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8日 星期二

菩提念佛(2023結夏安居課程)


   今日的課程,師父帶領大家開始研討〈淨土發願文註〉的正文。省庵大師將〈淨土發願文〉一字一句解釋得非常清楚,師父的開示充滿信願的力量,讓淨土行者有所指歸。

   初段即先以一段偈頌,因為發願之始,必先歸命於佛者,所以求證此心[1]顯示歸命請加的意義與重要:[2]

稽首西方安樂國 接引眾生大導師
我今發願願往生 唯願慈悲哀攝受

  師父開示,西方極樂世界又名清泰、安樂國,娑婆世界與八苦為伍,而西方極樂世界無八苦故名,無三毒故名,法王所統名為」。[3]讓人想到法華經的三界火宅喻,娑婆之倒懸大苦與西方極樂的安樂清泰,勝劣一看便知!

   接引是輪迴眾生在內心深處所渴望的宗教需求,所以 阿彌陀佛應眾生需求,而發「臨終接引願」,以西方無量微妙五塵樂事,誘引眾生心嚮往之。[4]此也讓人想到法華經》中,佛陀以三乘方便,最終引領眾生成就一乘之道。

   彌陀世尊為何被稱為大導師」,乃是能利益眾生到於彼岸,引導眾生走向解脫之道,如是利益,徧於十方,盡於三世,無暫休息。[5]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能真正感受到眾生的苦,視九界眾生為獨子。[6]

   師父並舉出道證法師於臨終前所說:我們以為是『我在念佛』,其實是佛在念我』。」我們就像法華經》中捨父逃逝的窮子,而佛陀沒有一個時刻不是在念眾生。如果眾生能信願具足,就會像鐵針,如磁吸一般,馬上被接引攝受。所以〈西方發願文〉非常強調信願之重要,要從內心深處理解與體會,至誠歸命!

 

  第二段是發願回向」,要往向發願自利成就,也要返向饒益有情:[7]

弟子(某甲)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

  師父開示,菩提心是成佛的種子,《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諸魔業。」求生淨土一定要發菩提心,可以從知恩報恩下手,[8]從親至疏,次第發心,將心量推廣到三界乃至法界一切眾生,[9]使其皆得一乘無上菩提之道。[10]如云「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並指出萬德洪名的「萬」,是具足之意,故一名而具萬德。再次強調發菩提心的重要,往生淨土是為了度眾生。若念佛而不發大菩提心,不與彌陀本願相應,終不往生。即使發菩提心,若不專念佛,亦不往生。因此必以發菩提心為正因,念佛為助緣,而後期生淨土![11]

 



[1] 〈淨土發願文註〉:偈文初二句是歸命,後二句是請加。發願之始,必先歸命於佛者,所以求證此心也。稽首者,禮佛之儀式,謂以頭著地,稽留少頃而起,故名稽首」,表敬之極也。

[2] 〈淨土發願文註〉:△二:入文為二,初、歸命請加,二、發願回向。今初。

[3] 〈淨土發願文註〉:西方安樂國是依報,接引眾生大導師是正報。言安樂國者,無八苦故名,無三毒故名,法王所統名為

[4] 〈淨土發願文註〉:言接引者,眾生沒在苦海,佛以智手接之令出。著於五欲,佛以種種樂事誘之令離,故曰接引

[5] 〈淨土發願文註〉:言導師者,導人以正道也。眾生顛倒,以苦為樂,以邪為正,不知出要。佛為分別娑婆是苦,西方是樂,令起欣厭,發願往生,故名導師。外道不知邪正,妄立宗徒,是師非導。聲聞能出三界,不化眾生,是導非師。菩薩能化眾生,雖是導師,不名為大。唯有彌陀世尊,乘大願船,入生死海,不著此岸,不居彼岸,不住中流,而導眾生到於彼岸。如是利益,徧於十方,盡於三世,無暫休息,是故獨稱為大導師也。

[6] 〈淨土發願文註〉:我今願往是自述己懷,唯願攝受是請求加護。愛念名,憐愍名。如母念子,心無捨離,是名攝受。初歸命請加竟。

[7] 〈淨土發願文註〉:△二、發願回向,二:初、發願,二、回向。初又二;初、自利,二、利他。初又三:初、發心持名,二、懺悔三障,三發願。今初。

[8] 〈淨土發願文註〉:言四恩者:在家則天地、君、親、師,出家則父母、師僧、國王、檀越。言三有者:即是三界,謂欲界、色界、無色界;隔歷不同曰,因果不亡曰。此三界中,即六道四生住處,舉依報以該正報也。法界眾生,即十方無量世界一切眾生,亦即九法界眾生。

[9] 〈淨土發願文註〉:普為四恩等,是所緣之境。求於諸佛等,是能發之心。專心持念等,是所念之佛。期生淨土,是所望之處。葢發菩提心,必先緣境,若無此境,則心無所依,亦無所發。然境有廣狹,遠近不同。四恩狹而最近,三有居中,法界眾生則遠而復廣。境既如此,心亦復然。必先從親至疏,由近及遠也。

[10] 〈淨土發願文註〉:非二非三,故名一;運載眾生,故名乘;無上,非有上。菩提者,能覺之智也。言不但專為自利,乃欲普為四恩。又不但為四恩,亦欲普度六道四生。又復不為一三界六道四生,乃是普為十方無量世界一切眾生,欲令度脫,使其皆得一乘無上菩提之道,故發此心也。

[11] 〈淨土發願文註〉:專心者,不雜餘事;持念者,受而不忘。一名而具萬德,故云萬德洪名。期者,望也。無有五濁,故名淨土。葢念佛而不發大菩提心,不與彌陀本願相應,終不往生。雖發菩提心,不專念佛,亦不往生。故必以發菩提心為正因,念佛為助緣,而後期生淨土,修淨業者不可不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