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6日 星期四

真出家(2023結夏安居課程研討)


  上週已講到密行第一的「羅睺羅尊者」,所以今天上課的經文,法師帶領大家繼續探討。本段是羅睺羅尊者於往昔為毘耶離諸長者子說出家功德,[1]因此被維摩詰長者呵彈。從其說明出家功德之利與被彈呵的內容中,可以看到大乘出家與小乘出家、有為法與無為法的差異。

   羅睺羅亦言「羅云」,此云「覆障」,以其在胎六年故,[2]此是北傳佛教之說,〈戒定真香讚〉的「耶輸陀羅免難消災障」,[3]即是讚頌相關淨行事蹟。

  法師提出,出家有三種:「凡夫出世俗家,羅漢出三界家,菩薩出五蘊家。」以此帶領我們開始探討出家心靈層次的差別。此讓印隆想到在二十歲掛單於真光寺時,有此當家師問我們什麼是出家?當時還很懵懂的印隆說:「出三界家」,反應自己想了生脫死的心,卻是止宿草蓭,不聞大乘法味。

   法師舉《大通方廣經》:「僧有二種:一者、和合得名為僧。二者、無為亦名為僧。」說明能六和合,四人以上共住,為有為僧;而修大乘戒定慧為無為僧,為無為菩薩僧。並舉李炳南老居士的別署名「雪僧」之例,帶出維摩詰強調大乘菩薩僧的用意。

   維摩詰長者訶責羅睺羅,不應說出家功德之利,[4]因為會有三失[5]失密行,失長者子大乘根緣,失諸長者子出家之心。並開始敘述菩薩僧的修行內容,即真正的出家功德。[6]

   菩薩的修行,莊嚴清淨。法師並舉達摩祖師對梁武帝所說的「並無功德」──全部都是無為法的功德,並非喝斥而是鼓勵,只可惜未對機。有為有限有盡,無為無限無盡,維摩詰長者用無為破有為,《大經》云「空者即是生死,不空即大涅槃。」又云「聲聞僧者名有為僧,菩薩僧者名無為僧。」[7]

   接著,在維摩詰長者勸諸長者子出家文中,重點是因為「佛世難值」,故應於正法中,出二死之家。[8]諸長者還在「形出家」上,故說「父母不聽」。[9]法師說明「形出家」要有因緣,不要讓彼此困擾,並帶領大家進入研討本段重點:發菩提心,即具足菩薩出家戒體。

   法師舉出「出家四料簡」:「一、形心俱不出;二、形出心不出;三、形不出心出,即是觀行出家;四、形心俱出。」佛世難值,形不出但心出,發菩提心即是觀形出家,此為在家大乘的菩薩僧、勝義僧,同樣負有弘護佛法之使命。[10]

  從「出家四料簡」中,法師提醒我們,「形心俱不出」是用來喝斥身口意都不具足出家相者;此是連出家人的威儀相好都沒有,出家人不像出家人,乃至讓在家人譏嫌。並舉出《通慧錄》:「為僧不預十科,事佛徒勞百載。為之,不難得乎?(譯經、義解、神異、習禪、明律、亡身、誦經、興福、經師、唱導)」勉勵初出家要先看高僧傳,從這十科下手。

  針對這一段,法師以太虛大師的釋經,說明若以用功德勸誘出家,此出家因地不正,不能得到佛法利益,也會為世人所譏嫌。真出家,乃無功德之大功德,無利之大利!所以維摩詰長者既說出家無利、無功德,又說出家真實功德之利,發無上心即為出家,即為具戒,不用一法以繫人。[11]

 

  最後是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因智者大師是以天台四教來詮釋,需有這方面基礎,為適合大眾,此段以慧遠大師《維摩經義記》來輔助。阿難以世尊身體有小疾病而需牛乳的因緣,向大婆羅門化緣,卻受到維摩詰的呵責,[12]三呵四遣」:[13]一、莫作是語,二、勿謗如來,三、莫使異《維摩經義記》寫得非常清楚,可以參考。[14]

  法師在結尾時,[15]說明取乳是有其前因後果,為度化梵志,母牛與小牛供養世尊,小牛發願成佛也得到授記。除了《維摩經義記》有記載外,[16]在二部經中有記載,一是《佛說犢子經》(吳.支謙),另一是《佛說乳光佛經》(西晉.竺法護)。太虛大師說明此是因呵起教,破聲聞十大弟子第一者。[17]

   感動世尊每一個示現因緣,都是為了度化眾生,就像《法華經》所說:「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虛。」[18]也感恩法師講解,並補充相關資料,讓我們得以更完整的理解經義。

 

 



[1] 《維摩詰所說經》: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毘耶離諸長者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羅睺羅汝佛之子捨轉輪王位出家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為說出家功德之利

[2] 維摩經略疏卷第十六:九、命羅睺羅。文為二:一命問疾、二辭不堪。所以次命者,以其弟子中密行第一。羅睺羅是佛菩薩時子,亦言羅云,此云覆障。以其在胎六年故名覆障,昔塞鼠穴今得此報。《大論》明羅云往昔為王,期看仙人,王著樂遂忘,仙人六日在外不得飲食,故六年處胎因名覆障。有翻宮生,悉達太子將欲踰城出家,以指指其妃腹語言:却後六年汝當生男。耶輸因覺有身。國人皆疑太子出家,太妃在宮,何得有身。將非邪通?佛共淨飯王於後證是太子之子親,是宮之所生,因名宮生。羅云當是從思數入道,故密行第一。深求其致,乃至成前五種利益,具如身子章。CBeta, T38, no. 1779, p. 629c28-630a12

[4] 《維摩詰所說經》:時維摩詰來謂我言:『羅睺羅不應說出家功德之利以者何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為法中無利無功德

[5] 《維摩經略疏卷》第十六:初文彈呵不許說者,此有三意:一既是密行,何得更說出家之利?乃是自顯,何名密行?二歎小乘出家功德狹劣,不稱長者子大乘根緣。三若說形服出家功德,諸長者子既各有礙,終不得此形服出家。有此三失,故被彈云不應為說。「」(CBeta, T38, no. 1779, p. 630a25-630b03

[6] 《維摩詰所說經》:羅睺羅出家無彼無此亦無中間離六十二見處於涅槃者所受聖所行處降伏眾魔度五道淨五得五力立五根不惱於彼離眾雜惡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無繫著我所無所受無擾亂內懷喜護彼意禪定離眾過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7] 《維摩經略疏卷》第十六:「今大士彈呵,有事有理。一事彈者,若是密行,不應自說出家功德。若為利生非自顯者,既不知根,說不赴機,何有利益?二約理彈者,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無為即是虛空佛性。若見佛性,出二死家,方是真出家也。若見佛性,得大涅槃,則無所積聚,乃名為藏,名真密行。此即對枯顯榮之密行也。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此呵羅云見偏真智,斷是有為法。有為法者有利有功德,既是有為,不得出離變易生死,何名出家?故《大經》云空者即是生死,不空即大涅槃。』『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此呵羅云出家心非。夫出家者,本為出生死家,求真無為。真無為者,如下文云佛身無為,不墮諸數。若未免生死而住有為者,此求出家心非。何者?小乘見真得數緣盡有餘涅槃,謂是無為。若依大乘,得見中道無變易生死,乃是真無為法,即是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故云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故《大經》云聲聞僧者名有為僧,菩薩僧者名無為僧。」(CBeta, T38, no. 1779, p. 630b04-b25

[8] 《維摩經略疏卷》第十六:「於是下,五、淨名勸諸長者子出家。文為四:一勸出家、二辭有礙、三重勸、四發心。一淨名勸者、即是勸修中道出二死家、故言汝等於正法中宜共出家。正法者,即是中道之正理也。能觀此理,得出二邊,故云出也。所以者何?佛世難值者,有佛出世方得聞之,若無佛出,雖有正理長劫不聞。今得值得聞,豈不修集,速令得出二死之家。」(CBeta, T38, no. 1779, p. 631b25-c02

[9] 《維摩詰所說經》:於是維摩詰語諸長者子:『汝等於正法中宜共出所以者何佛世難值!』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維摩詰言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爾時三十二長者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

[10] 《維摩經略疏卷》第十六:「維摩至具足,三、明的勸觀行出家。應具四句:一形心俱不出;二形出心不出;三形不出心出,即是觀行出家;四形心俱出。故重勸言汝但發心此即出家。然其佛之所制,淨名本知,是故然可。但諸長者子各有大乘善根,所以勸其發心求真無為,即出二死之家。但戒從心生,道心若發,菩薩戒品隨心俱發,故云是即具足。爾時至菩提心,四、明諸長者子依勸皆發無上道心。菩提心義已如前釋。」(CBeta, T38, no. 1779, p. 630c06-c14

[11] 《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釋會紀聞》太虛大師講述:謂以功德誘人出家,諸出家者皆以貪功德故、貪私利故乃為出家,若宋儒有謂佛之徒皆因自私出家者是。是則在法門既招人之謗,在本人又長己之貪,故淨名直赴第三、第四悉檀以說之,而曰無利無功德名出家。此正猶菩提達摩答梁帝,謂度僧造寺等並無功德,而曰自性妙圓,體是空寂,如是功德,不向世求者也。然赴前二悉檀與赴後二悉檀,適機而赴,不存優劣。蓋真出家乃無功德之大功德,無利之大利耳。故淨名既說出家無利、無功德,即說出家真實功德之利,勸令出家。父母未許,勸令發無上心即為出家,即為具戒。夫何等平易、何等活潑、何等坦蕩、何等自由哉?此真不用一法繫人者也。

[12] 《維摩詰經》: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我即持鉢,詣大婆羅門家門下立。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難!何為晨朝持鉢住此?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故來至此。

[13] 《維摩詰經》:維摩詰言:『止,止!阿難!莫作是語!如來身者,金剛之體,諸惡已斷,眾善普會,當有何疾?當有何惱?默往!阿難!勿謗如來,莫使異人聞此麁言;無令大威德諸天,及他方淨土諸來菩薩得聞斯語。阿難!轉輪聖王以少福故,尚得無病,豈況如來無量福會普勝者哉?行矣,阿難!勿使我等受斯恥也。外道、梵志若聞此語,當作是念:「何名為師?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可密速去,勿使人聞。當知——阿難!——諸如來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為世尊,過於三界;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身無為,不墮諸數。如此之身,當有何疾?當有何惱?』

[14] 《維摩經義記》卷二:「自下第二維摩教呵。何故須然?為使阿難及諸世人知佛常樂無為無惱,息去邪謗,愛樂趣求,故須教呵。於中有四:一呵令止止;二「默往」下驅之令去;三「行矣」下摧令速去;四「可密」下教令密去。就初段中,先呵、後教。「止止阿難莫作是語」,是呵辭也。「如來」下教。「如來身者金剛之體」,明佛體堅。體堅難壞,事同金剛。「諸惡己斷眾善普會」,彰佛德備。諸惡己斷,斷德圓也。眾善普會,行德具也,此明所有。「當有何疾當有何惱」,彰其所無。當有何疾?內無疾苦。當有何惱?外無衰損損。此初段竟。自下第二驅之令去。於中有三:一遣默往;第二呵誡,不聽謗佛;三正教亦。「默往阿難」,是初遣也。口止疾言,是以須默。身遠乞所,為是須往。「勿謗」已下第二呵也。「勿謗如來」,遮其所言。佛實無病,言疾枉佛,故名為謗。謗佛自損,為是須遮。「莫使異」等,止其所傳。傳謗損他,故復須止。人有邪正,邪聞毀謗,是以誡之。莫使異人聞此麁言說疾謗故,名之為麁。正聞嚙𠸍亦須誡約,故言「勿令大威德天他方菩薩得聞斯語」。「轉輪聖」下是第三段以理教示。「轉輪聖王以少福故尚得無疾」,舉劣況勝。「豈況如來無量福」等,辨勝過劣。此第二竟,自下第三催令速去。於中有二:一、催身速去;二、遮其口言。「行矣阿難」,是初段也。速捨此去,名曰行矣。「勿使我」下是其後段,遮其口言。「勿使我等受斯恥也」,舉過總遮。佛為也師,舉世共尊。說病他誡,彼此同羞,故言勿使我等受恥。「外道梵」下,辨過別遮。外道梵志舉誡謗人。佛法之外別立道理,名為外道。結意求淨,說為梵志。「若聞此語」,明謗所由。聞此阿難說病之語,「當作是念何名為師」,明輕謗心。「自疾不救而能救疾」,明輕謗言。此第三竟,自下第四勅令密去。於中有三:一誡其身可密速去。不密他見,不速他知,以是義故須速。二遮其言,勿使人聞。三曉其心,以理正教。教中初先明其所是,「非思欲」下彰其所非。「如此身」下結是異非。就所是中,「諸如來身即法身」者,汎舉類顯。明佛應身即是真實功德法身,又是真實法性之身。如《涅槃經.金剛身品》及此下文〈見阿閦品〉具廣宣說。就所非中,「非思欲身」,離分段因。「佛為世尊過於三界」,離分段果。「佛身無漏諸漏已盡」,離變易因,無漏不盡,謂無明地佛悉盡之。「佛身無為不隨諸數」,離變易果,不墮有為生滅之數,又二不墮眾生之數。所非如是。「如此身者當有何疾」,結是異非。如此法身乃至無為,不墮數身、諸患永無,當有何疾?上來第二明教辭。」(CBeta, T38, no. 1776, p. 458c28-460a09

[15] 《維摩詰經》:時我——世尊!——實懷慚愧,得無近佛而謬聽耶?即聞空中聲曰:『阿難!如居士言。但為佛出五濁惡世,現行斯法,度脫眾生。行矣,阿難!取乳勿慚。』世尊!維摩詰智慧辯才,為若此也!是故不任詣彼問疾。」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16] 《維摩經義記》卷二:事如經說:當佛在時,毘耶離城有婆羅門,邪見不信。家有乳牛,惡[7]𮗧踰人無敢近者。佛為度此婆羅門故,示言有病須乳為治。阿難為佛持鉢往乞,造其門下。婆羅門見,怒而問曰:「汝何所須?」阿難對曰:「佛病須乳故,故來乞求。」彼聞作念:「可令自取,使牛踰殺。」即語阿難:「若須搆取。」阿難言:「善。」即往牛所,牛自開脚任其搆捋。牛語阿難:「願留一乳,以乞我兒,餘悉奉佛。」犢子即言:「盡奉如來,我食水草。」彼婆羅門在傍具見,即自悔責:「我不及牛,不識福田,生此惡心。」遂於佛所深敬歸信。故言現行度脫眾生行矣。

[17] 《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釋會紀聞》太虛大師講述:「夫十大弟子各居一特長,表十行之義也。十住、十行皆真如性,而初不壞十住、十行之相。五百弟子通表眾行,眾行亦皆真如而又皆非真如,故皆不任詣彼問疾。」

[18] 《法華經》卷五,CBeta, T9, no. 262, p. 42c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