境的追求中,但人間事本來就不能事事如意呀!何況,多欲即多求,多求及多失,如何不苦呢?蘇東坡有一首詩:「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順風來者怨;若使人人禱輒遂,造物應須日千遍。」

其實一直以來,發現有許多人將「佛教」還是當成神道教來信仰,都是對「生死」有求,而非對「出離生死」有求,因此是愈求愈苦,愈求愈背離佛法愈遠,甚至產生了謗法謗佛的行為。例如一切眾生總是不離生老病死,但有人在求不到「神蹟」,還是要面對親人死亡的愛別離苦時,就會覺得「信佛」沒用,改信其他教好了。但是,信其他教就可以擁有免死金牌嗎?自古以來,有那一位眾生是不死的呢?

  以前在先慈生病時,雖然心情也是痛苦不捨,但不願意讓她對世間有所罣礙。所以除了播放佛號安定她的身心外,在她清醒時,也說一些佛教的道理與她分享。而在母親往生後,親手為母親的大體沐浴換衣時,也告訴母親請勿執著假有的色身,願如《阿彌陀經》中所講,心不顛倒,一心隨佛菩薩速往無量光佛剎。其中的過程,印隆一滴淚都沒有流,因為怕母親會因此不捨而無法順利往生,希望母親能不再受生死輪迴之苦,不能因為貪戀與她的此世親情反而誤了她。

  印隆自己也是罹患免疫系統的重大傷病,感恩因為有學佛,一點害怕或罣礙之心都無。至今於每天做功課迴向時,不求自己無病,但願有多一份力量來幫助眾生。也感覺到佛法的力量不可思議,也珍惜色身還可以用的機會,能作一分算是一分。許多長老大德乃至世間賢聖,也都曾示現病苦之相,但他們更是展現對於與生命的自在,將每一分鐘都活得精采!

身為出家眾的我們,常會收到信眾要求幫忙祈福回向,特別是遇到生病、或是往生之事,也有求考試順利的、婚姻感情乃至求子等,希望透過祈福回向的方式來滿願。在合理的範圍內,印隆都會虔誠地於每晚作總回向,願大家都能善願成就!但印隆的第一個迴向,是:「願以今日所修的一切善法功德,回向十方法界一切眾生:永離生死輪迴之苦,發無上菩提心永不退轉,共成佛道!」

  佛陀是走出生死之路的覺者,因此祂將離苦得樂的修行方式,引導我們,希望我們也能如法修行,出離三界生死輪迴之苦。唯有出離生死輪迴,才不會再受苦啊!因為「學佛」就是要學習佛的修行,出離三界生死輪迴之苦,也幫助眾生出離三界火宅。這也是佛教與其他一般信仰不同的地方,他不是要讓我們在生死心中打轉,而是要出離生死,這才是徹底的解決問題。印隆希望眾生能了解「學佛」的真諦,「佛」是要來「學」不是用來「求」的。

  一切眾生在未出離三界生死輪迴時,將會一直在生老病死等八苦中受苦不已,這是自久遠劫以來,沒有任何眾生能避免的;即使自古至今的許多高僧大德,包括佛陀,也示現了色身的病苦及圓寂涅槃之相。但有修行者與尚未修行者的差別就是,他們能看清這世界的真實之相(也就是緣起),因此身苦心不苦,面對一切的境界都能坦然自在

  八苦之中,有一種叫做「求不得苦」,另一種叫做「愛別離苦」。就是因為無法體會緣生緣滅之理,在緣滅時感覺「求不得」,所以苦;在緣生時不懂得積極成就,就會有「愛別離」,因此也苦。

  「懂得隨緣,就不會苦」,對於「隨緣」二字,如果真的能懂得,是一個很美也很殊勝的意涵。因為能了知萬事萬物皆因緣起生相互相生,這是覺者所悟之道。懂得隨緣,就能以積極的心去成就善法,以自在的心去面對逆境。緣起時把握,緣滅時不執,安祥自在,不被境所轉。心不再隨境動搖,能夠自己作主,自然就不會苦了。

  若佛法是佛法,自己是自己,沒有融合在一起(法未入心),就會一直為境所轉;而佛法若未入心,也會把佛法轉掉,因為只是將佛法當成一個世間求的境界。若能將佛法入心,則會生起堅固不退的道心,則必能轉境,轉危為安,轉苦為樂,轉煩惱為菩提!
   有求皆苦,願一切眾生都能以正見修持佛道,真正離苦得樂!


不執著,隨緣盡力而為/夢參老法師開示

怎麼樣的思惟才算是純善呢?不起執著。
人一起了執著,就著相,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用這種執著的心去做事,結果不但自己煩惱,別人也跟著起煩惱。
你若不執著的去做,一切隨緣,幫助別人時,不要勸對方決定怎麼做;也不要勸人決定不怎麼樣。
一切不忘隨緣,隨緣盡力而為。我們的業還沒完全消失,定力也不夠,心裡的觀想力自然不夠,智慧也不足,這樣煩惱自然消除不了。

佳文分享


心得分享

- 20140922-理事圓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