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門 戒法
第一門第一章第一節戒法—通敘戒法—示相彰名
第一門第一章第一節戒法—通敘戒法—示相彰名-正示
▲《事鈔》云:『言戒法者,語法而談,[7]不局凡聖。[8]直明此法,必能軌成出離之道,[9]要令受者,信知有此。[10]』 《資持》釋云:『示相中,初標示。[11]直下正明,[12]法雖兩通,[13]不能委辯,[14]但從聖論,故云直也。[15]軌成者,[16]示法義也。[17]出離道者,聖所證也。[18]要下,[19]出從聖所以,[20]然此但示法之功力,[21]文不明指何者是法,[22]意令學者思而得之。[23]』
以上是說明戒法的相狀,
以下是彰顯戒法的名稱
△《事鈔》續云:『雖復凡聖,通有此法;[24]今所受者,就已成而言,名為聖法。』[25] 《資持》釋云:『彰名中,[26]初二句躡前。[27]今下正示,[28]已成者,初果已上所修三學,名聖道故。[29]今雖在凡,亦名聖法,因中果號也。[30]』已上皆見《事鈔記》卷三
以下這一段是說明聖法的緣由
▲《業疏》云:[31]『問:[32]人皆知受,[33]所受是何?[34] 答:相傳解云,[35]受名聖法,[36]由此法故,[37]奉敬守護,淨如明珠,[38]能為聖道,作基址故。[39]』 《濟緣》釋云:『受者雖多,而不自知所受之體;[40]欲警學者,[41]故發是問。[42] 答中云「相傳」者,承古所解。[43]舉果目因,[44]以其能通聖道故,[45]復令受者不自輕故。[46]』見《業疏記》卷十五
[1] 融通來敘述戒法。
[2] 為在家居士授戒的儀式軌則。
[3] 指示相狀,來彰顯戒法的名稱。
[4] 約略的辨別,在律藏當中,分成三教的戒體的意義(於後戒體門會廣說,於此是略辨)。
[5] 顯明義理,使令了知戒法的緣由,以及其重要的途徑。於此解釋其功德德用。
[6] 正示戒法的相狀。
[7] 講到戒法,從「法」這個字來談。這個法是廣通一切萬法,軌持義(軌生物解,任持自性)。
[8] 凡,三善道;聖,四聖道。持戒可得人天三善道,加以修習定慧,可超出三界──因此不局於凡聖。
[9] 直接說明此戒法(不談人天道),其必定可以軌範修行者,成就出離三界無漏聖道。
[10] 目的是要令受戒者,信知有此──。持戒並加以修習定慧,必能成就無漏聖道。
[11] 指這一段「正示」戒法相狀之文,分成兩個段落,最初是標示(標舉指示:言戒法者,以法而談,不局凡聖)。
[12] 以下是正式來說明戒法。
[13] 兩通-通於凡聖:指戒法能軌則凡夫的三善道,能夠軌範成就聖人的四聖道。
[14] 不能夠詳細的來加以辯明。
[15] 故云直:直接從軌範成就聖人的四聖道來談,不談軌則凡夫的內容。
[16] 軌成:軌範成就。
[17] 解釋戒法的意義(不說明「軌生物解,任持自性」的意義)。
[18] 出離三界的聖道,是聖人所證得的。
[19] 要令受者信之有此。
[20] 指出為什麼要從軌範聖人成就的四聖道來談之所以然。
[21] 然而「要令受者信之有此」這句話,是要指出法的功能力用。
[22] 而在文中沒有明白指出何者是法。(法:此應作,此不應作)
[23] 聞思修是進趣聖道之方法-聽聞後要透過思維與修行。
[24] 雖然凡夫與聖人都是相同要受此戒法(戒法是凡聖通有,共有受持)。
[25] 現在所要說明的,所納受的戒法,是就著已經成就聖果的聖人所學習的而來說明,所以此戒法又稱為聖法。此如同「苦集滅道」,四諦又稱為四聖諦。
[26] 彰顯戒法的名稱當中,分成兩個段落。
[27] 最初二句是「躡前」──指「雖復凡聖,通有此法」。「躡」,緊接者(緊接著前面來加以說明)。
[28] 指以下的「今所受者,就已成而言,名為聖法」,是第二段,正示名稱(戒法又稱為聖法)。
[29] 一切的三乘聖者,都是由修習戒定慧三無漏學而成就的。
[30] 今天我們雖是以凡夫之身修習戒定慧,此戒定慧也是聖法,此是因地當中果德之稱號。──將來必定成就聖果,所以這個戒法是「為了聖道而制戒法」,不是為了世間的有漏福報。
[31] 出於卷十五。
[32] 假借問答的方式,來顯發聖法的意義。
[33] 七眾佛弟子都知道受戒的必要性。
[34] 但所受的戒究竟是屬於什麼呢?
[35] 根據古德的相傳解釋。
[36] 所受的戒法稱為聖法。
[37] 由於受戒而得到戒法的緣故,領納在心而成為戒體。
[38] 戒體清淨如明珠,則能產生功能。
[39] 能作為聖道之基礎(基址,根本意)。──因此戒稱為「增上戒」。聖道一定要以戒為基礎,若無戒而只有定慧,這是魔因!有戒沒有定慧,則是人天因。
[40] 受戒的佛弟子雖然多,而卻不能知道所受的戒體是什麼。
[41] 想要警誡修學聖道的人。
[42] 所以就提出這種的問答(道宣律祖的悲心)。
[43] 「相傳」者是承傳古德所解釋的(指「受名聖法」)。
[44] 「目」,稱呼之意。舉出果德,稱呼因行中的戒法為聖法。
[45] 因為戒法是通達三乘聖道的緣故。──由戒能引發定,由定能開發智慧,由智慧能滅除煩惱,成就聖道。
[46] 使令受戒的人不會妄自菲薄(不自輕所受之戒,五戒也是能成就聖道之戒)。因不自輕,就會謹慎不放逸;遇到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