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0日 星期二

常念諸佛


  念佛」有持名念佛、念佛、念佛、實相念佛等。上面是,下面是──今心就於現在當下的這一心中,不離於佛,念念不忘,提起來念。

   有人謂念佛定是用嘴巴唸出聲音來。不一定是出聲音才是念,最重要的是心念;如果是口念心不不到真實利益的

   憨大師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如果嘴巴在念佛是他的心裡在打妄想,假如是這樣的念佛的話,喉嚨喊破也徒然!只是枉費時間、精神,沒有好好下功夫,念佛得不到真實利益與受用。

   所以必定要從內心起念,而且還要抓住這個心理的妄想不令生起。所以有記數念佛、或是用觀想念佛的方法,來對治這個妄想。

   「常念諸佛」,不只是只念佛的名號,要念佛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大悲三念處,佛的法身、報身的總總相好莊嚴、殊勝功德。「念佛」是菩薩道通途法門,上求佛道,時時都要念佛。

   實際上,世間一切聲音都是在念佛,就看心如何作想?所以宋朝的蘇東坡,他參禪有所領悟的時候,就說「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所有的聲音就是念佛的聲音,沒有差別,就是佛在說法的聲音。 

  以下,分享 會性長老的開示(音檔聽打節錄):

華嚴經.明法品()21 音檔(16-3)00:00 - 10:25

  「常念諸佛心無暫捨,了知音聲,體性平等。這是說明在修行法門當中,也講念佛法門。

  常念諸佛有多道理,不只是口念出的聲音持名念佛而已,也是念,也是念,乃至實相念佛,也是念。性佛念已經成就的十方諸佛,念過去、現在一切諸佛都是念

  看中文的,就知道念佛該怎麼──上面是,下面是個──今心,現在、當下,在現在當下,這一心中不離於佛,念念不忘,所以佛就在心中當下提起來念。

  不一定是出聲音才是念,心中念更為重要!現在人念佛旁邊往往把它加上一個,好像是講到唸定是用嘴巴念的,唸出聲音來必定是持名,而且是必定是唸出這個佛號的聲音來,才算念佛似的,因為它加上了。實際上加那個是多的,因為念佛不只是用口念而已,最重要的是心念;如果是口念心不不到真實利益的

  所以憨大師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如果有人他嘴巴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念是他的心在打妄想,台北、台南、東西南北什麼都,嘴巴阿彌陀佛,心東西南北什麼都想時候想我中午要吃什麼東西,有的時候我明天我要到什麼地方去,有的時候我想要我找什麼人,他的心老是在打妄想,是嘴巴裡阿彌陀佛──假如是這樣的佛的,喉嚨喊破也徒然!你把這個喉嚨喊了,你心裡沒有佛,是在嘴巴上,那有什麼作用啊,就是枉費你的這個時間、精神,沒有好好下功夫,念佛不到真實利益。

  你看魚,魚在水裡,他一天到晚都在嘴巴張開就是水、就是喝水,它一直往它嘴裡流不停的,你知道有到魚的肚子裡面去嗎?啊,水從嘴巴進去,從兩邊的出來,從兩邊好像翅膀的那一種的東西,兩邊有個洞洞的,它時時張開,嘴張開這個地方合起來,去了嘴闔,那兩邊就張開了,水就從那個地方出來。

  這就好像我們人佛,沒有好好從心念,就是入耳出口,那麼在耳邊聽到聲音,心裡沒有,這樣子不行,所以必定要從內心起念,而且還抓住這個心理的妄想,不要讓它起來。所以有記數佛的方法,或者是用觀想念佛的方法,來對治這個妄想。不能說是嘴巴阿彌陀佛,心理東西南北,這樣子不是佛的辦法得不到真實的受用。

  所以常念諸佛,不要忘掉這裡是對十住菩薩講的,已經到十住位的菩薩尚且佛──不過,他這個不一定是在嘴巴裡的,是心裡,而且也不只是只念佛的名號,而他的念必定是念佛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悲三,佛的法身、報身的總總相好莊嚴、殊勝功德,不一定像我們情,是念佛的名而已──所以菩薩就是到了十住還是常念諸佛的,不十住菩薩常念,就是等覺菩薩也還不離佛,也在佛。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位善知識 德雲比丘,就叫他學念佛法門──當然,它這個範圍很廣大,不只是號而已。一直到最後第五十三位大善知識 普賢菩薩,也是他不離念佛的法門的,所以可見從凡夫初發心一直到等覺菩薩,都不離念佛

  念佛是菩薩道通途法門,上求佛道,哪一個時間不念佛啊不念佛怎麼能夠上求佛道?所以要常念諸佛。這個字,如果約講,不只念一個佛了,那麼過去現在無量諸佛、盡十方遍法界無量諸佛,都在菩薩的念,所以常念諸佛

  念佛的心沒有停止的,心無暫捨菩薩內心念佛沒有暫時停止,從到等之心從來不曾停止過,因為菩薩就是要上求佛道,就是要化眾生。為了要上求佛道,哪有一個時間不佛的?時時刻刻都在念佛

  如果約持名念佛,出聲音來、或者是讚佛讚詞,也是念佛,那不一定是就有聲了,那有了知音聲體性平等──音聲,就是指念佛的聲音念出佛號念佛的聲音,菩薩了了分明,知道這個聲音,它的實體、它的性質,本來以諸法實相是平等平等,並沒有差別的

  實際上,一切聲音都是在念,只是看你的心怎麼作就是了,世間一切都是佛聲,沒有不是在念佛的。

  所以宋朝的蘇東坡,他參禪有所領悟的時候,就說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溪流的聲音,河流、,嘩啦嘩啦響的聲音,水在流的聲音,不要把它看作水流的嘩啦嘩啦的聲音,就把它看作廣長舌相佛出廣長舌相,在哪裡說呀?溪聲盡是廣長舌,溪聲便是廣長舌,所有的聲音就是念佛的聲音,沒有差別,就是在說法的聲音,溪流的聲音就是說山色無非清淨身,或者是淨法身,山的顏色經常那麼綠,這個山的顏色幾乎是佛的清淨法身,萬古不變,天天門打開看到那個山,綠水,那個山的綠色還是那麼綠的顏色,從來不曾變過。所以古人有個警策的詩,警策詩文看門日日見山,山色年年不改顏,我問青山何日老,青山問我幾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