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6日 星期四

正念夢境


  在修行上,警覺作夢的心念是非常重要的。 從夢境中反省自己的道念。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要提起正念,連夢境中也必須提起。

   夢境,可以說是「獨頭意識」的作用。[1]當「獨頭意識」作用時,我們阿賴耶識裏面的種子就會紛紛浮現,如果是因為任由意念遊走而妄念紛飛,這是屬於「散亂獨頭」;如果是在睡夢中,眼、耳、鼻、舌、身沒有起作用了,但是夢裡面居然還有聲音、景象,還能做種種動作,那是「夢中獨頭」。

   在《大智度論》、《善見律》、《大毘婆娑論》等佛教經論中,都曾提到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做夢。《大毘婆沙論》說明五種做夢的原因,分別是托夢、與日常生活有關之夢、預兆之夢、想夢及四大不調等。[2]而審視做夢的原因,除了是各人心態所顯示出來的景象,也可能是對現實環境的分別意念所引起,因此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夢是白天思想的延續。」

《大毘婆娑論》也說明「夢非實有,為遮彼執,顯實有夢。」[3]是要對於執著於夢的人,要放下夢裏的所見;對於輕視夢的人,要正視夢的象徵與意義。而夢或不夢不是重點,覺或不覺才是修行的要義。

   古德云:「至人無夢」,聖人不僅晚上不作夢,白天時,心意識也不會夢想顛倒,時時刻刻皆能安住正念、正定。此在經典也有相同之論,夢似顛倒,佛於一切顛倒習氣皆已斷盡,故無有夢。[4]而在藏傳佛教中,也有說到以「睡夢瑜伽」作為修行的方式。

   印隆自己對於夢境的鍛鍊,首先是在夢中清清楚楚,儘量不隨著夢境流轉,因為發現夢境的流動很快,其實都是內心的種子在起分別作用。當能夠掌握在夢境中清楚的心念時,接下來就是要認清楚:「這是夢」,如此到了「醒來」的生活中,就可以更進一步的覺察,讓觸境生心的程度變慢而變小,能漸漸不再隨著境界流轉;即使稍不注意還是「對上了」,也可以趕緊將心收攝回來,更覺輕安自在

   人生如夢,平常睡覺也是「夢中作夢」,願能夠從生死大夢中醒來──覺悟[5]

 

        修行人的夢與境20120416

        佛教修行觀與夢境--因緣觀、業障觀、福報觀、心定觀、大乘觀20120418

        夢是顛倒20120418

        警覺作夢的心念20071008

        所願成就 & 夢境20071207

        從夢境開始練起20080617

        中秋前夕一份特別的禮物--夢境與摔倒20140907

        從生死大夢中醒來20151227

 



[1] 《八識規矩頌》中提到獨頭意識,為作意籌度,或利人或利己,亦通於善或惡性;如獨頭意識任由意念遊走,既無有益人群之心,亦無謀己私利之意,即為無記法。

[2]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七:應說五緣見所夢事:一、由他引,謂若諸天諸仙神鬼、呪術藥草、親勝所念及諸聖賢所引故夢。二、由曾更,謂先見聞覺知是事,或曾串習種種事業今便夢見。三、由當有,謂若將有吉不吉事,法爾夢中,先見其相。四、由分別,謂若思惟希求疑慮,即便夢見。五、由諸病,謂若諸大不調適時,便隨所增,,夢見彼類。Cbeta, T27, no. 1545, p.193, c24

[3] 《大毘婆娑論》:「夢非實有,如譬喻者彼作是說。夢中自見飲食飽滿,諸根充悅;覺已飢渴,身力虛羸。夢中自見眷屬圍繞,奏五樂音,歡娛受樂;覺已皆無,獨處愁顇。夢中自見四兵圍繞,東西馳走;覺已安然。由此應知,夢非實有。為遮彼執,顯實有夢。若夢非實,便違契經。」T27, no. 1545, p.192, b22

[4] 問:「何等補特伽羅有夢?」答:異生聖者皆得有夢。聖者中,從預流果乃至阿羅漢、獨覺,亦皆有夢,唯除世尊。所以者何?夢似顛倒,佛於一切顛倒習氣皆已斷盡,故無有夢。如於覺時,心心所法,無顛倒轉,睡時亦爾。」T27, no. 1545, p.193, c24

[5] 蓮池大師著《竹窗隨筆》〈見生夢〉夜夢中多見生事,罕夢前生,何也?蓋夢以想成,想多見生,不及前生故也。且三乘賢聖,肖有隔陰出胎乍時之昏,況具縛凡夫,脫一殼,入一殼,從母腹中顛倒而下,尚何能記憶前生耶?惟據其目前紛紛紜紜,晝則為想,夜則為夢耳。而或時未見之物、未作之事、未歷之位,現於夢中者,則無始之境,任運而然,亦莫知其所以然而然也。想陰既破,寤寐恆一,幸相與致力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