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佛子需警惕--修行人的風骨

看到 禪慧法師的這篇文章,印隆真是心有戚戚焉!
如何是真正的修行人?
應該具備何種觀念?
這一篇文章提供很好的反省觀念,
謹與大家共勉分享!
-----------------------------------

修行人的風骨

── 緬懷性梵老法師(下)

 

四、
半世紀以來的台灣佛教,

只要蓋大道場,不論修行如何,

便成「大師」、「高僧」──

以前我們只知道有玄奘大師、明末四大師、

民國印光、弘一、太虛、虛雲等大師。

在日本、「大師」、「禪師」之號是由天皇賜封,

非私下可以自由使用,

如高野山真言宗之開祖弘法大師(空海774~835)、

比叡山天台宗之傳教大師(最澄767~822)等。

但在目前台灣,

「大師」、「禪師」、「上師」等頭銜何其之多,

不禁令人有得來是否太容易之感!?

 

佛在世時,

弘法道場皆由在家王臣、居士、護法等提供,

有名的衹樹給孤獨園、竹林精舍、

鹿母講堂、庵摩羅園等等。

迄今南傳佛教國家,寺院壞了,

在家人不來修理,出家人就換到別處去修行。

 

釋迦牟尼以太子之尊,捨王位而不為,

離開王宮,山中修道,

種種苦行,而成無上正等正覺。

佛陀不是住在富麗堂皇的「大雄寶殿」,

後人誤會了!

佛與弟子,水邊林下,長養聖胎,

果園、墓地、石窟等,坐禪用功。

如果佛陀當年也是整天忙着建大道場,

又何來時間自我充實、自利利他!?

 

今天我們沒有這等功夫,

學習釋尊四處為家,托鉢維生。

亦無〝泰北行腳記〞那伽(瞿輸)尊者,

以及西藏密勒日巴尊者等之

住山洞、叢林、石洞等修行功力,

但過簡單、樸素的生活,

以節省時間修持,相信絕無困難!

 

吾年輕時,

每讀芙蓉道楷禪師(1043~1118)「衹園正儀」

(詳台北三慧講堂出版〝妙法蓮華經冠科〞

校正本附錄p.21~p.23)

總覺簡單之生活即是最幸福之生活!

所謂「安貧樂道」「少欲知足」,不亦是乎!

 

為了弘法或有個安身修行之處而建道場,

當然無可厚非。

但台灣宗教眾多,信仰普及,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

一窩蜂似的以「建大道場為己任」,

比賽蓋寺廟,

而且一間比一間大,一間比一間豪華,

「人比人,氣死人」,

一旦競爭心起,沒完沒了。

山林濫墾、土石流氾濫,

水土保持、生態破壞等問題,鮮少有人顧及,

更是違背宗教福國利民、慈悲濟世之精神。

 

道場是為了修行辦道而存在。

數十年來,吾親眼目睹,

不少佛教的青年才俊以及領袖人物,

身陷「建大道場」的迷思中,

往往道場沒建成,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留遺恨在人間!

至於過度勞累、百病纏身,

因而英年早逝者屈指難數,可惜啊可惜!

又或即使大功告成,達成心願,

亦因欠下一大堆人情債,

還也還不完的大有人在!

「未披袈裟嫌事多,披了袈裟事更多」,

無語問蒼天!

 

學佛而能不忘初心,

不被外境、外緣所轉,何其之難!

「老實」修行又談何容易!

學佛之人時間一久,往往變質、變「不老實」了!

能秉持初衷,以法為親,

精進不退者何其稀有!

 

性梵老法師是台灣佛教前輩中、

僅見之少數,能不隨波逐流,

常懷出家第一念,

以法為重之「老實修行」者,

其德行風骨,頗值吾等後輩師法!

現前及當來之佛教,

希望能多一些如此正知正見、

善導群倫之大善知識,

則佛教幸甚!眾生幸甚!

 

洵如印順導師生前所告誡我們的,

「道場越建越多,佛教越衰微。」

凡我真心修行之佛子,能不警惕乎!?

 

五、

 

七十年代,東瀛歸來,

吾應台北信眾之請,

成立「三慧講堂圖書館」,

開辦「坐禪實習」、「法華經講座」、

「坐禪共修」等各項文教活動。

由於性梵老法師對修行

及天台根本教典法華經等之重視,

講堂附近法師座下皈依弟子,

參預法筵者眾,

此皆法師長年春風化雨、道德感化有以致之。

 

在此,

謹向老法師致上最深的敬意!

並以拙文敬呈

性梵老法師往生佛國16週年紀念之獻禮

 

佛曆2557年 公元2013年浴佛節

禪 慧敬識於台北三慧講堂圖書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