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有個「假的」 新聞,傳得沸沸揚揚,因此造成許多對佛法教義的誤解;因此在〈「即空即假即中」(〈三觀蓮華頌〉蕅益智旭)]〉一文中與道友們分享,認為這是對於「緣起性空」之理的不適當詮釋之故。而今日看到一則評論:「紀金慶/海濤法師的佛理錯在什麼地方?」,該文作者有云:
海濤法師之解釋與上述理解不同,把「空」字講成「不存在」,把「假」字講成「虛假」。因此,這次的笑話,錯不在佛法,而在海濤法師對於佛法的錯誤解釋。
其也認為對空義的解釋不當,但又云:
上述說的,都是一般我們在佛學基礎課程的前幾堂課,就會知道的佛門原理原則,所以要指出海濤法師這次講經說法的錯誤並不難,因此筆者認為此次海濤法師事件,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的,也許是理智與信仰的劃界問題。
作者認為,「空、假」的意義是「在佛學基礎課程的前幾堂課,就會知道的佛門原理原則」,因此想要針對這一點說明──「空、假」的意義(真俗二諦)其實是甚深微妙的,不是上過幾堂課,就會知道的佛門原理原則。
因此佛陀證悟後,在菩提樹下繼續思維三七日,《法華經》云:
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佛成道後三七日間,用三個七日的時間,思惟如何說妙法化度眾生?所證悟的「緣起性空」微妙大法,要如何將這個法傳出去?要如何度化眾生、讓眾生能夠體會到人人本具的覺性?而依據《方廣大莊嚴經》的記載,世尊在菩提樹下入深禪定觀察世間時,覺得自己所證得的法甚深微妙,縱使說出來,恐怕大部分的人都無法理解,故有所躊躇。[1]但經梵天(Brahma Sahampati,娑婆世界主)勸請,世尊改變初衷而演說大法,[2]「有因緣故,則可說」,[3]為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4]
佛陀宣說教示的內容,就是本身所證得的實相妙理,超越一切相對概念之分別執著,方能脫離輪迴苦海。由此可知此法的甚深微妙,《法華經》〈方便品〉:
「空」、「有」是「不二」的,「空」是本質、理,「有」是現象、事;但凡夫莫不是執著「有」或「空」之二邊,因此佛法說「空」是為破眾生對「有」的執著,空性的
「虛幻不實」的意義,為萬事萬物因緣相生、相滅的意義,「空有」兩者實則為「空有不二」,也就是說若落入「空」、「有」兩邊,都不是佛法中道之正見。若對空性沒有正確的理解,恐怕會生出「撥無因果」的邪見,還自以為了悟空性,
破了執著,乃至於出現謗佛、謗法的見解。《中論》〈觀四諦品「云:「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天台智者大師立三觀,係對一切存在,同時作三種觀想──「即空即假即中」,此乃依據《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之「從假入空二諦觀,從空入假平等觀、中道第一義諦觀」而立。所謂「一心三觀」者,即於一念心中而能圓觀三諦,謂觀一念心畢竟無有,淨若虛空,稱為「空觀」;[6]能觀之心,所觀之境皆歷歷分明,稱為「假觀」;[7]雖歷歷分明,然性常自空,空不定於空,假不定於假,稱為「中觀」[8]。即三而一,即一而三,是為一心三觀。
對於任何事物,可以用「性相、[9]集、[10]味、[11]患、[12]離」[13]這五個面向來觀察它的屬性,以能「如實知」諸法實相之理,而不再心有所執著。例如針對此次新聞所舉例的外遇問題,「味」指外遇的對象,這種不當情感的誘惑,會引誘我們沉溺其中,昏昧無知;但其「患」可能就是帶來身敗名裂、家庭破碎;「離」就是那戰勝婚外情的欲望。如果可以透過觀察萬事萬物的「味」、「患」、「離」,徹底明瞭每件事物,了解緣起緣滅的道理,不再產生貪瞋癡的執著與煩惱,也就是能出離輪迴生死大苦!
以這五種屬性來觀察世間,將會見到這個世間的外表充滿了「味」,而內在則隱藏著「患」,就會了解世間如幻境,就不會因此迷戀與執著──「離」,則不會再生愛、取,當下照見五蘊皆「空」!就像菩薩一樣:「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
◎ 相關影片
-
性空(善不受報,惡亦不受報)(聖嚴法師-大法鼓
1004):師父為我們再進一步的解釋了緣起的意義,特別是業感緣起,師父說我們的行為、我們的動機,都會影響到我們這一世的福報,
乃至於下一世的福報,所以命運事實上是掌握在我們手裡,性空更進一步的解釋,又有什麼樣的涵義呢?
-
性空(證起)(聖嚴法師-大法鼓 1005):我們有時候做好事也不會有好報,做壞事也不會有壞報,師父的意思是,當我們做了好事的時候,我們如果不求回報,當場我們已經得到了回報,以後不會有回報,那麼如果做了壞事,我們只要立刻懺悔,
也不會有業報,這究竟它深刻的涵義是什麼呢?
◎ 相關文章
- 20080319-善觀味患離,遊於畢竟空
- 20111216-照見五蘊皆空,多麼自在,並能度一切苦厄!
- 20120221-正信的佛教是對與宇宙萬法及人生有正確的知見
- 20140430-與「緣起性空」有關的佛教影片
- 20141228-佛法的正見是空性見
[3] 陳英善〈天台緣起中道實相論〉:『天台以「不可說」遍「破」一切之自性執,以「可說」遍「立」一切法,是雙管齊下運用「破」與「立」 ,來把握緣起精神,展現緣起法(諸法因緣生)。一切法也不外乎「即破即立」、
「即立即破」而已,隨順著不同的因緣,而有不同之說法罷了。天親、龍樹菩薩皆能「外適時宜,各權所據」,說「破」,說「立」,彼此不相妨礙,亦是因應時代之需,及不同之眾生,而「破」而「立」。』頁109-110。
[6] 空觀:又作「從假入空觀、二諦觀」。空者,離性離相之義。謂觀一念之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稱之為空;由觀一念空之故,而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此因空、假、中三觀能蕩除三惑之相,以空觀蕩除見思之相,以假觀蕩除塵沙之相,以中觀蕩除無明之相,三相皆蕩,即畢竟空,是為空觀。
[7] 假觀:又作「從空入假觀、平等觀」。假者,無法不備之義。謂觀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諸法,稱之為假;由觀一念之假故,而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此因空、假、中三觀皆能立法,以空觀立真諦之法,以假觀立 俗諦之法,以中觀立中諦之法,三法皆立,即為妙假,是為假觀。
[8]中觀,又作中道第一義諦觀。中即中正、泯絕二邊對待之義。謂觀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稱之為中;由觀一念中之故,而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此因空、假、中三觀皆能泯絕對待,言空則空外無法,言假則假外無法,言中則中外無法,三者皆絕待,即為圓中,是為中觀。簡而言之,不執空觀,不執假觀,空假圓融之 大悲菩薩行,是為中道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