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9日 星期三

槌彈砧受(2023結夏安居課程研討)

釋迦、彌勒、觀音,犍陀羅獨具的三尊組合造像

   今日課程,法師帶領大家開始探討第四品菩薩品〉,而本品「來意」是有其深意所在。印隆也從此次課程中,更深入瞭解本經用心,如《法華經.壽量品》所云:「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虛。」

   法師引 智者大師《維摩經略疏》,說明本品來意T38n1778_p0633b07║略有五:[1]
  一、顯淨名勝智(如共劣者捔力,未足為奇):突顯維摩詰長者殊勝的智慧。[2]
  二、彈偏褒圓(本同權實,故為沒用):為轉方便教門,彈偏(權教菩薩)褒圓(圓教菩薩)而顯實,而本同權實,為利益眾生而示現差別。[3]
  T38n1778_p0633b08║三、扶成佛國之教:使之福慧增明,有能力堪見淨土。[4]
  四、折方便菩薩(轉化五味不同):提升法味,藉由彈訶成就圓教味。[5]
  五、印定成經(大眾同聞):從弟子品到菩薩品,佛陀沒有一開始就找文殊菩薩,是要讓其敘述當時被維摩詰長者訶責的內容,讓大眾同聞可以再改進的內容,共同學習,也讓釋尊確認維摩詰所說是符合法義。[6]

  再引 慧遠大師於《維摩經義記》,說明菩薩品〉是表法身因果,〈香積品〉以下是表淨土因果。而菩薩品〉的四大菩薩,彌勒菩薩代表授記(菩提果),維摩詰說了二十五種菩提;光嚴童子以道場(維摩詰說三十二番道場)、持世菩薩以法樂(維摩詰獎三十一種法樂)、善德長者子為財施轉法施(菩提因),四大菩薩說明修行到成佛的從因到果。[7]

  之前 智者大師說菩薩品來意為彈偏褒圓:「四大菩薩沒實用權,輔成權教;淨名沒權用實,輔成實教。權者如砧、實者如槌,成眾生器;若論益物,權實俱益。」「槌彈砧受」,一定要有一個敲打者與一個承受者的示現,才能共成利益眾生,俱不思議。[8]並更深入而言,四大菩薩復表《法華經》中的天雨四華之開、示、悟、入[9]持世菩薩為令知魔界佛界一如無二,「佛魔一如」這一點是很不思議的論述!

 

  接著探討第一位 彌勒菩薩,法師藉此提到對於唯識學,是所有研究佛學者必須要有的通識基礎──萬法唯識。也提及彌勒法相的演變,以及彌勒信仰。

  兜率諸天下凡到人間請法,悉想授記成佛,彌勒菩薩為其說不退轉地之行。[10]接著是在正述被彈的內容,文為五,今日先談到前二:[11]
  一、先總定:[12]法師以僧肇大師之評論,用莊子公案做喻(互為郢匠),說明彌勒與唯摩羯的默契。
  二、正呵彈難破:[13]法師提到「時間」的觀念,並提出唯識之說法,用來破對於三世之執著。也引《楞伽》:「一切法不生,我說剎那義;初生則有滅,不為愚者說。」顯示「無生」之妙。

   今日的課程,更推入了一個境界,從〈弟子品〉到〈菩薩品〉,示現的聲聞與菩薩,真是「久修業所得」,才能感召維摩長者「槌彈砧受」。祈願自己在適當因緣,也能得善知識棒喝敲打,增進修行資糧。

   法師勸勉我們要多薰習大乘法義,方能與佛菩薩、高僧大德有所默契,得以淺嚐殊勝法味。非常感恩法師的慈示!不過也感慨在現代,許多人愈來愈追逐聲光訊息,對於這些需要花時間下功夫的學習,只恐愈來愈少,能真正聞法受用者更是稀少,惟是福薄!

 



[1] 《維摩經略疏》卷第十七:「此品次〈弟子品〉來者,三為破自體緣集,顯不思議解脫法身,成如來淨土之教。品意眾多,非凡情所測,今略用三意以通釋之。初正明此品來意、二略釋菩薩義、三入文解釋。初明次〈弟子品〉來者,大聖法王欲令眾生得不思議依正,先命諸大弟子各述不堪者,以諸聲聞取偏真證悉滯無為,故各辭被彈,豈堪傳旨。菩薩不爾,故次命也。但菩薩雖不滯無為,有自體之患,故於往昔皆為所呵。此明三教皆是方便,不思議法身正報未顯,真淨依報佛國未成,故諸菩薩各辭不堪。今明來意亦略有五:一為顯淨名勝智、二為轉方便教門、三為扶成佛國之教、四為折方便菩薩為入後味哢胤、五印定成經。此五名數似同〈弟子品〉,而義有殊,不可一槩。」(Cbeta, T38, no. 1779, p. 633a25-b

[2] 《維摩經略疏》卷第十七:「初意者,前諸弟子雖各述被彈無答,但聲聞智斷雖超三界既是小乘福智局淺,何足備顯淨名神智?如共劣者捔力未足為奇。所以次命四大菩薩及諸大士,若皆述不堪,是則咸聞淨名智德超群,莫不心生敬仰靡不歸伏。若文殊被命入室論道,即皆沾大利。此意似如為室內作序,但餘四義皆是正說,從多為論,故不屬序,前已處處料簡。。」(Cbeta, T38, no. 1779, p. 633a25-b

[3] 《維摩經略疏》卷第十七:「次意者,亦是轉觀。所以然者,鈍根轉教名信行人,利根轉觀名法行人,即為二:一轉教、二轉觀。初轉教者、鈍根菩薩不堪聞圓、故開方便引接調熟。修方便行既已純熟、堪聞圓入道、故諸權菩薩先於往昔示被呵折。今欲轉權用實、事須重述、普使聞知。......是則大士往昔彈諸菩薩,槌砧以成菩薩器也。彼時各有得益,今此大眾悉有堪聞之機,故次命也。若各述昔被彈,是則時座悉沾轉教轉觀之利,如前彈呵得利益故。次命諸菩薩,意在此也。復次往昔隨處異聞利益不多,今菴園盛集圍,繞世尊同聞重述,是則利益無量。既親為佛印,轉教之義始得決定。」(Cbeta, T38, no. 1779, p. 633b18-634b10

[4] 《維摩經略疏》卷第十七:「第三意者如此。呵時諸稟方便教菩薩,隨緣集斷處即罪除障轉,福慧增明,堪見淨土,故入室時同見室空,又見燈王香積佛國,故隨集斷處得生三土。又隨福慧增明,隨所調伏眾生,後成佛時如此眾生皆來生其國,此是扶成如來上說淨佛國土之教也。」(Cbeta, T38, no. 1779, p. 634b13-b18

[5] 《維摩經略疏》卷第十七:「第四意者,如《法界性論》云「若利根人於摩訶般若入法界,若中根人於法華入法界,下根於涅槃入法界。」以呵生蘇為熟蘇,故至般若成醍醐,得入法界。以呵酪為生蘇,故於般若為熟蘇,於法華成醍醐,得入法界。以呵乳成酪,至大品成生蘇,至法華成熟蘇,至涅槃成醍醐,入法界。若不如此,則不能令上中下根皆入法界,則為入三經之哢胤也。」(Cbeta, T38, no. 1779, p. 634b19-c07

[6] 《維摩經略疏》卷第十七:「第五意者,明昔彈呵對機便起,雖有當時之利,未為佛所印可,不得名經。若不因命問疾,則無緣稱述昔呵之妙,故命問疾。因命各述,是則往日所說大眾同聞,皆被如來印定成經,利益來世。為此五意,故須次命四大菩薩及諸大士。」(Cbeta, T38, no. 1779, p. 634c09

[7] 《維摩經義記》卷二:「菩薩品者,前品告命聲聞問疾,彼辭不堪,今告菩薩。即就所告以題章目,名菩薩品。來意略有三義:一前品告命聲聞問疾,彼辭不堪,須告菩薩,故此品來。第二為顯維摩德高,故此品來。是義云何?前品告命聲聞問疾,彰彼維摩德過二乘;此品告命菩薩問疾,顯彼維摩勝諸菩薩。第三為彰維摩所說,故此品來。是義云何?前〈方便品〉因凡問疾,明廣維摩教凡夫法;上〈弟子品〉因告聲聞,廣明維摩教聲聞法;今此品中因告菩薩,復明維摩教菩薩法,名顯所說。......次通科分。就下明教菩薩法中,麁分為二、細分有四。麁分二者,從此訖盡〈入不二門〉,明教菩薩法身因果;〈香積品〉下明教菩薩淨土因果。細分四者,初對彌勒明法身果,菩提真性是其果也;「先嚴」已下盡〈不二門〉明法身因;〈香積品〉初明淨土果;〈香積品〉末明淨土因,修十修八是其也。通科如是。」(CBeta, T38, no. 1776, p. 460a09-b15

[8] 《維摩經略疏》卷第十七:「今當實判,諸菩薩與淨名皆有本迹同權同實,但是共來輔佛成熟眾生。四大士等沒實用權輔成權教,淨名、鴦掘沒權用實輔成實教。權者如砧、實者如槌,成眾生器。若論益物,權實俱益。若論扣擊,槌彈砧受俱不思議,共利眾生,尚非二乘諸小菩薩所知,豈是博地凡夫能知本迹高下。」(Cbeta, T38, no. 1779, p. 635a11-a22

[9] 《維摩經略疏》卷第十七:「問:上十弟子對十心數共輔法王顯成半滿,五百之流各說身因,淨名彈斥皆有所以。今四大菩薩復表何等?答:此四恐如《法華》中天雨四華表開示悟入。又下方涌出有四大導師,所表亦爾。三萬二千中止命四人,恐是擬此四門也。又《華嚴》加四大菩薩說四十位,若尋此品亦似其意。何以知然?如彈彌勒一句,就真如寂理以顯菩提,恐擬開佛知見。故云「一切眾生即菩提相」,此恐是十住之相。次彈光嚴,一一點示一切諸行無非道場,此恐擬示十行之相。次呵持世,令知魔界佛界一如無二,魔家眷屬修無盡燈即是事理無礙,魔事佛事善惡融通,此恐擬悟迴向之相。次呵善得,行檀高下不二,財中具法,上奉難勝下濟乞人,悲敬無差名法施會,此恐擬入十地之相。呵意多含,一音異解,何必一向皆對圓位。但一往尋文,恐當如此。」(Cbeta, T38, no. 1779, p. 635a23

[10] 《維摩詰所說經》卷14 菩薩品〉憶念我昔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地之行。(CBETA 2023.Q1, T14, no. 475, p. 542a29-b1)

[11] 《維摩經略疏》卷第十七:「時維摩下,三、正述被彈之事。文為五:一先總定、二正呵彈難破、三結過勸捨、四廣說真菩提相、五諸天子得益。」(Cbeta, T38, no. 1779, p. 636a21

[12] 《維摩詰所說經》卷14 菩薩品〉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CBETA 2023.Q1, T14, no. 475, p. 542b1-3)

[13] 《維摩詰所說經》卷14 菩薩品〉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為從如生得受記耶為從如滅得受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應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CBETA 2023.Q1, T14, no. 475, p. 542b1-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