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遇到生命的困境時,常會說:「這是業障」。「業障」這兩個字,許多人的輕易掛在嘴邊,甚至於拿來作為逃避問題的藉口,這都是對於「業」沒有正信的觀念。
佛教的「業」之觀念,包括身、口、意三業,也就是我們所有的一舉一動,不論經由語言、思考,或是身體所表現出來的任何一種行為,而引起的一種「動力」,都稱之為「業(Karma)」;因此我們任何的起心動念或舉手投足,可以說都是在「造業」。
印順法師於《成佛之道》中,對於「業」有很清楚的說明:
有報必有業,微小轉廣大,能引或能滿,決定或不定,現生或後報,諸業不失壞。
這一句偈頌中,明示了「業」的基本原則,可以了解「業報」的意義如下:
一、微小轉廣大:微小的業力可轉大。
二、能引:引業,由強業而感得一趣的總報體,成為某趣的眾生(如我們為人道的眾生)。
三、能滿:滿業,不能引感得生死的總報體,是能使對於這一報身的種種方面,得到圓滿的決定(如人道眾生的種種差別相)。
四、決定或不定:業有「決定」與「不定」二類,其中又有「時」與「報」的不同:
(一)果報決定,時間不決定。
(二)時間決定,果報不決定。
(三)果報及時間都決定(例如造了五無間業者)。
(四)果報及時間都未決定(輕業)。
五、現生或後報:從造業與受報的時間,可分為三時業。
(一)現報業:現生感果。
(二)生報業:來生感果。
(三)後報業:隔數生感果。
關於「業」,應用「業報」來解讀較為恰當,用「業障」可能會產生「障礙」的消極觀念。對於「業報」的觀念,印順法師於《成佛之道》也有明示:
隨業報善惡,五趣常流轉,隨重或隨習,或復隨憶念,由業往後有,薪盡火相傳。
這是說明眾生生死流轉的原因,眾生因為無明而不斷的造業,而隨業的果報在五趣六道,流轉不停;就像在燒火一樣,這一批的木柴燒盡了,火苗又再新的一批裡繼續燃燒下去。因此,流轉生死的眾生,隨「業」受後報,主要有三大類:
一、隨重:業力強大,或善或惡的重業,臨命終時起作用而決定招感未來的果報。
二、隨習:慣習了的業力。故於平時修行,養成善業的習性,臨終自然會因業力而向上。
三、隨憶念。
而「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苦樂隨業盡」,因為「諸苦由惡業,樂由善業集」,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聖嚴師父解釋業障有兩層涵義:
1. 由於從事某種行業,無暇修學佛法,也不想修學佛法。
2. 由於造了種種不善惡業,以致招來種種先天性及後天性的障礙,無法修學正信、正行、正知見的佛法。
1. 由於從事某種行業,無暇修學佛法,也不想修學佛法。
2. 由於造了種種不善惡業,以致招來種種先天性及後天性的障礙,無法修學正信、正行、正知見的佛法。
夢參老和尚開示:「什麼叫業障?把那善心所障住了,從來沒想到一句經典,也沒想到一句聖號,……那個業給你障住了。因為業障業障,什麼叫業障?到這個時候,三寶的名號、一切大乘經典全忘了、不會念的,這就叫業障。」
聖嚴法師開示:「人不可能不造業,但卻可以讓自己不要產生業障,因為一旦有了業障,就會障礙到原本該做的事、該想的念頭、該說的話,讓人進退兩難。」
如何不讓自己產生業障呢?只要我們的起心動念、舉手投足,都能有益於人,也有益於己,就不會造成障礙。
所謂的「障」,其實分為三種──業障、報障、煩惱障:
(一)煩惱障(梵 kleśāvarana),本性熾然,具足貪、瞋、癡三煩惱,導致難生厭離,難教誨,難開悟,難得免離,難得解脫。此亦即指恆起之煩惱。
(二)業障(梵karmāvarana),即五無間業。乃由身口意所造作之不善業。
(三)異熟障(梵 vipākāvarana),又作報障、果報障。以煩惱、業為因,所招感之三惡趣等果報。
更細分之則稱為八萬四千障門,包括身心環境以及來自鬼神妖靈的魔障。業障多非從外來,乃是唯心所造、自心所現、自作自受;也有外魔的因素,懺悔也能消除。
於天台《摩訶止觀》中,有一段關於「善惡相現前為障」,智者大師說明善相或惡相的顯現,不一定惡相就是障,善相也可能是障:
料簡「善惡相現,為障不同」:或非障而障,障而非障,障、非障俱障,障、非障具不障。
1. 非障而障:若人先發善相,當時歡喜,後起愛慢,輕忽於他;恃此證相,作貢高本,漸染名利,過患轉生;心退法壞,捨戒還俗,無惡不造。豈非初因不障之善,後致大障之惡耶?
2. 障而非障:如先發惡相,慚愧怖畏,勤懺此惡,斷相續心,永不起罪;勤行眾善,至辦大事。豈非初因於障,後致不障耶?
俱障、俱不障,例可知云云。
3. 非障而障:此是善將滅而惡相現,此善滅表惡生。
4. 障非障:此是惡將滅而善相現,此惡表善生。
5. 障、不障,俱不障者:此相表善不滅、惡亦不生。
6. 障、不障,俱障者:此表惡不滅、善亦不生。
此約初善為語,謂善不障,惡為障,如上分別。
以上是以一般的善惡相來說明障或不障的因素(假諦),但若是以真諦法來看,則一切皆是障:
若約真諦為言者,上諸善、惡,悉皆是障。故《業淨障經》云:「一切惡障,一切善障。」[1]若約假為語,真諦善、惡,俱皆是障;若約中為語,假上善、惡,俱皆是障,故障不可盡。
智者大師勸誡修行者,不要被諸障所惑,若能無所取著,則業不能礙!若見善相、惡相產生執著,就會墮入惡道,了脫生死無益,不可不慎!
夫發心真正,慧解分明,善識諸相,一一無謬,不為諸障所惑,打心入理,[2]更增其明。行有餘力,分別業門;雖通達自在,兼以化他。若分別業相,不能縷碎,但總知是障,無所取著,直打心觀理,業不能礙。若本無解心,又發意邪僻,見此相已而生愛著,魔得其便,入示吉、凶,更相因倚,貿易財食,死墮鬼道;此非鬼禪,更謂誰耶?
所有我們遇到的境界,就只是一個「境」、一個因緣而已,非善也非惡。不被一切境(善、惡、平平)所轉,如此是「障而非障」;若心隨境轉,則「非障而障」,一切端看如何用心!所以菩薩因能善觀「善惡相」而發平等慈悲心,誓度一切眾生!這即是《法華經》所說的:「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
◎ 相關文章
[1] 《業淨障經》:「貪欲是障礙、瞋恚是障礙、愚癡是障礙、布施是障礙、持戒是障礙、忍辱是障礙、精進是障礙、禪定是障礙、智慧是障礙、佛想是障礙、法想是障礙、僧想是障礙、空想是障礙、無相想是障礙、無作想是障礙、無行想是障礙、不生想是障礙……若於諸法有縛有解,當知如是皆是障礙。」T24.1097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