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

對於「業」的正信觀念



《成佛之道》心得研討--對於「業」的正信觀念

 

「業障」這兩個字,許多人的輕易掛在嘴邊,甚至於拿來作為逃避問題的藉口,這都是對於「業」沒有正信的觀念。身為一個佛弟子,首先就是要對因緣果報有正見,才能對一切事物作實觀;《法華經》有一個很著名的「十如是」: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

印公的《成佛之道》中,對於「業」有很清楚的說明:「有報必有業,微小轉廣大,能引或能滿,決定或不定,現生或後報,諸業不失壞。」這一句偈頌中,明示了「業」的基本原則,我們必須要對其有正見的觀念。

善與惡的行為自有其應得的果報,如不能對此有定見,那在某種情況下(如見惡人得到享受,好人受到災難之類),可能對於善惡的信解就會動搖,這就是因為對於「業」與「報」沒有正信觀念之故。所以要正見善惡,還要正見善惡的果報。 

那什麼叫做「業」呢?簡單的說,就是身口意業或善或惡的活動,而引起的一種「動力」;這是道德與不道德的價值。

 

透過印公的開示,我們可以了解「業報」的真實義如下:

一、微小轉廣大:微小的業力可轉大。

二、能引:引業,由強業而感得一趣的總報體,成為某趣的眾生(如我們為人道的眾生)。

三、能滿:滿業,不能引感得生死的總報體,是能使對於這一報身的種種方面,得到圓滿的決定(如人道眾生的種種差別相)。

四、決定或不定:業有「決定」與「不定」二類,其中又有「時」與「報」的不同:

(一)果報決定,時間不決定。

(二)時間決定,果報不決定。

(三)果報及時間都決定(例如造了五無間業者)。

(四)果報及時間都未決定(輕業)。

一切業都有改善的可能性,只要能痛下決心,「修身、修戒、修心(定)、修慧」,重業是可以輕受或不定受的。

 

五、現生或後報:從造業與受報的時間,可分為三時業。

(一)現報業:現生感果。

(二)生報業:來生感果。

(三)後報業:隔數生感果。

 

而關於「業」,應用「業報」來解讀較為恰當,用「業障」反而容易失去修行的積極動力;就如同「苦、空、無常」的觀念一樣,是要我們如實觀照一切諸法的本來面目,而能做積極的修行。而非用「障礙」的消極觀念,抹滅對於修行的積極動力。佛教是具有人生正面性與積極性的修持方法,是讓我們能正見、正行、正精進而的正定的。

對於「業報」的觀念, 印公於《成佛之道》也有明示:「隨業報善惡,五趣常流轉,隨重或隨習或復隨憶念,由業往後有,薪盡火相傳」。這是告訴我們生死流轉的原因,眾生因為不能如實觀知諸法實相之理,執五蘊假我為真,故不斷的造業,而隨業的果報在五趣[1](或者加上阿修羅[2]為六道)流轉不停。就像在燒火一樣,這一批的木柴燒盡了,添加了新的一批,又繼續燃燒下去。

 

而流轉生死的眾生,隨「業」受後報不出三大類:

一、隨重:業力強大,或善或惡的重業,臨命終時起作用而決定招感未來的果報。

二、隨習:慣習了的業力。故於平時修行,養成善業的習性,臨終自然會因業力而向上。

三、隨憶念。

 

「人中苦樂雜,升沉之樞紐」:佛教所說的生死流轉,是「人本」的,是說由人造作善惡業,而人死了就依業力受五趣的果報。所以「人死為鬼」的「鬼本」觀是錯誤的,地獄與鬼不分的觀念也是錯誤的。所以我們能得此人生,又能聞法修行,是多麼的殊勝難得啊!

而「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苦樂隨業盡」,這也是在教導我們要如實觀知諸法實相,因為「諸苦由惡業,樂由善業集」,遇苦不悲觀,遇樂不得意忘形。若能照見諸法本自空性之理,那可就是「八風吹不動」,而能透悟「何處惹塵埃」了。

希望我們都能「求人而得人,修天不生天。勤修三福行,願生佛陀前!」

 



[1] 趣,趣向之意。

[2] 譯意為非天。

 

 

2 則留言:

  1. 法師  阿彌陀佛.

    「十如是」:如是相、性、體、力、因、緣、果、報、本末、究竟。
    好像少打一個字 . 作

    「十如是」:如是相、性、體、力、 作、  因、緣、果、報、本末究竟。

    若有誤解.弟子在此頂禮懺悔


    amida  頂禮

    回覆刪除
    回覆
    1. amida仁者:阿彌陀佛!

      謝謝您!您說的是正確的,末學已修正,感恩~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