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8日 星期六

怨親平等


  怨親顧名思義,其淺顯解釋為有怨即有親相對關係:者,是因心理上形成的一種憎恨心;至於,範圍就更廣泛,有因緣就有親,也是因為意識生起而執著造成。

   而親最容易變怨,怨也最容易成親,怨親親,最的可能就是成最親的人而來,最親的也可能變成最

  在《梁皇寶懺》卷五的「解怨釋結第九」,提到了為何會結冤之因:「又復六親一切眷屬,皆是我等三世怨根。一切怨對,皆從親起,若無有親,亦無有怨;若能離親,即是離怨。何以故爾?若各異處,遠隔他鄉,如是二人,終不得起怨恨之心。得起怨恨,皆由親近。以三毒根,自相觸惱,以觸惱故,多起恨心。所以親戚眷屬,亟生責望:或父母責望於子,或子責望父母,兄弟姉妹,一切皆然。更相責望,更相嫌恨,小不適意,便生瞋怒。」

  八苦之中,有一種是「怨憎會苦」,常是「不是冤家不聚頭」,因此倍覺痛苦。

   但在佛陀的見解中,只有眾生,沒有親債主。然,佛法在不斷流傳下,有人為了讓受苦痛折磨的人們接受因果業力之說,遂形容今生無法與自己和諧相處的人是「親債主」,立意雖是無可厚非,但卻因此起了分別心。

 《水懺》云:「若見怨異於親,即是分別,以分別故,起諸相著」,因為對於眾生無法有平等心,產生愛親憎怨的分別相。因此,若能消除彼此的分別執著,真正做到冤親平等,必能事事無礙,一切自在。

「平等心」就是不分別,但實行起來對我們薄地凡夫而言,的確不是容易的事,因為我們常一遇到境界,就貼上去了,心就隨著境界的變化,上上下下、起起伏伏,動盪不安。所以,可以從「慈心觀」練起。

   因心理痛苦而執著的親,需要的是能真正離苦得樂的功德。就像自己本身所受到的痛苦,他人的勸慰或幫助皆是助力,但重點要自己能放的下,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若能做到「親平等」,必能讓彼此解脫。

   再與大家分享以前所寫的新詩,主要是希望透過真正的愛與慈悲,體現平等真義。 

寺院裡
木魚與磬聲輕響
迴盪三千大千世界
未曾滅去

功德堂中的牆上、佛桌上,
滿滿地,
一張張的黃色牌位,
訴說著一段段的故事:
懺悔、感恩、祈願、祝福……
透過人世間的一方紙片
連結無始以來的情感
彼此
  過.渡

 冤



因著累劫的無明
忘記了愛
卻有了你 我
的分別

妄想透過超薦的紙片
還清宿世的欠債
讓今生 好過點 平安些
以為

冤即是親,債即是主

曾經是我們的最愛
再相逢卻不相識
我們
只看到自己
想要的

 走過菩提之路的覺者
心疼
拈起一朵蓮華
再入娑婆 為我們
駕航

不要再跌入 無盡的海中

 有一天
我們終將發現
你就是我,我即是你
冤沒有頭,債非是主
一切 本來如是

 黃色的超薦牌位
過渡
成了朵朵蓮華

撫慰了眾生的傷痛
無明 不再

智慧
塵盡光生


- 冤親債主20070925

- 只見恩人,未見冤親債主20100703

- 冤親平等20110110

- 對於「冤親」的感慨20111103

- -親成冤,冤又變親;生生死死,還有出期!?20120921

- 祖先及冤親20130131

- 不求回報地付出才能了債 達真堪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