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關於夢境(五):廣欽老和尚--夢是顛倒

  佛教解釋夢是獨頭意識的作用。平時我們對世間萬象的認識,是由於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觸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六境),加上眼、耳、鼻、舌、身、意識等六識的了別,因而產生種種的認識作用,進而發動身口意業的行為。譬如心和眼睛在一起作用,才可以看見;心和舌頭一起感應,才能嚐出味道的甘苦,所以心和眼、耳、鼻、舌、身合起來的活動,稱作「五俱意識」,意思是和這五種感官一起來分別世間。

 

  但是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眼睛不看東西了,耳朵不聽聲音了,身體也不動作了,其他的五根都停止運作,只有心仍舊獨自起來活動,因此叫做「獨頭意識」,而夢境的產生,就是這個獨頭意識的活動作用。

  這個獨頭意識,叫做「不與五俱」,它不和前五識俱起,眼不看也可以活動,耳朵不聽也可以活動,不必跟舌嚐大餐,心裡面也可以齒頰留香。

  此「獨頭意識」分成三種:第一種「定中意識」,第二個為「獨散意識」.第三個叫做「夢中意識」。我們在睡眠時,夢中能夠見到種種的境界,而夢中境界非用眼識看、用耳識聽,而是意識去做分別;在夢中能看到種種山河、大地之境,種種悲歡、離合之事,其實都是第六識之「夢中意識」去做分別。

 

  西方的思想也有異曲同工說法,迪蒙特說:「……神奇的地方在於:大腦不靠感官幫助,就在夢中複製出所有的感官資訊,從中創造出我們清醒時所生活的世界。[1]」另外一位現代的心理學家藍維爾[2],因為在二十五歲時失去視力,便研究盲人的作夢現象,他的研究說明:「我在夢中能看得見,讓我初步有意識地體認到視力和視覺是不同的現象。就我的觀點來說,視覺是一種思考方式。[3]」此論點與佛教指出夢境非音根塵相對所起,而是由於第六識之「夢中意識」去做分別的說法是相同的。

 

  在《大智度論》、《善見律》、《大毘婆娑論》等佛教經論中,都曾提到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做夢。《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三十七》中云[4]

應說五緣見所夢事。一由他引。謂若諸天諸仙神鬼呪術藥草親勝所念及諸聖賢所引故夢。二由曾更。謂先見聞覺知是事。或曾串習種種事業今便夢見。三由當有。謂若將有吉不吉事法爾夢中先見其相。四由分別謂若思惟希求疑慮即便夢見。五由諸病。謂若諸大不調適時便隨所增夢見彼類。

 

  經中說明五種做夢的原因,分別是托夢,與日常生活有關之夢,預兆之夢,想夢及四大不調等,非常完整的詮釋夢的種類。而審視做夢的原因,多半是各人心態所顯示出來的景象,同時也可能是各人對現實環境的分別意念所引起,因此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夢是白天思想的延續。」如果夢是白天思想的延續,則清醒時可修行,那在夢中是否也可以修行呢?古德云:「至人無夢」,聖人不僅晚上不作夢;白天時,心意識也不會夢想顛倒,時時刻刻皆能安住正念、正定。而在藏傳佛教中,也有說到以「睡夢瑜伽」作為修行的方式。

 

  印隆在禪修中曾經有過一次夢境考驗的經驗:

  在禪七快要結束前,曾經做的一個夢,到現在我還清楚記得,因為夢境實在太清晰了!是一個被情欲引誘的畫面,我記得在夢中猛力的推開對方,告訴他:「我是一個佛弟子,請你離開」。這個夢境讓從未交過男朋友的我,非常震撼,第二天就請示禪修的主七法師,法師說:「這是一個魔考,現實生活考不到妳,就在夢境中考驗妳,這樣才能知道妳的真實修行心念。」也因為度過這樣的夢境之後,此次的禪七,讓我有很大的進步。

 

  修行是對於心念的考驗與鍛鍊,任何一個微細的心念,都有可能影響未來的結果,就如同「蝴蝶效應」一般。在英國詩人赫伯特膾炙人口的詩句裡,也可以看到這種效應[5]。就如同傳悔法師的一生修行歷程,點點滴滴,都作為反省生命意義與修行目的的方式。「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佛教修行的原則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6]

 

    麥道格[7]以佛洛伊德之夢的解析,提出我們的意識、我們的心每天都受到外在世界好幾千個知覺和一閃而逝的念頭與感覺所侵襲;因此,我們將這些念頭與知覺全部放在保存短期記憶的意識裡頭,而這些通常會成為夢境的材料。佛洛伊德稱這些活動為「白日殘留」(day residues),因此來自於生理與心理的訊息都會用來製作意象,成為夢境。

 

  而在佛教經典中,則更深入了探討心念的問題,《萬善同歸集[8]》云:「夫眾生者,即是自身日夜所起,無量妄念之心。《大集經》云:『汝日夜念念,常起無量百千眾生。』《淨度三昧經》云:『一念受一身。善念生天上、人中身;惡念受三惡道身;百念受百身;千念受千身。一日一夜種生死根,後當受八億五千萬雜類之身;乃至百年之中,種後世身,體骨皮毛,遍大千剎土,地間無空處。若一念不生,恬然反本。』故云:『度妄眾生,了念即空,無有起處。』復云:『不見眾生可度。』亦云:『度盡一切眾生,方成正覺。』即斯旨也。《華嚴經》云:『身為正法藏,心為無閡燈;照了諸法空,名曰度眾生。』既自行已立,還說示人,普令觀心,還依是學;是為真實之慈,究竟之度矣。」日夜所起的無量心念,都是造成生死輪迴業果的因緣,所以佛教的修行者,不只是白日清醒時要注意心念,連晚上的睡夢時也要守護,使之清朗明白,轉煩惱為智慧,轉生死為菩提。

 

  廣欽老和尚教導傳悔法師:「夢是顛倒」,而傳悔法師當時認為當然有的夢是真實的,而大部份的夢是顛倒的」,不過他也認為自己當時的夢境(雞爪之夢)是錯誤的。

  在《大毘婆娑論》云:「夢非實有。如譬喻者彼作是說。夢中自見飲食飽滿諸根充悅。覺已飢渴身力虛羸。夢中自見眷屬圍繞奏五樂音歡娛受樂覺已皆無獨處愁顇。夢中自見四兵圍繞東西馳走覺已安然。由此應知夢非實有。為遮彼執顯實有夢。若夢非實便違契經。[9]

  經典的教示,是要對於執著於夢的人,要放下夢裏的所見;對於輕視夢的人,要正視夢的象徵與意義。現實雖是大夢,而夢中作夢的夢境中也呈現現實。若能善觀現實者,可以覺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10]」善觀夢者則可以覺知「壽暖及與識,捨身時俱捨,彼身棄塚間,無心如木石。[11]

 

又云:「問何等補特伽羅有夢[12]。答異生聖者皆得有夢。聖者中從預流果乃至阿羅漢獨覺亦皆有夢。唯除世尊。所以者何。夢似顛倒佛於一切顛倒習氣皆已斷盡故無有夢。如於覺時心心所法無顛倒轉睡時亦爾。」夢或不夢不是重點,覺或不覺才是修行的要義。從佛教徒的觀點,開悟就是持續覺察到人生是一種幻象,不論在夢中還是清醒時皆然,禪宗有一首開悟偈作了很好的詮釋:「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13]

 

  如同傳悔法師見到廣欽老和尚圓寂的面容時,惑心方悟,一切幻有,本不生不滅,無來無去,這是覺者的菩提之路。

 



[1] Dement on his lab days; Freud and schizophrenic studies, fromDement's The Sleepwatchers.

[2] Ray Rainville's account of his own dreaming, from interview and"The Role of Dreams in theRehabilitation of the AdventitiouslyBlind."

[3] 參考(我們為什麼要浪費時間睡覺:夢的科學解析)P.65

[4] T27, no. 1545, p.193, c24

[5] 為了一支釘子,掉了一隻鞋子;為了一隻鞋子,丟了一匹馬兒;為了一匹馬兒,沒了一位騎士、為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役;為了一場戰役,失了一個王國。

[6] 增壹阿含經,T2, no. 125, p. 551, a11

[7] Joyce McDougall,紐西蘭奧塔哥大學教育博士,目前擔任巴黎心理分析學會與學院的督導。

[8] T48, no. 2017, p.997, b5

[9] T27, no. 1545, p.192, b22

[10]《金剛般若波羅密經》,T8,no. 235, p. 752, b23

[11]《雜阿含經》,T2, no.99, p. 150, b08

[12] T27, no. 1545, p.193, c24

[13]《永嘉證道歌》,T48,no. 20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