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之所以會有男女相之差別,少數是願力的因素,大都是因為眾生的業力與 「欲望」。因為仍有男女愛欲之存在,所以從內心欲望投射之故,而有了男女相之差別。
而在佛教中,男女性別的議題一直是很大的爭論點,若過於重視「器官」上的差異,就容易忘記佛陀教誨的本懷──「心」。如果一直在分別對立的相上中打轉,永遠無法體悟到緣起實相的真理。修持是在心念的調伏,而非外相的區別,為跨越一切對立分別的。
佛陀是人格的完美者,是覺一切的大智者,因為祂完全能平等看待一切眾生,沒有任何分別對立。我等眾生為何仍是凡夫,就是仍在這些差別相上起分別、起貪愛、起瞋恚、起無明,所以才會一直造作生死惡業,流轉苦惱之海中。
當今佛教界的兩位高僧大德── 印順導師與 聖嚴師父,也對男女眾修行的問題,分別提出正信如法的觀點:
一、印順導師
女眾與男眾,同樣的可以修道解脫。依這道器的平等觀,生理差別的男女形相,毫無關係。由於佛法多為比丘說,所以對於男女的性欲,偏重于呵責女色。其實,如為女眾說法,不就是「男人梵行垢,男則累世間」嗎?二千多年的佛法,一直在男眾手裡。不能發揚佛法的男女平等精神,不能扶助女眾、提高女眾,反而多少傾向于重男輕女,甚至鄙棄女眾,厭惡女眾,以為女眾不可教,這實在是對于佛法的歪曲![1]
二、聖嚴師父
佛教的女性歧視是出於上座系化地部,例如「八敬法」和「女人有五障」,都是化地部所強調的。佛陀時代的男女觀,應該從重視於基本的平等著眼,如羅漢的果位是不分男女的,修學佛法也是男女平等的,佛說一切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何況是女性?[2]
如 大寶法王所言:「在永恆的如來家業中,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沒有一眾可以缺席。相反的,任何佛子,都應首當其衝,站在符合佛陀意趣的步伐之最前線,共同邁向佛陀本懷的平等清淨道路。」
眾生無始劫來在生死中流轉,一會是男、一會是女、一世為人、一世墮畜生……六道輪迴,生生死死,何世方休!還在三界六道中輪迴流轉的我們,更應該認清事實的真相,努力在心地上下功夫,不要被世間對立分別的觀念所影響,才是我等學佛者應有的觀念與心態。
修行一定要跳脫出分別對立的框架,才能有平等的廣大的智慧,慈悲的看待自己與所有眾生。《法華經》 中的〈常不輕菩薩品〉,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效法的精神。因為常不輕菩薩尊重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所以祂尊重一切眾生。
◎ 超越宗教的宗教情操/釋昭慧 (200712)
◎ 維持僧團的秩序,並不是否定「證悟的能力」20080618_差異在內不在外(20080128)
◎ 宗教研修與性別平等教育座談會(20081217)
◎ 學習常不輕菩薩的精神,圓滿生命的功課(20090219)
◎ 非關男女-善用此性別的特性,做為幫助修行的增上緣(20120403)
◎ 佛陀本懷的平等清淨道路(20131112)
◎ 不丹國師為144位女眾受予比丘尼戒。尼師:這是首次有藏傳佛教的女眾大規模受具足戒(20220622)
[1] 道器的平等觀/印順法師:
男與女,約信仰、德行、智慧,佛法中毫無差別。如在家的信眾,男子為優婆塞,女子即是優婆夷。出家眾,男子為沙彌、比丘,女子即為沙彌尼、比丘尼。女眾與男眾,同樣的可以修道解脫。依這道器的平等觀,生理差別的男女形相,毫無關係。
如『雜含』(卷四五‧一一九九經)蘇摩尼所說:「心入於正受,女形復何為」!女眾有大慧大力的,當時實不在少數。但釋尊制戒攝僧,為世俗悉檀(智論卷一),即不能不受當時的──重男輕女的社會情形所限制。所以對女眾的出家,釋尊曾大費躊躇,不得不為他們定下敬法(中含瞿曇彌經)。女眾雖自成集團,而成為附屬於男眾的。釋尊答應了阿難的請求,准許女眾出家,這可見起初的審慎,即考慮怎樣才能使女眾出家,能適應現社會,不致障礙佛法的宏通。
由於佛法多為比丘說,所以對於男女的性欲,偏重于呵責女色。如說:「女人梵行垢,女則累世間」(雜含卷三六‧一0一九經)。其實,如為女眾說法,不就是「男人梵行垢,男則累世間」嗎?二千多年的佛法,一直在男眾手裡。不能發揚佛法的男女平等精神,不能扶助女眾,提高女眾,反而多少傾向于重男 輕女,甚至鄙棄女眾,厭惡女眾,以為女眾不可教,這實在是對于佛法的歪曲!
總之,佛法為全人類的佛法,不論貴賤、男女、老少、智愚,都為佛法所攝受,佛法普為一切人的依怙。
[2] 在經律中提到,女性是誘發比丘情欲和貪欲的根源,為了防止慾火中燒,故對比丘們說女身不淨,以女身為對象而修不淨觀。這是在修持過程中,所採的方法及防範措施,未必表示對女性的歧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